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发于侧脑室胶质肉瘤并颅内转移1例
2018-08-21涂春蓉
涂春蓉,戴 旭
(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放射科,辽宁 沈阳 110001)
图1 GS的CT表现 平扫左侧枕叶混杂密度团块影,其内、边缘及左侧侧脑室可见高密度影 图2 GS的MRI表现 左侧枕叶病变呈混杂T1WI(A)混杂T2WI信号(B),周围见水肿带,左侧侧脑室受压,其内见条片状混杂信号 图3 免疫组化表现(×200)
患者男,52岁,因“间断性头痛4个月,近2日持续头痛,伴步态不稳”到我院急诊就诊。急诊CT:左侧枕叶混杂密度团块影,其内、边缘及左侧侧脑室可见高密度病灶,CT值约76 HU;提示“左枕部出血,破入脑室”(图1)。颅脑MRI:左枕叶见团片状混杂T1混杂T2信号,约2.9 cm×3.8 cm×3.0 cm,周围见片状水肿带,左侧侧脑室受压,其内可见条片状相似信号(图2),增强扫描病灶呈不均匀环状强化;另一病灶位于顶、枕叶交界处,约1.2 cm×0.9 cm×1.0 cm,增强后均匀强化。MRI诊断为:左侧枕顶叶占位病变,胶质瘤伴颅内转移可能性大;侧脑室血肿。行开颅左侧枕叶多发肿物切除、颅内血肿清除术,术中见左枕叶白质内肿瘤,肿瘤由脑室内长出,于顶枕交界处见另一肿瘤灶,肿瘤与脑组织分界不清;肿瘤呈红色,质软,血供丰富。术后病理诊断为胶质肉瘤(gliosarcoma, GS;WHO Ⅳ级;图3)。
讨论GS罕见,占所有神经胶质瘤的1.8%~8.0%,占全部脑肿瘤<5%。2007年WHO神经系统肿瘤分类中,GS被归为神经胶质母细胞瘤的亚型。GS兼有胶质成分和间叶成分两种组织学特点,好发于40~60岁,男性多发;病灶常单发,以颞叶最常见,其次为顶叶、额叶、枕叶。本例经手术证实原发于脑室内,且发生颅内转移,较罕见。GS临床症状不典型,多表现为头痛、偏瘫、呕吐等,与肿瘤发病部位有关;CT表现缺乏特异性。
鉴别诊断:①胶质母细胞瘤(glioblastoma, GBM)与GS均有相同胶质成分,临床和影像学表现相似,但GBM易侵犯胼胝体和跨脑叶生长,可形成典型“蝴蝶状”病灶;②脑膜瘤具有典型“脑膜尾征”,信号较均匀,边界清晰,囊变坏死较少见,边缘可见轻微水肿;GS是脑内肿瘤,由于囊变、出血及坏死,MRI信号多不均匀,瘤周水肿也较脑膜瘤明显;③毛细胞星形细胞瘤MRI常表现为囊实性信号,GS出现囊壁坏死时,影像学表现与星形胶质瘤相似,但后者为良性肿瘤,瘤周无水肿,多见于幕下;④单发脑转移瘤瘤周水肿较为明显,增强扫描示环形强化;⑤脑脓肿呈均匀长T1长T2信号,增强扫描脓肿壁呈均匀环形强化,脓肿壁薄,壁内光滑;GS多伴囊变、坏死,瘤内信号不均匀,增强扫描呈不均匀环形强化,强化区域较脓肿壁厚且环形强化内侧不光滑。GS的影像学表现、临床症状均缺乏特异性,确诊需依靠病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