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遗视野下苏北大鼓的传承与保护
2018-08-30陈超杰姜娟萍唐青
陈超杰 姜娟萍 唐青
摘要:苏北大鼓是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历史悠久,有着丰富的文化精髓,也是苏、鲁、豫、皖地区群众喜闻乐见的文艺形式。作为地方曲种,苏北大鼓曾在淮海地区拥有广泛的影响力,但随着社会的变迁,逐渐成了弱势曲种,到了曲种后继无人、发展基础极为薄弱,传承难以为继的地步。本文从苏北大鼓的历史状况、发展现状及传承等方面,全面解析苏北大鼓目前面临的困境及继续发展的可能性,力图找出促进苏北大鼓生存与发展的路径。
关键词:苏北大鼓 起源发展 传承保护
苏北大鼓原名宿迁大鼓,民间惯称“说大书”,流布于苏北的宿迁、徐州、连云港、淮阴及皖东北和鲁南地区,至今已经有200多年的历史。长期以来苏北大鼓为丰富人民的文化生活作出了积极的贡献。
一、苏北大鼓的起源
有关苏北大鼓的起源说法颇多,一般认为于清代中叶由渔鼓衍化而成,艺人有“丢下渔鼓,改换大鼓”之说。据史料记载,清朝初年,受北方梨花大鼓的影响,苏北大鼓开始形成于宿迁和睢邳地区。上世纪90年代“中国曲艺志”中定名为苏北大鼓,苏北大鼓第一代始祖为“霍祖”(名字已无考)。
苏北大鼓形成后在苏北一带比较流行,由于徐州、淮阴历史上属于贫困地区,从艺谋生之人颇多,所以苏北大鼓形成之后发展很快,并迅速向周边地区传播与扩散。苏北大鼓艺人分布广泛,传唱中唱腔与当地语音语调结合发生变化,形成门派纷呈的局面。
二、苏北大鼓的发展脉络
清末年间,苏北大鼓有了较大的发展,成为淮北地区从艺人数最多的曲种,且名家辈出,并由于艺人唱腔风格及所处地域的不同,苏北大鼓形成了张、沙、杨、韩、邰、李、高、兰、柴、桂十大门派。
此时苏北大鼓出现了许多受到听众称赞的演唱名家和书目。宿迁吴相国的《金枪北宋》,睢宁倪志端的《说唐》,邳县曹士文的《东汉》,赣榆李开照、钱广英的《杨家将》《水浒》都名噪一时。尤其是睢宁张朝聘常年与父亲张云章、师傅倪志端推着大篷车,活动于苏北、鲁南、皖北等广大地区,人称“张大篷”。他演唱的《月唐》《岳传》,唱腔激越优美,说表细致传神,名贯苏鲁皖边区,有“盖八属”(铜山、灵璧、睢宁、邳县、丰县、沛县、肖山、砀山八县)之誉。艺人潘福兰号称能唱“全唐”“全宋”,他自编的《兵困皇陵》,可唱半年时间,表演上更有打鼓、耍板的一套绝活。潘福兰演出时虽然只是敲打一鼓,但观众听起来犹如数鼓齐鸣。他的月牙简板能用拇指弹起,左右翻飞,穿插飞舞,有“盖江北”“盖山东”“大鼓状元”之称。
民国初年到抗日战争爆发前,苏北大鼓的曲目逐渐增加,呈现为书目繁多、流派纷呈、名家林立的发展局面。曲调除原有的曲调又增加了【平调】【货郎调】等,在民间有着“九腔十八调,争鲜又争俏”之美誉。书目除“唐书”“宋书”等历史题材内容外,增加了《卧虎山》《破孟州》等武侠、打斗书50多部书目。
书目增加的同时,大鼓艺人在演唱藝术上从重说唱轻表演,变为说唱、表演并重。唱腔以徐州为中心上形成东、西两大派。徐州以西(包括西北)属“西腔派”,唱腔粗犷,拖腔长,气势雄壮;徐州以东(包括东南)属“东腔派”,唱腔幽雅、美脆、抒情性强,在表演上也分为“以说为主”和“以唱为主”的两派。当时代表的名家很多,有宿迁的陈克俊、陈克岭、徐安国,睢宁的张家中、苏俊生,邳县的李恒春、沙永田,泗洪的柏秀云。他们有着“鼓坛八大将”之称。
从抗日战争爆发到建国前,为了生存,同时为了发扬大鼓文化,很多的大鼓艺人把大鼓文化逐渐转移到了南方,传播到了江南一带。苏北大鼓艺人在抗战中奋力增进书目,将自己演唱大鼓时的神情、动作提升,出现了很多著名的大鼓艺人。因南北方差异,大鼓在艺术形式上便被分成了南北两大门派。
战乱的时期过去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苏北大鼓进入一个新的历史发展时期,在党和政府的关心和重视下苏北大鼓得到稳定持续的发展。民间艺人们得到了文化主管部门的支持,逐一登记、培训,并发证演出。1951年后,各县曲艺协会等组织相继成立,使得苏北大鼓无论是艺术形式上还是演出组织上都有了长足的进步。在张家诚、郑良怀等一批老艺人的带领下,新一代大鼓艺人韩合标、张芹等一批后起之秀的加入,给苏北大鼓的发展注入了新鲜血液。
同时期,徐州、连云港、淮阴及所属各县的文化行政部门,除组织力量调查研究、记录曲谱,整理、抢救传统大鼓书目外(据统计整理苏北大鼓传统书目160部),还鼓励文艺工作者和演员编创新书目,先后上演的新书目有《童林后传》《林海雪原》《平原枪声》《剿匪记》《邳南烽火》《烈火金刚》《运河儿女》《欧阳海之歌》《新儿女英雄传》《大刀记》等30多部。宿迁、睢宁、邳县、泗洪等县大鼓艺人在表演和唱腔上进行了创新,艺人们把原来单一的、枯燥的、长期无曲谱且趋于悲调的唱腔改成了能表达喜怒、哀、乐各种情绪的固定腔调和曲谱。
文革期间,苏北大鼓进入了一个短暂的低谷期,各地曲艺组织被强制性的撤销。文革结束后,各地文化主管部门对艺人重新登记,考核发证。据睢宁、邳县、宿迁、新沂、泗洪五县1980年统计,此时持证的大鼓艺人有六百名,宿迁曲艺队还招收了二十名新学员。20世纪90年代之后,演唱大鼓的艺人逐渐减少,到21世纪之后已经濒于灭绝。各级各地集镇已基本上没有艺人演唱,快节奏的社会,使人们逐渐放弃了大鼓,以至于大鼓逐渐走上衰退之路。
三、苏北大鼓的现状与传承可能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市场经济的逐步深入,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特别是多媒体的出现,人们获取精神文化需求的方式更加便捷,导致愿意听戏看曲的人越来越少,苏北大鼓的发展处于停滞不前且逐渐消亡的状况。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苏北大鼓扎根在民间,取材虽广泛,但一直以来有关苏北大鼓的起源、发展的相关文献非常稀少,大部分的文献来源依赖于一些大鼓老艺人的口头讲述,成为研究苏北大鼓发展难题。第二,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快节奏的生活和社会文化生活的不断变化,人们的兴趣点转移导致对苏北大鼓的关注越来越少。第三,苏北大鼓虽在2006年申遗成功,但是后续发展支撑力度不够,政策上的重视并没有根本改变大鼓艺人的生活状况,艺人很少能够仅仅凭借唱大鼓维持一家的生活,只能在生活与表演之间辗转。第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最大特点是口耳相传,随着苏北大鼓老艺人逐渐去世,大鼓艺术后继乏人,使得大鼓艺术落入自生自灭的危机之中。
保护和传承苏北大鼓,需借助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政策的贯彻与执行,针对困境采取积极而有效的措施。
(一)积极贯彻国家非遗保护政策,当地政府部门进一步引导和推进地方曲艺的发展,建议成立苏北大鼓传习中心或研究机构,做好苏北大鼓文献资料的收集和整理工作。
(二)依托规模大、发展势头较好的曲种或剧团,或与相近的小众曲种进行结对组合,组成曲艺团体,在共同发展中保持自身曲艺特色,以精品曲艺求得发展传承的机遇。
(三)注重专业人才的培养,专业院校和省、市戏曲专业机构或与苏北大鼓剧团联手,通过举办培训班、进修班等多种方式,加快苏北大鼓人才的培养步伐。
(四)鼓励和引导社会力量捐赠、赞助,加大政府资金的专项投入,落实各项税收的优惠政策,保障现有苏北大鼓从业人员的各项权益。
(五)结合教育部素质教育精神,使苏北大鼓走进各级校园的兴趣课堂、或编入当地音乐教材,在社区、集会提供表演、交流的平台,组织汇演展示宣传苏北大鼓,培养新一代的观众群体。
苏北大鼓对研究中华民族戏曲传统、丰富民族戏曲音乐有着积极的作用和价值,同时对创建地域特色文化、发展文化旅游和对外文化交流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保护和传承苏北大鼓,需进一步推进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政策的贯彻与执行,针对现有困境采取积极而有效的措施。新时代,苏北大鼓唯有与时共进,找准自己发展空间,挖掘自己的特色,才能得以健康而持续的发展与传承。
参考文献:
[1]中国曲艺志全国编辑委员会.中国曲艺志·江苏卷[M].北京:中国ISBN中心,1996.
[2]陶思炎.江苏特色文化[M].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3]程芳银.宿迁特色文化[M].苏州:苏州大学出版社,2006.
[4]倪钟之.中国曲艺史[M].沈阳:春风文艺出版社,1991.
[5]张洪懿.说唱音乐[M].北京:中国音乐学院,19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