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湖南城步苗族庆鼓堂仪式音乐的艺术特征及文化内涵

2018-08-30梁惠琴李如发匡泓锦陆霞

艺术评鉴 2018年9期
关键词:艺术特征文化内涵

梁惠琴 李如发 匡泓锦 陆霞

摘要:湖南城步苗族庆鼓堂仪式音乐是流传于湖南省城步苗族自治县境内的一种民间歌谣之仪式音乐,其旋律优美,唱念并举,曲调丰富,是苗族先民世世代代传播传承民族文化、民族习俗和宗教信仰的一种不可或缺的民族文化形式。本文以湖南城步苗族庆鼓堂仪式音乐为研究对象,对湖南城步苗族庆鼓堂歌曲的艺术特征及文化内涵进行了研究,旨在学习和了解我国优秀民族音乐文化,树立中华民族民族文化自信,希望号召更多的人投入到非遗保护工作中,使本土音乐文化得到传承,进一步发扬光大!

关键词:庆鼓堂 艺术特征 文化内涵

中图分类号:J6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3359(2018)09-0031-03

湖南城步苗族庆鼓堂仪式音乐是流传于湖南省城步苗族自治县境内的一种民间歌谣之仪式歌,据说在每年的农历二月逢“卯”日和十月逢“亥”日,城步苗族同胞都要举行盛大的祭祀庆典活动。祭祀期间,大家集体祭拜土地“圣公”“圣母”“先神”。在祭祀过程中,要唱开天辟地、洪水滔天、兄妹成亲以及民族来源、民族迁徙、英雄传说等与苗族历史文化有关的古歌,苗族人民通过歌唱的方式向长年供奉的神灵“许愿”或“还愿”,祈求神灵保佑人民国泰民安、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等。庆鼓堂又称“十月节”“苗年”,苗语叫“打鼓坠”,主要盛行于白毛坪、兰蓉、大阳、蓬洞、丹口、平林等地。

一、庆鼓堂仪式音乐的由来

湖南城步苗族自治县历史悠久,人口众多。据中国古代典籍记载,早在元朝时期,苗族先民已经成为城步境内最为主要的少数民族大族,它与现今城步的瑶族、侗族大多是唐朝末年、宋朝初期“飞山蛮”僚族的后裔,这三个少数民族的文化与经济之间相互影响,相互交融。长此以往,苗族、瑶族、侗族都存在神灵崇拜的观念。据民间口头流传,它们的先民先是崇拜自然神,比如日月星辰,山川石木,鸟兽鱼虫,风雨雷电、大石头、大古树等,他们在大石头上寄名,意味着家里小孩好抚养,村寨附近的风水树皆为护龙脉而栽,后来又崇拜家神,比如门神、灶神等,最后又发展到“多神”崇拜者,比如枫神崇拜、太阳崇拜、盘瓠崇拜、梅山神崇拜、五谷大王崇拜、祖先崇拜、英雄崇拜等。总而言之,他们的宗教信仰不是一成不变的,也不是单一的,他们没有各自统一的宗教。比如,庆鼓堂歌词中就有“上峒将军杨昌宝,中峒将军潘金盛、下峒将军李再万、进宝将军杨清宝、萝卜将军蒲寅山”等句子。城步苗族同胞始终坚信祭拜神灵就能得到神灵的庇佑,便能四季平安、人寿年丰、降福免灾,倘若不祭拜神灵,就会遭受神灵的惩罚,比如大旱灾害、洪涝灾害、瘟疫传播等。因此,城步苗族人民至今仍保留着农历二月向神灵祈祷,秋后感谢神灵的庇佑和恩赐的习俗。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一活动已成为城步苗族人民约定俗成的祭祀活动,在祭祀活动中苗族人民长年通过自己的歌声表达对神灵的崇拜和敬意,从而形成了庆鼓堂仪式音乐。

根据湖南城步苗族祭祀礼仪形式和程序,“庆鼓堂”分为大庆和小庆。一般来说,小庆持续时间为一天,大庆持续时间为三天。按照村里的规矩,一年一小庆,三年一大庆,由村寨中的村民一家一家轮流主承。

祭祀活动整个过程相当漫长。从黎明时开始,巫师傩公们的第一件大事便是到东方去“迎太阳”,待太阳东升露出第一道金光时,人们一起向东方跪倒,向太阳礼拜,高唱《太阳歌》。敬罢太阳,大家便回大王庙吃狗粥。中午,巫师要到庙外空地去望太阳,并由巫师在大王庙殿前主持“踩田”仪式,用四套大锣大鼓伴奉。傍晚,师公在送太阳落山后,就要进行“散花抢花”,巫师将糯米粑粑做的“花”撒向众人,众人哄抢,得者以为得“福”。这种祭祀活动暗藏苗族人民从古至今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期望。

二、庆鼓堂仪式音乐的艺术特征

(一)音阶结构与音调进行

庆鼓堂仪式音乐大多数是由五声音阶构成,即由宫、商、角、徵、羽五个音构成(见谱例1),但也有个别的曲调加入辅助式的变化音,如“sol—#fa—sol”或“re—#do—re”音(见谱例2),这两种类型的变化音使用次数少,主要起到修饰的作用,给作品增加了新的色彩。

谱例1:《起神歌》片段

谱例2:《大头歌》片段

1=G

中速

庆鼓堂仪式音乐的音调进行方式主要以小音程为主,基本都在五度音程以内,多采用级进和小跳的方式,旋律运动线条较为短小。旋律进行主要分为61235和12356两种,而且旋律发展常采取重复典型小音程的方式,如5 5 2 2 5 5、6 1 61 1等,旋律比较活跃,加之唢呐、芦笙、大鼓、大锣、长号等乐器进行伴奏,营造了一种热闹的气氛。

(二)节奏节拍特点

庆鼓堂仪式音乐通常采用2/4拍子,3/4拍子,4/4拍子,也有节奏律动性强的3/8拍子,4/8拍子,5/8拍子,6/8拍子。

大多数庆鼓堂仪式音乐在开始部分采用缓慢的节奏,风格庄重、古朴,给人一种神秘的感觉,充分体现了大家对神灵的崇拜和敬意,典型的节奏有××- ×× × ×- 。歌曲继续往后进行则采用密集节奏型,描绘大家狂欢的热闹场面,突出的节奏有 × × × × × × × × × · × × · (见谱例3)。

谱例3:《送神歌》片段

1=G

开始部分:

后面部分:

(三)調式调性特点

庆鼓堂仪式音乐主要采用五声羽调式,个别也有采用六声商调式的,旋律以1、2、3、5、6为骨干音(见谱例3)。

(四)演唱形式特点

庆鼓堂仪式音乐庆鼓堂歌词有一百二十四首,六百句左右,分散句和整句两种。一般用苗语歌唱(见谱例4)。曲调多样,节奏鲜明,音调高昂,常见的演唱形式有独唱、齐唱,也有领唱、合唱。演唱时,以大锣大鼓等乐器伴奏,常与舞蹈相结合,气氛热烈欢快,充分体现出城步苗族人民对丰收的喜悦和渴望。

谱例4:《圣公面前一丘田》片段

1=A

三、庆鼓堂仪式音乐文化内涵

从古至今,祭祀活动一直是城步苗族人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精神支柱,苗族人民一代代传承先祖的足迹,将这种民俗活动保留了下来。庆鼓堂仪式音乐就是产生并深深根植于城步苗族悠久的传统文化土壤之中,它成为苗族先民世世代代传播传承民族文化、民族习俗和宗教信仰的一种不可或缺的民族文化形态。

(一)育人

1.庆鼓堂仪式音乐主要是崇拜祖神

城步苗族的宗教观念有着自己的独特发展,他们信奉多神教,既崇拜自然(如古树、山石等自然物),又崇拜鬼神,但更重要的是崇拜祖神。

首先,从鼓堂庙内神台上供奉的神灵来看:位于神台正中的是当地苗族传说中开天辟地、三头六臂的盘瓠大王。另外他们还将先民传说中的祖先、古老苗寨的创始人及本民族历史上的英雄等,增设为自己民族或地方的土俗神,排列在主神盘古神像的左右。

其次,从“庆鼓堂仪式音乐”活动形成来看:“庆鼓堂仪式音乐”源于古代苗族先民祭祀传说中九黎集团首领蚩尤和三苗集团首领欢兜。蚩尤为古代八神之一的战神,据专家考证古苗语中所说的“剖尤”实即苗族的原始祖先蚩尤。

2.庆鼓堂仪式音乐中的生殖崇拜

苗族先民把生殖器看成是繁衍子孙的唯一工具,颂扬社公社母和苗族大王都有硕大的生殖器,并具有繁衍子孙的功能,显示了先民们祈求生育,繁衍子嗣,使氏族部落人丁兴旺的生殖崇拜观念,是古代社会意识的真实反映。如白毛坪乡水堆村举行“鼓社祭”活动将要达到高潮第三天上午,赞颂祖先时有所谓“喊野话”环节,其歌词原始粗野,主旨在歌颂男女交媾。

(二)人与自然的和谐

从寨老酒会制定乡规民约的情况爱看:苗族先民每迁至一个地方后,建立鼓社,选举鼓头,管理社务,各鼓社都需根据传统习惯,结合当地实际情况,管理生产生活,维护社会秩序,以确保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

(三)文化传承的媒介

1.庆鼓堂是苗族的原始宗教祭祀活动,它有着特定的表现手法和反映形式。祭祀活动中一系列场景活动的再现,为苗族民俗文化的传承起着一定的推动力。

2.庆鼓堂活动最初源于图腾崇拜,为表达人们的宗教信仰,表现人们的宗教观念。随着时间的推移和历史文化的积淀这种活动变成了一种习俗,形成一种传统文化。随着社会的变化和发展,祭祀活动的内容和形式也在不断得到发展,因而越发富有生活情趣和民族气息。这种不断发展的富有民族气息的祭祀活动被越来越多的人所喜爱和重视,随之它在精神文明和历史文明建设中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

四、庆鼓堂仪式音乐文化功能

(一)社会发展的动力功能

庆鼓堂仪式音乐在祭祀活动中的广泛应用,有利于城步苗族人民思想统一,增强了民族凝聚力,它成为人民心灵的纽带,把每个苗族同胞的心紧紧地连在一起,它对城步苗族社会的发展起到了良好的推动作用。

(二)传承文化功能

随着汉族文化和苗族文化的不断交融,一方面苗族同胞吸纳了汉族许多先进、优秀文化;另一方面,由于受到汉族文化的影响,会说苗语的苗族人民少之又少,而庆鼓堂仪式音乐主要采用苗语演唱,这一祭祀仪式的长期沿袭有助于民族语言的传承。

庆鼓堂仪式音乐通过一代代传承人口传心授,以相对的程式传承下来,保护、传承该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现实的意义。

参考文献:

[1]尹建德.漫談城步苗族“庆鼓堂”及其原始文化形态[J].民族论坛,1992,(02).

[2]城步苗族自治县民间文学“三集成”编委会.城步苗族自治县资料本[M].城步苗族自治县民间文学“三集成”编委会,1990.

[3]金鹃飞.城步苗族庆鼓堂初探[J].邵阳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06).

猜你喜欢

艺术特征文化内涵
广西贺州过山瑶尖头头饰艺术特征及文化内涵
对中国传统锡工艺传承的思考
当下中国大陆喜剧电影的艺术特征与发展
对太极拳双语教学中教学技巧的研究
汉语言文字的艺术特性与创新设计
马克思主义的文化观及其现实意义
英汉动物词汇文化内涵的对比分析
电影《煎饼侠》的大众艺术美学特
浅谈法语习语的文化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