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问答平台知乎的知识生产与公共空间建构

2018-08-29孟雅楠

新闻论坛 2018年3期
关键词:公共空间

【内容提要】知乎作为一种实名社交型的问答平台,凭借其庞大的用户数量,多维的信息连接,正在成为知识传播的重要场所。更引人注目的是,知乎赋予知识主体以充分的表达权,在知识创造的过程中承认个体的价值,双维度交织的传播模式更是让信息得以跨越时空广泛传播,由此形成了独特的公共话语空间,对于理性的公共空间建构提供了契机。本文以哈贝马斯的公共理论为基点,结合具体的传播语境,从知乎平台的主体、内容、场景出发,探讨了知乎建构公共空间的路径。

【关键词】问答平台 知识传播 公共空间

后工业社会被视为知识生产的社会,日新月异的互联网技术不断改变着公众与世界的观察与交流方式。知识产生于信息,而作为一种信息交换的枢纽——问答平台,在满足公众的信息需求方面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在相互交融的媒介生态环境下,问答平台为知识生产注入了新的要义。知乎自2013年公开注册以后,截至2017年10月注册用户过亿,平均日活跃用户量达2600万,机构号超4000个。①在诸多公共事件中,公众通过知乎相互交流,分享信息,展开公共性的讨论,体现出公共交往的属性。在公共事物的讨论中,知乎不断成长为一种开放的公共空间。

一、知乎的知识生产主体

(一)网络个体的自由表達

互联网发展至今,用户以独具特色的方式进行着个性化的书写,众多的普通人成为知乎的生产主体。伴随着社会教育程度的不断提高,在不同的内容场景中,网络个体进行着合格的知识生产并不断从“少数人”手里夺回属于自己的表达权。通过网络注册,用户便可以在知乎平台上进行提问或是解答,便利的网络和低门槛,使得无数网络个体从业余的角度攻陷专业人士的防守。当然,这种“业余性”的生产并非是知识水平的高低优劣,而是一种兴趣方向的指引。网络个体的崛起让知识生产者的队伍扩大到传统意义上的专家、学者以外,所有的知识生产共同成为知乎庞大的能量储备。以知乎为代表的问答平台的崛起,使普通民众所汇聚的“业余力量”得以凸显,屏幕彼端的“你”同专家、学者一样能够成为知识生产的传播者。

(二)知识分子的媒介在场

在知乎知识生产的过程中,知识分子是一支重要的参与力量。网络个体从自身兴趣出发,在平台中进行知识的分享,但是在某些方面,普通个体存在着客观性的知识缺陷,仍有必要借助有识之士的力量去获取更多的信息。知乎平台中,致力于生产和传授知识的人都可称之为知识分子。“知识分子能占有知识,并能拓展社会财富。同时,所有的知识并不完全是由个人的直接经验所构成,并且他们的活动可以是职业性的,或者是业余的,都无关大局。”②在社会化媒体不断发展的今天,知乎所体现的知识开放与共享,同样契合了诸多知识分子的价值诉求。知识分子主动进入到平台中,于知识网络的层层节点中发表自己的见解,同诸多网络个体共同形成多样的“社会圈子”。

知乎作为一种实名制的社交问答平台,在信息的生产和传播中具有明显的公共属性。在知乎所创造的议题空间中,知识分子大多“在场”。由于知识分子本身所具有的权威性,因而网络个体分散化意见在知识分子这里得到了聚合,使得信息呈现出再中心化的趋势,即沿着知识分子所处的结点流动。③在多样的“社会圈子”中,知识分子往往成为舆论领袖。借助知乎,网络个体通过赞同、评论与知识分子实现直接交流,获取信息并建立认同。重大事件中,知识分子的媒介在场,有效激活了问答平台的公共属性,众多的网络个体连同知识分子共同成为知识生产的传播主体。

二、知乎的知识生产模式

新媒体的快速发展极大提升了公众相互协助创造与共享知识的强度,公众通过手边的“屏幕”便可搭建彼此沟通交流的渠道。知乎作为一种实名制的社交问答平台,集聚了多样化的个体,在知识创造与传播的过程中知乎承认每个个体的独特价值。与此同时,随着利基市场的不断涌现,思想和信息知识传递的成本无限降低。④在互联网时代,知识的创造与传播呈现了与以往截然不同的模式,表现出了独特的生产属性。借助知乎平台,信息和知识得以跨越时空广泛地传播,为不同的人所共享。

(一)知识创造:用户生成内容

用户生成内容(UGC)是知乎平台的核心特征,用户通过在线注册便可在平台中生产自己的内容。知乎平台中用户自主生成内容,根据赞同量将优质答案置顶,每一条知识都是网罗集体智慧的结晶。可以看到,在整个内容空间中,众多网络个体连同知识分子在重大事件场合中发出了极具质量的知识问答。与以往的问答平台不同,赞同和邀请作答的方式既增加了用户的参与积极性,也提升了平台的影响力,知乎的知识生产协作提升了知识分享协作的广度。此时,对于这种多人参与的知识生产实践,我们也将其称之为“众包”。

众包是“将由特定的人完成的工作以公开透明的方式外包给另一个未经选定的自由人群”,信息技术的发展进步在很大程度上释放了“众包”模式的优势,借助各种移动设备,诸多网络个体从自身兴趣出发,随时随地可以进行知识的创造。

知乎平台的知识生产模式最大限度地开发用户的智慧,赋予其充分表达的机会,围绕一个话题,我们往往能够看到不同观点、不同视角的答案。话题区的各种讨论,有认同也有反对,用户对知识进行选择性地接受,进而转换成自己的知识储备。这个过程不仅开拓了用户的视野,也使话题的范围经由用户扩大到线下,增加了事件的关注度。借助“众包”的生产模式,用户群体成为生产内容的来源,也成为推动问答平台成长的组织力量。

(二)知识传播:双维度模式交织

1.网状式传播

知乎平台中,用户通过不同类型的话题来获得信息的分享,是一种点对点的网状式传播。通过不同类型的话题聚集起拥有不同兴趣和专业领域的用户,用户可以从话题和关注的人中对传播源进行自主选择,并在一个界面对他们进行自由组合甚至排序。同时,用户可以将感兴趣的话题设置为固定话题,使之保持在话题区答案的顶端,既方便了用户,也能够进一步激发用户的答题兴趣。作为一种社交问答平台,知乎强调每一个用户的价值,用户与话题和所关注的人之间通过彼此间的信息分享逐渐形成一个开放的信息圈层。以现有的圈层为主基点,用户也可对圈层进行下移,形成相关的子圈层。圈层与圈层之间通过用户相连接,进而形成一种点对点的网状式传播。与传统的问答模式相比,知乎的知识传播是一种信息间对接的双向模式,用户通过知乎平台便可建立起与优质答案间的直接联系,实现与答主的对话,不断扩大影响力。

2.层级式传播

在知乎平台中,除了绝大多数的普通用户,还有少数权威知识的生产者,他们凭借其专业领域的绝对话语权成为知识传播中的意见领袖。在知乎中存在着两种类型的意见领袖:一种是由用户推动并自发崛起的“草根式领袖”。对于任何置顶的优质答案都是通过知乎的赞同模式产生,在专业领域有一定经验并乐于答题的用户,通过精彩的分享,普通用户逐渐崛起为草根式的意见领袖;另一种是具有专业领域和社会影响力的“精英领袖”。知乎中不乏学术界的精英、商界的大亨,凭借其自身的特质,普通用户自发地聚集在精英领袖的周围,积极主动地分享他们的优质答案。伴随着意见领袖的加入,知乎的知识传播呈现为一种层级式的传播。知乎平台中具备一定话语权的意见领袖占据了传播的核心位置,观点由他们生产,并由普通用户进行信息的传递。可以看到,网状式传播与层级式传播是两种相辅相成的传播模式,意见领袖生产核心挂点,借由大量的普通用户成为一个独立的信息圈层,在传播的过程中,用户又将话题进行彼此的串联,使圈层之间互通,进而构成庞大的信息传播网。

三、知乎对公共空间的建构路径

知乎平台为公众提供了信息交流互动的理性空间,公众充分发挥了表达观点、参与公共事物讨论的权力,伴随着问答平台的崛起,知乎成为更为开放的话语平台。信息时代下,公众突破时空的束缚,得以自由进入网络空间,发表各种意见,这使得知乎在互联网技术日益发展的今天成为知识传播和建构公共空间的主要平台。

(一)知乎公共空间的主体多元化

公共空间是公共领域的一部分,天然具有公共领域的属性。作为建构公共空间的构成要素之一——公众,从私人层面跳出来,并不独属于任何某一个群体或个人。同时,与普遍利益相关,坚持自愿原则,具有一定的广泛性是公众具备的三个基本特征。知乎平台面向所有人,拥有较为夯实的群众基础和多元化的公众结构,截至2017年10月,知乎个人注册用户过亿,平均日活跃用户量达2600 万。同时,知乎用户也体现出多样化的特点,从年龄层面来看,36~40岁的用户占比14%,24岁以下的新新人类和25~35岁的社会中坚,分别占比22%和61%。从学历来看,高学历人群占比达80.1%,硕士及以上人群比例高于总体水平,近两成用户拥有海外留学经历。⑤在知乎中,还有各种各样的职业人士,如高频交易员、种猪选育人员等都在积极地参与分享。面对各种公共事件,通过互联网的连接,无论男女,无论身份地位,多元的用户发表着不同的意见,依据优势答案聚合形成公共意见,增加关注度,进而扩大事件影响力。

(二)知乎公共空间的内容丰富性

公共空间中的一部分是由各种各样的对话构成,经过分享、讨论,形成具有一定指向性的言论。知乎平台中包含了丰富的话题区,为公共空间的对话提供了充分的能量来源。话题内容不仅囊括政治、文经、文化、科技等专业严肃的问题,还包含了一些社会突发事件、有趣的生活话题,与传统的问答平台相比,所涉及的内容更为详实和丰富。以4月24日知乎的热榜为例,前五名的话题分别为“有哪些看似很歪实则很正的大实话”“哪个瞬间让你突然觉得读书有用”“广东清远一KTV遭人为纵火,遇到公共场所火灾该怎么办”“如何评价闫云达发微博称退出德云社”“为什么中国人喜欢说黄种人素质体格不如其他人”,可以看到在知乎相对包容和开放的环境下,问答平台所讨论的主题多与大众普遍相关,关注社会生活、社会公共问题,并主动参与到问题的讨论,大家相互围观,既可扮演信息传播的生产者,也可扮演传播者的角色。知乎平台内容的丰富性极大发掘了公共空间的潜力,也为传统意义上的公共领域开拓了界限。

(三)知乎公共空间的场景细分化

公共话语空间即“一定的传媒和影响的手段”是公共空间的物化形式,也是公众发表意见和观点的平台。知乎平台集聚了大量的信息,公众的视野在多样的话题中得到最大程度的开阔,加之平台的社交属性,能够提供用户特定场景下的适配信息和服务,使之能够在海量的问答中迅速找到并推荐与用户兴趣相关的内容或服务。⑥移动互联时代,场景的意义得到强化,针对场景的服务适配和细分成为平台发展的新趋势。知乎平台将线上与线下的服务结合起来,充分满足公众的需求。线上除了一般模式下的问答方式以外,知乎中的个体也可开设专栏,在个人联系的节点上,充分利用平台的社交属性,最终汇集成知乎庞大的知识库。在线下,包括了知乎“盐”club和知乎众筹出版物,前者是知乎线下组织的知识交流活动,让线上优秀的知识生产者走到生产的前台,为更多的知乎提供交流的舞台,后者则是汇集知友智慧结晶的现实出版物,同样突出了“众包”的生产模式。从线上的知乎APP到线下的知识交流活动,出版物、场景的细分丰富了公共话语空间的存在形式。

四、知乎建构公共空间的意义

(一)提升公民意识

公民意识隶属于社会意识形态,它包含了一个国家的公民关于自我意识和自我认同,⑦囊括了公民的责任意识、法律意识与监督意识,是每一个现代公民所应具备的基本涵养。知乎作为一种实名制的社交问答平台,满足了公众对于自我表达的需求和知识的探寻。以互联网为媒介,知乎提高了公众的话语权,作为个人表达的平台,知乎也将这种权利平等地赋予给每一位公众。伴随着问答平台的崛起,公民意识也在不断提升,越来越多的公众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公共事物的讨论中。从中美贸易战到广西桃花江龙舟翻船事件,在精英領袖和草根领袖的共同带领下,公众从不同角度对事件发表看法,主动追寻事件背后的潜在价值,逐渐加深对自我角色的认知,懂得和开始承担自我分内的社会责任,这个过程极大地提升了公民意识的养成。

(二)促成理性空间的形成

社会治理是指以维护社会秩序为核心,政府、事业单位、社会组织等多元主体通过合作、协商等方式依法对社会事务和社会生活予以规范和切实的指导。⑧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为公众与政府、事业单位、社会组织间搭建起一个高效连通的桥梁。知乎平台从公众的自身兴趣出发,着力于公共事物的讨论,和诸多的社会问题有着天然的连接。通过移动端,公众可随时随地突破时空的限制,参与到各种事物的分享与讨论中,及时找到事务解决的途径。同时,借助多元的主体发表不同的意见,最后依据优势答案聚合形成公共意见。伴随着知乎平台的不断崛起,公众通过知乎展开公共性的讨论,日益成为防范风险的新窗口和集聚民智的新平台,为社会治理提供了新可能。

五、结语

知乎平台为公众提供了一个平等、自由表达的公共空间,在这个空间中,公众相互交流,分享信息,展开公共性的讨论。得益于网络技术的发展,普罗大众获得空前的媒介使用权,屏幕彼端的“你”同专家、学者共同成为知乎知识生产的传播者。伴随着“众包”模式的不断发展,公众得以从自身兴趣出发,随时随地可以进行知识的创造。网状式与层级式的双维度模式更是让信息和知识得以跨越时空广泛传播,为不同的人所共享。可以看到,随着问答平台知乎的不断发展,逐渐打破了横亘在普通用户和精英间的知识鸿沟,不断成为公共话语的言说场和公共意见表达的理性试验田。

注释:

①⑤砍柴网.知乎发布用户报告:用户群体多元化,认为知乎专业、真实、原创.http://wemedia.ifeng.com/33996102/wemedia.shtml

②罗伯特·K·默顿.社会理论和社会结构[M].唐少杰、齐心等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06.364.

③李欣.公共性、知识生产与中国知识分子的“媒介化在场”[J].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2).

④瞿旭晟.互联网平台的知识生产[D].復旦大学,2010.

⑥彭兰.场景:移动媒体时代的新要素[J].新闻记者,2015(3).

⑦白晶.新媒体的舆论监督与公民社会构建[D].四川外国语大学,2017.

⑧陶天甜.网络问答:社会治理的新可能[J].今传媒,2018(8).

参考文献:

[1]王晓升.哈贝马斯的现代性社会理论[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

[2]李佃来.公共领域与生活世界:哈贝马斯市民社会理论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3]陈伟军.媒介融合趋势下的知识生产[J].国际新闻界,2011(5).

[4]彭兰.场景:移动媒体时代的新要素[J].新闻记者,2015(3).

[5]陶天甜.网络问答:社会治理的新可能[J].今传媒,2018(8).

[6]瞿旭晟.互联网平台的知识生产[D].复旦大学,2010.

[7]刘津.社会化问答网站中的知识模式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16.

[8]高明.网络环境下公共话语空间的建构[D].山东师范大学,2013.

[9]钱若菡.微博公共领域的建构与实践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6.

作者简介:孟雅楠,内蒙古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2015级硕士研究生

编辑:孟凌霄

猜你喜欢

公共空间
试析文化中心公共空间设计要点及措施
公共空间突发事故灾难逃生应急导识研究现状
公共视觉传达系统在历史博物馆设计中的应用
城市购物中心公共空间分析
城市更生的公共空间:香港旧城华人历史街区的保护发展经验
关于汉画像石图形符号在公共空间中的作用摭谈
广西南宁市金湖广场使用状况评价
现代城市公共空间中的像素艺术探究
“物”化的空间
儒学转型与民间社会的新维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