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时期流动人口统计不足与对应举措研究

2018-08-22刘胜

中国集体经济 2018年19期
关键词:举措不足

刘胜

摘要:我国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具有人口基数大、统计不便的特点,加之我国城镇化的发展趋势,人口流动大,给我国人口普查时的流动人口统计带来了诸多不便,基于此,做好我国流动人口统计工作有着重要意义。我国即将迎来第七次人口普查,以此为背景,对流动人口统计的重要性进行了简要分析,继而阐述了新时期背景下流动人口统计存在的不足,提出对应举措,望与同行进行探讨。

关键词:流动人口统计;不足;举措

国家的稳步发展首先需要掌握各省市或区县人口情况,对人口进行统计之后,便于政府部门安排工作,由此可见,人口统计工作对于国家经济发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也是国家经济不断发展,人口素质不断提升的基础性条件。新时期背景下,城镇化发展尤其显著,流动人口较之以往,流动更加频繁,同时,人口流动的规模逐渐加大,统计工作难度由此加大。由于统计工作关系到我国国民基础经济,因此,相关部门应该加大对流动人口统计的重视,总结工作中遇到的难题,针对遇到的问题,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及时解决问题,进而提高流动人口统计工作的高效率。

一、新时期流动人口统计重要性分析

人口统计是我国国民经济发展的基础,加大对流动人口的统计工作,及时对人口流动展開调查,将此基本性工作落实到实处,为经济发展助力。流动人口统计的重要性主要包括以下几点。

1.城镇化发展趋势下,流动人口从农村到城市,为城市化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对于地区经济发展“添砖加瓦”,拉动了城乡发展,增加了城乡交流,从一定程度上使得城乡发展的距离不断缩小。

2.人口的流动为区域社会发展提供了保障,而由于国内交通事业、商业生产、居住环境以及治安管理等方面压力的不断积累,对于本地区农业经济的全面发展遭受严重限制。基于当前时代背景,长期流动于我国城乡之间的人口数量及人口规模逐年递增,若未能及时对当地人口进行有效的统计与研究,对于现阶段人口政策的制定造成巨大压力,所制定政策的科学性及合理性将无法得到有效保障,反而激化经济与人口之间的矛盾。此外,随着时代的变迁,社会形式的不断进步与发展,各种新情况、新特点以及新问题集中体现在流动人口,因此,应积极开展流动人口相关统计工作,确保人口流动政策与当地经济发展态势的高度契合,为城市发展、社会进步、国家强盛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当前流动人口统计和管理工作存在的问题

(一)思想观念不适应

绝大多数地方性管理机构普遍以管理者的身份自居,对于外来人员往往采取轻视或者排斥的消极态度,缺乏对存在于城市中各类新问题及新情况的研究力度,长时间受传统人口管理观念的束缚,管理工作的创新意识严重匮乏,并且为难情绪及排斥思维泛滥。

(二)管理体制不系统

城市中常住性人口被认为是城市各级政府和部门服务管理的重中之重,一切管理工作的开展以常住性人口为主,而对于流动性的管理过于匮乏,其中管理工作中最为突出问题在于,未能构建一整套完整的流动人口管理组织体系,管理部门乃至社会各界对流动人口管理工作的参与程度不高,更谈不上综合管理的服务运行机制。

(三)管理手段不灵活

对流动人员“轻管理、重收费,轻服务、重管理”,在服务和管理手段上,仍沿用老旧的方法方式,缺少切合实际的行之有效的措施。

(四)法律法规不规范

对流动人口服务缺乏保障,没有规范统一的流动人口管理和服务的法律法规。

(五)统计口径的不一致

现阶段,随着全国各大城市流动人口相关管理机构与服务机构的逐渐增多,在原有卫生计生委以及公安部门的基础上逐渐衍生出各种服务管理部门,例如,农业部、民政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教育部、建设部等等。从表面上来看,相关机构的不断增加与完善,在很大程度上为流动人口提供了基本服务与保障,但各部门之间相互统筹、相互协调等问题逐渐显现,对于统一指标不同部分统计结果大相径庭。在城镇人口的拥挤过程中,除了对概念理解与应用的繁琐性问题之外,口径统计缺乏统一性现象同样较为普遍。

(六)户籍政策逐步完善

我国进入80年代之后,流动人口的流动性日渐频繁,规模也是空前扩大,人户分离的情况尤为显著,流动人口管理方面难以控制。对此,为实现对流动人口的有效管理,我国公安部于1985年颁布了《关于城镇暂住人口管理的暂行规定》,该规定中指出,针对流动人口,实施办理《暂住证》与《寄住证》的举措,非城镇人口可以在城镇中进行短暂性的停留或者居住,对于在城镇居住超过3个月的赞助人口,需办理相关的迁移手续或者动员返乡等现象,作出一系列调整。2014年7月,党中央国务院针对这一问题提出相关意见,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十八届三中全会和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关于进一步推进户籍制度改革的要求,促进在城镇中能够独立生存的人口全面实现市民化,从根本上推动城镇基本公共服务常住人口全覆盖。

(七)流动人口的增加

从我国当前人口流动规律来看,缺乏一整套相对完善的计划,当相关政策逐步放宽之后,使得人口流动现象逐渐频繁,不但属于农村户口人口的迁徙量增加,城市人口迁徙量也不断增长,虽然在整体流动人口中,城镇之间的人口量占比最大,在某种程度上也意味着,各部门统计工作难度性的加大。

三、怎样能使流动人口的统计措施得到规范

(一)明确统计概念

如何对各系统概念进行准确定位,是整个流动人口统计工作中的难点也是重点,更将精确的定位相关概念,并应用于实际流动人口的统计工作中,成为一切工作开展的主要内容。流动人口的实际统计过程中,容易在概念定义上产生混淆的主要是城镇人口、常住人口、区域人口以及中心人口等几种较为常见概念,应尽可能的减少统计中出现项目遗漏或者项目重复等问题,并且规范这一系列概念在统计中的实际应用。在这复杂的社会环境中,地区与地区之间、城镇与乡村之间的人口流动现象异常频繁。对于现代化发达城市而言,传统户口登记政策中对于农业人口与非农业人口两者之间的划分,已无实质性作用,现代化统计政策将郊区与建成区视为统一整体,即城镇,主要分为两种人口,居住在城镇以外的人口为乡村人口,居住在城镇以内的为城镇人口,这种新型人口界定方式对于流动人口统计工作具有重要影响。

(二)统一统计口径

目前,导致我国人口规模统计出现差错的主要原因是暂住人口,在一些城市的暂住人口远远是多于本地户籍人口的。因此在统计人口时统计局摒弃了按照户籍人口统计的方式,采用了“常住人口”这一概念。

(三)引进科学技术

以我国经济稳定发展为依据,工作基础划分为城镇人口统计、城乡规划与地域划分等,是一项严肃城镇统计的基础性工作。应加强国家统计部分与城市规划机构之间的沟通,确保二者密切配合,從而制定一系列更加明确、更加规范的城市划分标准,对城镇人口概念有一个明确的定位。而对于城镇实体区域的准确划分,并不是一项简单工作,需经过较长时间的积累,勇于尝试和接触实际工作,因此,按照实际情况进行不断尝试与调整之后,对城镇人口和建成区人口进行明确的划分,有利于增强城市对人口划分的应对能力。对现有土地资源进行科学合理的分配,给予遥感影像、基础地理信息数据,从地形结构上划分为两个区域:建成区和城镇区。

(四)创新流动人口管理

为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上关于户籍制度改革的要求,同时稳定居民生活,能够尽快实现城镇人口与农村人口的统一,各级政府部门要积极落实上级部门各项政策,对于人口管理手段等要有所创新,符合新时期人口统计的特点,加快城乡一体化建设,稳固基础性工作。

四、结语

随着城市化建设进程的持续推进,如何构建科学、真实、准确的流动人口统计口径,成为我国现阶段城镇流动人口统计工作的重中之重。城市化的进程产生的影响和人口的迁移都无法通过人口的统计进行深入的了解。城镇化建设以及城镇流动人口统计的工作还有充分的协调经济的发展,还要经过长时间的不断努力来完善,在不断的完善过程中,让我国统计部门效率更加高效,能够为国民提供更加优质的服务。

参考文献:

[1]郑梓桢,宋健.中山市流动人口积分制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J].南方人口,2011(04).

[2]王桂新.我国未来城镇人口规模及人口结构变动预测[J].西北人口,2010(07).

[3]张立.城镇化新形势下的城乡(人口)划分标准探讨[J].小城镇建设,2011(09).

[4]周丽娜.新形势下人口统计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J].统计与管理,2015(02).

[5]刘爽,冯解忧.论少数民族人口统计中存在的问题与解决对策[J].青海民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04).

(作者单位:河南省内黄县统计局)

猜你喜欢

举措不足
关于集团预算及内控管理的思考
关于当前群众文化工作的冷思考
中俄联合计算机应用实训基地实施策略与路径研究
关于企业营运资金管理的研究
论离婚损害赔偿制度的不足与完善
职业院校会计实践教学模式浅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