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中西方传统思维方式的差异和启示

2018-09-03郭潇

智富时代 2018年7期
关键词:中西方差异

郭潇

【摘 要】中西方由于不同的哲学、地理、历史、文化渊源,思维方式方面体现出许多的差异。具体表现在思维方法上的重情感和重理性、思维角度上中方重辩证整体和西方重孤立个性、在思维过程中表现为循环与直线的差异。单一的思维方式当今已经行不通了,必须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把“天人合一”和“主客二分”结合起来才会有利于我们更有效地进行跨文化交际。

【关键词】中西方;中国传统思维;差异

一、思维方法上情感和理性的比较

重感性是中国传统思维方式一个最基本的特征。它与西方所谓理性分析思维是对立的,它倾向于对感性经验做抽象的整体把握。不是对经验事实作具体的概念分析,在中国哲学中,人都被认为是知情意统一的整体性存在,而在古人传统思维中,情大于知和意。情感因素在传统思维中占据了极其重要的地位,中国传统思维可谓是重情感型。比如说周朝师儒声教、孔子的孝和仁、孟子的“四端”学说等。自古以来中国人注重直感体验即借助于直觉体会,习惯于用具体形象的描述来表达抽象的事物,以感性认识观察事物,再通过联想推理和分析,形象地表达事物,反映客观事实。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孔子的“天人合一”、老子的“道”,都强调的是靠直觉、顿悟来领会,而不用逻辑推理去论证,充分体现了思维的感性和直观性。西方人则重视数学和逻辑,他们的思维方式则是注重思辨抽象,对客观对象的规定方面以理性的思辨和逻辑体系的层层推进。从亚里士多德的逻辑学思辨到近代培根发展的归纳逻辑,西方人对理性思维和体系的完整性追求已经达到了一个不可企及的高度。由此可见,西方人是以理性去了解客观世界,揭开宇宙之谜,利用规律来改造世界使之为其所用。

二、思维角度中辩证整体和孤立个体的比较

中国传统的思维方式也具有丰富的辩证思想。《老子》、《易传》这两本书中都体现出中国传统思维存在着辩证的思维,这两个思想体系都是根据对立两极的相互依存和相互转化的观点来概括人类所积累的关于自然和社会的知识。例如《易传》认为,从自然现象到人类社会生活都存在着对立面,一切事物都由这样对立的两个方面构成。《系辞》说:“天尊地卑,乾坤定矣。卑高以陈,贵贱位矣。动静有常,刚柔断矣……”天地、乾坤、高卑、贵贱、动静、刚柔都是对立的两个方面,其于《序卦》和《杂卦》中,把六十四卦都作为两两相对的卦象进行阐述。由此可见,在《易传》看来一切事物都具有两重性,《说卦》总结说:“立天之道曰阴与阳,立地之道曰柔与刚,立人之道曰仁与义…分阴分阳,迭用柔刚。”进而发展到“一阴一阳之谓道”在《老子》中也有说道:“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合,前后相随:恒也。”庄子提出“穷则反,终则始”。中国古代辩证思维大致是依存、转化、相对。

整体思维也是中国传统思维方式最重要的特征,中国古代哲学经典《周易》把一切自然现象和人事吉凶统统纳入由阴阳组成的六十四卦系统。《易传》进一步提出“是故,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卦定吉凶,吉凶生大业”的整体观和空间方位、四时运行联系起来,以“生生之谓易”、“天地之大德曰生”的有机论为其轴心,形成了一个有机整体论的思维,为整个传统思维莫定了基础。中国哲学讲究“阴阳一体”,虽然不否认对立面的斗争,但更多是把个人、自然和社会作为一个统一的整体来考察。这种整体思维认为,天和地、人和物都是一个整体,即所谓的“天地一体”整体是由部分组成,各部分之间又是紧密联系的,要认识整体必先了解部分,反之亦然。“天人合一”是整体思维的根本点,这种思维方式一方面將自然和社会结合起来进行考察,并把社会自然作为一个统一的整体来理解,认为人们认识自然界脱离不了社会,反之亦然;另一方面,把认识的主客体包融在一起,不把认识客体从认识的主体中分立出来,在运思中把每个事物作为普遍联系的有机整体。不主张割裂,而是主张融会贯通地加以把握,寻求“天人合一”、“知行合一”、“情景合一”。而西方更加关注事物的本质,比较喜欢进行个体的分析与研究。例如西方哲学中的“主客二分”,虽然不否认统一,但比较重视对立,强调对立面的冲突与斗争。他们把统一的世界分成两个截然不同的世界,强调主客对立。主客二分在统一的世界中把人划分出来,以人的思维为认识主体,而以思维之外的一切为认识客体。

三、思维过程里循环和直线的比较

中国传统思维方式还有一点不同于西方,那就是中国传统思维始终是循环的始终是“物有本末,事有始终”的一个圆型思维。老子说过:“万物芸芸,各归其根”、“万物并作,吾以观其复”也是表明人们应该由重末回归回返到本来,正是因为本末不是相互对立相互排斥的,而是相辅相成的命运一体,所以本末关系不是树木般的直线关系,而是一个圆;在中国传统文化还有一对关系也代表着循环往复,始终。由本至末,由末回归本本是一顺一逆,但是合起来就是一个循环,始终亦如此,一个开端,一个结尾。可是这种结尾并不是真正的结束,老子说:“天下有始,以为天下母。既得其母,已知其子。知其子,复守其母。”显然始终都应得到重视,行动上由母知子,再回到母。这种反反复复的动作就形成一个循环,一个圆。相反,西方人的思维呈线性方式展开,是由点到线,以线为主体的直线式思维方式。亚里士多德的形式逻辑思维就是一个很好的例证。西方人寻求世界的对立,认为世界是统一的、非矛盾的和排中的,“非此即彼”的思想就说明了这一点,一个命题要么是对,要么是错,没有中间的选择。在描述认识事物方面,西方也是直截了当、具体客观的去阐述,比如亚里士多德的范畴思想,是什么、什么时候、干什么等等,他们强调主体就是主体,客体就是客体,应该在一种对立的状态上去看待。

四、中西方传统思维方式中的启示

中西方思维方式经历了不同的演变过程,从各自特点来看,中国传统的思维方式想寻求一种实践经验,然后通过直觉上的体会从总体上模糊而直接地把握认识对象的内在本质和规律。然而这种认知可能只停留在对经验的总结以及对现象的描述层面上,没有上升到理性认识的层次,显然这种思维方式有一定局限性。而西方人的思维则具有浓厚的实证、理性色彩,他们更加依赖理性,用实证思辨的方式来认识世界,这种理性的思维方能深入探索和挖掘到现象背后的根本原因。从现实实践来看,二十一世纪以后,早期封建社会、民族自给自足和闭关保守状态已被经济全球化态势下的各民族相互往来和依赖所代替。现如今,我们面对的世界是一个整体,各个国家联系密切,无论哪一种思维方式都不可能单独存在。不同形态的思维方式也需要走向国际化才能在这个多元化时代中找到自己的位置。所以,从我们应该辩证的对比分析中西传统思维方式,发扬其中合理的部分,弃其糟粕、取其精华,加强交流与互补,在直观感性的基础上发挥逻辑思辨,把中国的“知、情、义”与西方的理性客观充分融合,从而更加全方位地把握世界。

【参考文献】

[1]赵载光.天人合一的文化智慧[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06.

[2]董燕萍.中国人的思维方式与中国的语言学研究思维取向[J].现代外语,2003(26):4.

[3]高星海.中西方思维方式之差异[J].学习与探索,2004(6).

[4]郑万耕.《易传》与《老子》的辩证思维 [J].中国哲学史,1993(01).

[5]张倩.从中西方传统思维方式差异探究中西哲学融通之路[J].商,2016(16).

猜你喜欢

中西方差异
相似与差异
DL/T 868—2014与NB/T 47014—2011主要差异比较与分析
生物为什么会有差异?
中西传统节日的文化差异与社会认同探究
谈谈中西方文化差异与初中英语教学
父亲角色在中西方家庭教育中的差异性分析
跨文化交际中的中西方价值观差异
中外近现代历史上的思想解放潮流
M1型、M2型巨噬细胞及肿瘤相关巨噬细胞中miR-146a表达的差异
收入性别歧视的职位差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