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侦查的意识,行为,能力研究
2018-08-31孟楷
孟楷
摘 要:意识主导着行动。反侦查心理意识在一定程度上对反侦查的行为有主导作用,其反侦查心理意识的地位显而易见,在反侦查的研究中具有较重要的一面。正确认识反侦查心理意识,对其侦查人员的侦查工作有积极的指导作用。
关键词:反侦查心理意识;反侦查行为;意识形态
在马克思主义辩证唯物主义观念中,意识是人的头脑对于客观物质世界的反映,也是感觉、思维等各种心理过程的总和。反侦查心理意识是反侦查行为的心理机制,发动并维持反侦查行为。反侦查心理意识的形成受犯罪意识与安全需要的双重推动,并以潜意识和显意识的过程构筑其全部内容。
人们在意识的指导下能动的改变世界,做出行动。反侦查行为是以反侦查的心理意识为基础的,在意识的指导下,犯罪分子与警察展开展行为斗争。在一定意义上说,犯罪分子与警察之间的斗争,也是意识之间的相互斗争。
一、反侦查心理意识的形成机制
适者生存,人的天性是趋利避害。受趋利避害的心理,犯罪行为实施后,必然是想方设法的躲避警察的追捕,于是,犯罪分子在内心深处的潜意识下便会做出相应的行为。也许我们会有这样的疑问,由反侦查行为看出我们反侦查能力的高低,这与意识又有何种关系呢?本质上,我们个人的反侦查心理意识是相同的,而由之来进行区分的则是我们个人经验的不同。俗话说“监狱,是犯罪的天堂”。在监狱里,众多犯罪人员交流自己的犯罪经验,相互学习,积累经验,经验的积累提升自己的意识形态,进而增强自己的反侦查能力。
在封闭的社会里,信息得不到及时的共享学习,犯罪分子对警察的侦查方向有所欠缺了解,内心的潜意识形态处于一种原始的,基础的水平层次,做出的相应反应较普通,如顺手带走的工具,顺手扔弃的个人物品等就容易搜查到。
在信息化的时代,许多东西已经不再是什么秘密了,警察破案的手段,侦查活动完全透明,各种法制频道,电影讲解得无比详细,极大的方便了犯罪分子的学习,如今,犯罪行为人已经可以对侦查机关、侦查人员的侦查能力作出一个主观评价,结合自己决意实施或可能实施的犯罪预测相应的侦查方式,并针对性地思考犯罪前后与犯罪过程中可望发挥作用的反侦查方式, 其反侦查的心理意识形态完全上升了一个层次。互联网的充分渗入,使得各种侦查方式暴露于大众眼中,犯罪分子在作案之前,必定会对警方的侦查方式做一定的了解,以便更好的提升自己的反侦查意识和反侦查能力。
二、反侦查心理意识重要性
在侦查实践中,侦查人员普遍关注的是犯罪分子的反侦查行为,往往忽视了心理意识对行为的指导作用。犯罪分子作案在作案时间、地点和手段的选择上和实施具体犯罪行为的过程中都会渗人反侦查的主观意识,将其反侦查行为融合于犯罪行为之中(例如在实施犯罪行为过程中为转移侦查视线而现场伪造,语言伪造等)。
在匪王彭妙计的案子中,把反侦查的心理意识表现得淋漓尽致。所做出的一系列反侦查行为成功的迷惑了侦查人员。他从一开始作案就很注重这个反侦查心理意识,除了作案时间,空闲的时间他都在思考中,吃饭思考,睡觉思考。他熟读各类军事书籍,积极研究警察的破案手段和侦查方式,熟悉侦查人员的常用手段,其反侦查心理意识层次较高,做出的相应的反侦查行为较隐蔽。他懂得用语言,手段,足迹伪装,这些都是当时的侦查人员重点突破方向,他却成功的伪装逃避了警方的侦查方向了。
再如杀人恶魔张克华,反侦查心理意识也极强,内心的显意识明白案后的警察会采取何种手段,总是能做出及时的反应,总快在警方之前。
知己知彼,百战百胜。罪犯与警察的博弈,是反侦查能力与侦查能力的较量,更是两者内心意识形态的较量。
三、反侦查心理意识指导的反侦查行为
(一)反侦查行为
反侦查行为是指犯罪分子在犯罪前后的一段时间内,为了掩盖犯罪行为,逃避侦查机关的抓捕和法律制裁,针对侦查机关的侦查行为事实的有目的的迷惑与对抗性行为。
(二)常见的反侦查行为
罪犯在作案后,由其潜意识会引发其相应的行为躲避追捕,如做案后,逃至外地藏匿,不与亲友联系关掉手机,不打电话,甚至换掉手机卡,留在住处少出门,尽量不在人多的地方露面,躲避警察,不使用身份证或使用假身份证,经常更换住处,不和陌生人接触;作案后清理案发现场;藏匿或扔掉作案工具;作案时做好伪装,不自己开车或打车外出,不和别人讨论案件;更换姓名,不使用互联网;作案后整容或改變自己的装束,外出时注意观察周围状况;托人打听案件情况,改变自己的生活习惯,不在有监控的地方活动等等。
四、重视反侦查心理意识,提高意识的护盾
发挥我们的主观能动性和遵从客观世界的物质规律。意识主导着行为,掌握了反侦查心理意识就掌控了反侦查行为。近年来,犯罪人心理研究逐渐发展起来。侦查人员对反侦查的心理意识也重视起来,从其行为来解读罪犯的心理意识,有效提高了案件调查方向的正确性,但其研究掌握的程度还较浅,仍有极大的发展空间。侦查人员对罪犯的了解度不够,掌握的心理分析不深,在对罪犯进行心理重塑时,存有的疑惑难以解答,总是在罪犯自行交代后才豁然开朗。认真研究罪犯心理,解读罪犯的反侦查心理意识是值得我们重视的一项工作。
在以后的侦查破案中,积极重视犯罪嫌疑人的反侦查意识的研究,积极做到预防犯罪,控制犯罪。
参考文献:
[1] 赵杰 著 .对反侦查行为的理性思考 [J].江苏:公安专科学校学报,2002年,第54-58页.
[2] 金炳镐 著.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概论[M].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6年,第136-220页.
[3] 杨盛龙,白正梅,孙懿等著.民族交往与发展 [M].北京:民族出版社,2010年,第168-31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