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兴紫砂原料市场的开采现状与保护创新研究
2017-03-04许丹
【摘 要】茶艺文化带领着紫砂文化占据人们很大视野,陶艺因茶生,茶因紫砂更有韵味。所以紫砂壶随着茶文化的盛行与工业技术的不断发展与完善,制作日益完善,外观精美而实用性并存,宜兴紫砂在改革开放后的多年建设中独树一帜,成为传统手工艺文化的优秀代表,在现代社会生活中与国际上举足轻重。与此同时,紫砂原料开采的合理配置与保护更受重视。
【关键词】紫砂陶艺;原料配置;传承保护
一、宜兴紫砂艺术悠久的制陶背景
宜兴,古时称为“荆邑”、“阳羡”, “陶的古都,洞的世界,茶的绿洲,竹的海洋”,概括了宜興从古至今各大项历史优秀积淀,宜兴是“紫砂壶”的原产地,拥有石灰岩溶洞80多个,著名的有善卷洞,张公洞等。茶园3500余公顷,竹海纵横八百里。宜兴陶土资源储量丰富,早在明清时期,就已经出现关于宜兴陶土矿产资源的探索,比如“嫩泥出团山”、“天青泥出蠡墅”等资源分布的情况。经考古发现,宜兴制陶有6000年的历史渊源。陶器的起源,是不同地区的农耕文化的产物,宜兴位于长江下游的太湖之滨,六千多年前,生活在宜兴的先民从事农业生产的同时,开始烧造原始陶器。宜兴窑厂集中在丁蜀镇。丁蜀镇是中国陶文化的起源地,它拥有优质且丰富的陶土和燃料产区,几乎是家家户户制陶。2000年,江苏省将丁蜀镇定位为“我国著名的陶都,江苏省重要的工业旅游城市,苏、浙、皖接壤地区的商贸综合服务城市”。
二、分析宜兴茶叶产业与紫砂原料的开采现状的联系
宜兴是中国最负盛名的古茶区之一,是中国重要的茶叶基地之一。三国时代,宜兴产出的“国山茶”已经闻名江南。唐代茶圣陆羽经过长期的观察,更是创作《茶经》来赞赏宜兴产茶叶“芬芳冠世产,可供上方”。阳羡茶自此声名大噪,并被纳为贡茶,上供朝廷。宋代名士苏东坡也写下“雪芽我为求阳羡,乳水君应饷惠山”以表明对阳羡茶叶,紫砂壶的喜爱。茶兴而陶生,天下六大茶类,好茶无数,紫砂泥数种泥料,朱泥的绵密柔滑,段泥的质坚温润,泥性不同,造就的韵味也截然不同。从明至今,别出心裁,因此紫砂对应的茶叶,能把所有的茶泡出最好的味道,再加上大家风范巧夺天工的设计,视觉上也是极致的享受。到1990年年底,宜兴境内发现各类陶土矿点102处,其中甲泥矿28处,白泥矿36处,嫩泥矿21处,紫红泥和小红泥矿12处,瓷土矿5处,探明储量7300余万吨。目前,紫砂泥估算探明储量和保有储量均有90余万吨。在对大量甲泥的开采过程中,人们发现紫砂泥的原料泥。茶文化的兴起带动了紫砂陶的发展,使得众多爱茶的文人因茶而爱壶,因喜壶而更深的探究茶艺,使得紫砂文化盛行于民间宫廷,对茶艺的探究促进了紫砂壶的发展,茶文化发展到一定程度,茶具必然会相对应改进,文人的赞美与茶叶规模的壮大,紫砂陶的出现就顺理成章了。与此同时,加大了对紫砂的开采,紫砂矿泥出品不易,它深藏在粗陶用泥的夹泥之间的矿岩,有“岩中泥,泥中泥”的称号,开采困难,虽然泥矿不断发现,但紫砂泥的储量相对不高,加之初期对紫砂的大力开采,紫砂矿藏其实不容乐观,因此,我们对紫砂文化欣赏继承,应适当开采紫砂泥,合理利用紫砂资源,为后代留下可开拓空间。
三、宜兴制陶文化的艺术欣赏及教育传承价值
陶器的发明标志着新石器时代的开端,大大改善了人类的生活条件,翻开人类发展史上的新篇章。是人类发明历史的重要成果,更是中国古代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宜兴紫砂器是汉族特有的手工制造陶土工艺品。在拍卖市场,宜兴紫砂壶是具有很高收藏价值的“古董”,尤其是名家大师的作品,制作优良,外观精美,使用感强,一把壶的制作甚至长达几年。因此往往一壶难求,更是有“人间珠宝何足取,宜兴紫砂最要得”一说。宜兴紫砂文化源远流长,伴随着中国的复兴与强大,新中国成立以来,文化的复兴,推动着宜兴经济与文化双重的发展,因此茶叶文化与紫砂茶具的兴起也有着必然性。而紫砂茶艺更是有着重要的教育价值。紫砂文化作为宜兴的标志性物件,每当谈起宜兴,最先提起的必然是紫砂壶,可见紫砂壶在中国各地甚至是全世界范围内的影响力颇深。教育传承紫砂文化,不仅仅是对先人智慧的继承,使紫砂文化发扬光大,完善人格教育的社会性行为,培养陶艺艺术家和设计师,还是保护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使中国几千年陶瓷史成为人类文明史上光辉的一页。
四、促进宜兴紫砂陶艺前瞻性的保护发展和与时俱进
改革开放以来,社会经济文化快速发展,人们对生活品质不断更高的追求。大批的紫砂壶艺者也在此时脱颖而出。20世纪50年代开始到90年代,紫砂壶的发展进入繁荣阶段,呈现出一片大好的景象。典型名家大师有朱可心、顾景舟、蒋蓉等,为紫砂壶工艺与后人留下众多珍品,所以对紫砂的文化传承与原料保护显得尤为重要。对于紫砂陶艺的传承,有基础的两点思路。其一是传统师承,其二是开办专门艺术学院进行授课,这些措施均促进宜兴紫砂文化的快速发展壮大。传统紫砂陶艺的学徒期限一般为三年,长则五六年,在师傅收徒时,首先要对即将入门的弟子进行观察,根据学徒的资质传授。师徒传承要手把手、面对面地教学,所以一门所出的师徒在风格,习惯上都有很大的沿袭,但又因个人的特性有不同程度的创新。资深老艺人传授徒弟技艺但不从事生产,没有了生产的压力,学徒只需在学习期间专心于技艺的学习创造,有着相对较优异的条件,使这批原本就拥有较高文化水平的学徒迅速成长。
五、结语
宜兴紫砂文化盛行,实用与艺术价值并存的紫砂壶深得大众喜爱,是对宜兴紫砂价值的肯定,更是对中国非物质文化的传承,但传承困难与紫砂泥原料稀缺现状更应被提上日程,保护创新宜兴紫砂文化任重而道远!
作者简介:许丹(1996.2-),女,江苏宜兴人,本科,江苏大学京江学院,主要研究方向:能源经济。
参考文献:
[1]邓举青.再析宜兴传统紫砂工艺的传承与创新[J].金田, 2013(12).
[2]胡燕宜.兴紫砂发展历史及活态传承研究[D].南京农业大学,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