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究经典诵读在学校文化建设中的作用
2018-08-25姜玉香
姜玉香
【摘要】随着新课改不断提出新的要求和教育体制的不断变革,我国现阶段各个中学都大力倡导诵读经典的学风,结合中学生的学习情况、個体差异和身心特点等,实施经典诵读工程,对于提升中学生的学习水平、培养中学生综合素质具有重要意义。本文结合当前中学生的具体教学活动,简要探究了经典诵读在学校文化建设中的作用。
【关键词】经典诵读;学校文化建设;作用
【中图分类号】G633 【文献标识码】A
我国是一个拥有上下五千年文明史的泱泱大国,有着十分丰富的文化瑰宝。初中生正处在形成良好人生观、价值观和道德观的关键时期,也是培养初中生自主学习能力、综合素质的重要时期。为了丰富学生的兴趣爱好,创建初中语文课程构造体系,教师要在大力弘扬我国优秀文化的前提下,不断创新教学理念和教学模式,为学生创建轻松愉悦的学习氛围。
一、让经典诵读传遍校园
针对初中生学习语文的整体现状来看,采取经典诵读的方式转变为学生综合素质的能量库,称为教师教书育人的重要法宝。经典文化是我国十分优秀的文化瑰宝,也是十分优秀的教材内容。对此,在创建学校文化的时候,教师要将经典诵读工程与中学生的思想道德建设进行有机结合,摒弃传统老套守旧的教学模式,让经典文化触及学生的心灵,这样既能丰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还能有利于创建校园文化。
(一)保证中学生每天的诵读时间
对于老师来讲,一定要保证中学生每天的诵读时间,且最好将中学生的诵读时间规定在十分钟以内,这样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加强学生的自主学习,教师要充分发挥引导作用,对于存在一定困难的学生,要帮助其完成每天的经典诵读。另外,学生也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充分利用自己的课余时间进行有效诵读。比如教师将《论语》诵读贯穿于学生的德育工作中,先让学生进行课前预习和诵读。还可以每天选取一名学生在版报上撰写《论语》的一条内容,“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既丰富了自己的文化知识,又掌握了适当的学习方法。与此同时,教师不能一味地让学生进行大量的经典诵读,还要降低学生经典诵读过程中的压力。教师结合学生的个体差异、心理特点等,要帮助学生充分应用每节课前的五分钟时间,在学生中实施“课前一吟”教学方法,让学生真正体会到“学而时习之”的深刻内涵。
(二)设计生动有趣的活动,引导学生快乐诵读经典
结合如今的中学语文课堂教学现状,教师要借用校园文化活动的有利条件,实时开展一些班级诵读活动,培养学生在经典诵读方面的兴趣爱好,让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经典诵读工程中去。通过开展丰富多彩、趣味多样的经典诵读竞赛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同时,教师举行经典诵读活动,除了学生的积极参与外,还需要学校、家长等各方的配合,这既能丰富学生的文化底蕴,又有利于创建校园文化。
(三)将德育工作融入经典诵读活动中
在日常的教学活动中,教师在积极倡导学生进行经典诵读的基础上,加强学生的德育工作。比如结合一些难度较大的句子,教师先帮助学生加以理解再进行诵读,从而规范自身的举止行为。如开展《论语》的经典诵读活动,学生在读到“君子有九思,视思明,听思聪,色思温,貌思恭,言思忠,事思敬,疑思问,忿思难,见得思义”这句话时,理解起来会有一定的难度,教师在教学时需要与学生的实际生活相结合,让学生懂得真正的君子不光是嘴上说说的,还要爱岗敬业、不耻下问,更要在利益面前坚持自己的大是大非,学生在明白这句话的深刻含义后,就会看到自己身上的不足之处,更加约束和规范自己的行为,这对于初中生形成良好的人生观、价值观和道德观都会产生积极影响,更有利于通过合理开展经典诵读活动、做好学生的德育工作。
二、让学生诵读经典,提升人格魅力
经典文化是我国优秀劳动人民的智慧结晶,是我国优秀劳动人民的精神动力,是我国优秀劳动人民的财富宝藏。教师在初中生中开展经典诵读活动,既能丰富学生的文化知识、提升学生的听说读写的能力,还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提升人格魅力。比如教师在开展学生经典诵读活动的实际过程中,在教师的引导下,有的学生会激发自己的思维力和想象力,对于不懂、难懂的知识点会作下标记,这样学生对经典诵读就会产生浓厚的兴趣,充分调动学习的积极性,这有利于推进经典诵读活动的开展进程。不管是在课堂上还是在课余时间,当学生积累了一定的文化知识,结合具体的场景,就会有感而发背出经典名句,学生结合自身状况会更加规范自己和约束自己,提升自己的人格魅力。
三、结语
我国文明历史源远流长,教师在开展经典诵读活动的过程中,要结合学生的个体差异和心理特点,采取科学合理的做法,如保证中学生每天的诵读时间,设计生动有趣的活动,引导学生快乐诵读经典。同时,还要将德育工作融入经典诵读活动中。合理地开展经典诵读活动,有助于学生约束和规范自己的个人行为,提升人格魅力,形成良好的人生观、价值观和道德观,对于校园文化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方旭萍.浅谈经典诵读在学校文化建设中的作用[J].文理导航(下旬),2016(9).
(编辑:龙贤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