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州区背街小巷精细化管理实践探索
2018-08-21程卫民
程卫民
通州区是北京城市副中心所在地。按照北京市核心区背街小巷整治提升的标准,通州区强化城乡背街小巷环境建设精细化管理,从“特”字出发,挖掘优势创品牌,以“五微”为抓手,抓细抓小抓落实,实行街巷长制,调动社会力量共治的积极性,形成环境建设的合力,全面提升大街小巷环境品质,进一步营造北京城市副中心的良好环境。
一、背街小巷精细化管理
(一)经纬交织的精细管理体系
区级街巷长工作管理组织。区长任区级“总街巷长”,全面负责全区街巷环境建设管理工作的指挥调度。主管副区长任区级“副总街巷长”,具体负责全区街巷环境建设管理工作的统筹安排和协调落实。各街道、乡镇的街巷长工作领导小组以及相关委办局为区级街巷长工作领导小组成员单位。区级街巷长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区环境建设办,办公室主任由区市政市容管理委员会主任兼任,具体负责区级街巷长工作领导小组的日常工作。
街道、乡镇级街巷长工作管理组织。街道、乡镇级街巷长工作,在区级街巷长工作领导小组的指导下开展工作。街巷长由街道、乡镇行政主要领导担任,全面负责辖区街巷环境建设管理工作,贯彻落实区级街巷长工作领导小组的决策部署,领导所属街长、巷长开展工作。街道、乡镇的“街长”原则上由街道、乡镇副处级(以上)领导干部担任;“巷长”原则上由街道、乡镇科级干部担任。
村级街长工作管理组织。各乡镇的每个行政村成立街长工作领导小组,村党支部书记或村委会主任为本行政村的总街长。村级街长在乡镇级领导小组的具体指导下开展工作,负责本行政村的环境综合整治和日常管理工作。
(二)建立精细管理的工作机制
建立对接热线电话制度。区级街巷长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负责建立全区街长、巷长名录及通讯录。建立群制度。建立“日巡周查月评”工作机制。下一步将建立对接网格流程制度,由区、街道、乡镇网格中心负责在网格化服务管理系统中增加街长、巷长工作模块,并增加移动终端功能。建立对接网格数据制度。区、街道网格化服务管理系统加强各类数据整合统筹、更新核对,为街长、巷长工作提供数据支持。
二、玉桥街道办事处“五微”精细化管理
(一)坚持“街巷长制”,狠抓“微管理”
“街巷长制”切合城市精细化管理的微需求,是治理背街小巷环境长期脏、乱、差的一剂药方。一是严格制度,二是严管队伍,三是严密监督。实现了每条主次干道、背街小巷有“街巷长”、有責任公示牌、有自治共建理事会、有公民公约、有准物业管理队伍、有一个志愿服务团队、无“开墙打洞”、无暴露垃圾等“十有十无”治理目标。只有管理精细化,效益才能最大化,确保了“环境优美、文明有序”阶段性目标的实现。
(二)坚持“三社联动”,狠抓“微服务”
玉桥街道注重发挥“三社联动”协调共建作用,全面拓展社会组织服务领域,突出社区、社会工作者、社会组织“三社联动”作用,实现社区多元共治。一是强化平台建设,为“三社联动”构建良好载体。完善社区公共服务平台,坚持“一站式便民服务”,盘活社区资源,开辟社区网站、社区微信、社区心连心QQ群,“线上线下”为居民创造交流沟通的“直通车”;二是强化服务功能,为“三社联动”赢得民意支持。以居民满意为导向,以社区为平台、居委会为枢纽、社会组织为载体、专业社工为骨干,完善社区多元服务供给模式,察民情、访民意、听民声,改善和提升服务质量,努力争取民意支持;三是强化制度建设,为“三社联动”提供有力保障。建立社区居民服务需求信息采集制度,明确以社区居委会、社区社会组织、社区服务中心、社区网格长、社区居民等为信息来源渠道,通过民风评议台、居民议事会、代表接待日等形式收集服务需求信息。
(三)坚持“两网合一”,狠抓“微细节”
“垃圾分类”能够充分体现城市管理的细枝末节。玉桥街道从垃圾分类与再生资源回收的角度出发,通过技术和管理的手段逐步提升玉桥辖区垃圾分类与再生资源回收水平,规范垃圾分类和再生资源回收、转运、处理,提升小区管理品质。一是融合。将再生资源回收和垃圾分类两套系统整合并轨,开展“两网融合”工作试点。将再生资源回收和垃圾清运两套系统整合并轨,形成从垃圾产生源头的分类收集、规范化分拣运输,到专业化处理工厂,最终实现垃圾分类与再生资源回收“两网合一”。二是宣传。全面开展“两网融合”中垃圾分类新机制实施细则和“APP”平台、“北京蓝”生态卡使用及操作方法宣传指导,居民通过使用“APP”软件和垃圾分类“生态卡”获得积分并进行积分兑换。三是培训。对垃圾分类“绿袖标”指导员进行业务培训,加大分拣力度,实现垃圾减量化。
(四)坚持“互联网+”,狠抓“微创新”
探索发展“互联网+社区治理”020模式,努力实现居民参与、群众互动、业务办理、文化宣传为一体的“互联网+”社区治理模式闭环体系。一是创建“掌上玉桥”平台。以“掌上玉桥”微信公众服务平台为支撑,不断推送“互联网+志愿”、“互联网+宣传”、“互联网+政务”等服务项目。二是拓宽“网格治理”理念。对《北京市城市服务管理网格化体系建设基本规范》进行细化,区分网格化工作6大功能模块,明确科室、社区在网格化服务管理系统中所处的位置及职责。三是建立“协商治理”机制。以“楼门文化”、“双百工程”等品牌为抓手,推动社区多元共治。设置楼门文化建设专项资金,实行项目制管理,使用原则向重点社区、专题项目倾斜。
(五)坚持“四个管理”,狠抓“微目标”
提出加强“目标管理、分类管理、动态管理、创新管理”四项管理措施。一是加强目标管理。各科室、各社区的第一责任人牢固树立指标意识,主动开展对标达标工作。二是加强分类管理。定期梳理下发《实地考察未达标项目督办单》问题,要求各包片领导、责任科室和属地社区主动认领,建立责任清单和问题台账,形成条块结合、齐抓共管的工作格局。三是加强动态管理。对各督办项目坚持“每周一问”制度,加强跟踪督查。四是加强创新管理。以解决“中国式过马路”难题为导向,通过实地调研及随机访谈的形式,了解辖区过马路现状及成因,确定介入方式、流程及合作机制。
三、永顺镇环境理事会“家庭式”管理
永顺镇位于北京城市副中心西北部,與通州区4个街道办事处交叉包容,属于城乡接合部,待拆迁、待开发区域较多,背街小巷治理管理存在的难题多。永顺镇“街长”、“巷长”牵头组建所负责街巷的环境理事会,并担任理事长。街巷是个大家庭,街巷长对居民反映的问题或理事会微信群里的问题等信息,如某某商户门前的地漏经常溢出污水、某某商户的保洁随地扔杂物、某某商户又在果皮箱扔厨余垃圾等等,街巷长像处理家务事一样及时解决,解决不了的问题,上报上一级街巷长领导小组解决处理。
物资学院路“街巷长”理事会,打造自治共治样板街。物资学院路有商户百余家、地铁站、大型商场、多家银行、幼儿园等,存在着人流量较大、问题较多、管理难度较大等难题。副镇长赵万国担任物资学院路的街长及理事会理事长后,带领环境办、城管分队队员等理事会成员单位,现场办公解决路面不洁等问题,保障整条街的洁净;多次协调理事会成员单位共治共建样板街,理事会成员单位环境办投资两万余元,对物资学院路及地铁周边设置了支撑式自行车存放架等等。
四、中仓街道延伸街巷制——胡同“主事”制
中仓街道位于北京城市副中心建设的核心区域,既是运河核心区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通州区重要的商业和文化活动中心。2017年以来,中仓街道将南大街的背街小巷作为共管共治试点,在以党建为统领的前提下,指导和动员组织居民形成区域自治、领域自治和点面自治三种自治模式,通过模式间相互补充、相互作用,实现居民自治自管全覆盖,为整治提升工作提供配套软件设施,其中点面自治的“主事”制,延伸和创新了“街巷长”制。
创新“街巷长”制在街道社区的推广延伸,街道形成了“主事”责任体系。按照“自愿报名、居民推荐、社区审核”的程序,推选居民担任“胡同主事”“楼门主事”。以“主事”为点,带动辖区居民为面,积极开展各项工作。“主事”兼任卫生监督员、安全管理员、矛盾调解员、文明倡导员等工作。同时,“主事”作为街道与居民的沟通桥梁,积极宣传党的方针、政策,传达街道工委办事处、社区居委会相关工作要求,并且及时代表居民向街道工委办事处提出建议与需求。在“主事”的推动下,街道与居民共同配合,完成了背街小巷中“小街景”、“小博物角”等文化景观设置,并设置了沿街花箱、绿植筐等近千个,在呈现文化底蕴的同时提升了市容市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