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牧区与城镇藏族育龄妇女生殖健康知识、态度、行为的问卷调查
2018-08-20曾茂兰张瑞红朱丽倩马卫红
金 措 曾茂兰 张瑞红 朱丽倩 马卫红 闫 兵 马 薇*
1.甘肃省第三人民医院 (兰州,730020);2.西北民族大学医学院;3.甘肃省甘南藏族自治州玛曲县人民医院
生殖健康与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因素密切相关[1]。特殊的民族宗教文化背景,经济不发达、文化较落后的社会现状、加之恶劣的高原自然条件使少数民族已婚育龄妇女的生殖健康状况始终处于较低水平,逐渐成为目前主要的公共卫生和社会问题[2]。为了解甘肃藏族已婚育龄妇女的生殖健康现状,促进藏区生殖健康教育工作,本研究联合当地医院,对甘肃省牧区藏族(玛曲县)和城镇藏族(天祝县)育龄妇女进行了调查,探讨甘肃藏族妇女生殖健康的影响因素,以期为政府加强少数民族地区生殖健康技术服务体系建设提供依据。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以甘肃省所辖的牧区(甘南州玛曲县尼玛镇)和城镇(天祝藏族自治县华藏寺镇)参加当地“妇女病普查”的藏族育龄妇女作为研究对象,进行问卷调查研究。
1.2 方法
1.2.1调查问卷采用自行设计自填式问卷,问卷内容包括人口学特征、生殖健康知识、态度和相关行为、知识来源和需求。
1.2.2调查方法调查地点选在县医院妇产科门诊。由当地社区工作人员组织,县医院熟悉藏汉双语的妇产科医生为调查员,于调查前进行培训。在对调查对象承诺个人隐私保密和其知情同意的情况下采用面对面交流的方式进行询问,由调查员根据第8版《妇产科学》[3]判断其对相关疾病的知晓程度。有能力填写调查表者发给表格自填,没有文化者由调查人代填。
1.3 统计分析
利用SPSS20. 0 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 采用χ2检验和Fisher确切概率法,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基本人口特征
共发放问卷421份,有效收回400份,问卷有效率为95.0%。其中牧区200人(50%),城镇200人(50%)。调查对象年龄(32.0±9.5)岁。见表1。
2.2 生殖健康相关知识知晓情况
牧区与城镇育龄妇女对知识的知晓情况存在差异。见表2。
2.3 生殖健康相关行为情况
2.3.1妇科疾病就诊情况每年妇科检查的次数、是否罹患妇科疾病、不去医院就诊原因和罹患妇科疾病情况,两组比较存在差异(P<0.001)。见表3。
2.3.2性健康行为获取避孕药具的途径、每周性生活次数、内裤换洗间隔时间、内衣裤是否在阳光下晾晒,两组回答有差异(P<0.001)。见表4。
表1 牧区和城镇藏族育龄妇女一般情况比较[例(%)]
表2 牧区和城镇藏族育龄妇女生殖健康相关知识知晓情况比较[例(%)]
项目 牧区(200例)城镇(200例)Fisher/χ2P 妇幼保健86(43.0)78(39.0) 性病艾滋病43(21.5)23(11.5) 人工流产后果与预防25(12.5)13(6.5) 二胎生育知识11(5.5)5(2.5) 其他26(13.0)11(5.5)希望获取生殖健康知识途径33.07<0.001 墙报宣传、广播电视和报刊杂志32(16.0)60(30.0) 学校教育23(11.5)18(9.0) 医生、计生服务人员125(62.5)111(55.5) 电话咨询4(2.0)0(0) 微信微博41(20.5)18(9.0) 朋友交流36(18.0)23(11.5) 其他10(5.0)0(0)
表3 牧区和城镇藏族育龄妇女妇科疾病就诊情况比较[例(%)]
表4 牧区和城镇藏族育龄妇女性健康行为情况比较[例(%)]
性健康行为 牧区(200例)城镇(200例)Fisher/χ2P内裤换洗间隔时间(d)78.64<0.001 1~221(10.5)76(38.0) 3~771(35.5)118(59.0 ) >7108(54.0)6(3.0 )内衣裤在阳光下晾晒47.87<0.001 是163(81.5)97(48.5) 否37(18.5)103(51.5)
3 讨论
藏族是甘肃省人口较多的少数民族[4],玛曲县藏族人口占89%以上,主要以游牧生活方式为主[5]。天祝县地处甘肃中部, 藏族人口约占全县人口1/3,以农牧结合生活方式为主,藏、汉民混居,尤其县城周边乡镇,大部分藏族居民会用汉语与其他民族交流[4]。
3.1 调查对象的一般人口资料和月经初潮年龄
调查对象普遍文化程度较低,主要以小学、初中文化程度为主。月经初潮年龄集中于14~15岁,晚于陶芳标等[6]报道的12.4岁,可能与藏族居民居住的高海拔地区的高寒、低氧环境有关[7]。月经初潮年龄与遗传、神经内分泌机制、社会经济水平、营养状况有关,且受多基因遗传特性的调节及环境因素之间的交互作用的影响[8]。
3.2 藏区妇女生殖健康相关知识、态度和行为情况
本次调查显示藏族育龄妇女对生殖健康知识的知晓率普遍较低,这与张月巧[2]的调查结果一致。
城镇藏族妇女对于生殖健康相关知识知晓率优于牧区藏族妇女。城镇藏族妇女大多熟练掌握汉语,文化程度相对较高,能够通过观看政府部门发放的健康宣传图册及电视、微信及巡回义诊等途径获取殖保健知识,从而提高了生殖保健意识和行为。牧区藏族妇女常年以游牧生活为主,居无定所,学龄儿童入学率极低,且由于交通不便、人口密度低,大部分藏民无法用汉语交流等,导致信息相对闭锁,使牧区藏族妇女生殖保健相关知识严重匮乏。
对于生殖健康知识获取途径,两组育龄妇女主要选择医生和计生服务人员;妇科检查场所和就诊地点主要考虑县级医院。对于不去医院就诊原因,两组均主要认为自身无患病指征及病情尚未严重到需要去医院就医,这也体现了藏区育龄妇女对于疾病缺乏预防观念及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的意识;希望获取的生殖健康内容需求方面,两组主要集中于“妇幼保健”、“优生优育”、“性病、艾滋病”、“避孕节育”等,说明妇幼保健和优生优育、避孕和性病仍然是藏区妇女最为关注的问题,也是政府生殖健康工作的重点内容。此外,两组妇女对于生殖健康知识的需求各有侧重。城镇藏族妇女倾向于优生优育、避孕节育、性生理/性心理、性病艾滋病的预防知识,比较关注妇女自身的生活质量和生育质量,具有性病艾滋病的预防意识,这与城镇藏族妇女的受教育程度相对较高及城镇相对开放有关。而牧区藏族妇女关注新婚保健、人工流产后果与预防、二胎生育知识等等,提示牧区妇女对于计划生育和再生育知识的需求。应该根据不同区域、不同年龄藏族妇女的保健需求,有针对性的制定培训内容和科普宣教,提高妇女保健意识和生殖健康服务质量。加强少数民族地区基层医务人员的继续教育,尤其是加强双语医疗人才的医疗水平及对常见妇科疾病、性传播疾病科普能力的重点培养,对于提高藏区妇女对生殖保健相关知识的认知度,降低相关疾病的发病率能够起到积极的作用。另一方面,由于藏区经济水平较低,妇幼卫生保健服务能力较弱,难以满足当地群众生殖健康服务需求,因而通过培训一定数量、熟练掌握藏语的医务人员定期到牧区进行巡回义诊、面对面咨询、健康教育和科普宣传,及时发现危重患者和有效转诊,不失为一种经济、实用的促进牧区藏族群众生殖健康的有效办法。
由于受当地高寒自然环境和经济文化水平较低的限制,两组妇女卫生条件普遍较差。本次调查显示城镇藏族妇女在个人卫生习惯和妇科疾病的筛查意识方面优于牧区藏族妇女;妇科疾病主要集中在“生殖道感染”,可能与调查对象为育龄妇女,处于性活跃和生育高峰期有关。调查发现:城镇和牧区藏族妇女的性生活频率和获取避孕药具途径也存在差异。由于牧区藏族妇女的生活环境随季节和草场情况变迁,获取避孕药具来源主要为药店和其他,性生活频率相对较低。而城镇藏族妇女由于生活环境相对稳定,获取避孕药具主要源自计划生育部门,性生活频率高于牧区妇女,也与城镇妇女追求生活质量有关。加大卫生宣传力度和普及健康教育,提高藏区,尤其是牧区藏族妇女的自我保健意识,主动筛查,主动就医,对于疾病的早发现、早诊断和早治疗至关重要。
综上,加强藏族妇女的生殖健康意识,宣传生殖健康知识和理念、定期进行妇科病筛查和提高藏区妇女自我保健能力,降低妇科病及性传播疾病的发生率,需要长期、可持续性的政策支持和各级管理部门的帮扶带及监督实施。通过印制汉藏双语、通俗易懂的生殖健康宣传册、光盘、广播电视以及微信微博等宣传生殖健康保健知识,提高农牧民群众对生殖健康的认知,不失为一种有效的措施。政府职能机构、计划生育部门、教育机关等社会多部门联动,携手改善农牧区妇女生殖健康状况,促进藏区经济社会和教育卫生发展,共同圆梦健康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