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肝素抗凝治疗对COPD合并肺心病患者凝血及肺动脉压影响的相关性分析

2018-08-30凌刘付娟娟

中华肺部疾病杂志(电子版) 2018年4期
关键词:肺心病差值动脉血

凌刘 付娟娟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COPD)为临床常见病、多发病[1-2],受环境污染加重、人口老龄化等因素影响,我国COPD发病率及死亡率均呈逐年上升趋势,COPD合并肺心病发生率也显著提升[3]。由于COPD多伴随持续的气道炎性反应,患者外周血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factor-α, TNF-α)、白细胞介素-1β(interleukin-1 β, IL-1β)等炎症介质水平明显上升,又会影响凝血功能,故急性发作期COPD合并肺心病患者多存在凝血功能异常,有报道证实加用低分子肝素治疗有助于提升此类患者疗效[4-5]。基于此,本研究重点探讨了肝素抗凝治疗急性加重期COPD合并肺心病后凝血功能指标与肺动脉收缩压(pulmonary arterial systolic pressure, SPAP)、动脉血氧分压(arterial partial pressure of oxygen, PaO2)、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arterial partial pressure of carbon dioxide, PaCO2)变化的相关性,报道如下。

资料与方法

一、一般资料

纳入2016年1月至12月于我院接受治疗的急性发作期COPD合并肺心病患者60例。纳入标准:参考2014《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全球倡议》(GOLD)相关标准[6]确诊为COPD,并处于急性加重期;经心电图、心脏超声等检测方案确诊为慢性肺心病心力衰竭,符合《内科学》(第7版)中慢性肺心病诊断标准[7]。排除标准:肺切除术史、原发性心脏病、心肌病、缩窄性心包炎、慢性肝脏病史患者;预期寿命<12月患者;除COPD、肺心病外,尚有其它因素可能导致肺动脉高压的患者;近期应用激素及抗凝药物患者;未控制的高血压患者;相关药物过敏患者;合并血液系统疾病等可能导致凝血功能障碍的患者。

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均分为两组,观察组30例,男21例、女9例,年龄51~83岁,平均(72.4±10.3)岁;对照组30例,男23例、女7例,年龄52~84岁,平均(72.8±9.5)岁。两组性别、年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二、治疗方法

1. 治疗方案: 所有患者入院后均接受急性发作期COPD合并肺心病常规治疗,包括低流量吸氧、抗感染、解痉平喘、止咳祛痰、血管扩张、对症治疗等。在此基础上观察组加用低分子肝素钠注射液(商品名克赛,0.2 ml:2000Axa lU,国药准字J20090094,赛诺菲安万特生产),4000Axa IU皮下注射,1次/d,连续7 d。

2. 检测指标: 分别于治疗前、治疗7 d后检测患者凝血功能指标、SPAP及动脉血气指标。其中凝血功能指标包括凝血酶原时间(prothrombin time, 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ctivated partial thromboplastin time, APTT)、凝血酶时间(thrombin time, TT)、纤维蛋白原(fibrinogen, FIB)及D-二聚体(D-dimer, D-D),其中前四项采用日本Sysmex CA-500及配套试剂检测;D-D采用北京赛科希德SA-6000检测。SPAP采用西门子Sequaia 512超声诊断系统,通过心脏彩超TI法测定。动脉血气指标包括PaO2、PaCO2均采用丹麦雷度生产的ABL5血气分析仪测定。

3. 研究方案: ①治疗前分析凝血功能指标与SPAP及动脉血气指标的相关性,以初步明确与病情有关的凝血功能指标;②治疗结束后对比分析所有患者上述指标的变化,以明确抗凝与否对疗效等的影响;③治疗后探讨两组凝血功能指标与SPAP及动脉血气指标的相关性,以明确影响疗效的凝血功能指标;④计算前一过程中所明确的能够影响疗效的指标在治疗前后的差值,并通过受试者工作曲线(ROC)评价上述差值对治疗后患者SPAP复常(下降至<30 mmHg)的预测作用。

三、统计学方法

结 果

一、治疗前患者凝血功能、SPAP及动脉血气指标异常率

60例患者中,21例PT<11 s,占35.0%;16例APTT<31 s,占26.7%;31例TT<16 s,占51.7%;39例FIB>400 mg/dl,占65.0%;41例D-D>1.3 μg/ml,占68.3%;55例SPAP>30 mmHg,占91.7%;58例PaO2<80 mmHg,占96.7%;36例PaCO2>45 mmHg,占60.0%。

二、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凝血功能、SPAP及动脉血气指标对比

1. 组间对比: 治疗前2组患者凝血功能指标、SPAP及动脉血气指标对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PT、TT、APTT明显长于对照组,FIB、D-D明显低于对照组,SPAP明显低于对照组,PaO2明显高于对照组,PaCO2明显低于对照组,上述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2. 组内对比: 治疗后,观察组PT、APTT、TT明显延长,FIB、D-D明显下降,对照组仅FIB明显下降;所有患者治疗后PaO2均显著升高、PaCO2及SPAP均显著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三、患者凝血功能指标与SPAP及动脉血气指标相关性

治疗前及治疗后,TT、APTT、FIB与SPAP及动脉血气指标均无明显的相关性(P>0.05);FIB及D-D均与PaO2呈负相关,与PaCO2、SPAP呈正相关,上述相关性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治疗前后FIB、D-D与SPAP及动脉血气指标相关性分析

四、治疗前后FIB及D-D差值对预测SPAP复常价值

观察组,患者治疗前后FIB差值(126.2±31.7)mg/dl,D-D差值(1.1±0.3)μg/ml,SPAP复常26例,2项指标差值对预测患者SPAP复常均有一定价值,且FIB差值对预测SPAP复常的曲线下面积为0.846,最佳截断点为87.4 mg/dl,此时预测敏感度为1.000,特异度为0.750;D-D对预测SPAP复常的曲线下面积为0.707,最佳截断点为1.1 μg/ml,此时预测敏感度为0.654,特异度为0.750,见图1。

表1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凝血功能、SPAP及动脉血气指标对比

注:与治疗前对比,aP<0.05

图1 观察组FIB及D-D差值对SPAP复常的预测ROC曲线;注:可见:FIB及D-D差值均对预测SPAP复常有一定作用,且FIB的预测作用优于D-D

以所有患者为对象,患者治疗前后FIB差值(78.3±28.2)mg/dl,D-D差值(0.8±0.4)μg/ml,SPAP复常36例,FIB差值对预测患者SPAP复常均有较好的价值,且FIB差值对预测SPAP复常的曲线下面积0.889,最佳截断点为87.4 mg/dl,此时预测敏感度为0.722,特异度为0.958;D-D对预测SPAP复常的曲线下面积为0.832,最佳截断点为1.1 μg/ml,此时预测敏感度为0.556,特异度为0.875,见图2。

图2 所有患者FIB及D-D差值对SPAP复常的预测ROC曲线;注:可见:可见:FIB及D-D差值均对预测SPAP复常有一定作用,且FIB的预测作用优于D-D

讨 论

多项研究证实抗凝治疗有助于提高COPD或COPD合并肺心病患者的临床疗效。丁明霞等[8]对45例急性发作期COPD合并肺心病患者应用低分子肝素注射治疗,结果患者血气指标恢复效果及总有效率均明显优于常规治疗组;刘静华[9]报道对40例COPD急性加重期合并肺心病患者辅助应用低分子肝素皮下注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提升至87.5%,明显高于对照组72.5%,且未见明显药物不良反应。有报道指出凝血相关指标与COPD患者病情直接相关,Zhang等[10]报道急性进展期和稳定期COPD患者血D-D中值分别为2 839 μg/L和1 799 μg/L,组间差异明显,并指出D-D可能有助于预测患者病情发展。肝素抗凝治疗对COPD患者病情的改善作用与其对凝血功能指标的改善效果有关,但具体何种指标发挥了作用,目前仍不清楚。

本文证实凝血功能指标异常在急性发作期COPD合并肺心病患者中较常见,且FIB、D-D异常率均超过60%,这与郎永军[11]报道相符,同时本研究还证实无论治疗前还是治疗后,FIB、D-D均与SPAP、PaO2、PaCO2直接相关,故初步推测肝素抗凝治疗可能主要通过改善FIB和D-D,从而提升COPD合并肺心病的疗效。本研究结论与杜宋耿等[12]研究相符,其研究利用低分子肝素钠注射液辅助治疗COPD所致肺心病急性加重其患者,结果显示D-D、FIB在治疗后均明显下降,且治疗后上述指标均与临床疗效呈负相关。牛艳霞等[13]发现普通肝素钠雾化吸入虽然能够提升急性加重期COPD患者临床疗效,却并不会显著影响患者凝血功能指标,包括APTT、PT、FIB的变化,提示凝血指标的变化可能与疗效无关,这与本研究结论不相一致,推测可能与其检测精度、研究样本不一致有关。

急性加重期COPD合并肺心病患者血液高凝机制目前已基本探明,主要包括:①持续性气道炎性反应导致多种炎性因子大量生成并释放,通过与凝血因子Ⅶ形成复合物或直接损伤血管内皮方式,导致凝血功能亢进;②COPD所致的持续性缺氧、高碳酸血症损伤血管内皮,且缺氧可能导致红细胞能量代谢方式变化,使其变形性、顺应性下降,也会导致凝血功能亢进[14-16]。由于凝血功能异常可能导致肺细小动脉原位血栓生成,损伤氧弥散功能,使COPD合并肺心病症状进一步加剧,故利用肝素改善患者凝血功能有助于提升患者疗效。结合本研究结论,可初步推测FIB和D-D在肝素的治疗机制中发挥着主要作用,这可能是因为FIB和D-D的增加是血栓形成的独立危险因素,而降低血栓风险恰好有助于提升COPD合并肺心病疗效。

本文表明FIB和D-D在治疗期间的变化程度能够直接预测患者近期预后,而与是否采用肝素抗凝治疗无关。由于肝素抗凝方案可能导致一定不良反应[17-20],如能采取更安全的措施,直接减少COPD合并肺心病患者FIB及D-D水平,可能同样有助于提升此类疾病的治疗效果,这对后续开展精准医学治疗COPD合并肺心病有一定价值,但仍有待于深入研究。

综上所述,肝素抗凝辅助治疗COPD合并肺心病,有助于提升疾病的疗效,这可能与抗凝能够直接抑制机体FIB和D-D有关。

猜你喜欢

肺心病差值动脉血
勘误声明
差值法巧求刚体转动惯量
枳壳及其炮制品色差值与化学成分的相关性
彩超诊断缺血性脑血管病颈部动脉血管病变的临床应用
中医综合治疗对肺心病缓解期近期生存质量的临床观察
葶苈大枣泻肺汤合三子养亲汤治疗肺心病的可行性研究
120例肺心病并发心律失常的临床疗效分析
异型动脉血管为蒂的游离背阔肌肌皮瓣修复软组织缺损
脐动脉血气对新生儿窒息及预后判断的临床意义
基于区域最大值与平均值差值的动态背光调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