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阳戏与乡民生活文化变迁

2018-08-31曲静

西部论丛 2018年7期
关键词:传承

曲静

摘 要:论文从阳戏与乡民生活变迁的角度出发,分析在社会发展过程中,阳戏产生的一系列变化及乡民对阳戏的精神需求及信仰态度的变迁。

关键词:福泉阳戏 生活变迁 精神需求 传承

一、福泉阳戏概述

福泉阳戏是贵州省首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历史、文化、艺术等多种价值。距今已有 600 多年的历史。在民间,根据其功能把傩戏分为阴戏和阳戏,在祭祀活动中,主要以酬神和驱邪为主的称为“阴戏”,它是跳给神灵和祖先看的;以娱人和纳吉为主的称之为“阳戏”,它是端公法师做完法事后演给活人看的。

福泉阳戏一般在农历正月间、农历五月十三、农历六月二十四等期间演出。根据演出地点及剧目艺术特点,习惯上把福泉阳戏剧目分为武剧和文剧,武戏剧目有37出,其中包括17出颂神戏及20神话故事戏剧目,文剧即传统世俗戏剧目43出。

二、阳戏中蕴含的功能

福泉阳戏基于民众的需求存在和发展,在经济条件落后、文化程度低下的远古时期,阳戏的神秘性满足当地人的宗教信仰,将民间宗教信仰内容融入到阳戏,通过阳戏来解除民众处于疾病、灾害、不利等状态,释放乡民緊张不安、焦躁的情绪。如某家结婚多年无子嗣,民众依赖于阳戏,请阳戏班子表演,相信法师会通过一系列仪式,满足其心愿求得子嗣,解决了乡民的精神负担,满足了民众功利性的思想需求。在劳动人民劳动压力大、生活无规律、家族重视子嗣传统观念浓厚及生活繁重的环境下,就迫使阳戏发挥作用,起到对民众的心理安慰功能,缓解夫妻之间的综合压力,父母、社会对年轻夫妇的期望值下降、思想压力、生活压力、社会评价压力减弱,协调、缓解社会关系。此外,阳戏将本身的神秘性放大,将佛、道教具有法术等绝技的东西搬用,使得阳戏深层空间上升。福泉阳戏在民间开展的唱花灯、玩龙灯等民间文化活动更为阳戏的发展、延续活跃了气氛。

三、阳戏在传承中受阻

在文化大革命期间,反对有神论,提倡无神论,抵触、反对阳戏的开展,将阳戏纳入封建迷信,阻碍阳戏的传播发展,没有正确认识民间文化的重要性,阳戏在此时被迫中止。改革开放后,解放思想,阳戏得到复苏,但阳戏的神秘性及功能性减弱,其一有民间老艺人仍具戒备心,不愿将剧目,绝技拿出来,以至于带走了绝技等艺术。其二且部分艺人表演阳戏神圣性减弱,娱乐性增强,表演者还具有忌讳心理及民众需求阳戏的娱乐性。其三网络时代的发展、交通条件的便利、乡民生活环境背景变化,阳戏在神性方面的依赖心减弱,不再满足民众驱邪纳吉、趋利避祸的功利性思想需求。

由于民众知识增长、医疗、生活条件等提高出现如下现状及问题:一是阳戏传承人老龄化,后继缺人。年轻人为了满足经济生活需求、孩子上学、老人抚养、置办房屋等问题外出打工,导致阳戏很难形成完整的队伍发展。二是传承方式多为父子相传、口传心授,文字记载及其稀少,致表演曲目不断减少、流失。三是传统面具、服饰损失,戏班面具不齐,缺少角色服饰,阳戏角色的艺术感染力下降。四是当地群众对阳戏的依赖性减弱,阳戏的空间缩小、表演次数减少。

四、福泉阳戏保护与发展的几点思考

阳戏传播发展滞后,对于阳戏这一文化艺术的引导和扶持刻不容缓。阳戏传承人极力在艰难的过程中传承、发展就需要政府的大力扶持,如办旅游节、汽车拉力赛、交谊会等来推动当地经济旅游发展的同时给表演者搭建传承阳戏的平台。在传播的过程中传承人借助政府提供的平台来展示艺术魅力及民族文化,外地群众对未知知识猎奇心理,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兴趣使之驻足,当地民众对当地文化认同感、自豪感积极参与文化传承活动。

民间文艺发展需要借助经济平台、靠政府的主导作用、民间艺术团体的积极参与,才能使传播发展的文化空间和氛围形成。怎样结合当今民众需求来发展是阳戏延续的关键——同步发展,跟着时代、人民需求是传承阳戏文化的核心内容。如关公原为武将,代表着忠义、英勇善战,如现在某些店铺供奉关公为财神爷为其招财,受到民众

的欢迎,关公的神职与早前发生变化,迎合当代民众的精神需求,关公这一角色得到传播延续。川主、药王、土主警告人们要对自然有敬畏之心,当代唤起人们对生态环境的保护意识,符合当代发扬的可持续发展观念。灶神提醒人们要有感恩之心,促进人与人之间的和谐相处,使民众生活的环境团结友爱等。阳戏角色的神职演变符合当今社会的价值观、满足民众的精神需求才能使阳戏在当今文化多元、交叉的环境下茁壮发展。

阳戏走进现代人的生活,要注重对剧本的二度创作,道具、人物、剧本都需要跟着时代同步发展。科学的应用多媒体、通过对原剧本的改编、重新创作满足阳戏发展与民众需求。加强宣传引导、提高认识、积极鼓励在外务工乡民宣传家乡民族文化,丰富所在企业文化生活,增强家乡文化自豪感,积极引导在家老人参与阳戏活动,以传统文化享天伦之乐,减少父母对孩子的牵挂。

民间文化传承和发展需要持久的传承基地来传播推进,这个基地最好的场所就是学校,使“民族文化进校园”,重庆长江师范学院余继平老师主持的“第五届巴渝文化节”将民族文化带进校园,让更多的年轻学子一睹风采,大力发扬传播了具有魅力的文化艺术。总之,福泉阳戏的传承与发展,要符合当今与时俱进的发展观、彰显地域文化特色、满足民众的精神需求,要活态发展,同时要发动民众的智慧传承民间文化、政府支持引导等,使民间文化经久不衰,发扬光大。

参考文献:

[1] 杨光华.浅谈福泉阳戏的源流及传承演变[J].贵州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3).

[2] 余继平.乌江流域阳戏的保护与传承——以开阳和福泉阳戏为例[J].艺术研究,2009(6).

[3] 吴电雷.中国西南地区阳戏研究[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4 : 31.

[4] 金德谷.文化生态背景下的福泉阳戏传承与发展探析[J].贵州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1).

[5] 陈玉平.社会变迁中的贵州傩戏[J].民族艺术研究.2001(5).

猜你喜欢

传承
中国戏曲文化传承与发展的创新性研究
中国传统招幌对当代广告设计的影响
小议“柳青文学创作精神”的传承和创新
镇沅麻洋纸的现状与对策
基于Web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土族盘绣电子商务平台的设计与实现
“互联网+”时代出版人才培养的传承与突破
新媒体时代下的蒙古族文化传播研究
青年怎样传承长征红色基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