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政治理论课“三位一体”考核模式建构研究
2018-08-31张会云
摘 要:理论识别、综合分析、“化智为信”、“化信为行”、“以行固信”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行为的基本原则,也是思想政治理论课考核的基本向度。从理论识别考试、过程能力考核、实践教学几个向度全方位对思想政治理论课进行系统的考核,附加于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总体表现。构成了思想政治理论课三位一体的考核模式。
关键词:考核模式;理论识别;过程能力;实践教学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 以下简称《意见》) 明确指出,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是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思想政治理论课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主渠道,但不是全部。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好,并不意味着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全部都做好。意味着我们必须正确看待平时把思想政治理论课和思想政治工作完全混同带来的思维混乱误区。这对正确理解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考核是极为重要的。
1思想政治理论课“三位一体”课程考核模式的理念支撑
首先,社会生活的复杂性要求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实践必须从课堂延伸至课外。从空间上讲,伴随信息社会的到来,全球的空间距离似乎被拉近了。学生关注的问题也从课堂向课外延伸,教学自然也要引领教学活动的空间拓展。从时间角度讲,在信息化背景下,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活动必须应对全球同时间发生的各种思想现象、政治现象,这要求我们教师的教学活动必须同步关心世界范围内的各种思想政治问题。在考核时也必须考核学生在评判这些问题时是否运用科学正确地思想观点和方法。思想政治理论课在教学时引导学生关注并分析同时间不同空间的思想政治现象。考核时,考核自然也是要求学生能够关心与思考同期不同空间的思想政治现象及其背后的根源。
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实践从现实延伸至网络。网络的发展使得社会更加开放,数字化又使得我们实现对遗忘的克服。人们即能把现实的事件即时告诉别人,也可能以虚拟、虚假的话语欺骗别人。普通民众似乎也不断地在心中产生着对大事件朦朧的、混乱的期盼。这是具有明显的后现代特征的。作为一个国家意识形态教化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对主流价值的维护和阐释必须关照到网络信息沟通的现实。对于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活动和考核活动,既离不开作为考核工具的网络,也离不开实现教学目的的网络。如何在信息化时代用好网络,本身就成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内容。
2思想政治理论课“三位一体”考核模式的探索历程与创新
北京科技大学自2003学生开始实施中央思想政治理论课新方案。2006年12月,学校党委发布《北京科技大学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与建设的意见》(同年“新形势下‘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的理论研究与实践”项目被列为学校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重点课题,学校开始探索思想政治理论课“三位一体”课程考核模式。几年来取得了突出成效。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分为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两部分,前者通过专题式课堂教学促进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基本知识的理解掌握,后者通过体验式课外教学提高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知识的践行能力。为更好地提高教学效果,还需对学生的学习过程加强管理。因此,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课程考核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即“一体”;它由“三位”组成:理论知识考核、实践能力考核、过程学习考核。
理论知识考核:根据教材和教学大纲梳理各课程知识点,编制标准化题库;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整合知识点进行专题式教学,同时根据社会热点、焦点问题和学生成长成才规律编制教学案例,实施案例教学;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可通过网络等途径下载学习题库,在期末时参加学校统一组织的标准化网络考试;正式考试前,学生可进行试考以熟悉网络考试环境,正式考试时由系统自动随机生成试卷,每个学生的试卷各不相同,考试结束时学生当场知晓本人成绩。无论是考核过程还是考核结果,均注重规范、公开、公平。
实践能力考核:根据课程性质和课程特点分别制订各课程的实践教学大纲,注重学生的能力培养。以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为例,将实践教学分为社会调查活动和社会公益活动两项内容。
过程学习考核:根据各课程的学分数分别布置学生的平时作业,以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要求和大学生知识、能力现状,形成一整套内容恰当、形式新颖的作业考核办法,该办法体现了作业题目的典型性、作业量的合理性、作业考核的规范性、作业资料的完整性和学生的参与性。
三位一体”思想政治理论课考核模式采用计算机信息技术构建网络考核系统,在国内首次将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考核内容和过程用网络平台得以有形呈现,实现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知、情、意、行统一。基于此,北京科技大学“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考核模式改革与建设”项目取得国家版权局颁发的计算机软件著作权证书。
参考文献:
[1]《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国发[2014]19号国务院2014年5月2日.
[2]吴国荣,张丽华等编著.学习理论的进展[M].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2008:192.
[3]朱智贤.心理学大词典[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89:57,763.
[4]班杜拉.思想和行动——社会基础[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5]何先友,莫雷:奥苏泊尔论认知结构?知识获得与课堂教学模式[J].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8(3):50-56.
[6]陆挺,杨文燮.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困境分析及机制创新[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6(7):118-121.
[7]冷天玖.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考核评估机制研究[J].高教学刊2017(9):172-173.
[8]聂杜娟.信息网络技术条件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方式的变革[J].广东科技.2008(03):58-60.
[9]周镭.网络文化视野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创新研究[D].中北大学.2011.
[10]朱镜秋.网络对高中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及对策研究[D].苏州大学.2010.
作者简介:张会云(1994.08.12—),女,汉族,籍贯:山西省忻州市,硕士,单位:北京科技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