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推进媒体深度融合发展的实践与思考
2018-09-03陈航贺云松
陈航 贺云松
[摘要]近年来,湖北省域媒体融合工作取得阶段性成效,主流媒体的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不断增强。下一阶段应准确把握媒体的双重属性,整合资源,集中力量,以增强品牌影响力和产业竞争力为突破口,打造新型主流媒体。
[关键词]湖北 媒体融合 品牌 竞争力
一、省域主流媒体融合发展总体情况
湖北日报传媒集团办有网站12家、移动客户端5个、手机报1份,开设微博、微信等第三方平台官方账号90个,日均新媒体受众5500多万人。湖北日报客户端装机量达500万,楚天都市报客户端装机量达40万,“两微”粉丝总数1115万人,形成了报、网、微、端协同联动的立体传播矩阵。
湖北广播电视台举全台之力,研发打造“長江云移动政务新媒体平台”,集广播、电视、电子报、PC、WAP、微博、微信、客户端八位一体,纵向贯通省市县,横向汇聚各级媒体和党政部门,构建起三级同轴运转的超级信源库,形成“统一策划、一次采集、多种生成、多元分发”的新闻传播格局。目前,长江云完成省市县三级117个“云上系列”移动政务客户端的建设交付,实现省市县三级全覆盖,全平台总用户数达7800万,成为区域性生态级智能化媒体融合平台。
全省17个市州积极抢抓媒体融合的政策红利和改革机遇,立足本地、找准定位,推动信息内容、技术应用、平台终端、人才队伍和管理服务共享融通,打造本地综合信息服务平台。据统计,各地报社、广播电视台等传统媒体共办网站53家,客户端36个,微博账号100个,微信公众号212个,手机报14个,其他新媒体形态(账号)103个,新媒体覆盖面、影响力不断增强。
全省103个县市区以当地广播电视台为主体,实施移动优先战略,积极对接“云上湖北”客户端,把资源、技术、力量向移动端倾斜,政务微博、微信实现全覆盖。据统计,县市区中建有县域融媒体中心的有36家,占比35%。
二、推进媒体深度融合的主要举措
1.加强顶层设计.明确融合改革路径。2016年以来,省级层面研究制定出台系列文件,为全方位推进媒体融合发展明确了时间表、路线图和任务书。省委办公厅、省政府办公厅先后印发《关于加快推进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融合发展的实施意见》(2016年1月)、《长江云移动政务新媒体平台建设方案》(2016年4月)等指导性文件。省委宣传部相继出台《湖北省加快推进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融合发展规划(2016-2020)》(2016年12月)、《关于贯彻落实中宣部座谈会精神推进媒体深度融合发展的通知》(2017年1月),并向省财政争取专项资金,支持湖北日报传媒集团、湖北广播电视台推进媒体深度融合。
2.完善体制机制.推进媒体内部融合。各级媒体树立一体化发展理念,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力求实现“化学反应”。湖北日报传媒集团通过理顺一体化的运行架构、搭建一体化的采编平台、重构一体化的生产流程、实行一体化的考评考核,推动集团内部融合。湖北广电台成立媒体融合发展委员会,对媒体融合实现了领导、规划、管理一体化。在实践中,市州主要媒体先从新闻融合生产做起,逐步将所有传统媒体业务与新媒体业务整合。
3.强化技术支撑,推进媒体平台融合。各级各类媒体重视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技术的研发和运用,着力解决媒体融合发展中的关键技术问题,以新技术新产品新应用引领和推动媒体融合发展。湖北日报传媒集团拥有一支40人的技术研发队伍,开发集舆情研判、统一采集、多种生成、多元分发于一体的智能内容生产平台。湖北广电长江云组建了研发团队,具备承接Pc建站、APP开发、微信定制、信息化建设等能力,提供从售前咨询、方案设计、技术实施到售后运维的全流程服务。
4.突出内容建设,推进新闻产品融合。省市各主要媒体秉持“内容为王”,发挥主流媒体权威信息资源优势和新兴媒体传播优势,全媒体做好主题宣传、政策宣传、形势宣传、成就宣传、典型宣传,创新内容表达方式,推出直播、动漫画、微电影、微视频、H5等新媒体产品,抢占移动传播先机,巩固壮大主流思想舆论,激发全社会向上向善的精神力量。
5.重构内部组织.推进采编流程融合。各级主要媒体持续推进媒体采编流程集约化、数字化改造和移动采编、多媒体采编系统升级,初步建立了统一指挥、协调联通、融合生产的“中央厨房”系统,实现了新闻信息一次采集、新闻生产多种生成、多元呈现、多渠道发布、多平台互动。
三、融合发展凸显先发效应
1.媒体结构布局得到优化。全省各级各类媒体坚持破边界、跨区域、创产品、冲市场的发展思路,不断推动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在内容、渠道、平台、经营、管理等方面深度融合,初步形成以湖北日报传媒集团、湖北广播电视台为龙头,以市州主要媒体为骨干的新型主流媒体集群。2018年3月,中国记协在武汉召开长江云平台建设研讨会,总结长江云融合发展经验,探讨地方媒体融合发展路径。全省各地新闻网站、手机报、移动客户端等新媒体传播载体日益丰富、形态多样。武汉市打造报(台)、网、客户端、微信、头条号、微博等新媒体矩阵,实现了新闻资讯移动端首发、报纸广播电视节目深度解读、网民点击互动的全媒体传播形态。咸宁市通过对媒体机构、内容、管理的融合,形成以“云上咸宁”为核心的政务服务平台。
2.融合传播优势不断显现。省市主要媒体统筹调度指挥各报、台、端、网、微的策划、采写、编审、发布等流程,生产能力、聚合能力、传播能力大幅提升。党的十九大期间,湖北日报新媒体平台滚动发稿2000多篇,浏览量达3000多万人次,原创作品《湖北这位十九大党代表,用手语向记者自我介绍》和《十九大报告中,这些内容让湖北人沸腾》被全国20多个微信公号转载。长江云制作的H5作品《足迹》和《牢记嘱托奋进湖北》入选全国党媒十九大作品百强。2018年全国两会期间,荆楚网联动各市州主要媒体制作的大型融媒体专题“奋进新时代阔步新征程”,编发稿件千余篇,总点击量近2000万。长江云联合全省云上系列客户端,推出“云端报两会”融媒体系列报道,总点击量达1.83亿。
3.融合体制机制逐步建立。全省媒体注重推进组织结构调整和资源整合,为内容、技术、平台、渠道、经营、管理深度融合提供支撑。湖北日报报、端、网、微等平台从相“加”走向相“融”,已形成“一次采访、多次生成、线性发布、多媒体呈现、全时段传播”和“端网速度、纸媒深度”的新闻生产发布新形态。湖北广电整合全台新闻部门组建融媒体新闻中心,建成800多平米的全媒体指挥中心和全省媒体统一共享的“云稿库”,建立省市县新闻媒体统一部署、统一调度的联动机制。赤壁市全面推进台报网端微改革,整合全媒体资源,构建起一支队伍采写、一个专班编辑、一个平台传输、多个媒体刊播的采编播流程。
4.全媒型人才队伍不断壮大。各媒体坚持把人才队伍建设放在突出位置,初步建立起一支涵盖经营管理、内容生产、技术研发、策划设计、创意制作、营销推广等方面的融媒体人才队伍,培养造就了一批会写、会拍、会设计、会主持、会传播的复合型、专家型记者编辑。湖北日报各部门转型为全媒体采编发部门,所有记者集报、端、网、微记者多重身份于一体。湖北广播电视台通过开办长江大讲堂、举办云朵课堂、与高校共建媒体实验室等方式,强化采编人员互联网思维和用户意识。襄阳市通过全市“招硕引博"HI程,为市直媒体引进高学历专业人才,助力新媒体发展。
四、打造省域媒体融合发展新优势的几点思考
湖北省域媒体具有“地方性身份”,在融合实践进程中积累了个体化经验,也面临着改革与发展的双重压力,转型不易,做强更难。对标中央主要媒体的融媒体平台建设、先进技术和研发力量、新闻产品质量和传播速度,湖北存在代际差距;环顾先进省份,一批形态多样、手段先进、具有竞争力的新型主流媒体开始在全国媒体阵营中占据头部,融合大势可谓是百舸争流、千帆竞发,湖北不进则退、慢进亦退。
剖析湖北省域媒体融合现状与潜力,笔者认为应该正视差距和不足,立志迎頭赶上,科学把握媒体的意识形态属性和产业属性,以提升品牌影响力和产业竞争力为牵引,推进媒体融合跨越瓶颈期、形成新优势。
一是坚定一体化发展理念。坚持移动优先战略不动摇,着力培育壮大湖北广电长江云、湖北日报荆楚网等新媒体品牌,力争在用户规模、收入体量、行业排名等方面呈现平台级特征。
二是有序整合媒体资源。对省直和市州发行量或收视收听率萎缩、社会影响力下降、前景不佳的报纸、杂志、广播、电视频道有序整合;对下载量小、活跃用户少的新媒体形态(账号)实行退出机制;对长期亏损、资不抵债的低效、无效资产加大清理。
三是实现差异化发展。湖北日报、湖北广电优化资源配置,对标全国一流新型媒体集团,力争总用户规模、总收入规模进入全国同类媒体集团前列。市州媒体立足本地、找准定位,服务地方党委政府中心工作,满足辖区受众信息需求。县(市区)加快建设融媒体中心,集中精力办好1家新媒体,强化综合信息服务功能。都市类、专业类媒体着重细分市场、垂直开发,提供个性化、多样化、多层次特色信息服务。
四是开拓社交媒体领域。省市主要媒体发挥内容富集、人才集中优势,加强同政府机构、企事业单位合作,参与智慧城市、电子政务、便民服务平台建设,打造一批有竞争力的社交媒体平台,提供个性化、对象化、定制化信息产品。
五是加大政策支持力度。设立媒体融合发展、传播能力建设等专项资金,纳入政府年度财政预算,保障省市主要媒体、重点新闻网站合理经费需求。
参考文献:
[1]人民日报社:《融合元年——中国媒体融合发展年度报告2014》,人民日报出版社,2015年
[2]新华通讯社课题组:《习近平新闻舆论思想要论》,北京:新华出版社.2017年
[3]刘奇葆:《推进媒体深度融合,打造新型主流媒体》,人民日报2017年1月11日.第6版
(湖北省委宣传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