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秦腔吹火绝技浅论

2017-04-05苗丽

艺术科技 2017年1期
关键词:传承保护艺术特色表现形式

苗丽

摘 要:秦腔吹火绝技经过数百年的表演和不断创新提升,已形成了一套完整的技艺和艺术表现形式,其独特的表演方式对剧情的渲染、剧中人物的刻画和内心世界的表现都起到了高台教化的巨大作用,深受广大观众的喜爱和称道。本文就其表现形式、艺术特色、传承保护措施等,从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以及自身钻研学习的体会等诸多方面进行了深刻的探究,提出了自己的观点与看法,以期能为秦腔吹火绝技的表演和传承保护提供一些参考。

关键词:吹火绝技;艺术特色;表现形式;传承保护

在博大精深的秦腔表演艺术中有一门绝技叫吹火,又称“喷火”。它是戏剧演员依据戏剧情节和人物形象的需要,把特制的松香包噙在口中,用口或其他辅助器物,将松香粉末或火药细面喷向已燃火把形成绚丽多彩形状的一种舞台表演手法,经过数百年表演和不断提升,已形成一套完整的技藝和艺术表现形式。1958年,敬爱的周恩来总理和戏剧大师梅兰芳在观看了吹火代表剧目《游西湖》后对吹火给予了充分的肯定和赞许。梅兰芳说:“吹火绝技把慧娘的满腔悲愤和对贾似道的英勇反抗表现得淋漓尽致,把慧娘的形象提到了英勇高洁的巅峰,也让这个复仇的女神表现得壮美极了,勇敢极了!”

秦腔吹火技艺最早见于民代嘉靖元年《钵中莲》一书的记载,清末随着戏剧的繁荣走向了鼎盛,流传发展距今已有五六百年的历史。也因其高超而独特的表演技巧与形式被列为秦腔表演技艺的八大绝技之一。

吹火是表现特定环境和特定人物的感情、深化表演内容、推进戏剧人物、形成独特效果的一种秦腔戏剧表演形式。然而,由于其学习难度大,不易掌握,应用更难,故而能够娴熟掌握并在演出实践中取得成效、得到认可者为数不多。正因为此,它面临传承困难,有效表演者寥寥无几的境况急需各方共同努力予以改变,使其后继有人,薪火相传,生生不息。

笔者师承西安三易社著名秦腔表演艺术家杨玉红(已故)老师,从20世纪80年代就开始了这一绝技的钻研学习,经过杨玉红老师的言传身教和30余年的勤学苦练,自己不仅对直吹、仰吹、蹦子翻身吹等多种传统技法掌握得十分娴熟,能够达到随心所欲、出神入化的地步,吹出的连火、翻身火、一条龙火、蘑菇云火等更是形态纷呈、气象万千。在吸纳老艺人传统吹火精华的同时,在数百场的表演和不断练习中细心体会,钻研创新出了从火头上引火,延长火苗长度、火苗随身翻转形成巨大火圈等吹火技艺,使吹出的火势如龙腾虎跃,气势磅礴,将秦腔吹火绝技推向了一个更高的境界。尤其是笔者扮演的《游西湖·杀生》中的慧娘,一出场一袭白衣,粉臉含悲,翩若惊鸿,手执红扇,口含火龙,瀑布般的喷向杀手的钢刀,且随着剧情的变化,动作的腾挪闪展,吹出的火龙也发生着奇妙的变化:长火、短火、一条龙火……火势不断,掌声不断,喝彩声更是淹没了一切。笔者对吹火秦腔绝技的发扬光大和在表演中的不断创新受到了业界的肯定,赢得了众多的殊荣。曾先后获得了甘肃省第二届红梅奖大赛一等奖、陕西省第二届戏曲红梅奖大赛一等奖;被定西市委、市政府授予“德艺双馨文艺工作者”称号;2013年入选定西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名单;2016年又作为甘肃唯一一名入选成功入围文化部“中华优秀传统艺术传承发展计划名家传戏——当代戏曲名家收徒传艺”工程名单。笔者演出的剧目连同笔者本人也深得广大观众的爱戴与欢迎。

30多年秦腔吹火技艺的表演与实践,使笔者对此绝技有了理论上的深刻认识和总结,以及实践上的不断升华与创新。

理论上,笔者通过总结,认为秦腔吹火绝技有四个方面的艺术特色和文化表现形态:一是种类形态繁多。按吹火的种类分有直吹、倾吹、斜吹、仰吹、俯吹、翻身吹、蹦子翻身吹等;按形状分有单口火、连火、翻身火、一条龙火、蘑菇云火等。这种吹火种类和火之形状,都有它特定的表达内容和作用,且不能混淆代替。二是场景人物特殊。场景是黑暗场所;人物一般是妖怪、鬼魂或神话人物。比如《游西湖》中被屈斩后变成鬼魂的李慧娘、《黄河阵》中神话的三肖、《引路》中的判官等。这种特殊正体现了吹火绝技在表现此类特殊场景和人物中的唯一性和无法替代性。三是技艺要求甚高。秦腔吹火之所以称为绝技有两方面的原因:一方面是对演员要求很高,练此绝技的演员必须是唱、念、做、打皆备,表演功底十分扎实,还需有坚强的毅力和吃苦耐劳的精神;另一方面按照传统行规绝技秘法不示外人,只有关系亲近或确立正式师徒关系者方能教徒并传授其中奥秘,故而长期以来掌握此绝技并能蜚声业界的名家大家并不多。四是历史社会价值凸显。秦腔历史悠久,吹火不仅是技艺绝活,而且也是表演的重要组成部分,理所当然是优秀的文化遗产,其独特的表演方式对剧情的渲染,对剧中人物的刻画和内心世界的表现无疑起到了高台教化的巨大作用,因而深受广大群众的青睐与称道。

与此同时,笔者又提出了吹火绝技的“代表说”“适度说”“协调说”三说理论。“代表说”,就是此绝技中的“火”代表正义、光明、力量,是战胜邪恶的利器,是支撑公道的力量,是绽放光明的光芒,因而“火”一定要彤红、光亮、有力;“适度说”,就是在使用此绝技时一定要掌握住“度”,按剧情、场景、人物形象需要把握住吹火的大小、数量、力度,绝不可为了显示吹火技能而一味求多、求大,以致每出戏、每个人物都在一个最高的吹火“峰值”上而影响剧情的起伏变化、多姿多彩和将剧中人物内心世界的表白放在一个平面上;“协调说”,就是凡使用此绝技时,各方面都要协调、配合:场面灭灯和舞台灯光要调到最低极限,受火场地和剧情协调或受火人物要有适度表情,鼓板、器乐的演奏和吹火动作的高度统一等。

实践中,笔者从三个方面对吹火绝技进行了创新和升华。一是“火头引火”。传统的吹火绝技是从火把的各个方位引火,这样不仅零乱无序,而且不能强化核心点的火势,弱化了舞台表演效果。而“火头引火”火势集中,光芒四溢,舞台效果颇佳。二是“步法随火”。吹火绝技的表演者大多是旦角,其步法均为云步和鬼步。但无论使用何种步法,一定要与火相随,与火相协,这样才能充分表现人物的内心世界。三是“眼不离火”。就是要求吹火绝技的表演者,一定要眼跟火走,眼跟火转,眼火相吸,这样才会有火眼传神,出神入化之感。在此基础上,笔者还对吹火的喷剂、场景、火把使用等方面都做了全方位的改进、新设、添加等创新,从而使吹火绝技这一秦腔艺术从理论和实践上都有了很大的提升,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近年来,随着秦剧市场的萧条和观众群体的不断萎缩,加之吹火绝技又是一门难度极高的项目,学习既费时又吃苦,钻研学习的人也愈来愈少,这一吹火绝技面临着后继乏人和濒临失传的困境,抢救这一艺术瑰宝已到了时不待我、刻不容缓的地步。为了将这一市级非遗项目更有效地保护和传承下去,笔者认为应采取以下四个方面的措施:一是利用报刊、影视等新闻媒体及相关会议,大力宣传秦腔吹火绝技在秦腔表演艺术中不可替代的重要性,不断提高广大群众,尤其是秦腔爱好者保护、传承该技艺的认识,增强自觉性和紧迫感,进而形成保护传承此一绝技的社会共识。二是结合戏剧人才的培养,在相关专业、业余秦腔剧团建立吹火绝技传习所,确定受传对象,以老带新,进行传帮带,培养后继人才。三是鼓励专业、业余院团增加该技艺剧目演出的场次,让这门古老的技艺在表演中得到保护,在保护中得到传承。四是加大政府采购此类戏剧演出的力度,使此类戏剧更加公益化、大众化,为其普及、传承、保护、创新创造一个更加良好的社会环境与文化氛围。

猜你喜欢

传承保护艺术特色表现形式
多元归一——中国画表现形式探析
石材产品设计中几种错误的表现形式
浅谈《舌尖上的中国》系列纪录片
《琅琊榜》浅评
古村镇调查法在高校教学中的应用现状及意义
汉语动结式在维吾尔语中的表现形式
新闻策划表现形式:不拘一格,相互呼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