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知识转移领域研究进展分析
2018-08-29李同合
李同合
摘 要 论文以CSSCI数据库中有关知识转移的论文为样本,采用文献计量分析法、可视化分析法和内容分析法等对文献进行梳理,分析了该领域的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并从知识转移基本问题、知识转移模型构建、知识转移影响因素和知识转移应用研究四个角度说明当前研究热点,对未来研究进行展望。
关键词 知识转移 CSSCI 知识图谱
分类号 G250.2
DOI 10.16810/j.cnki.1672-514X.2018.05.019
Abstract Taking the papers on knowledge transfer in CSSCI database as samples, this paper combs the literature by bibliometric analysis, visualization analysis, and content analysis, and analyzes the research status and development trend in this field, illustrates the current research hotspots from four perspectives of basic problems in knowledge transfer, construction of knowledge transfer model, knowledge transfer influencing factors, and application research on knowledge transfer, andforecaststhe future research.
Keywords Knowledge transfer. CSSCI. Knowledge map.
0 引言
学术领域的知识转移概念是美国经济学家Teece提出的,其在1977年发表的《跨国公司知识转移:技术转让的资源成本》中指出:在区域间的知识转移过程中,不仅企业的知识需求得以满足,知识扩散的速度也会加快,区域间知识差距得以缩短[1]。知识转移是一个共享、传递和吸收知识的过程[2],知识在这个过程中完成从知识拥有者到知识接受者的扩散,实现知识共享,从而有效地利用现有知识,缩小个体及组织之间的差距,更好地促进人类共同发展[3]。
随着知识经济的繁荣发展,知识转移相关研究得到了学界的高度关注及重视,产生了许多优秀的学术成果,这些成果极大地促进了知识转移研究领域的良性发展。冯博在已有研究基础上,通过实证研究探讨了我国大学科研团队中个人在组织中所处社会网络位置与知识转移之间的关系[4]。卢俊义基于权变管理的视角,构造了以知识转移为中介机制的顾客参与服务创新和创新绩效关系的理论模型[5]。2000年以来,在Cross等人的倡导和影响下,知识网络分析方法被逐渐引入知识管理研究领域。陈立敏以近年发表的275篇关于知识转移研究的国内外学术文献为基础,对当前知识转移研究的角度和趋势进行了归纳总结,提出了包含四个维度二十个要素的知识转移分析模型[6]。吉鸿荣在分析1996年以来发表的129篇国内外基于创新视角的知识转移研究学术论文的基础上,对基于创新视角的知识转移研究从研究层次、研究视角及研究对象三个维度进行了归纳总结,提出一个包含3个维度、15个要素的知识转移研究框架[7]。
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知识转移研究得到来自科学领域的广泛关注,逐渐成为知识管理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管理学、经济学、图书情报学等多个学科领域中有很高的研究价值。在社会信息化的推动下,知识转移研究出现了新特点、新情况、新变化,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运用科学方法针对我国学术领域知识转移研究的境况进行系统的分析具有重要的意义。
1 数据来源与研究方法
本文以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 作为检索平台,以篇名及关键词为检索项,以“知识转移”为检索式,设定时间跨度为“1998年-2015年”,文献类型选择论文及综述,检索时间为2016年06月18日,检索得到文献题录数据1104条,下载所检索出的题录信息,剔除其中的征文通知、寄语及重复论文,最终获得1098条文献数据。
笔者以整理的文献数据为研究样本,采用文献计量的原理与方法对其进行定量统计分析,利用美国Drexel大学陈超美教授开发的可视化分析软件Citespace,以知识图谱的形式全面地展现我国知识转移研究的基本结构和发展脉络,以期加深相关学者对知识转移研究进展的认识,为进一步开展研究提供参考和借鉴。
2 研究论文的量化统计结果与分析
2.1 时间分布
发文量随时间变化的分析,可以从时间维度上大致反映出该学科领域的研究历程和热度,预测研究前景及发展趋势。1998-2015年间被CSSCI收录的知识转移研究相关论文共1098篇,其中论文1048篇、综述22篇、评论12篇、报告16篇,涉及图书情报、管理学、经济学、教育学与新闻传播学等学科。
由图1,我们发现在1998-2015年间,国内知识转移研究领域的相关研究可以划分为三个阶段:①1998-2003年间,这段時间相关研究处于起步阶段,相关研究较少,发文量增长缓慢,知识转移研究受到的关注较少;②2004-2009年间,在十六届四中全会的指引下,国内知识转移的研究蓬勃开展,论文发表数量快速增长,与此同时,发文作者的数量也呈现上升态势,知识转移的相关研究进入到了一个繁荣发展阶段,成为了学术领域的一个研究热点;③2010-2015年间,发文数量有所起伏,到2011年,该研究领域发文量及发文作者数量同时达到顶峰,此后发文量及发文作者数量呈现总体缓慢下降的趋势,研究质量和影响不断提升,研究主题多元化,进入一个相对成熟的时期。
2.2 核心作者分布
论文著者分布信息体现着某一学科研究的科研水平和相关研究的集中程度,可以用来反映学者在该领域所处的学术地位。将文献题录数据录入到CiteSpace中,设置相应的参数和阈值,运行CiteSpace,得到由132个节点、43条连线构成的作者合作共现网络图谱,如图2所示。
从合作角度看,在国内知识转移研究领域中,合作成员的数量在5个以上的研究群体只有4个,其中以刘益为合作中心,李纲、廖貅武及卢兵为次中心的合作团队共有8人,他们从企业信息系统的实践出发,运用管理学理念探讨知识在企业知识链中高效的转移及利用的实现,是知识转移研究领域中规模最大的研究团体。其余合作团体成员数量均不超过5人,更多的学者未处于任何合作网络之中。从合作发文数量看,该领域合作团体共同发文数量较少,说明知识转移研究还未形成固定的合作研究群体。
从发文量角度来看,发表论文数量在9篇及以上的作者有10人,如表1所示。计算高产作者的发文量以及文章被引频次而计算出作者相应的h指数,我们发现:大多数高产作者具有较高的发文量、被引频次及h指数,主要分布于管理学及图书情报学科领域,共同构成了知识转移研究领域的核心作者群体。此处应该注意到,袁红军较低的h指数是由于开展研究时间较晚造成的,此处论文被引的滞后性不容忽视。
根据普赖斯的核心著者计算公式:(公式中为核心作者的最低发文量,为最高产作者的发文量),表1中所示的国内知识转移领域发文最多的是西安交通大学管理学院的黄瑞华教授,共计发文16篇,由此可得,;本文将发文量在3篇之上的作者确定为核心作者,发现核心作者群的125人论文发表总量为564篇,高于论文总数的一半,符合普赖斯文献分布规律。
将发文量按照5篇以上、2至5篇以及1篇进行定量统计,如图3可知国内知识转移领域研究群体存在明显的不均衡性,发文1篇的作者比例为83%,相比之下发文量5篇以上的作者只有总数的2.6%,这与“长尾理论”相符合。国内知识转移研究受到了普遍关注,具有较大的研究群体,研究较为深入,但尚未形成合作研究模式。
2.3 核心机构分布
对文献作者所处的研究机构进行统计分析,是了解研究主体分布及地域分布的一种有效方式。设置相应的参数和阈值,运行CiteSpace,得到由100个节点、14条连线构成的研究机构之间的合作共现网络图谱,如图4所示。
国内具有最大影响力的知识转移研究机构合作网络以西安交通大学管理学院为中心,包括12个合作机构,可见西安交通大学管理学院是国内知识转移研究的重镇;此外,以吉林大学管理学院及中南大学商学院为中心的研究团队也已初具规模。1998-2015年,国内共有452家研究机构先后参与知识转移研究,研究机构中以西安交通大学管理学院最为突出,共计发文82篇,是国内知识转移研究的重镇,其余研究机构发文数量均不超过25篇。从合作网络及发文量来看,西安交通大学管理学院是当前国内知识转移研究领域最为核心的研究机构,浙江大学管理学院、中南大学商学院及吉林大学管理学院也具备较大的学术影响力。总的来说,理工科较强的高校是该领域研究開展的核心力量,机构间合作开展研究较少。
2.4 期刊分布
对论文期刊的分布进行分析是确定某一学科领域核心期刊的有效手段,可以反映出论文的集中分散情况及学科研究水平。经统计,1098篇论文分布于以管理学、经济学及图书情报与文献学为主的86种期刊之中,本文以期刊载文量为统计指标,对载文量前10的期刊进行分析。
从表2中可以看出,《科技进步与对策》《情报杂志》及《情报科学》 是收录知识转移相关论文较多的期刊,载文量分别为82篇、54篇和51篇;《科学学研究》 《科技学与科学技术管理》被引频次及h指数较高,在国内知识转移领域刊载了较多的高质量文献,具备较强影响力。
2.5 学科分布
进行学科领域分布分析可以深度探寻研究内容的侧重点,挖掘核心研究主题。本文对文献题录信息按照学科进行划分,其中我们发现管理学(657篇)、经济学(197篇) 及图书馆、情报与文献学(191篇)领域是国内知识转移研究的主要学科,这4个学科的文献刊载量都不低于25篇,其文献总量占全部文献的97.5%。教育学(25篇) 及计算机科学(10篇) 也是知识转移领域关注的重要方向;此外,知识转移领域的研究逐渐渗透到更广泛的学科领域,以图书馆、情报与文献学为中心,跨学科综合性研究的特征明显。
经济管理领域在知识转移相关研究方面成果显著,在知识经济化的过程中,企业通过高效的知识转移将知识转化成可应用的技术、产品和服务,以帮助企业取得经营的成功,同时,知识转移在企业间及其内部的研发过程中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在信息科学领域,知识转移作为一种知识流动的现象,引起了图书情报及计算机学科的高度关注,这一领域对于知识转移的研究多从信息挖掘与分析的角度着手。
2.6 基金资助分布
论文的基金支持情况体现着某一学科领域的受关注情况,也可以反映出该学科领域当前的研究水平与方向。1998-2015年,国内知识转移研究基金资助来源共有53项,有712篇论文受到不同基金项目的支持,依托于省部级以上基金项目的论文共564篇,占论文总数的51%;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比例最高,共282篇,其次是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共162篇。统计资助力度最大的5项基金的年度分布情况如图5所示。
为比较基金项目对各研究机构的资助情况,将基金与各单位进行综合分析,发现共计有256家单位受到不同基金项目的支持,占所有单位的56.64%。各类基金项目对我国知识转移领域核心研究机构的支持力度较大,国家级基金支持力度最大,受资助单位以理工科强校居多,知识转移研究领域得到了国家及相关评价机构的认可,也反映出相关论文的研究价值与质量。
2.7 经典文献分析
论文被引频次可以有效地反映被引文献的研究价值和应用价值,体现科学知识的利用与继承,单篇文献被引频次是该文献质量、学术影响力及价值的重要测度[8],文献的被引频次可以作为反映文献在某一学科领域重要程度的重要指标。将1098篇文献题录信息按照被引频次排序统计,被引频次前10的文献如表3所示。
《论知识的转移与扩散》具有最高的被引频次,达450次。该文从知识转移产生的动力和激励层面上对知识转移过程中存在的困难进行了详尽分析,在对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进行区分的基础上,对知识转移流程进行了优化,并提出了知识转移过程的激励机制[9]。陈菲琼在《我国企业与跨国公司知识联盟的知识转移层次研究》 中指出成功的知识转移是企业竞争优势的基础,但竞争对手对于自身的信息窃取、人与人之间的相互作用以及任务和工具与新的环境之间的不相适应使得组织内部的知识转移及保密变得困难,高效的知识转移模式应该从知识存储、知识共享及信息保密三个角度入手来构建流程与路径[10]。徐金发在《企业知识转移的情境分析模型》 一文中指出高效的知识转移不仅可以帮助团队更好地获取、传承知识,更能协调团队关系,产生高于预期的创新和绩效成果,增强团队效能和成员的集体依附感[11]。
从高被引文献的研究角度来看,国内知识转移领域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知识转移理论基础、知识转移在企业中的作用机制、知识转移模型模式及研究综述等方面,这些经典论文有着很高的影响力,为后续研究的开展奠定了基础。同时,我们也发现该领域研究文献中缺乏具体实用的实证分析,应用型研究较少。
3 国内知识转移研究的主题分析
了解一个学科的研究热点,有利于研究人员把握该学科的研究现状,明确研究进展,探寻新的研究方向;关键词共现网络以清晰明了的方式展现了作者的学术思想,是对文献内容的精要概括,可以有效地反映学科中的研究热点。设置相应的参数和阈值,为将原有的复杂网络进行简化,路径搜索方式选用最小生成树算法,运行CiteSpace,得到由34个节点、38条连线构成的国内知识转移研究热点图谱,如图7所示。
由图7可知,关键词网络以知识转移为核心,此节点与其他节点联系密切;此外影响因素、隐性知识、知识管理、图书馆及跨国公司等在知识图谱中也处于核心位置,这些关键词之间关联紧密,国内知识转移研究都是围绕这些主题展开的。相关文献中共有1164个关键词,其中只出现一次的关键词有812个,排名前25位的关键词的频次和为关键词频次总和的42%,具有较强的代表性。在此基础上,我们将国内知识转移研究的热点主题归纳为知识转移基本问题、模型构建、影响因素及应用研究四个方面进行阐述。
3.1 知识转移的基本问题
知识转移的基本问题的研究主要体现在知识转移的概念、影响因素及类型等方面。国内学者对于知识转移并未形成一致性的概念,不同的研究角度及研究领域的研究人员持有不同的观点。美国学者Singley和Anderson的观点得到了广泛的认可,即知识转移是知识从某个人的头脑中转移到另一个人头脑中、或从某个组织转移应用到另一个组织的过程,包含知识共享和知识吸收两个阶段。知识的转移首先是对知识进行共享,知识共享可以通过人与人、面对面的交流来进行,也可以通过知識库搜索、电子邮件、文本文档、调阅科技文献等方式进行;知识的吸收表现为将别人的知识转化为自己的知识,或是将其他组织的知识成功地应用到自己的组织中。从知识转移的主客体来看,知识转移可以分为人与人、人与组织、组织与组织之间的知识转移;从知识主体的角度来讲,知识转移可以分为显性知识转移和隐性知识转移,且二者之间存在明显的交叉性,现阶段隐性知识特征及隐性知识转移模式是该领域研究焦点之一。
3.2 知识转移的模型构建
知识转移模型是个人或组织用以规范知识转移流程、提高知识转移绩效产出及优化知识转移效率,且在确定适宜的知识集合的基础上,将知识转化为适合个体或组织内部需求的形态的一个标准化过程。在构建知识转移模型的过程中,认识并充分考虑模型中出现的关键要素十分重要。在模型构建过程中,我们应该重点关注隐性知识的特性、转移效率及接受者的吸收能力和意愿三个方面。在知识转移研究中,许多学者提出了知识转移模型,这些模型的整体结构是相似的,可以划分为过程模型、要素模型及路径模型三类。武汉大学罗艳玲教授改进优化的知识转移节点——过程模型[12]受到了国内学者广泛采纳。
知识转移过程可以划分为“知识认知”及“知识获取”两个部分。在知识转移的过程中,第一步是确定适当且有价值的知识集合,即“知识认知”过程;第二步即“知识获取”过程进行的前提是知识发送方及接收方愿意并有能力实现知识的扩散与吸收。影响知识获取的主要属性有强度、速度和方向[13]。组织发现和收集知识的强度和速度可以提升知识获取的质量;合适的积累知识的方向会影响组织对于获取知识路径的选择。成功地获取知识并不代表知识转移过程完成,获取的知识需经过某种知识转换方式以使接收方能够有效利用它们,从而实现组织现有知识、技能或能力的提高或形成新的知识。组织通过知识转换的方式可以实现组织知识需求与所接收知识的融合,并且发掘已有知识的潜在应用价值,这一过程称为“知识协作”[14]。对知识的应用是知识转移过程中最重要的阶段,价值只有在知识接受者将知识成功地运用到需要的地方时才会产生,对于知识应用效果的加强可以通过加强交流和合作来实现[15]。知识转移是一个双向的过程,成功的知识转移对双方而言都会增加价值,并且深化双方的合作关系。知识接收方通过对发送方反馈经验和新知识形成知识转移的反馈回路的方式能极大地提升知识转移效果[16]。
3.3 知识转移的影响因素
国内学者从知识关联强弱、转移模型、动态能力和知识转移双方的契约与信任度等不同研究视角对知识转移影响因素做了大量的研究,取得了很多卓有成效的成果。知识转移包含知识源、知识主体、转移环境及知识受体四个基本要素和知识共享、知识吸收两个过程阶段。笔者依据这一知识转移理论,从内部因素及外部因素两个方面对影响知识转移过程的因素进行归纳总结。
影响知识转移过程的内部因素主要体现在知识主体自身属性和知识位势两个方面。知识主体自身属性即知识复杂性、内隐性、嵌入性、模糊性及可表达性等因素。知识位势也就是知识发送方与知识接收方之间存在的知识势差;知识势差是引起和推动知识转移的最主要因素。知识发送方的知识转移意愿、转移方式、转移效率和知识接收方的学习能力、知识转化能力、接受意愿、市场需求、知识转移成本、利益驱动及知识预见性等因素是对知识转移效果造成影响的重要因素。
在众多外部影响因素中,知识转移路径的选择、知识共享水平、技术水平、社会结构、组织文化、文化差异及网络能力等因素对知识转移效果有较大影响。知识是在特定情境中产生,并且与组织文化、组织制度、成员素质等紧密相关的,知识转移只有与特定的情境相融合才有利于传播和共享,实现知识的高效转移[17]。构建知识管理战略最重要的是控制组织内外的知识流,从而进行知识转移,同时对转移路径上存在的问题、困难进行优化管理,实现顺畅的知识共享,并将这些知识在组织层面上沉淀下来,实现知識的增值和创新。组织文化是在一定的条件下,组织各项活动中所创造的具有该组织特色的精神财富和物质形态,组织内部良好的组织学习氛围可以很好地促进知识转移的进行。此外,知识转移评价激励制度和知识转移管理理念也会对知识转移的效率产生较大的影响。
3.4 知识转移的应用研究
随着信息服务业的不断发展,我们已经迈入了知识经济时代,在这种情境下,对于知识的掌握已经成为了行业取得发展和领先的关键因素。经过系统的分析,笔者发现国内对于知识转移应用的研究主要分布在企业、图书馆及绩效创新等领域。知识分布于企业内不同的个人及部门之中,分散在所有业务流程之间,以业务流程为节点、以知识生态链为纽带构成独立的企业内部知识系统,企业的良性发展不仅需要企业内部实现高效的知识转移,也需要企业之间进行知识交流[18]。企业内部的知识转移多以系统动力学为指导思想,分析企业内部内在组织间的知识依赖结构,透过构建知识流动模型的方式,挖掘企业内部知识传递所产生的效益,以创造最大的企业绩效产出[19]。企业间的知识转移以分析行业内部竞争体系和技术联盟为基础,有区别的构建企业与外部企业之间的合作模式,以使企业处于最佳的竞争态势。图书馆知识转移研究以隐性知识转移研究为主,在分析知识粘性的基础上将隐性知识快速、便捷地转移给信息用户是该领域的研究焦点。知识转移进行的目标是为了有最大的知识产出和经济效益[20]。国内关于知识转移绩效创新的研究主要分布在高新技术企业、图书馆及科研院所等机构。
4 知识转移研究演进分析
突变词是指科学研究过程中出现频次变化率较高的关键词,突变词时区共现图谱在时间维度上清晰地展现了不同的热点研究主题的时间分布,以关键词的突变情况对某一研究领域的知识前沿进行挖掘分析是信息计量分析的重要手段。设置相应的参数和阈值,运行CiteSpace,得到由72个节点、99条连线构成的国内知识转移研究前沿知识图谱,如图8所示。
知识转移研究经历了不同的发展阶段,演变过程中研究更加深入和多元化。根据研究发展的趋势,大概可分为三个阶段。2003年之前是我国知识转移研究的起步阶段,这一阶段是该领域确立自身理论基础体系的初步发展阶段。这一阶段中涌现了大量的促进知识转移理论研究的经典文献,奠定了国内知识转移研究的理论基础,侧重理论研究;这一阶段研究集中,主要对知识转移在跨国公司及知识管理过程中的应用进行了分析探讨。2004-2010年是我国知识转移研究的第二阶段,这一阶段不管是研究的规模还是研究的主题范围均有较大的扩展,学者群体的研究视角更为广阔,相关文献数量快速增长。这一阶段学者开始注重对于知识转移过程中影响因素的分析,不断地对知识转移的流程及范式进行优化,并且也更多地关注隐性知识转移,图书馆知识转移成为领域内的研究焦点。2011年以来我国知识转移研究进入到一个相对成熟的阶段,知识转移的研究扩展到创新绩效、技术联盟、知识粘性及系统动力学等主题,研究者从绩效评估的角度来评估知识转移进行的效果,建立起成熟的知识转移规范模型,并且开始将知识转移研究与知识网络相结合,从科学计量的角度对知识转移的绩效产出进行评价。
5 结语
本文从信息计量和内容分析的视角,全面地展示我国知识转移研究的基本格局及发展脉络,阐述知识转移研究热点主题分布及研究演进,为知识转移研究领域学者的进一步研究提供客观依据,可有效地提高学者后续研究开展的针对性和有效性,避免重复研究,保障研究质量,提高知识转移领域研究的整体效率。从分析研究中发现国内知识转移研究目前已经成为我国知识管理的研究重点,研究主要分布于管理学、经济学和图书情报学科领域,形成了一批杰出的知识转移核心研究群体,并产生了一些经典文献和核心期刊。此外,论文受基金项目的支持日益增多,其研究热点主要聚焦在知识转移基本问题研究、模型构建、影响因素研究和应用研究四个方面。
今后,学界应加大对知识转移领域实证研究的重视,改善研究内容偏重理论的现状,及时把握国内外应用研究的动向,更多地关注知识转移在企业或组织中的应用,扩展研究的深度与广度,逐步实现从理论向实践的转变。还应加强作者及研究机构之间的合作研究,积极进行多学科知识融合研究,在已有研究的基础上,借鉴国外相关研究的优秀成果,结合自身实际,吸取先进经验,在扩大外延的同时完善学科研究体系。
参考文献:
陆亚娟.基于知识转移的客户关系管理研究[D].哈尔滨:哈尔滨工业大学,2006.
周蕾.图书馆知识转移浅析[J].河北科技图苑,2010,23(5):91-92.
陈卓群.基于学术博客的个体之间知识转移研究[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12.
冯博,刘佳.大学科研团队知识共享的社会网络分析[J].科学学研究,2007(25):1156-1163.
卢俊义,王永贵.顾客参与服务创新与创新绩效的关系研究:基于顾客知识转移视角的理论综述与模型构建[J].管理学报,2011,8(10):1566-1574.
陈立敏,王璇.2000-2007年知识转移理论研究综述[J].情报科学,2009(1):137-142.
吉鸿荣,姚伟.基于创新视角的知识转移研究综述[J].图书情报工作,2011,8(4):107-111.
邱均平,呂红.基于知识图谱的知识网络研究可视化分析[J].情报科学,2013,31(12):3-8.
王开明,万君康.论知识的转移与扩散[J].外国经济与管理.2000(10):2-7.
陈菲琼.我国企业与跨国公司知识联盟的知识转移层次研究[J].科研管理,2001,22(2):66-73.
徐金发,许强,顾惊雷.企业知识转移的情境分析模型[J].科研管理.2003,24(2):54-60.
罗艳玲.知识转移模型的优化研究[J].情报科学,2010,28(10):1578-1583.
伍晓玲,周明.组织内部的知识转移及其困难研究[J].知识管理,2004(12):68-71.
钱丹丹,张海涛,支凤稳.基于知识价值链的企业知识转移模型[J].情报科学,2011,29(5):668-671.
马费成,姜愿,赵一鸣.服务视角下的知识组织系统研究新进展[J].情报杂志,2015,34(7):165-172,152.
王斌.知识联盟中知识转移效率作用机理研究[J].科研管理,2016,37(6):159-167.
王欣,刘蔚,李款款.基于动态能力理论的产学研协同创新知识转移影响因素研究[J].情报科学,2016,34(7):36-40.
GRANT R M. Toward a knowledge-based theory of the firm[J]. 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1996,16(6):301-312.
赵春雨.基于知识价值链的企业知识转移模型与绩效评价研究[J].情报杂志,2011,30(1):130-135,154.
周密,赵文红,姚小涛.社会关系视角下的知识转移理论研究评述与展望[J].科研管理,2007,28(3):78-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