207例疲劳性亚健康状态者中医证型及中医体质调查分析
2018-09-04林月斌黄献钟黄亦琦罗友华许浩云黄源鹏吴鹭萍赵能江
林月斌 ,黄献钟 ,黄亦琦 ,罗友华 ,许浩云 ,黄源鹏 ,吴鹭萍 ,杨 辉 ,赵能江
(1.厦门市医药研究所,福建 厦门 361008;2.厦门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福建 厦门 361003;3.厦门大学附属中山医院,福建 厦门 361004)
《亚健康中医临床指南》将亚健康定义为“指人体处于健康和疾病之间的一种状态。处于亚健康状态者,不能达到健康的标准,表现为一定时间内的活力降低、功能和适应能力减退的症状,但不符合现代医学有关疾病的临床或亚临床诊断标准。”并将亚健康常见临床表现归纳为躯体、精神心理和社会交往3个方面,其中以疲劳表现为主的疲劳性亚健康是亚健康状态的常见表现形式[1-2]。西医学认为:亚健康是介于健康与疾病之间的中间状态,运用现代仪器或方法检测未发现阳性指标或虽有部分指标改变,但未达到西医学疾病的诊断标准。中医认为:亚健康状态的发生是由个体先天素质、劳逸失度、饮食不当、起居失常、情志不遂、居处不慎以及气候、环境等综合因素的作用下,引起机体阴阳失衡、气血失调、脏腑功能失和所致。中医学的“整体观念”及“三因制宜(因人、因时、因地制宜)”等理论,在亚健康辨识与干预等领域有很大的优势[1]。本研究旨在通过对厦门市的疲劳性亚健康状态人群的调查,探讨本地区该人群的中医证型及中医体质特征,为建立适合本地区特点的干预手段提供依据。现将厦门市207例疲劳性亚健康状态者的调查总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对2015年6月1日-2017年3月30日在厦门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及厦门大学附属中山医院两家三甲医院的中医科、健康体检中心保健门诊就诊,自我感觉有疲劳症状的人群进行亚健康疲劳状态调查。剔除不合格的样本,共收集到符合研究标准的疲劳性亚健康状态者207例。其中男87例,女 120例;平均年龄(38.36±10.87)岁;已婚 162例(78.3%),未婚 45 例(21.7%);受教育程度:初中及以下 15例(7.2%),高中 32例(15.5%),大专 124例(59.9%),大学及以上 36 例(17.4);体检结果:各项体检指标完全正常139例(67.1%),有部分体检指标轻度异常,达不到疾病诊断,根据亚健康的筛查标准可以纳入调查的68例(32.9%);体检季节:春季 69例(33.3%),夏季 54例(26.1%),秋季 34(16.4%),冬季 50例(24.2%)。
1.2 诊断标准 ① 符合《亚健康中医临床指南》[1]关于亚健康常见临床表现的描述及分类3条中任何1条;② 持续时间3个月及以上;③ 常规进行全身体格检查,理化检查包括血液常规、尿液常规、生化、肝功能检查、B超、心电图、胸部X线。体检结果全部正常或有部分检查指标轻微异常,但对亚健康疲劳症状的产生没有特异性,包括以下情况:血压正常高值(收缩压120~139 mmHg,舒张压80~89 mmHg)、血脂正常高值(血浆总胆固醇5.18~6.19 mmol/L、甘油三酯 1.7~2.25 mmol/L、高密度脂蛋白 1.04~1.54 mmol/L、低密度脂蛋白 3.37~4.12 mmol/L)、空腹血糖正常高值(6.1~7.0 mmol/L)。
1.3 纳入标准 ① 符合上述疲劳性亚健康诊断标准;② 疲劳量表-14(FS-14)[3]评分≥3 分者;③ 检查合作,能够配合回答调查内容并签署知情同意书者。
1.4 排除标准 ① 明确疾病诊断患者;② 精神疾病患者;③ 近期有急性病史者;④ 调查内容回答不全者。
1.5 中医辨证标准 参照《亚健康临床指南》[4]拟定。虚证辨气虚、血虚、阴虚、阳虚、肺虚、心虚、肝虚、脾虚、肾虚;实证辨痰湿证、气滞证、瘀血证、湿热证。
1.6 中医体质辨识标准 参照《亚健康临床指南》[4]及王琦教授九种基本中医体质类型的分类及其诊断表述[5]拟定,共辨识10种中医体质类型,包括特禀质、气虚质、血虚质、阴虚质、阳虚质、痰湿质、湿热质、气郁质、瘀血质、平和质。
1.7 疲劳状况评定 采用疲劳量表-14(FS-14)[3]评定疲劳状况,总分14分,≤3分为正常。
1.8 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11.0统计分析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属正态分布的以(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非参数统计分析的单样本构成比χ2检验(拟合优度检验)。
2 结 果
2.1 疲劳状况分析 207例疲劳性亚健康状态者疲劳状态持续时间3个月99例(47.8%),3~6个月78例(37.7%),6个月以上 30例(14.5%)。FS-14评分总分均≥3分,平均(8.28±2.61)分,其中躯体疲劳(5.84±1.47)分,脑力疲劳(2.43±1.59)分。
2.2 中医症状、体征分析 207例疲劳性亚健康状态者的中医症状主要为疲乏倦怠、头身困重、失眠多梦、健忘、头晕目眩、心烦易怒、腹胀脘痞、心悸气短、纳呆便溏;主要体征为舌淡苔白、舌苔厚腻、舌红少苔、脉细、脉滑、脉弦、脉数等。出现频率5%以上的中医症状、体征汇总,见表1。
表1 中医症状、体征出现频率(n=270)
2.3 证候类型分布情况 ① 根据拟定的标准进行中医辨证分型,共收集到12种证型,分布情况见表2。表2可见:虚实夹杂证占56%,虚证占32.4%,实证占11.6%,虚实夹杂证比例最高;实证以湿热蕴结多见,虚证以气阴两虚多见,虚实夹杂证以脾虚湿困最多。②12种证型构成比前五位为脾虚湿困型 66例(31.9%),肝郁脾虚型 34例(16.4%),湿热蕴结型24例(11.6%),气血两虚型17例(8.2%),气虚血涩型16例(7.7%),脾虚湿困型出现频率最高。采用拟合优度检验,各证型实际观察频数与理论期望频数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0.01)。
2.4 体质类型分布情况 见表3。表3可见:平和体质 1例(0.5%),偏颇体质 206例(99.5%);各种中医体质类型出现频率由高到低依次排序前五位为痰湿质占32.9%,气虚质占21.3%,气郁质占15.5%,阴虚质占9.2%,湿热质占8.2%,痰湿质出现频率最高。经拟合优度检验,各体质类型观察频数与理论期望频数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0.01)。
3 讨 论
中医学认为,自然环境对体质产生直接的影响。特定的地方区域,不同地区的气候特点、水土条件不同,物产不同,人们的饮食习惯不同以及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不同,这些因素及其差异对人们的体质产生直接的影响,从而形成该地区人群特殊的体质特征。不同的体质特征对外界环境的适应能力不同,在很大程度上决定正气的强弱动态变化,决定人体对某些致病因素的易感性及其所产生证候类型的倾向性[6]。
表2 中医证候类型分布情况及构成比比较(n=270)
表3 中医体质类型构成比比较(n=270)
本研究通过对厦门市207例疲劳性亚健康状态者进行调查,其临床症状以疲乏倦怠、头身困重、失眠多梦、健忘、头晕目眩、心烦易怒、腹胀脘痞、心悸气短、纳呆便溏等较为常见,体征以舌淡苔白、舌苔厚腻、舌红少苔、脉细、脉滑、脉弦、脉数等较为常见。经中医证候学分析,其病性涉及实证、虚证、虚实夹杂证;病位涉及五脏,以脾肝两脏最为多见。这与国内王天芳等[7]的研究相似。本研究共收集到本地区12种证型及10种体质类型的资料,其中证型排前五位依次为脾虚湿困型、肝郁脾虚型、湿热蕴结型、气血两虚型、气虚血涩型,脾虚湿困型出现频率最高,体质前五位依次为痰湿质、气虚质、气郁质、阴虚质、湿热质,痰湿质出现频率最高。证型分布具有与本地区气候环境相应的特点。厦门地处亚热带沿海地区,常年气候温暖湿润,冬季时间短,大部分月份气温较高,湿度大,导致人体多湿。因气候偏热,过食生冷,往往损伤脾阳,进一步导致脾虚不运,湿浊内阻,如《素问·至真要大论》云:“诸湿肿满,皆属于脾。”湿浊内阻,容易郁而化热。因此,本地区疲劳性亚健康状态者以脾虚湿困型最为常见,其次肝郁脾虚型、湿热蕴结型比率也较大。本次调查的亚健康状态者体质特点以痰湿质最为多见,可能也因为本地区的气候环境、饮食习惯等后天的因素影响所致。
外在自然环境对人体健康的影响,在中医理论为“天人相应”论,是中医理论的主要内容之一,这种“天人相应”整体观贯穿于整个中医理论体系,并以此解释人体的生理功能和病理变化,指导疾病的诊断和防治。正如《灵枢·邪客篇》:“人与天地相应也。”《灵枢·岁露论》:“人与天地相参也,与日月相应也。”在观察与治疗疾病时要做到“必先岁气,无伐天和”,充分按照不同的气候规律与不同的地理特点来综合考虑[6]。因此,根据本调查的结果,制定适合本地区的疲劳性亚健康人群体质特点的调理方案,选取合适的中药配方,配合起居、饮食、运动及精神调理等综合干预措施,对提高本地区疲劳性亚健康人群的干预效果有积极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