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静脉滴注速度对甲磺酸左氧氟沙星氯化钠注射液致皮肤血管不良反应的影响研究
2018-08-29朱幸仪林沛茹
朱幸仪,卢 妤,林沛茹
(1.广州市第一人民医院药剂科,广东 广州 510180;2.广州市第一人民医院呼吸内科,广东 广州 510180)
甲磺酸左氧氟沙星注射液为广谱抗菌药物,主要用于治疗敏感细菌引起的中度或重度感染,如呼吸系统感染、生殖系统感染、泌尿系统感染、肠道感染及皮肤软组织感染等[1-2]。该药属于第3代氟喹诺酮类抗菌药物,为氧氟沙星的左旋光学异构体,体抗菌活性为外消旋体的2倍,有较强的抗菌作用,且抗菌谱广[3]。但该药在临床应用过程中,可能引起腹部不适、恶心呕吐、皮疹、失眠、静脉炎及注射部位红肿等药品不良反应。研究结果显示,静脉滴注速度是该药引发药品不良反应的主要原因之一[4]。本研究探讨了不同静脉滴注速度对甲磺酸左氧氟沙星注射液致皮肤血管不良反应的影响,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资料来源
回顾性选取2017年1—7月广州市第一人民医院收治的感染患者132例,均采用甲磺酸左氧氟沙星注射液治疗。纳入标准:结合临床症状及体征、实验室检查结果,确诊为感染;近1年内未使用过本研究药物治疗;意识正常,且能正常沟通;经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同意,患者及家属知情同意并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过敏体质者;对本研究药物过敏者。根据静脉滴注速度的不同将患者分为慢速组、中速组和快速组,每组44例。慢速组患者中,男性25例,女性19例;年龄23~47岁,平均(35.0±2.5)岁;感染类型:呼吸系统感染14例,皮肤软组织感染9例,泌尿系统感染12例,肠道感染7例,其他感染2例。中速组患者中,男性23例,女21例;年龄22~49岁,平均(35.5±2.7)岁;感染类型:呼吸系统感染13例,皮肤软组织感染8例,泌尿系统感染11例,肠道感染8例,其他感染4例。快速组患者中,男性24例,女性20例;年龄21~52岁,平均(36.5±2.5)岁;感染类型:呼吸系统感染14例,皮肤软组织感染9例,泌尿系统感染10例,肠道感染6例,其他感染5例。三组患者一般资料相仿,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两组患者入院后,均进行对症治疗,同时给予甲磺酸左氧氟沙星氯化钠注射液(规格:100 ml含甲磺酸左氧氟沙星0.3 g、氯化钠0.9 g)600 mg/d,分2次静脉滴注,连续治疗10 d。慢速组患者静滴速度为20滴/min;中速组患者静滴速度为26滴/min;快速组患者静滴速度为33滴/min。
1.3 观察指标
观察三组患者静脉滴注给药期间是否出现皮肤血管不良反应,包括皮肤红肿、灼热及疼痛;记录患者静脉滴注时间;询问患者是否接受静脉滴注速度,分为接受和不接受。
1.4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2.1 三组患者皮肤血管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比较
慢速组与中速组患者皮肤血管不良反应发生率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快速组患者皮肤血管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高于慢速组、中速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 三组患者接受程度、静脉滴注时间比较
表1 三组患者皮肤血管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比较[例(%)]Tab 1 Comparison of incidences of cutaneous vascular adverse reactions among three groups[cases(%)]
慢速组与中速组患者接受率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快速组患者接受率明显低于慢速组、中速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快速组患者静滴时间明显短于慢速组、中速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三组患者接受程度、静脉滴注时间比较Tab 2 Comparison of acceptance and time of intravenous drip among three groups
3 讨论
药品不良反应指按照正常用法、正常剂量应用药物预防、诊断和治疗疾病的过程,发生的与治疗目的无关的有害反应,且排除因药物滥用、不按规定方法、超量使药品及质量问题等情况。监测药品不良反应是保证临床合理用药的基石,但受其他外界因素的影响,造成药品不良反应无法准确和及时报备,导致临床药物的使用仍存在安全隐患[5]。
甲磺酸左氧氟沙星注射液在静脉滴注的过程中易出现皮肤血管不良反应,如注射部位发红、注射部位出现条索状红肿及注射部位发热等。梁雁等[6]研究结果显示,静脉滴注速度过快是左氧氟沙星注射液发生血管不良反应的主要原因。甲磺酸左氧氟沙星注射液的药品说明书中清楚说明静脉滴注时间必须>60 min,但并未说明静脉滴注速度。药物引起皮肤血管不良反应的原因包括:(1)药物因素,如药物酸碱度、药物注入量、药物浓度及药物渗透压[7];(2)机体因素,如静脉血管本身情况、淋巴循环情况及全身营养情况。药物的输注速度对上述2项因素均有一定程度的影响。有关研究结果表明,药物引发皮肤血管不良反应的机制为血管受到药物化学因素和机械因素刺激,导致血管内皮细胞、血小板及嗜酸性粒细胞释放组胺及5-羟色胺等介质,造成血管疼痛;不仅如此,还可能增强血管内皮通透性,从而使药液快速渗入组织间隙,从而引起红肿[8-9]。在相同时间内,若药物输注速度过快,可能导致血管内药物浓度不断升高,继而引发压力增加,导致血管膨胀,最终促使患者表现出红、肿、热、痛症状[10-11]。本研究结果显示,快速组患者皮肤血管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高于慢速组、中速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静脉滴注速度过快,易引起皮肤血管不良反应。另一方面,与快速组比较,慢速组患者的接受率更高,尽管静脉滴注时间较长,但不良反应较少。也因此说明,慢速静脉滴注由于不良反应少,不会增加患者的不适感,更容易被患者接受。
根据上述因素,可进行如下措施干预:(1)学习药物知识。甲磺酸左氧氟沙星氯化钠注射液属氧氟沙星左旋体,抗菌作用强,其作用机制是抑制细菌DNA旋转酶活性,阻碍细菌DNA复制而发挥抗菌作用。因此,该药必须避光保存;治疗前,需要仔细观察药液的质量,仔细阅读生产日期和有效日期,禁止使用过期产品。该药不宜与其他非甾体抗炎药、苯丙酸类药物联合应用,避免发生抽搐;与华法林联合应用时,应密切监测凝血酶原时间。(2)加强巡视。采用甲磺酸左氧氟沙星注射液治疗时,应密切观察患者注射部位,每30 min观察1次,并认真填写输液卡及患者穿刺部位的情况,及时发现问题、及时处理。另外,应避免采用留置针。原因是留置针会刺激血管,若患者肢体活动剧烈,可能导致液体从穿刺点溢出,引起炎症反应,诱发不良反应[12-13]。同时,应耐心倾听患者主诉,即使穿刺部位无药液渗出,对于主诉疼痛严重的患者,也应更换穿刺部位,若有红、肿及痛等现象出现,应及时通知医师,并进行处理。(3)局部护理。对于局部红肿部位,可使用硫酸镁湿敷。原因是使用硫酸镁湿敷,药液经皮肤与黏膜进入肌肉组织,经吸收后,可发挥收缩毛细血管的作用,最终达到消炎去肿的目的[14-15]。(4)严格无菌操作,使用带有过滤器的输液器,减轻微粒污染;控制静脉滴注速度,避免滴注速度过快导致血药浓度过高而损伤皮肤组织。
综上所述,临床采用甲磺酸左氧氟沙星氯化钠注射液治疗疾病时,严格控制静脉滴注速度,以20滴/min以内为宜,以减少患者皮肤血管不良反应的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