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挖掘课堂教学的深度,提升学习质量

2018-08-20陈海霞

数学教学通讯·小学版 2018年5期
关键词:高效学习主观能动性自主探究

陈海霞

摘 要:深度课堂是建立在学生主体的探索性课堂基础之上的,是以挖掘本质的数学规律为目标的,在数学学习中,教师要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推动学生的实践和交流,提升学生的问题意识,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推动课堂学习内容的深入和学习方法的深入,提升学生的学习质量。

关键词:深度课堂;高效学习;自主探究;主观能动性

第五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已经进行接近二十年了,在不断探索和摸索之中,广大教师对于本次教学改革的目标更清晰了,对于新的教学理念、教学方式也有了足够的认识。在教学多元化的今天,课堂不再以知识和技能作为唯一追求的目标,而是要在教授学生知识的同时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在引导学生学习的同时让学生学会学习,出于这样的追求,如今的课堂更加丰富了,更加廣泛了,也更加深入了,深度课堂成为课堂教学的标签。本文结合教学实际来谈谈当下课堂教学的特点。

一、立足自主学习,突出学生的个性

自主性学习以尊重学生为基础,以突出学生的个性为目标。在自主性学习中,学生能结合自己的认知基础、认知能力展开个性化的学习。在这个过程中,无论是取得的收获还是得出的教训都可能成为别人学习的资源,为课堂教学积累素材,为其他学生的学习带来启示。所以在实际教学中教师要立足于自主学习,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例如在“圆的认识”教学中,笔者在课前就布置学生寻找生活中的圆,研究这些圆有什么共同点,并尝试画圆,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挑选其中的一条或者几条来重点研究。收集学生的预学作业时,笔者发现学生的收获颇多。以画圆为例,学生想出的办法可不少。有些学生专门就画圆的细节做了研究,他们指出“画圆的时候不能握住圆规的两只脚,否则画的圆会不圆”。有的提出“针尖就是圆的圆心,圆规两脚之间的距离越长,圆就越大”。还有的学生找到了不同的画圆方法,有的是利用绳子和笔来画圆,将绳的一段固定,另一端连着笔旋转一周得到一个圆,有的是利用双脚来旋转一周,在地上画出一个圆。在交流这些画圆方法的时候,学生发现虽然画圆的工具各异,画图的方法不同,但是这些画圆的方法其本质是相同的,都是确定一个中心点(也就是圆心),然后固定另一个点到这个中心点的距离,通过围绕中心点旋转一周来完成画圆。这样的交流不仅让学生对画圆的方法有更深的认识,而且推动了学生对圆的特征的把握。

在这个案例中,学生的自主学习给了他们自由,让他们根据自己的偏好去展开力所能及的研究。在研究中的不同发现成为学生交流的材料,推动他们在比较中发现了圆的本质特征,虽然学生在自主探究中的深入程度不同,探索的方向也有区别,但是在学习方法上的累积都是值得肯定的。这样的学习突出了学生的个性,让学生尽可能多地接触到更丰富的学习内容,也让学生的经历更充足,涉猎更广泛,推动了之后的课堂交流向纵深处发展。

二、依托实践操作,提升思维的品质

动手操作是学生数学研究的重要渠道,因为亲身经历会带给学生真实的体验和完全不同的视角,让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出发去思考问题,去审视问题,从而让学生的数学学习不仅仅浮于表层,不仅仅依靠模仿和记忆。实际教学中教师要多给学生提供操作实践的机会,突出学生的思考,提升学生的思维品质。

例如在“认识平均数”的教学中,借助具体的情境,笔者引导学生认识到平均数可以代表一列数据的整体水平,然后用最直接的先加后除的方法来求平均数。此后笔者用实物模拟了“试一试”中求三个笔筒中笔的平均数的问题,让学生思考可以怎样来得到平均数。在计算之外,学生想到了移一移的方法。比较两种方法的时候,更多的学生还是喜欢计算的方法,他们给出的理由是移多补少需要直观地看到具体的数据,或者说需要有可供操作的材料才能实现。在此背景下,笔者出示了一个统计图,让学生将数据用柱状图表示出来,在其中进行移多补少的工作。学生发现这样的图形完全可以代替实物,更加关键的是,学生经过几次尝试发现了平均数总是在最大数和最小数之间,所以可以先假设一个平均数,然后将多出的部分补缺到少的部分,从而更快捷地完成找平均数的工作。在熟练掌握这种方法之后,学生甚至能将两种方法结合起来求平均数。例如,在计算学校篮球队员的平均身高时,学生就先确定了一个假设的平均数,然后算出比这个数大的数合计多出了多少,少的数合计少了多少,之后相互抵消,求出一共多或者少多少,进而求出真实的平均数。这个方法是巧妙的,能够避免大量的计算,之所以学生有这样的发现,实践操作起到了关键的作用。

在这个案例中,“实践出真知”体现得淋漓尽致。因为学生在操作中发现了移多补少的原理,体验到这种方法的便捷,所以在遇到求一列较大数据的平均数时,就开动脑筋,用相对简单的办法计算出平均数,这样的方法计算量较小,而且避免了因为繁杂计算可能导致的失误。其实在生活中也有不少类似的计算方法,比如说教师计算考试的平均分时也经常用这样的方法,当笔者将这样的做法和学生的发现做比较的时候,学生的自豪感油然而生,他们对于数学学习更有信心了。

三、推动合作交流,推动矛盾的产生

问题是数学课堂的核心,好的问题可以推动学生的深入探究,引领他们触及数学的核心区域。而数学问题的产生来源广泛,可以是教师精心设计的,也可以是学生在矛盾中发现的。在实际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寻找学生的认知矛盾,创设认知矛盾,让学生主动发现问题并提出问题,从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让他们在探究中发现问题。

例如在“认识百分数”的教学中,笔者多次引导学生在合作学习中共同提高。首先是在情境中出现了“用什么方法确定几位球员的投篮命中率水平高低”的问题,学生发现比较命中次数不合理,因为球员的出手次数不同。经历交流之后学生得出定论:应该比较球员命中的次数占出手次数的几分之几。建立在这样的认识上,几个分数出现了,然而怎么来比较分数的大小呢?在学生回顾了五年级学的几种比较分数的大小方法之后,有学生提出了设想:可不可以在统计的时候就确定一个统一的分母,这样比较分数的大小就一目了然。由此,百分数的概念浮出水面,而且学生在交流中体验到运用百分数的好处。其次是在比较百分数与分数的异同时,学生通过观察和对比发现百分数只能表示分率,不能表示具体的数量,因此百分数就应该不带单位。可是立即有小组提出生活中有的百分数是带有单位的,比如酒精度后面出现了“VOL”的字样,这些字母是不是表示单位名称呢?在与学生一起查找相关资料之后,谜底揭晓,这几个字母表示这个百分数是以体积计量的,而不是以重量计量的。这样的交流就加深了学生的认识,让学生对百分数与分数的区别有了更清晰的认识。在说生活中的百分数的意义时,学生又发现了问题:在某食品的营养成分表上,不同重量的营养成分占的百分比不同,有的还有很大的差异。在聚焦这个材料时,学生还发现居然有超过了百分之百的成分,这让学生瞬间产生疑问,自觉展开了合作交流。经过最初的设想,加上教师的引导,学生最终找到了原因:这里的百分数不是以该食品本身为单位“1”,而是以各种成分的一天需求量作为单位“1”。

这是一个典型的案例,学生在观察、比较等环节中发现了问题,并展开了基于自身认识之上的交流。这样的交流推动了问题的前行,也推动了学生对问题的深度挖掘。在广泛的交流中,学生感受到宽松的氛围,接收到多渠道的信息,也发现了诸多问题,这些问题推动了学生学习的深入,让学生从数学本质规律上有了收获,得到了发展。

总之,当前的数学课堂教学正处于新观念、新思潮的漩涡中,再加上发展核心素养的尘埃落定,教学又有了新的方向和新的追求。在实际教学中,教师要树立多元教学目标理念,以学生的发展为本,以推动高效课堂为目标,勇于尝试,不断探索,总结经验和教训,从而打造出深度课堂来。

猜你喜欢

高效学习主观能动性自主探究
探究如何提高高中学生对历史学科的学习兴趣
研究性教学在口腔医学专科生生产实习中的应用
巧用有效课堂教学促进学生高效学习
初中语文课堂灵活提问、高效学习的探究
促进初中生高效率学习化学的研究
大学英语教学中分组讨论模式的研究
构建优质高中数学课堂,实现活力教学
培养学生自主探究能力的策略研究
信息技术教学中学生自主探究能力的培养探析
自主探究 张扬个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