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种鸡场稀释精液人工输精技术*

2018-08-27刘开明朱立军王壮波

家禽科学 2018年8期
关键词:离心管稀释液输精

刘开明 ,朱立军 ,王壮波

(1.桃源青林回族维吾尔族乡农业和农村经营管理服务站,湖南 桃源 415700;2.湖南佳牛牧业科技有限公司,湖南 长沙 410131;3.桃江县畜牧水产局,湖南 益阳 413400)

湖南年出笼家禽约4亿羽,在养殖业中位居第二。如采用自然交配,则公鸡母鸡比例为1:10。如果采用人工输精,则为1:30左右。若将原精稀释 2~3 倍,则可将公母比例扩大到l:60~90,能充分提高优秀种公鸡个体的利用率、种蛋受精率,加速良种扩繁,还能大幅度减少种公鸡的饲养量,节约饲料及其它费用开支、提高种鸡场的经济效益。

1 器具的准备

1.1 器具 20倍便携式视屏温控显微镜,冷藏箱,恒温干燥箱,输精器,2ml、10ml离心管,载玻片、盖玻片,卫生纸,鸡精液稀释液或0.9%生理盐水,10μl、1ml移液器及配套枪头等。

1.2 器具清洗与消毒 需要重复使用的载玻片、盖玻片、2ml离心管、移液器枪头等,使用后立即用清水浸泡(新购器具添加洗涤液浸泡,再用毛刷清洗),清洗干净,最后 100℃沸水煮30min消毒。包装后置70℃烘箱或者消毒柜中备用。

2 鸡精液稀释液保存方法

可以选用鸡专用精液稀释液,如HF鸡精液稀释液(发明专利号ZL201510660641.4,生产许可批文号 Q/OCKA017-2016),应将5ml/支的稀释液在采精前一晚提前从-20℃左右的冷冻室移入冰箱冷藏室解冻备用,稀释液保存必须防止污染,用干净塑料袋密封好,尤其是管口保持干净,再放入冰箱冷冻室保存备用。如用生理盐水作稀释液,则为常温保存。

3 种公鸡采精方法

多采用背腹按摩采精法,具体操作因种鸡场设备和技术人员而异,常采用双人站立式和坐式两种方法。现以双人站立式背腹部按摩采精方法介绍如下:

1人保定公鸡,1人按摩采精同时接取精液。首先公鸡保定者从种公鸡笼中用一只手抓住公鸡的双脚,将公鸡腹部置于鸡笼门沿上,尾部稍抬高。采精者站在保定者左侧,用右手食指与中指或无名指夹住采精杯,采精杯口朝向手背防止鸡身上灰尘掉进杯中。采精者左手大拇指和食指自然分开微弯曲,手掌心向下从公鸡的背鞍部向尾羽方向由轻到重来回抚摩数次,同时持采精杯的右手大拇指和其余四指分开,从公鸡的腹部向肛门方向紧贴鸡体作同步按摩,左右手配合默契。按摩几次后,公鸡很快出现性反射动作,尾部向上翘起,肛门也向外翻,看到生殖器勃起时,左手迅速转向尾下方,用左手拇指和食指迅速跨捏在泄殖腔上两侧,顺势将泄殖腔周围羽毛向后压(这种方法可以避免剪毛),轻轻挤压,使肛门更明显地向外翻出,当露出乳状突起时,一松一紧地施加适当压力,看到公鸡射出乳白色精液时,右手迅速将集精杯口接外流的精液。精液排完后,采精者用吸管将精液吸入集精杯中 (也可将采精杯当集精杯进行连续采精),而抓公鸡的保定助手将公鸡关入笼中,接着换另一羽公鸡采精。建议使用带喇叭口的集精杯,一旦有污染的精液,可趁其在边沿处时擦掉,有效控制粪便污染。

4 精液质量检测

4.1 精液的外观检测 正常公鸡精液的颜色为乳白色,不透明,精液略带腥味。如果精液颜色混有血液则呈粉红色,混有粪便呈黄褐色,混有尿酸盐呈白色棉絮状,混有大量透明液的呈清水状,有病无精子的呈黄水状,精液颜色异常者均不宜输精。种公鸡射精量在0.2~1.0ml左右,平均射精量为0.4ml,主要依鸡的品种、年龄、生理状况、光照制度、饲养与管理条件而不同,同时与公鸡使用制度和采精的熟练程度有关。

4.2 显微镜检测方法

4.2.1 原精液检测 用2ml离心管采集公鸡精液,每轮采集(5~10)只公鸡,控制在 30min内检测完,检测完一批后再继续下一轮采集。取载玻片置于32℃显微镜恒温板上预热至恒温,吸7~12μl于载玻片上,选取5个不同部位的视野进行密度与活力评定,判定标准如下:

活力评定分3级:“A”,即大群精子像开水煮沸,或呈云雾状旋窝、波浪状翻滚;“B”,即大群精子呈快速直线前进运动,形成许多条抖动的S形曲线;“C”,即大群精子游动速度较慢,或者呈旋转、转圈运动。“B”以上等级精液判定为合格。

密度评定也分3级:“密”,指在显微镜下,整个视野完全被精子沾满,几乎看不到精子间的空隙和单个精子个体的运动情况,此时精子的密度每毫升为40亿以上;“中”,指视野中精子之间有相当于1个精子长度的明显空隙,可见到单个精子的活动,此时精子密度每毫升为20亿~40亿;“稀”,指视野内精子之间的空隙很大,稀疏分散,能容纳2个或者2个以上精子,精液密度每毫升为20亿以下。

4.2.2 稀释精液检测 根据待检公鸡数量,准备含稀释液的2ml离心管,并根据公鸡所在栏舍位置在管上标记对应编号,置于室温。手紧握含稀释液(0.5ml)的2ml离心管,每只公鸡单独采集精液(0.5ml左右),采完后摇匀,放入冷藏箱,依次采完所有公鸡,带入显微镜室集中检测。

为了不影响正常输精,也可以在每只公鸡的2ml离心管只留下一定量稀释后精液 (如0.2ml)并冷藏,其余抽取到集精杯中用于输精。

从冷藏箱中拿出稀释精液,轻轻摇匀,按以上方法进行检测,密度按原精方法判断,活力在0.7以上为合格,判定方法方法见表1。

表1 鸡精子活力等级判定表

种公鸡开始采精时,即25周龄左右检测1次;使用至中期,即60周龄左右检测1次;或者根据生产需要随时检测。对于原精液检测不合格的,应稀释后检测,如果稀释后检测仍不合格的,应隔天稀释后复检。对于复检不合格的,应加强饲养管理或淘汰处理。

5 精液稀释程序

5.1 预热方法 精液稀释的原则是“等温及时温和稀释”。采用34℃左右水浴或者恒温箱预热20~30min,或者提前至少30min将稀释液放入贴肤口袋中预热(冬天上身贴近皮肤口袋,夏天为贴近皮肤裤袋),稀释液越贴近皮肤接近体温越好,稀释时稀释液与鸡精液的温差不超过3℃。稀释后就没有必要保温了。

5.2 稀释液用量 输精工作人员应根据当天需要进行人工输精的母鸡数,按原精与稀释液1:1~2的比例计算稀释液量进行。

5.3 精液稀释方法 可以采用以下两种方式进行稀释:

5.3.1 先加稀释液后采精 按指定稀释倍数,先将已经预的稀释液倒入容量为10ml的集精管中,再逐步采集相应体积的精液,精液与稀释液自然混匀。

5.3.2 先采精再加稀释液 用10ml离心管采集4ml精液后,再缓缓倒入相应体积的稀释液,用集精管盖盖住管口,轻轻颠倒混匀6次左右,观察混合精液颜色是否均匀,如不均匀要继续颠倒混匀。

5.4 稀释精液品质要求与注意事项 稀释后活力,不低于0.8。输精量,采用稀释精液输精时,一次输精有效精子数不低于0.43亿,1:1稀释的输精量不低于 0.03ml,1:2稀释的输精量不低于0.035ml。如果种鸡场采用异地或远距离输精时,应将稀释后精液密闭于离心管中,管中留有约1/3空间,5℃左右冷藏运输,途中避免剧烈颠簸,4h内完成输精。

6 母鸡输精技术

6.1 输精方法 母鸡输精操作一般为两人协作完成,一人抓鸡并翻肛,一人输精。两人输精操作时,负责抓鸡员用左手握住母鸡的双脚,将双脚拉至笼门外,使鸡的胸部贴于笼门下缘,以增加母鸡腹腔内压力。抓鸡员用右手大拇指和食指横跨泄殖腔上下两侧,用大拇指挤压腹部使母鸡产生腹压,肛门会自然外翻,当看到粉红色阴道时(输卵管的开口在泄殖腔的左侧),就可将吸有一定量精液的吸管插入阴道约1.5cm深,并迅速输入精液,随即让翻肛的手离开,抽出输精管即可。抓鸡人员松开右手,左手将母鸡推回笼内。输精后的吸嘴用脱脂棉擦拭消毒,再吸入精液等待给下1只母鸡输精。

6.2 输精时应注意事项

6.2.1 输精过程中要保持鸡舍环境安静,降低公鸡和母鸡的惊恐,减少应激。

6.2.2 在给种鸡输精时人员要固定。翻肛用力不能太猛,输精时动作要轻缓,插入输精管不要用力过大,损伤母鸡和造成输卵管发炎。

6.2.3 输精时遇到子宫内有硬壳蛋时动作要轻,而且要将输精管偏向一侧缓慢插入输精。防止将输卵管内的蛋挤破,造成输卵管炎或腹膜炎。

6.2.4 由于稀释的精液粘稠性降低,很容易造成精液倒流,输精时助手要放松对母鸡腹部压力,防止稀释精液倒流。

6.2.5 母鸡一般每间隔4~5d输精1次,如果母鸡是首次输精,那么建议第二天继续输精一次,输精后48h后收集种蛋。每次输精应在大部分母鸡产完蛋后进行,一般在下午3~5点较好。因为这段时间母鸡基本都已产蛋,子宫内无蛋时输精才会得到较高的受精率。如提前输精,因子宫里有硬壳蛋,会影响精子在输卵管逆向运动,使种蛋受精率明显下降。

7 小结

种鸡场采用稀释精液进行人工输精时,尽量进行公鸡精液显微镜检测,保证每只公鸡精液都是合格的。采用本文的精液检测方案,可以检测原精,可以不影响正常输精,可以一天检测几百只公鸡精液。采用本文精液稀释技术,比原精输精节约公鸡饲养量,同时降低采精劳动强度,减少公鸡育成费用,又增加母鸡笼位,还可提高种受精率;一轮使用4ml一支的稀释液,再采集4ml精液,免去了繁琐的定量吸液操作,也更容易混匀;采用体温预热稀释液,免去繁琐的水浴加热等,这些改进可以达到种鸡场推广精液稀释技术不需额外增加人员的目的。

猜你喜欢

离心管稀释液输精
6种鸡精液冷冻稀释液以及冻后保存条件比较
试剂盒制备胸腹水细胞蜡块的应用体会
不同精液稀释液对海扬黄鸡配套系亲本精液品质的影响
魔方型离心管架的设计及研发
离心管架研究现状及魔尺型离心管架的设计
不同输精方式及输精剂量和次数对母猪繁殖性能的影响研究
深部输精技术在规模猪场中使用效果分析
燃烧条件演示实验的新设计
关于肉牛冻精改良异地输精的解冻方法以及注意事项的探讨
输精周期和数量对绿壳蛋种鸡受精率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