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作从批判性思维阅读中提高
2018-08-29许俊珑
许俊珑
摘要:写作如何从批判性思维阅读中提高,本文从写作批判性思维训练的急迫性、批判性思维训练的可行性和写作批判性思维训练的实践三方面来谈,力求从宏观中外对批判性思维研究的视角和微观实践操作的层级,对本论题做一点小小的探讨。
关键词:批判性阅读;批判性思维;思维突破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1578(2018)24-0085-02
清华大学校长顾秉林先生说:作为一个大学校长,我认为真正的高校应该培养学生的独立技能、独特的思考方式和敢于向权威挑战的精神。
前耶鲁大学校长理查德莱文看来,本科教育的核心是通识,是培养学生批判性独立思考的能力,并为终身学习打下基础。
可见中外顶尖大学愈是注重学生的思考能力。为高校输送人才的中学教育,语文教学除了夯实双基,就是思维的教学,特别是批判性思维。就是培养学生善于思考的能力。
1.写作批判性思维的急迫性
1.1 中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写作状况如何。一些高中学生写作文,对说理,往往不能透彻说理,而流于表面。或绝对,或骑墙,或空喊口号。甚至有评论者多说两句,学生就被评论者的意见带跑了。这是什么问题呢?思维片面,不会分析。这种思维定势如果往前追溯,学生在初一时的思维状态,又如何呢?
以写“我心中最亮的那颗星”为例,学生作文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只叙述了身边的人或名人的种种做法或突出贡献,简直是记流水账或百度介绍,空洞无物,所写事情并不能起到对“我”来说“最亮的星”的作用,如引领、指路、温暖的效果。这又是什么问题呢?思维单一,不会联系。
1.2 为什么会这样呢。这是一种海绵式思维(sponge approach),它可以幫助我们在较短的时间内获取大量的信息,但无法对繁杂的信息作出评判和取舍,久而久之会对自己新获得的所有信息都深信不疑。正因为不会评判和取舍繁杂信息,一些高中生无法客观分析矛盾事件,无法形成自己的独有看法,一些初中生连题目都看得似懂非懂,连行文都不知怎么写出诸如人物的精神。
1.3 是不是思维固化了呢?当有一定的信息储备之后,淘金式思维(panning-for-gold approach)尤为重要,这一种思维能主动地在获取知识与信息的过程中与其产生互动,谨慎思考与分析后,留下智慧的“金子”,从而辨别好坏。我们的许多学生缺的就是这种批判性思维。
2.批判性思维训练的可行性
2.1 我们先看看理论支持。苏格拉底及记录其思想的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等人都强调,我们所看到的东西与事情实质之间有很大的区别,只有受过专门思维训练的人才能透过虚假的表面看到事情的实质。
美国专门教授和研究逻辑与批判性思维的学者Brooke Noel Moore和Richard Parker指出,批判性思维也是一项能够被习得并且通过训练和运用提高的能力。
他们都指出批判性思维要通过训练才能提高。
加拿大阿尔伯塔大学的教授Stephen P.Norris提出“批判性的思维方式在孩童时期并不常见。”也就是说这种思维方式不是与生俱来的,需要后天的塑造。如果成人错误引导,孩子们的思维可能固化,而缺乏批判性和独立思考的能力。
2.2 再看看实践支持。美国课堂,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美国的学校纷纷刮起了培养“批判性思维”的旋风,20世纪60年代盛行。中国课堂,学术界对批判性思维的研究本世纪初期才刚刚起步。记得教研员到学校视导时,在对新老师的评课中就强调,要引导学生思考揣摩课文中言浅意深的文句,而不是将课上成块状,也不是硬搬教参上的话。其实,培养批判性思维就是教会孩子“如何思考”和“思考什么”的过程。
3.写作批判性思维训练的尝试
写作中怎么才能有批判性思维呢?
3.1 写作的思维干预。教本和老师会告诉学生描写文或辩论文有哪些基本的结构部分,如何开头、结尾、过渡、连贯、统一等等。但学生写的时候,重要的是通过对格式的把握,使思维变得清晰、逻辑、有序、有条理。这就是基本的搭架子,将学生混乱的思维梳理得清晰而有序。训练学生成文的顺序,或时间顺序(多用于写人写事记叙文),或空间顺序(多用于写景游记文),或逻辑顺序(多用于散文论说文)。架子搭好,学生的批判性思维也就有了雏形,带着思考行文,而不会流于浆糊式的散乱和无味的记流水账。
3.2 阅读中的批判性思维学习。以《哈姆雷特》中著名的“生还是不生”的经典独白为例,学习批判性思维。
(1)引入话题“生存还是毁灭?这是个问题。”
(2)分题:“忍受”“不忍受”。
(3)正题:忍受醉生梦死。
(4)反驳:不能醉生梦死。
(5)铺陈:醉生梦死,接受“鞭打”和“嘲弄”会有多么痛苦。
(6)结论:不能太优柔寡断,我应该有所行动。
学生可以从中学习到辩论说理的基本章法结构,充分考虑到“反方立场”,这也是人际交往的原则。
3.3 立足文本的批判性思考。在阅读中培养批判性思维,不是盲目的多元解读,它只是更多地关注了文本内的其他可能性,深入文本又跳出文本,让学生得到启迪,受到熏陶。引导学生学会思考,进而提高写作的思维层级。
以《植树的牧羊人》为例,就是荒野变绿洲的故事,学生没什么特别的感受。但是抓住文首的“难得的好人”,结合末段与文中信息,挖掘其深意,就会知道“难得”指其体力和毅力,“好人”意味其无私,再加上把住文章是以荒原变绿洲的变化为线索,以时间为序,文章之主旨就自然浮现,主人公的勤劳不懈、积极生活、一丝不苟、坚忍执著、自信果断就给学生极强烈的震撼。不去用批判性思维去思考淡淡文字背后的内容,又哪能感受到课文背后巨大的张力?头尾呼应的写作方法也就自然而然了悟。
写作从批判性思维阅读中提高,不是到了高中阶段要写高质量的论说文时才要做的事。思维的开窍,要借助老师的引导与训练,从学生还处在小学高年级和初中学段就完全可以有意识地培养批判性思维。这样才能真正后积薄法,在日积月累中学会思考,学会拨开迷雾,学成大语文。
参考文献:
[1] 徐贲.《明亮的对话:公共说理十八讲》2014版2017年8月第13次印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