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生态社会主义对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启示

2018-09-03蒋晶

智富时代 2018年7期
关键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启示

蒋晶

【摘 要】生态社会主义产生于20世纪70年代的西方“绿色运动”,这一社会思潮着重把握生态问题与资本主义制度的关系,致力于寻求生态社会主义实现的现实方案和途径,以建构人类社会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新型社会主义社会。在将生态文明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背景下,西方生态社会主义的一些理论主张对我国的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参考,对我国构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现代化强国具有重要启示。

【关键词】生态社会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启示

生态社会主义是形形色色社会主义流派当中独树一帜的学派,产生于20世纪70年代的西方“绿色运动”。生态社会主义认为生态危机产生的根源是资本主义制度,要想解决生态难题,必须要消除资本主义制度。这一观点在一定程度上与社会主义的目标不谋而合,因此,对于我国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过程中加强生态文明建设,深入贯彻五大发展理念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一、生态社会主义产生的时代背景

生态问题古已有之,但生态问题演变成生态危机却是在现代化进程中形成的。随着资本主义的迅速扩张,工业化程度不断加深,人类的物质文明得到突飞猛进的发展,但是由于人类的大肆掠夺和破坏,给生态环境带来了强烈的冲击,给人类的生存带来了严重的威胁,人们开始反思资本主义工业化进程所带来的种种弊端。二战以来,西方资本主义在经济、科技、文化等领域取得较大发展,但是在这种繁荣背后,种种矛盾也开始出现,如贫富差距、生产过剩、失业率较高、环境污染严重等等,一些有识之士开始对资本主义发展产生的这些问题进行制度性思考,认为这些问题在资本主义框架内是很难得到根本解决的。生态社会主作为当时世界社会主义流派中比较有潜力的力量,也开始对生态问题的根源进行思考,认为导致生态危机的根源是资本主义制度,为了从根本上解决生态问题,开始尝试用一种新的社会制度来代替资本主义,主要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是生产资料的共同所有,而是对生态系统的保护和修复。

二、生态社会主义的基本理论

生态社会主义认为对资本主义制度进行简单修改无法解决生态危机,因此,他们对马克思主义进行深入研究,试图将马克思主义相关理论与生态学相结合,来解决随着工业化发展所带来的日益严重的生态问题。在生态社会主义探索的历史进程中,涌现出了许多具有代表性的观点。

(一)生态危机的根源是资本主义制度

生态社会主义者认为,资本主义制度本身是导致生态危机的根源,只要资本主义制度存在,生态危机就不会消除。资本主义的本质是追求利润的最大化,这就意味着资本主义为追求更大利益一方面会不断扩大生产规模、不断消耗自然资源,从而引起一系列环境破坏严重、资源枯竭等生态危机;另一方面资本主义会极力倡导消费,过度的或没必要的消费只会造成资源的浪费和环境的破坏,从而加剧生态危机,随着资本主义的进一步发展,生态危机甚至会蔓延全球。因此,生态社会主义者认为消除生态危机的根本途径是消灭资本主义制度,建立社会主义制度取而代之。

(二)经济应该适度增长

20世纪七八十年代,生态社会主义者倡导实行“稳态经济”,要求在发展经济的过程中,为了能够合理运用资源、降低污染,应该要注意限制经济的发展速度。20世纪90年代以后,随着世界经济格局的改变,生态社会主义者一改七八十年代的“稳态经济”观点,认为,广大贫穷的第三世界国家要想摆脱贫困就要大力发展经济,这在一定程度上和所谓的“稳态经济”相冲突,并且治理环境污染、减少资源消耗,都需要一定的经济基础,这对他们来说是不公平的也是不现实的。因此,他们主张经济的适度增长,既要与自然生态系统相协调,又要能够维持人们的基本物质需求。

(三)人与自然和谐共存

在人类与自然的关系问题上,生态社会主义者认为人与自然相互依存、相互作用,人不能离开自然单独存在,自然也是人类社会中的一部分,我们在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上既不能简单地以人为中心,也不能片面地以自然为中心。以人类为中心会将人类的能动作用无限扩大,意味着人可以无节制的使用和浪费自然资源,从而导致生态环境的破坏,以自然为中心则意味着人类在自然界中处于被动地位,从而很难发挥主观能动性有效的利用资源,阻碍社会的进步。人类与自然是一个有机统一的整体,是一种平等、和谐共生的关系。人类要在遵守自然规律的前提下,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合理利用自然资源以获得自身的自由发展。

三、生态社会主义对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启示

生态社会主义在发展过程中所形成的一系列理论主张,不仅对当时社会发展产生重要影响,对我国推进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也具有一定现实意义。

(一)科学认识人与自然的关系,健全生态理念

生态社会主义者在看待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上,认为人与自然是相互依赖的。人类既不能像自然的主宰者一样对自然界無限索取,也不能像自然的附庸者无动于衷,人类可以自觉主动地处理自身和自然的关系,使其处于和谐状态。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强调绿色是永续发展的必要条件,这是我们在处理人与自然关系问题上理念的转变与提升。这就意味着,我国在发展过程中,要不断健全生态理念,以绿色发展理念为指导,着力推进人与自然的关系和谐和人民富裕,实现生态环境和人类社会的共同发展。

(二)正确选择发展模式,实现经济理性增长

生态社会主义者提出,在评价一种经济制度和经济模式是否合理有效时,要考量它所引起的社会效果和支付的环境成本,因此,生态社会主义反对经济理性高于一切的思维定势,呼吁用生态理性取代经济理性。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发展迅速,但是在快速发展的同时,出现了“三高”、“三低”的问题,即高能耗、高污染、高排放和低产出、低效益、低质量并存,这种粗放型的经济增长模式是导致生态问题的重要原因。十八大以来,我国经济进入新常态,这也是经济理性增长的一种表现形式,因此,建设生态文明,必须对现有的生产方式进行改造,并加快转变增长方式,实现经济理性增长。只有这样,才能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贯彻到实际发展中,才能在全社会形成绿色发展和循环发展的良好局面。

(三)倡导绿色消费,实现消费方式的和谐

在生态社会主义者看来,资本主义为了一味地追求利润,一方面不断扩大生产,增加产品数量,另一方面倡导消费主义促使人们进行消费,这种失去理性的生产和消费,最终导致资源的浪费和生态环境的破坏。因此,生态社会主义严肃批判了资本主义的这种“异化消费”价值观所诱发的消费主义、拜金主义。在我国,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收入普遍增加,消费能力越来越强,但我国人口数量较多,而可利用的资源却有限,奢侈消费、过度消费不仅造成了资源的严重浪费,而且容易滋生不良的社会风气,加剧了人的异化状态。绿色、适度的消费理念,既是我国勤俭节约优良传统的弘扬,同时又有助于缓解生态环境的压力,使物质财富的消耗既满足自身需要而又不损害自然恢复的能力;使精神文明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齐头并进。

四、结语

生态社会主义者从批判资本主义发展带来的种种弊端出发,提出了诸如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绿色消费等有价值的观点,对当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具有重要启示。中国共产党的第十八次代表大会第一次把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从此,生态文明建设与政治建设、经济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一起被纳入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总体布局,同时实现了“四位一体”向“五位一体”的转变,十九大更是强调要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将生态文明建设摆在如此重要的位置,充分反应了我们党对经济规律认识的不断深化,彰显了全新的执政理念,有助于我国在未来的国际竞争中赢得优势。

猜你喜欢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启示
当代青年的“小目标”,该如何实现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与中国梦关系探究
新时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工会工作发展方向
论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文化的途径
社会主体研究方法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体系中的运用
商业银行受余额宝的影响和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