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金翼方》中药症治疾病谱浅析
2018-08-24黄昆庄海娜钱婧杨泽冠杨增荣徐金龙郭太品
黄昆,庄海娜,钱婧,杨泽冠,杨增荣,徐金龙,郭太品
(云南中医学院针灸推拿康复学院,云南 昆明 650500)
疾病谱可广泛用于中药、方剂、穴位、古籍经典等多层面的临床症治探究,近年来相关研究文献呈直线上升趋势,说明疾病谱的研究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1]。《千金翼方》为唐代誉有“药王”美称的医道大家孙思邈晚年所著,成书时间晚《千金要方》三十余年,汇其终年医术精粹以补《千金要方》书中之不足。其书在内、外、妇、儿等多科疾病的临床症治中较《千金要方》增添了更多的治疗方法及适应病证,并在多种病症条例前论述了作者自己集多年经验的防治见解及思路总结,《千金翼方》并非《千金要方》之简单重复,势尤如虎添翼,故名《千金翼方》[2]。本研究以焦振廉等校注的《千金翼方》[3]为对象,笔者使用统计量表的方式,对《千金翼方》书中使用中药症治的相关条例使用全篇统计归纳及分析,以期为现今中医药古籍研究及临床症治的发展提供参考,开阔思路。
1 资料与方法
1.1 条例筛选
排除涉及巫法、禁经、中药论述、针灸等篇章及个别条例后,对文中病症条例进行整理。症治条例中涉及使用单行药、复方、膏剂、贴剂等作为治疗方法者等统称为中药症治条例,纳入整理范畴。
1.2 数据录入
笔者将筛选过后的条例使用Excel表格进行录入分析,录入信息包括:病种、症状、治疗方法、中药、配伍,将全篇数据全部录入后进行归类分析。
1.3 病名规范
在录入整理过程中,存在诸多古今病名混淆、症状描述与现今病名难以对应等情况,为准确统计条例进行归类研究,本次研究对著中的原始病名进行了规范。规范原则:(1)尽可能使用中医病名进行规范;(2)无相关中西医现今病名者,统一使用文中原始病名/章名;(3)对原文中无病种归类的各杂治条例者,参考其症状描述使用现今临床病名;(4)病证不同却出现个别相同症状者,统一以其主证进行归类避免重叠,如“卷十九杂病中·水肿第三·大豆汤,主风水,通身大肿,眼不得开,短气欲绝或咳嗽方”,归类时纳入脏腑内科病:水肿;(5)原文中个别中药症治条例中单章以复方膏剂、酒剂、贴剂、补虚丸散等为章名未述其病名者,归类时纳入原文中其上一级病种,统计时参照方义命名统计。
2 结果
中药症治篇中病症大卷包含妇人病、小儿病、五官病、诸虚损补益、中风、杂病、飞练、疮痈等合15卷共1 672条例。见图1。
图1 中药症治条例分布图
归为8类,具体如下。
2.1 外科及皮肤病
25种(共494条例),痈疽内服,外贴剂及发背(73)、金疮(58)、疳湿(38)、痔疮(36)、湿热疮(34)、疥癣(34)、沙虱水毒等虫蛇咬伤(32)、丹毒(29)、鼠瘘(21)、淋病(20)、脚气及脚痛(16)、隐疹(16)、外阴疮肿(14)、恶核(14)、跌损坠伤(11)、瘿病(9)、代指(9)、瘭疽(8)、银屑病(6)、瘢痂(4)、湿疮(3)、腰痛(3)、面游风(2)、麻风(2)、疣(2)。
脏腑内科病16种(共341条例):五脏调养方(45)、内伤发热(45)、补虚散实方(35)、腹痛腹胀(30)、黄疸(26)、积聚(25)、水肿(24)、补虚长治丸散方(22)、消渴(18)、食积(17)、痰饮口淡(16)、诸脏实寒证(9)、五脏气虚方(9)、风劳等顽疾调治(8)、咳嗽(8)、泻痢(4)。
妇人病21种(共338条例):美容面膏、内服方(39)、崩漏(36)、月经不调(34)、产后虚弱及虚乏无力(29)、养发黑发(19)、产后恶露不尽(18)、产后腹泻(17)、产后腹痛(16)、通乳(16)、妇科杂病(13)、妇人积聚(13)、体味狐臭(13)、产后感染(13)、产后外感(11)、产后尿潴留(11)、产后阴脱(8)、产后胸闷心痛(8)、婚嫁房劳(7)、不孕(7)、乳疾(6)、诸汗证(4)。
五官科病9种(共133条例):眼病(30)、齿病(28)、耳病(24)、口病(17)、喉病(15)、鼻病(8)、舌病(5)、唇病(4)、噎病(2)。
内外诸风证13种(共112条例):治风酒剂方(20)、中风及后遗症(19)、头风痛(12)、癫狂(11)、治风散剂方(9)、老年痴呆(8)、痫症(6)、高血压脑病(5)、癔症(5)、痉证(5)、风寒湿痹(5)、喎僻(4)、治风膏剂方(3)。
儿科病7种(共81条例):小儿外感(19)、小儿疮痈皮肤病(18)、小儿消化道疾病(17)、生产(14)、小儿杂病(6)虫证(4)、脐风(3)。
杂病5种(共145条例):药物中毒(49)、药物中毒后发热(32)、血证(30)、急救(27)、蛊毒(7);传染病2种(共28条例):霍乱(26)、疟疾(2)。
3 讨论
受古代中医学术传承影响,孙氏在著书《千金要方》《千金翼方》编卷病种类别均与现今时期有一定差异(如“诸风证”)[4],亦因著中所载病种及病证种类较多,古今医学水平差异巨大,因此笔者在归类时仍以原著中病种篇章分类为主,再根据各条例所述病证性质及症状不同在类别区分上稍加改善,将中药症治1 771条例归类为外科及皮肤病25种,脏腑内科病16种,妇人病21种,五官病9种,内外诸风症14种,儿科病7种,杂病5种,传染病2种共8大类别。
3.1 条例情况及差异
其中外科及皮肤病所述条例最多共593条,中药症治占比33.5%(该科条例/中药症治总条例);脏腑内科病共341条例,中药症治占比19.3%;妇人病次之共338条例,中药症治占比19.1%;五官科病共133条例,中药症治占比7.5%;内外诸风证共112条例,中药症治占比6.3%;儿科病共81条例,中药症治占比4.6%;杂病共145条例,中药症治占比8.2%;传染病最少共28条例,中药症治占比1.6%。由此可知,在《千金翼方》全书中药症治里外科及皮肤科、内科脏腑病、妇人病占较大,以此也可以推断孙氏晚年期间在外科、脏腑内科、妇人病症治上又汇聚了更多的症治经验,因此在《千金翼方》中又加以叙述,这相比《千金要方》在内科病条例最多的情况有不同[5],也可以以此看出孙氏晚年撰《千金翼方》以补《千金要方》不足之遗憾。
3.2 结合时局背景浅析
在各疾病当中,条例最多前五项依次为:痈疽内服、外贴剂及发背(73)、金疮(58)、药物中毒(49)、五脏调养方(45)、内伤发热(45),以笔者愚见,这或许与当时初唐的对外战势、民众生活情况有关。孙思邈(公元581-682年)生于隋末唐初年代,于七十一载高龄之际(公元652年)著成《千金要方》[6]汇其前半生医道经验,又于百岁之际著《千金翼方》[7]汇集著《千金要方》时后三十年医道经验,两书相成这30年之间正是唐初对外御战西突厥[8]及高句丽[9]等强敌之时,战事不断、征伐连连,因而所治外伤(金疮)较多;当时整体国力虽盛,但国内民众生活贫富差异巨大,下贫者耕犁劳作不休生活困苦(痈疽及痈疽发背、内伤发热),上贵者纵情声色犬马又盲目养生(五脏调养方、服养生五石散太过等药物中毒),从而使得孙思邈在晚年症治经验汇聚及条例论述上有了数量区别。而正因孙氏一生拒绝为官隐居山林,全部精力倾注于治病救人,诸患疾者无论贫贵孙氏皆收而治之,才让孙氏在汇其毕生经验所著书中提出了更多独到的治疗理念及方法,如在外科临症中论述有“比方得失审实之,是即灸……亦应即薄贴,令得即消。内须服解毒冷药,令毒瓦斯出外。外须薄贴热药,法当疮开其口,令泄热气故也。”视病情剧易、病位特征情况,采用外贴、内服、针刺、艾灸等多种手段相结合治疗而并非单一汤剂;在内科亦开创中医脏腑辨证之先河,对后世医学影响巨大[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