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教学中的环境教育刍论
2018-08-29王春燕
王春燕
摘 要:在高中地理教学中实施环境教育,能提高学生环保意识,增强学生保护环境的责任感。文章围绕“高中地理教学中的环境教育”这一课题展开论述,旨在为广大高中地理教师实施环境教育提供参考和借鉴。
关键词:高中地理;环境教育;环保意识;责任感
中图分类号:G633.5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3561(2018)19-0064-01
近些年来不少环境问题愈演愈烈,环境问题已经引起社会各界广泛关注。地理学以“人地关系”为研究主线,始终关注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理环境,高中地理教学内容中与环境保护有着密切的联系。基于此,本文重点围绕“高中地理教学中的环境教育”这一课题展开论述,希望能够为广大高中地理教师提供参考和借鉴。
一、仰观宇宙,地球是我们唯一的家园
茫茫宇宙遵循着哲学的两大基本属性,即物质性与运动性,宇宙中诸多的天体时刻处在有序的运动中。地球是宇宙众多天体中极为普通的一颗行星,但它又是如此特殊,迄今为止,只有地球上存在生命。缘何只有地球能成为我们的家园?那是因为在浩渺的宇宙中,只有地球存在生命诞生的条件:适宜的温度、适合呼吸的大气、液态水。这些条件的维持,离不开地球自身合适的质量与体积,更与日地距离等因素密不可分。地球,我们目前唯一的家园,它承载着所有的生灵,也承载着人类无数的梦想,离开它,我们无从生存,更何谈发展。只有认识到地球的特殊性,才能真正帮助学生树立环境意识,并深刻感受到保护地球时不我待。
二、俯察大地,我们的家园千疮百孔
适宜的温度是地球能够孕育出生命的关键条件之一,在地球约47亿年的历程中,气温一直处在波动变化之中,期间经历了四个比较温暖的间冰期和四个比较寒冷的冰期。目前的气温在历史上并不是最高的,但我们却说全球气候变暖,这主要是指近代工业革命以来,气温上升的速度远远超过单一自然因素而导致的变暖。人类大量使用矿物燃料,大面积毁林,使大气中的二氧化碳浓度上升,这些温室气体强烈吸收地面长波辐射使气温升高。全球变暖使冰川及冻土消融、海平面上升,危害生态系统的平衡,使自然灾害频发,甚至导致生物链断裂,进而威胁人类的生存与发展。
近年来,不少地区经常受雾霾天气影响,洁净的大气被燃煤、汽车尾气、扬尘等污染,大气中PM2.5常出现爆表情况。人为的环境污染是雾霾天气形成的主要原因,但大多数人难以将雾霾与全球氣候变暖建立联系,事实上温室气体排放造成气温升高,使得陆地与海洋温差变小,空气流动减慢,空气中的污染物无法及时扩散。雾霾天气增多,影响出行安全,危及人类健康。
苏州河道纵横交错,湖泊星罗棋布,水网密布,是江南水乡的代名词。可很难想象苏州却是个缺水严重的城市。随着城市化进程加快,经济发展迅速,水资源需求量大增,工业、生活污水排放量不断增加,全市的水体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水质不断恶化,水的供需矛盾日益突出。
温度不再适宜,大气不再洁净,水资源短缺,酸雨、臭氧空洞、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我们的家园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危机,深刻影响着每一个物种的健康与持续发展。教师要使学生认识到唯一的家园问题重重,保护地球的行动刻不容缓。
三、审视自我,重在点滴行动
地球承载着一切生灵,优良的地理环境是生命得以存续和发展的基本保障。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认为,需要一种新的发展途径,这种发展途径不仅限于区区几处,寥寥几年,而是将整个星球持续到遥远的未来。高中阶段的地理教学,要使学生深刻理解可持续发展的内涵,培养学生的可持续发展观念。可持续发展应优先考虑人类基本的生活需求得以满足,但地球的资源是有承载限度的,我们的需求应限制在地球承载力之内。
地理环境是诸多地理要素相互渗透、相互制约、相互联系的有机整体,人类的生存与发展要依赖整个地理环境的良性循环,人必须与自然相互协调。人类不适当的生产及生活方式是引起环境恶化的主要因素,人口问题、资源短缺、生态破坏、环境污染,使可持续发展难以维系。
教育的关键在于回归理性,注重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环境保护教育,就是教导人类有目的及有意识地去了解自然、认识自然,使得人类生产活动与自然环境能够实现和谐发展。高中生正处在世界观、人生观及价值观的形成阶段,教师要引导学生深入了解人与自然共存的关系,培养学生正确的环境观,深刻理解人类为何要与自然环境和谐相处,如何按照自然规律办事,使学生明确环境与我们每个人都密切相关,并教给学生解决环境问题的有效途径,使学生成为改善自然环境的参与者,学会珍惜资源,爱护环境,并从身边的小事做起。
四、共同呼吁,全球一起参与
环境污染问题不仅使当下的生存环境恶化,更会危及整个人类社会的持续发展。《人类环境宣言》中提出“只有一个地球”的口号,提醒世界各国关注环境问题。人们深刻认识到全球环境问题的解决不能只靠一国或少数几个国家的努力,必须研究全球性对策,采取共同行动。我国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环境及生态问题突出,因此必须提高学生的环保意识,积极参与全球环境行动,保护自然环境、改善生存空间,为人类的生存与发展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1]张钧苗.加强环境保护教育 走可持续发展之路[J].浙江青年专修学院学报,2012(01).
[2]邱娟.高中地理教学中进行环境保护教育的探讨[J].中学课程辅导,2017(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