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分析《舌尖上的中国》的修辞现象和效果

2018-08-27杨若樱

报刊荟萃(上) 2018年7期
关键词:修辞手法

摘 要:《舌尖上的中国》的成功与其语言的运用分不开,本文从修辞学的角度,在分析该综艺修辞现象的基础上,探讨修辞效果及其成功之处。

关键词:《舌尖上的中国》;修辞手法;修辞效果

《舌尖上的中国》自开播以来,广受关注,其欲语还休的解说词配合着优美的画面给人以高度的视听享受。在同类记录片中脱颖而出,而该节目之所以能够取得成功,有多方面的原因,而其中,对修辞的综合运用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

一、词语的精心锤炼

《舌尖上的中国》用解说词串联整个节目,解说词的好坏决定了整个节目的质量的高低,毋庸置疑,在解说词的攥写方面,工作人员十分用心,在词语的推敲方面很是认真。

(一)意义的锤炼

《舌尖上的中国》作为一档美食节目,对美食的描写在准确妥帖的基础上,色彩鲜明,生动具体。在描绘食物的做法时,多用行为动词,“摔”、“抛”等单音节动词准确清晰,配合画面更具动态的流畅美感。而对于食物味道的描写多用质朴的形容词,不用华丽的辞藻,而是简单的日常的词汇,拉近观众与食物的距离,“鲜”、“味”等字的精妙,是这些词给人以身临其境之感,这些词语的奇妙之处,是用简单的话语引起观众心理的认同感,眼前的景物和内心的情感相互作用,不断澎湃。

(二)声音的锤炼

作为一个视听节目,《舌尖上的中国》向观众呈现了一场听觉的盛宴。

“人们整装、启程、跋涉、落脚,停在哪里,哪里就会燃起灶火。”

采用了四组双音节的动词构成了音节整齐匀称,读出来富于节奏感。

“我们从来不愿分清饮食与人生的界限,就像二者生来就该圆融贯通,百味杂陈。命运的盛宴不期而遇,我们需要做的仅仅是尝试与回味。”

在现代汉语中,少有平仄的严格要求,但在行文中,如何没有声调的起伏变化,便像和尚念经,而《舌尖上的中国》十分注重文本的读出了美感,多采用四字格词语或成语,配以磁性的声音,在文本的语音的高低起伏中,给人以流畅优美之感。

二、修辞格的运用

在《舌尖的中国》中,有一定修辞格的运用,使解说词生动而别具一格。

(一)比喻

“千百年来,食物……它就像一个味觉定位系统,一头锁定了千里之外的异地,另一头则永远牵绊着记忆深处的故乡。”

比喻是在行文中非常常见的一种修辞的手法,将食物比作味觉定位系统,化抽象为具象,生动的说明了食物对于我们的意义,它不仅仅是填饱肚子所求,而寄托了人的一种思想,一种乡情。

(二)比拟

“白马从长辈那里学会了点燃烟雾,迫使蜜蜂放弃抵抗……”

比拟分为“拟人“拟物”两种,在这里是将蜜蜂当作人看待,赋予其人的行为动作,比拟的使用可以使文章更加生动,更具灵动之美。

(三)顶真

“人们整装、启程、跋涉、落脚,停在哪里,哪里就会燃起灶火。”

用上一个句子结尾的词作下一个句子的起头,这种上联下接便叫做顶真,这种词语的连用,给人以流畅明快之感,读出口节奏感强。

(四)夸张

“植物正在疯长,又到了白马占堆最忙碌的季节。”

在雨季,植物由于水土补给丰富,长势非常的好。“疯”字恰到好处的说明了这一情况,它可以给人以不是真实而胜于真实之感,仿佛一个字,便可以在听众的眼前呈现植物的繁茂。

(五)排比

“现在是佐料时间,提神的香菜、清凉的薄荷、酥脆的油炸花生,还有酸辣清冽的泡菜,所有的一切足以令人忘记远行的疲惫。”

以“的字句”形成排比,也构成了句式上的整齐,突出文意的重心,增强语音的气势。

(六)对比

“少年熬成白发,故乡变了模样,但各种老味道历久弥新。”

一个简单的对比,给人以极鲜明的形象和极强烈的感受。少年白了头,只有食物的老味道没有改变,食物联系了过去和未来,表达了情感。

(七)对偶

“有一种味道,以其独有的方式,每天三次,在舌尖上提醒着我们,认清明天的去向,不忘昨日的来处”

该句作为“脚步”一集的结束语。有音乐美;表意凝炼,抒情酣畅。起到了感情升华的作用。

(八)反复

“我们用饮食借指生活,我们尝试,我们分享,我们趣味,抑或我们吃苦,饮食与生活的界限模糊而又圆融……”

反复修辞的运用,通过反复咏叹,起到表达强烈情感的作用。

三、修辞构建的效果

《舌尖上的中国》修辞的应用可谓成功,通过一系列修辞手法的运用,构建了独特而优美的语体风格,而这种风格给予听众多层次的美感。

(一)节奏舒缓,略有起伏

打开《舌尖上的中国》,听着富有魅力磁性嗓音,看着流动的画面,整个节目徐徐展开,节奏非常的舒缓,不会有高强度的冲击,但却像涓涓细流润入心田。

“老凡的菜是从书房里端出来的,文人做菜,精致。美食与亲朋从来相得益彰,过往的传统在这座庭院中又鲜活起来,在寻找曾经的苏州味道的过程中,老凡也找到了面对这个急速变化时代的自处之道。庭院方丈之间,食物成了他的表达方式,出离而又入世。他执着地使用最传统的技法制作苏帮菜,坦然地接受并静观那些变与不变。”

这种节奏的美感便有赖于句式合理安排,多用短句,形成长短交替,而多用排比的修辞手法,使整个语言读出了朗朗上口,而有一种均衡的美感。

(二)语言富于画面感

《舌尖上的中国》的语言的形象色彩浓郁,仿佛便已经置身于所描写的画面中。可以让听众更直观,更亲切去感受,随着声音,思维扩展开来,跳跃而生动,而打通五官感受。

“……中國古老的职业割麦人,他们踩着麦子成熟的节奏,用双手挑战机械……”

寥寥数笔,仿佛,我们已经站在麦田中,望着一望无际的金黄的麦子,随着步伐的移动,听到收获的声音。

(三)具有雕刻美

语言的雕刻主要体现在对词语的锤炼(前文已经举例分析过),而这种雕刻的美感是由浅入深,由表及里,它不仅仅是词语句子本身配合而带来的美感,而更是内在的质感,是将对于文字语言的欣赏提高到艺术层面,是更高一层的审美欣赏,而这种雕刻很实在,很朴实,从多方面对事物进行刻画,多角度呈现想要描写的食物,同时,与画面完美配合,给人以逼真感,通过语言的刻画,一种深厚的底蕴也逐步建立而铺展开来。

(四)情感细腻,令人深思

《舌尖上的中国》广泛运用移情,将心理情感和五官感受联系在一起,而其中的情,是一种真挚的,可以引起普遍同理心的情。我们所关注到的是食物中寄托的人的情感思想。

“一顿归乡宴,穷尽乡间名厨的全部手艺,中断几十年的相识和旧情重新接通瞬间让一切回到从前。过去几十年,程世坤在美国农场做工,这次老人决定回乡定居,召唤他的不仅仅是亲情,更有熟悉的味道。”

食物与家乡紧密相连,即使岁月流逝,食物总可以唤起心中最深的情感,它寄托了游子的思乡之情,而语言文字在这里就起到了很好的提示作用,这样观众在观看的过程中,能够知道它想要告诉我们什么,并理解它为什么可以感染我们,其抒情性与感染力达到顶峰了。

因此,从中国味道从食物的味道提炼出来,进而呈现中华民族的文化,从他人的日常生活中透视整个民族的文化心性、文化力量,是《舌尖上的中国》试图达到的目的,而语言能够有情感美也寄托于此。

(五)意境悠远

所谓意境是指一种能令人感受领悟、意味无穷却又难以用言语阐明的意蕴和境界。它是形神情理的統一、虚实有无的协调,既生于意外,又蕴于象内。而能够达到意境的美的美,一定是多重美的协调,也可以说是美的最高层次,它需要多方面的配合。语言的作用不仅仅可以起到交际,表达思想的作用,而应当作为思维的载体

就是人的思维运转到何处,语言也紧随其后到何处,语言所到之处,思想就在此蔓延开来。因此,通过对语言行为的积极调整,可以更好的反映生活,表现生活的广阔和多变。而不得不提,与文字语言相得益彰的解说词表述者的声音,这个声音也是构成悠远的意境不可或缺的一环,伴随他的声音,听众,展开思维是翅膀,主动参与创造,使每一个听众有个性化的感受。

四、结语

《舌尖上的中国》取得成功,并不是偶然,单单从修辞的角度去分析,可以看出语言运用的精巧,可以发现,它积极调配语言使表达效果达到最佳,进而,在语言的表面意思之下蕴含更为深刻的中华民族的文化,不仅仅是对美食的阐述,更是从一个侧面,反映中国人的人生百态。

作者简介:杨若樱(1996—),女,汉族,安徽淮南人,本科,主要研究方向:汉语言文学。

猜你喜欢

修辞手法
从修辞手法对泰国短篇小说《人生百态》节选分析
小说语言分析
关于《围城》中的隐喻思维解读
浅谈《红楼梦》女性外貌美描写中的“隐含比较”修辞手法
浅析史铁生散文语言特色
关于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学生想象力的培养
运用修辞手法培养小学生写作的联想和想象力
巧用修辞手法学哲学
借助音乐提高中职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我的空中楼阁》中的艺术手法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