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北京市背街小巷环境整治提升的实践与思考

2018-08-21谢国民

城市管理与科技 2018年1期
关键词:街巷核心区小巷

谢国民

背街小巷是与市民群众生活极为密切的公共空间,核心区背街小巷作为北京历史文化名城的重要载体,其环境管理水平是衡量城市管理精细化程度的重要标尺。习近平总书记对背街小巷的管理情况尤为重视,在视察北京时明确指出,要治理好每个社区每条小街小巷小胡同。北京市高度重视,自2017年3月底以来,集中开展了核心区背街小巷环境整治提升工作,并逐步拓展到了中心城区及通州区,旨在打造具有京城特色的背街小巷,使其成为有绿荫处、有鸟鸣声、有老北京味的清净、舒适的公共空间,展现具有首都风范、古都风韵、时代风貌的城市新面貌、新形象。

一、背街小巷环境整治提升工作的主要做法

针对背街小巷存在脏、乱、差的问题,从架空线入地、拆除违建、封墙堵洞、治理脏乱、规范秩序、创新管理等方面入手,注重在精治、共治、法治上下功夫,不断探索背街小巷精细化管理新模式,形成了可借鉴的做法与经验。

(一)建立健全工作机制,强化统筹,形成背街小巷整治提升合力

——建立背街小巷环境整治提升的责任机制。背街小巷环境整治提升工作,由市城市管理委、首都精神文明办牵头,发挥统筹协调作用,负责制定总体方案、工作标准,组织宣传发动、督促检查和验收评比以及日常协调和沟通联络。市编办、市规划国土委、市工商局、市交通委、市园林绿化局、市文物局等相关部门依据部门职责各司其职,明确主管领导,落实部门责任共同参与。东城区、西城区发挥属地主责作用,负责组织具体实施,建立完善长效管理机制。

——建立背街小巷环境整治提升的社会协同机制。加强居民自治管理。发挥社区居民自管会、商会等各类新型社会组织的作用,全方位动员背街小巷居民群众、社会力量参与,推广“小巷管家”,转换居民单位被动地位,形成发现、举报、监督、维护的主导力量。加强宣传动员。采取召开座谈会、调查问卷、市民学校、宣传栏、橱窗板报等多种形式开展宣传动员,吸收辖区居民、单位对整治提升的合理意见建议,纳入整治工作任务。

(二)明确目标任务,制定标准规范,打造特色精品街巷

在开展背街小巷环境整治提升行动中,以改善群众身边环境质量,提升精细化管理水平,打造“环境优美、文明有序”的具有北京特色的精品街巷为目标,从落实首都城市战略定位的高度确定工作任务、整治提升标准和工作规范。

——细化背街小巷环境整治提升的目标任务。在全面梳理核心区、中心城区及通州区背街小巷底数基础上结合整治提升任务性质,明确提出背街小巷三年行动计划。作为核心区的东城区和西城区,计划三年完成背街小巷环境整治提升2435条。其中,需巩固加强的761条、需整治提升的1674条。朝阳区、海淀区、丰台区、石景山区(简称中心城区)及通州区计划三年完成背街小巷环境整治提升2145条。这4000余条背街小巷整治任务均细化到了每一年,建立了详细的工作台账,对于下一步督导检查、验收评比打下了扎实基础。

——明确背街小巷环境整治提升的高标准。结合北京市疏解整治促提升专项行动,针对核心区和中心城区及通州区分别制定印发了三年行动工作方案,特别提出了背街小巷环境整治提升“十无一创建”的工作标准,即:无私搭乱建、无开墙打洞、无乱停车、无乱占道、无乱搭架空线、无外立面破损、无违规广告牌匾、无道路破损、无违规经营、无堆物堆料,创建文明街巷。特别突出了对私搭乱建、开墙打洞和架空线的整治,要消除暴露垃圾和乱停车,解决了背街小巷环境整治提升中不能有什么的问题。

——明确背街小巷环境整治提升的严规范。在充分调研当前背街小巷现状基础上,吸收国内外好的管理经验以及东、西城相关工作成果,市城市管理委联合市规划国土委编制并印发《核心区背街小巷环境整治提升设计管理导则》,对背街小巷的建筑立面、建筑外挂、市政设施、交通设施、标识牌匾、公益宣传、城市家具、绿化景观、城市照明、架空线等十类36项要素明确了规范管控标准,解决了背街小巷环境整治提升后建成什么样的问题。

(三)强化制度建设,创新工作方式,加快背街小巷环境提升进程

——建立督导检查制。落实“日巡、周查、月评、季点名”,每天市、区、街道、社区组织对背街小巷进行巡查,市城市管理委聘请第三方公司每天抽查核心区10条街巷,形成日报、周报、月报,反馈东、西城区;每周,市城市管理委和首都精神文明办组织开展暗查;每月由副秘书长带队督导检查;每季度对背街小巷明查暗访情况进行汇总、分析、点评通报。督导检查制有效落实了属地责任,切实解决了一批环境脏乱问题。

——建立并推广街巷长、市容市貌监督员和小巷管家做法。每条街巷都设置“街巷长”,负责在背街小巷“十无一创建”工作中行使巡视权、监督权和处置权。每名街巷长都配备《街巷长日志》、“街巷通”专用手机,做到巡查有记录,意见有反馈,工作有痕迹。核心区共设置“街巷长”2432名;制定《市容市貌监督员工作办法》,明确了监督员选用标准、聘任、解聘、职责等内容。共聘任市容市貌监督员223名。推广东城区龙潭街道“小巷管家”做法,实现核心区背街小巷的全覆盖,初步形成“共建、共管、共治、共享”的局面。

——建立工作例会和信息沟通制。每周召开工作例会,了解工作进展,协调解决问题。同时,每周编制工作简报,督促工作,挖掘典型,共享经验、促进交流,截至2017年底共編辑简报54期,其中多期得到市领导批示。

(四)严格把关整治提升工作,巩固成果,完善长效管理机制

在背街小巷开展环境整治提升工作容易,有方案有标准组织人员实施就可以,难点在于整治提升后如何巩固成果,实现长效管理,为此,从把关整治提升成果入手,明确了整治提升后精细化管理的工作要求,以固化好的工作机制,强化长效管理。

——从严把关背街小巷环境整治提升成果验收。制定出台《背街小巷环境整治提升验收办法》。一是明确谁来验收。成立北京市背街小巷环境整治提升验收领导小组,由市城市管理委、首都精神文明办、市规划国土委牵头,由北京市工商局、市交通委、市园林绿化局、市城管执法局、市文物局、中心城区、通州区和设计方面专家参与。二是细化怎么验收。明确提出核心区背街小巷将逐条开展验收。验收分为专项验收和综合验收。专项验收,适时组织人员抽查背街小巷环境卫生情况。综合验收,对背街小巷达到“十无”标准后接受全面验收。由区城市管理部门向市城市管理委提出书面验收申请,提交初审材料,验收领导小组组织验收。对验收合格的向社会公示,接受监督。三是细化验收什么。以“十无”和长效管理机制为验收内容,确定分值,明确各项扣分标准。评分达到90分以上的为合格。其中,违法建设、开墙打洞和架空线三项如发现其中任何一项未完成实施一票否决。

——明确“十有”的长效管理标准。为巩固整治成果,加强长效管理,制定印发《背街小巷精细化管理指导意见》。要求核心区、中心城区及通州区在背街小巷日常管理工作中要符合“十有”的工作标准,即:环卫作业有队伍、交通停车有规范、街巷立面有管护、公服设施有维护、绿化美化有养护、街容巷貌有巡查、违法行为有查处、居民群众有自治、督导检查有力度、示范引领有标杆。

二、背街小巷环境整治提升的成效与体会

(一)背街小巷环境整治提升工作成效

截至2017年12月底,核心区、中心城区及通州区2222条背街小巷开展环境整治提升,基本完工背街小巷共计824条。其中,核心区基本完工背街小巷共计750条,其中报送达到“十无”标准的211条,报送达到“九无”标准的539条(架空线入地及规范梳理工程预计2018年完成)。

通过背街小巷环境整治提升,一是解决了部分背街小巷的痼疾顽症。2017年开工街巷共拆除违建18.51万平方米,治理开墙打洞5467处,整饰外立面20.5万平方米,街巷恢复了原貌,清朗清净也找了回来。二是改善了背街小巷卫生环境,净化了视觉空间。清理堆物堆料约4.1万吨,清理小广告26.7万余张。拆除违规牌匾5075块,规范牌匾设置2085块,核心区完成支路胡同架空线入地及规范梳理313条。三是改善了背街小巷道路通行条件,规范了交通停车秩序。整修地面15万平方米,重新铺设地面8.8万平方米,清理私装地锁8993个,清理“僵尸车”3671辆。部分街巷设立单行通道,开辟停车资源,实施居民停车自治。街巷道路变宽了,出车行走不堵了,市民出行更通畅了。四是完善了公共设施,提升了居民文化休闲生活质量。规范公共服务设施1926件,增加绿化植被2.5万平方米,栽植树木3066棵,栽植花木14万株。

(二)背街小巷环境整治提升工作体会

——高站位,周密部署抓责任,形成落实的合力。背街小巷是城市的毛细血管,也是城市管理的薄弱环节。背街小巷环境治理关系到城市环境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目标的实现,也关系到居民群众切身利益,关系到城市精细化管理水平。开展背街小巷环境整治提升工作,涉及部门多、落实主要靠属地,因此,要形成一盘棋的思想,周密部署。先后制定实施了核心区、中心城区及通州区背街小巷环境整治提升三年行动方案,督导检查方案等文件,明确涉及部门背街小巷环境整治提升责任,确定背街小巷精细化管理的责任主体,通过督查手段落实责任,形成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的共赢局面,进而推动工作。

一一高起点,细化标准抓措施,形成推进的强力。背街小巷是习总书记牵挂的,视察北京时特意走进胡同,特别要求要治理好。蔡奇同志多次采用“四不两直”的方法深入背街小巷明查暗访,当面倾听群众意见,為背街小巷环境整治提升“把脉开方”;陈吉宁同志到市任职后,第一时间到背街小巷调研,提出明确各级职责、加强精细化管理、防止问题反弹等工作要求,为切实做好背街小巷环境整治提升工作指明方向;隋振江同志多次调研督导背街小巷环境整治提升工作,指导工作开展表明,这项工作从一开始就是高起点。高起点必然意味着严要求、高标准。市城市管理委坚持首善标准,先后就背街小巷环境整治提升出台“十无一创建”标准、“十规范”设计管理导则和精细化管理“十有”标准;以高标准为导向,强化措施,进而强力推进工作落地生根。

——多层级,强化督导抓验收,取得扎实的效果。严格落实“日巡、周查、月评、季点名”,核心区充分调动街巷长、市容市貌监督员、小巷管家、物业和网格监督员力量,加大巡查力度,同时区级部门实时调度,协调解决问题,在此基础上市级强化了第三方检查,每日对核心区背街小巷开展环境问题检查,形成工作日报,在微信群发布,由街道第一时间掌握整改,并反馈整改情况。重要问题在周例会上及时调度通报。对完成整治提升的背街小巷,实行两级验收制,区级先自验,合格后报送市级验收。根据验收办法,市城市管理委组织相关部门按照“十五”标准和长效管理要求逐条验收,验收合格对外公示,接受社会监督。

——全维度,常态管理抓长效,形成管理的精细。背街小巷环境整治提升后的长效管理更是考验城市管理精细化的标尺。因此,通过制定实施《核心区背街小巷环境整治提升设计管理导则》和《背街小巷精细化管理指导意见》,普遍推行街巷长制、小巷管家和市容市貌监督员制等,在精治、共治、法治方面,建立长效机制,进而实现背街小巷环境日常化的精细化管理,打造北京特色的背街小巷精品,为市民持续营造良好的宜居生活环境。

——全方位,强化宣传抓协同,形成落实的氛围。对内编发信息简报,组织观摩培训,及时反映工作进展、好的做法经验,促进属地部门间交流沟通。对外印发88万份《致全体市民群众积极参加背街小巷整治提升的一封信》,召开新闻发布会,组织新闻媒体深入街巷采访,参加北京电视台录制《市民对话—把手》《大家谈》等节目,东、西城开通微信公众号,介绍背街小巷工作进展和成果,扩大宣传,营造了良好的社会氛围。通过动员社会力量,广泛宣传,增强了社会的协同性,形成落实的氛围。

——出实效,顺应民意抓民生,获得群众的满意。背街小巷环境整治提升通过拆违、封堵开墙打洞、架空线入地、清脏治乱、疏解拥堵等一系列措施,切切实实改善了群众身边的环境,打造了一批特色街巷。如东城东四地区拆除违建,修复胡同肌理,见缝插绿,吸引居民认领,让老胡同恢复了清净、舒适的原本状态。西城区达智桥胡同曾经被占道经营摊位和违法建设挤占,严重影响周边居民日常生活。整治提升后,街道敞亮了,周边也安静了。朝阳区三里屯“脏街”华丽变身,不仅环境变美了,还新增了精品公园,文化书屋,提升了区域文化品质。还有大量的背街小巷都在悄悄变身,群众为家门口的环境改变交口称赞,环境变好了,出门不堵了,也有休闲的“口袋公园”了。

三、继续深入推进背街小巷环境整治提升的思考

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保障和改善民生要抓住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一件事情接着一件事情办,一年接着一年干。”背街小巷环境整治提升顺应了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期待和向往,是人民群众关心的民生之一。2018年,将以深入贯彻十九大精神为引领,落实《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16年-2035年)》,按照市委十二届四次全会精神,紧紧抓住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的“牛鼻子”,继续深入扎实推进背街小巷环境整治提升工作,切实改善群众身边环境。

(一)2018年背街小巷环境整治提升的重点工作

2018年全市计划完成背街小巷环境整治提升1604条,其中核心区615条,同时推进城乡结合部地区背街小巷环境整治提升。坚持2017年背街小巷环境整治提升工作中形成的良好工作机制,组织做好已完工背街小巷的验收工作,公开验收合格的背街小巷,接受群众监督。搭建属地沟通的平台,适时组织培训观摩,促进经验交流。探索推进农村地区背街小巷环境整治提升,改善农村地区人居环境。

(二)进一步深入推进背街小巷环境整治提升的思考

一是积极推进街道执法力量下沉,做到街乡吹哨,部门报到。目前北京市、区两级的城市管理改革已基本完成,但是街道层级的城市管理体制政策还在制定中。遵循城市管理规律,推进城市管理重心下移已成为改革共识,要进一步强化街道层级的城市管理力量,建立街道实体化综合执法平台,赋予街道城市管理更多权限,实现“权随责走,费随事转”,解决乱停车、无照游商、占道经营等环境秩序类高发问题。

二是全面落实街巷长制、小巷管家。制定出台街巷长和小巷管家工作指导意见。进一步明确街巷长职责、工作要求,建立街巷长考核办法,细化、量化街巷长考核标准,把考核结果作为党政领导干部综合考核评价的重要依据。进一步明确“小巷管家”工作职责、工作流程、激励措施等。在全市推广落实街巷长制、小巷管家,宣传先进,树立典型,形成“共治共管、共建共享”的良好氛围。

三是进一步提高精细化管理水平。高标准推进环境整治提升,做到先規划设计,再整治提升,按照区域特色,发扬工匠精神,精雕细琢,使整治提升后的背街小巷既环境优美也彰显区位优势。整治提升后强化日常精细化管理,充分发挥网格化平台作用,实现各类城市管理部件、事件处置的微循环。推进公共服务设施、市政设施二维码的设置与管理,运用互联网、云计算、物联网等新技术,加强城市管理问题的信息采集、数据分析、资源共享,实现城市精细化管理的科技化、信息化、数字化。

四是进一步强化宣传动员。利用热线电话、宣传橱窗、听证会、座谈会、居民自治等方式鼓励市民群众积极参与背街小巷环境整治提升工作。加大对背街小巷的宣传报道,开辟报纸专栏,微信公众号等,宣传整治提升成果,组织摄影展、胡同游等活动,用市民群众的视角展现背街小巷的整治提升成效,增强群众获得感。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我们将持之以恒抓好背街小巷环境整治提升和精细化长效管理,切实改善群众身边环境,提高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猜你喜欢

街巷核心区小巷
人间烟火,最爱隐秘的街巷美食
小巷
秋痕
西津渡历史街区保护研究
某地经济开发区核心区公路改造新理念的应用
某地经济开发区核心区公路改造新理念的应用
陕南乡村聚落街巷曲折特征分析研究
天津历史文化街区街巷空间形态及风貌研究初探
一带一路建设中对外文化交流机制研究
松萝山茶园现状及发展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