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经筋皮部排点刺法配合针刺星状神经节治疗中风后丘脑痛疗效观察

2018-08-24王淑敏

中医药学报 2018年4期
关键词:经筋丘脑神经节

王淑敏

(河南省安阳钢铁集团有限责任公司职工总医院 针灸理疗科,河南 安阳 455004)

丘脑痛(thalamic pain)又称丘脑疼痛综合征,可由多种疾病引起,临床多继发于丘脑出血或梗塞之后即中风后丘脑痛,是最典型、最常见的中枢痛[1],主要表现为病变对侧弥散性麻木、感觉异样以及自发性和激发性疼痛。疼痛性质多为持续性隐痛,可由内脏或外界轻微的刺激诱发及加重,乃至剧烈疼痛,如刀割样、烧灼样、麻刺感、冷感等,使患者难以忍受,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甚至可能导致抑郁。笔者采用经筋皮部排点刺法为主配合针刺星状神经节治疗中风后丘脑痛,与常规西药疗效相比,具有疗效肯定、安全无明显副作用的优势。现总结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纳入2015年3月—2017年3月60例来自神经内科病房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0例。治疗前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病程、病情经统计分析,差异均无显著性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见表1)。

1.2 诊断标准

1.2.1 西医诊断标准

参考国际疼痛研究会(IASP)[2]及文献[3-5]制定丘脑痛标准:(1)经CT或MRI检查明确丘脑部位存在出血或梗死灶;(2)丘脑病变的对侧肢体弥漫性自发性疼痛,并可伴有各种异样感觉;(3)疼痛肢体经肌电图及神经传导检查排除肌肉、神经受损表现。

表1 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

1.2.2 中医诊断标准

参照《中医常见病证诊疗常规》及文献[6-8]中丘脑痛的诊断标准:(1)半身不遂、口舌歪斜、舌强语蹇、偏身感觉麻木、神志恍惚、迷蒙、神昏、昏愦为主症;(2)急性起病,有渐进发展过程。病前多有头晕、头痛、肢体麻木等先兆症状;(3)常有年老体衰、劳倦内伤、嗜好烟酒、膏粱厚味等因素,每因劳累、恼怒、酗酒、感寒而诱发;(4)血压、神经系统脑脊液及血常规、眼底及CT、MRI等检查可有异常表现。

1.3 纳入标准

(1)符合中西医丘脑痛的诊断标准,且同时伴有偏瘫侧肢体疼痛;(2)年龄小于70周岁,病程15 d~7个月,愿意配合接受针刺治疗;(3)责任病灶为一侧丘脑出血或梗死;(4)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6分。

1.4 排除标准

(1)不符合上述诊断或纳入标准,年龄大于70周岁已接受其他治疗的患者;(2)合并肩手综合征、周围神经病的患者及颅脑肿瘤、外伤所致中风的患者;(3)严重肝肾功能不全、凝血机制障碍,有精神意识障碍不能完全配合治疗的患者;(4)有出血倾向、妊娠及哺乳期的患者;(5)接受过其他药物及相关治疗,有可能影响本次研究观察指标的患者。

1.5 观察项目

两组患者分别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进行评分。VAS将疼痛分为:(1)无痛评分为0分;(2)轻度疼痛0~3分;(3)中度疼痛4~6分;(4)重度疼痛7~10分。

1.6 疗效判定标准

在治疗前以及治疗8周后利用VAS评分下降率对患者进行疗效评定。VAS下降率=[(治疗前评分-治疗后评分)/治疗前评分]×100%。

显效:疼痛明显改善或消失,VAS评分下降率≥80%;有效:疼痛有所改善,VAS评分下降率20~80%;无效:疼痛无改善,VAS评分下降率<20%。

1.7 统计学处理

1.8 治疗方法

两组患者均先给予控制血压、血糖、营养神经、减轻脑水肿、降低颅内压以及脑保护等治疗;脑梗死患者同时予以抗血小板聚集、改善微循环治疗。

1.8.1 观察组

(1)经筋皮部排点刺

穴选:上下肢阳明经经筋、皮部、十宣穴,头部顶颞后斜线、顶中线,华佗夹脊穴。操作方法:患者仰卧于床上,医者常规消毒后,根据患者的情况选用对应疼痛麻木的经络行指尖放血,每穴放血量以血色由黑变赤为度,每隔两天1次;然后选0.25 mm×40 mm的毫针,4根并拢,在上下肢麻木疼痛的经络皮部路线上快速排点刺,排点刺以皮肤发红微出血为度;点刺完成在疼痛麻木的经筋排刺留针,排刺间距大约2 cm左右,每日1次;头部穴位用1.5寸毫针呈30°将针体迅速刺于皮下,按200次/min的频率捻转2~3 min,留针20 min;然后令患者俯伏于床上,针刺华佗夹脊穴,进针得气后,在针柄上连接BT701-1A型电针仪密波频率100次/min,强度以病人能耐受为度,留针20 min。以上治疗方法15 d为一疗程,治疗4个疗程,疗程间休息2天。胸腹面留针的过程中,配合TDP照射。

(2)针刺双侧星状神经节

操作方法:患者取仰卧位,于胸锁关节上方2.5 cm距前正中线1.5 cm处,触及第六颈椎横突,用碘伏常规消毒,操作者用左手手指拨开颈总动脉,选用华佗牌0.30 mm×25 mm针灸针直刺,进针约25 mm,以局部酸胀感为佳,行捻转补法[9],每隔10 min行针1次,强度时间以患者能耐受为度,留针20 min。每天治疗1次,15 d为一疗程。治疗4个疗程,疗程间休息2天。

1.8.2 对照组

给予患者单纯口服普瑞巴林胶囊(乐瑞卡,75 mg/粒,辉瑞制药,J201000102)治疗,75 mg,每日2次口服,连续服用8周。

2 治疗结果

2.1 两组治疗前后VAS评分比较

两组患者治疗4个疗程后疗效VAS评分比较见表2。两组治疗前后VAS评分组内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两组治疗均有效;治疗前后VAS评分差值两组间比较,差异亦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现为观察组VAS评分下降值大于对照组,提示观察组疗效优于对照组。

表2 两组治疗前后VAS评分比较(分,

注: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P<0.05;与对照组比较,*P<0.05

2.2两组患者总有效率比较

两组患者治疗4个疗程后临床总有效率比较,见表3。根据VAS评分下降率判断,观察组显效21例,有效7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为93.3%;对照组显效12例,有效7例,无效11例,总有效率为63.3%。两组间临床总有效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亦提示观察组疗效优于对照组。

表3 疗程结束后2组患者总有效率比较(例)

2.3 不良反应对比

观察组30例,其中3例针刺部位出现瘀血轻微疼痛现象,2~3 d瘀血自行吸收完全;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0%。对照组30例,其中15例发生不良反应,表现为头晕5例,嗜睡5例,共济失调1例,胃肠胀气1例,乏力2例,口干1例,不良反应发生率为50%。两组治疗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见表4。

表4 两组治疗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例)

3 讨论

现代医学认为,丘脑痛是丘脑损伤或功能异常导致的中枢神经源性疼痛,其发生机理尚不完全清楚。有学者认为,丘脑损伤导致的局部炎症和解剖结构改变,可引起丘脑功能和相关神经传导通路受抑;而丘脑至大脑的传导系统出现功能障碍,丘脑就会从大脑皮层的抑制中解除,进而导致神经高敏感而促发中枢敏化或自发痛[10-11]。

中风后丘脑痛属祖国医学中风、痛症、痹症范畴。《灵枢·热病》曰:“偏枯,身偏不用而痛”。主要病机为窍匿神闭,神不导气;神不导气则瘀血留滞经脉,脉络不通,散布失司[12];可出现肢体痉挛、疼痛、麻木、烧灼感等症状。有研究者认为,经筋的本质相当于神经,包括了部分周围神经、中枢神经及植物神经[13],其具有联络百骸、维络周身、保持正常运动功能及协调肢体平衡的作用。皮部居于机体最外层,与经脉气血相通,是十二经脉经气在皮肤上的分支,是经络脏腑机能活动反应于体表,通过络脉之气的散布以固护卫表、濡养肌肤、调节平衡。经筋为病,多为转筋、筋痛、痹症等;经筋与皮部相邻,常常先后为病或同时为病,往往不局限于某一经的循行分布,可能涉及两或三条经脉。常会出现疼痛、麻木等主要症状,范围比较广泛,但治疗时多以局部为主。中风后丘脑痛为脑脉瘀阻、元神受扰、经脉滞涩不通、脉络之气散布失司所致,故应从经筋皮部立论。《素问·痿论》有“治痿独取阳明”,阳明又为多气多血之经,故治疗经筋皮部病重取阳明。排刺是在明代杨继洲“宁失其穴,毋失其经”的理论基础之上发展而来,是指在治疗部位按照一定的取穴规律,以一定的间距使针排列成行且相对密集的取穴针刺方法,具有治疗范围大、刺激量大的特点,多用于经筋病的治疗。本人采用上下肢阳明经经筋排刺、皮部点刺,起到了疏通患肢阳明经筋、增强经气,促进血液循环、加速患者肌肉神经恢复的作用。

现代医学研究结果表明,疼痛信息引起的神经冲动通过脊髓背角传到丘脑内侧中央外侧核和束旁核,然后有可能再传到大脑皮层;所以脊髓背角和丘脑内侧核是传递信息的两个关键部位。华佗夹脊穴位于脊柱两旁,深层分布着交感神经节、交感神经干和神经后根,通过电针刺激可以双向调整神经对疼痛信号的传导功能,并投射到脑皮层在丘脑水平与疼痛信号重新进行整合;同时调动多种神经元的活动,释放大量的内源性吗啡样物质和5-羟色胺而产生镇痛的效应[14]。头为诸阳之会,“五脏六腑之经气皆上注于头,头部通过经络连属通达全身。头部顶颞后斜线位于颞部,颞部为头部血管神经最丰富的部位,所以针刺头皮颞部可以反射性增加头部血管的流量,改善头部缺血缺氧状态,促进大脑功能的改善和修复。神经修复后抑制中枢性闸门功能得以恢复,使痛觉被抑制[15],则神归气复、神达痛止;同时头皮针能通过刺激大脑局部,兴奋深部脑组织产生较强的生物电,直接影响大脑皮质等细胞的代谢,使受损的机体产生自愈的能力。另外王伦《明医杂著》以血虚、死血、痰饮为中风致病之源;《血证论》认为,瘀血在身,阻碍新血之生化,故对丘脑痛患者行十宣刺络放血,可以祛瘀生新,使经络通畅,疼痛麻木自止。本组治疗时外加TDP照射,更可以起到活血化瘀、舒筋活络,并增加脑啡肽的持久镇痛的作用。

星状神经节位于颈椎前方两侧,由第六、七颈神经节构成的颈部节和第一胸神经节融合而成,参与联系周围神经和中枢神经系统,将神经信息传入下丘脑整合后,再向下级交感神经纤维传递冲动,协助维持各个环境的平衡,保持正常的植物神经、内分泌、免疫系统功能。针刺星状神经节有双向调节的作用,可以通过控制交感神经的紧张度来调节血管的收缩和舒张,改善患者的头部血液循环,改善梗塞部位血流,增加局部氧含量及被激活的清除酶含量,减轻梗塞灶周围半暗带的神经细胞的缺血性损害并促进其生理机能修复,促进丘脑神经元发生可塑性变化,并启动不同的内源性下行调控作用[16],调整多个系统及神经的兴奋与抑制功能的平衡。通过本组病例观察显示:采用经筋皮部排点刺法配合针刺星状神经节起到了双重的治疗作用,且具有安全无副作用的优势,优于传统西医药物组,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猜你喜欢

经筋丘脑神经节
纤维母细胞生长因子3对前丘脑γ-氨基丁酸能抑制性轴突的排斥作用
足三阳经筋与膝关节痛
GM1神经节苷脂贮积症影像学表现及随访研究
弥漫性轴索损伤患者应用高压氧与神经节苷脂联合治疗的效果研究
基于uAI深度学习算法分析延安地区不同年龄阶段丘脑体积与年龄的相关性
基于丘脑血供解剖学的丘脑出血新分型与丘脑出血患者预后的相关性分析
火针经筋点刺配合针刺治疗Megie综合征验案1则
针刺蝶腭神经节治疗特发性耳鸣的中枢化机制探讨
视网膜神经节细胞凋亡机制的研究进展
经筋理论在临床治疗膝骨关节炎中应用的研究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