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伟强:筑梦有志者
2018-08-20
“引导者”院长郭伟强给出的医院政策,就好比是“催化剂”,大大提高了学科建设“化学反应”的速率。
郭伟强 粤北人民医院院长
从广州市乘高铁一路向北,不到1个小时,便来到广东北部区域中心城市——韶关。市内,蜿蜒的北江自北向南贯穿全境。在其西岸,矗立着韶关市规模最大的三甲医院——粤北人民医院。在当地人心中,那里是疗养生命、迎接新生最值得信赖的地方。
数据直观地呈现了这一点。来自粤北人民医院官网的消息,2017年,该院出院患者达11.34万人次,占韶关市直属医疗机构出院患者总量的50%以上。51个临床医技科室中,16个是广东省临床重点专科,有一大批是韶关市重点专科和特色专科。医院先后荣获省委、省政府表彰的“广东省先进集体”“广东省文明单位”,及“全国百姓放心百佳示范医院”“全国改革创新医院”“全国改善服务创新医院”等多个荣誉称号。
当地基层医生中间还流传着这样的佳话:“如果粤北人民医院都治不了,患者也就不用花太多心思了”。粤北人民医院在当地的“强势”地位可见一斑。
业内人士告诉《中国医院院长》,在粤北地区,县级医院或乡镇卫生院疑难重症转诊,会优先选择转往粤北人民医院。韶关北界湖南,东邻江西,交通发达,素有“三省通衢”之美誉。因为拥有良好的口碑,粤北人民医院还吸引了湘南、赣南的患者前来就医。
正因为有着良好的社会认可度与业内认可度,“规模韶关最大”“综合实力粤北地区领先”等成绩往往成为粤北人民医院的“光环”。而如今,现任院长郭伟强则希望,作为区域医疗龙头,医院能够向更高远的目标进发。
如今,瞄准医院“从大而全到精且强”的转型目标,扣动医院学科建设与人才培养扳机,郭伟强的发令枪已经打响。在粤北人民医院的竞技场上,医生、临床科室充满新一轮发展活力。
呼唤 百年医院从大变强
韶关市惠民南路上,韶关市卫生计生局与粤北人民医院隔路相望。2016年11月,郭伟强“解甲”韶关市卫生计生局副局长,就任粤北人民医院院长。从道路一侧到另一侧,不到500米的工作单位转换,郭伟强迈入一段崭新的人生旅程。
彼时,有着130多年历史的粤北人民医院完成了规模化扩张。随着新建住院楼、门急诊医技综合楼、全科医师培训楼相继投入使用,粤北人民医院患者住院条件、医师培训与生活条件得到明显改观,业务用房得到有力保障。
站在新的历史发展节点上,昂首向前,粤北人民医院的脚步该迈向何处?打造医院发展腾飞的引擎,医院如何迅速集中优势……这些问题,亟须新一届医院管理层给出答案。作为粤北地区区域医疗中心,粤北人民医院发展战略的一举一动将深刻影响当地人民的医疗福祉水平。
曾有卫生行政部门经历的郭伟强,非常肯定医院的发展形势。他指出,在多年多届领导班子的带领下,在全院职工的共同努力下,医院取得了广泛的社会认可,发展势头很好。在新一届领导班子的带领下,医院要保持这样良性的发展势头,推动医院持续、稳定向前发展。
然而,医院发展涉及方方面面,应将重点放于何处呢?郭伟强定下基调:“不再寻求医院外部规模的扩张、简单的床位数增长、出院人数增长,而是要聚焦到治疗更多的疑难重症。三级医院要有三级医院的定位。”
这样的战略布局有着非常客观的现实背景。2017年,广东省卫生计生委信息统计处发布一项针对全省100多家三级医院的大排名。结果显示,粤北人民医院DRGs组数排名位居全省第六,而CMI排名则位于榜单第32位。DRG组数越靠前,说明医院诊疗疾病谱越广。而CMI指数越高,则说明医疗服务技术难度越高。“DRGs排在第六算是比较靠前了。不过,CMI排名则说明,医院疑难重症的诊治水平还有待提高。”
在郭伟强心里,作为最受当地百姓依赖的三甲综合性医院,粤北人民医院不能止步于大,应变得更强,实力更突出,特色更明显。在实施路径上,郭伟强视抓好人才队伍建设、科室业务能力建设为医院发展建设的主要着力点。
这样前瞻性的想法顺应了医疗卫生事业发展的时代潮流,合上了当地医疗服务规划的节拍。今年5月15日,韶关市卫生计生局发布“韶关市卫生与健康‘十三五’规划”。规划明确,将依托三级甲等医院,重点建设一家广东省高水平医院。到2020年,全市2~3个临床学科列入全省100个高水平临床重点专科; 5~10名青年医学人才进入全省1000名杰出青年医学人才行列。
育才 “优青”计划洒甘露
进取方向明晰以后,接下来就是统率主要力量,疾速行军。在郭伟强看来,青年是最积极、最有生机的力量。医院学科可持续向前发展,必须锻造一支强大的青年医师后备军。
2017年1月13日,郭伟强到院到任后的第二个月,《粤北人民医院优秀青年医师人才培养实施办法》出台,计划每三年在全院选拔一批优秀青年(优青)进行重点培养,每批30名。郭伟强坦言,他希望通过此办法,向院内医务人员传递一种信心:“只要你努力、只要你愿意,那么,医院就会为你提供成长平台,助你实现梦想。这是一个公平的平台。”
在培养思路上,郭伟强奉行“不拉牛上树,不按牛头喝水”的育才观。他认为,一位优秀的青年医师一定是有人生追求的,对个人发展一定是有想法的。因此,办法侧重于最大限度地调动、保障青年医师自己的主观能动性。
综观《办法》,青年医师争夺“优青”培养资格的整个过程俨然是一场靠综合实力赢得角逐的“挑战赛”,青年医师谋求上进的热情被恰到好处地点燃。
记者从《办法》规定中看到,全院只要是40岁以下,拥有本科以上学历、中级以上职称的医师和技师均可自愿申报。申报流程中,青年医师首先要写申请书,这堪比一场“自我规划”。申请医师须阐明自己3年内的奋斗目标、实现目标的途径,以及需要医院在哪些方面给予支持。
粤北人民医院心血管内科介入手术例数与难度居全省前列。
其次,因为培养办法实施“导师制”,青年医师必须根据自己的专业方向为自己确定一位“导师”, 院内院外均可。这一“自我”找寻过程,既有效避免了“拉郎配”,也为青年医师开拓、稳固智力资源提供了好机会。
再次,写完申请书后,青年医师还必须寻求本科室内两名副高以上专家的支持;经科室推荐的人员培养方案,还须医院人事科、科教科审核。在这一环节,医师个人理想与医院发展有机结合起来。
最终,所有报名医生要统一进行院级答辩打擂台。通过“打擂台”的医生才能入选。整个过程程序公平,既能保证择优录取,对暂时未能如愿的医师也是一场历练。
在培养方式上,为帮助青年医师成为更全面的医生,医院不仅会有计划地安排培养对象到上级医院进行专项技术进修或国外研修、学术交流等,还统一安排科研、写作、英语等综合技能提高课程,并鼓励其获得更高一级的学历教育资历。
为增强“优青”医生的工作动力,办法还对培养医生在受训期间应掌握的新医疗技术项数、获得的科研项目数、学术团体任职等作出了明确要求。对出色完成培养计划的青年医师,医院将授予“优秀青年医师”称号,纳入医院人才库,在职称晋升、评优评先、聘用时优先考虑。
“给年轻医生一个共同的起点和平台,帮助他们实现个人理想,并引导他们将个人理想与医生的使命、医院的责任、社会的需求结合在一起。” 作为“培养办法”策划者,郭伟强道出了出台青年人才培养政策的初衷。
据悉,在首批“优青”计划中,有两位青年医师提出,自己到国外研修有助于实现自己的成长目标,待评估可行后,医院全力支持。
院长语录
◎粤北人民医院不能止步于大,应变得更强,实力更突出,特色更明显。
◎给年轻医生一个共同的起点和平台,帮助他们实现个人理想,并引导他们将个人理想与医生的使命、医院的责任、社会的需求结合在一起。
◎学科建设的目的有三:第一,提高专科能力;第二,培养人才梯队;第三,提高自身形象。当某个专业的学科能力得到越来越多的同行认可时,其也必将收获越来越多的社会认可。归根结底,就能更好地为患者提供健康服务,更具竞争力。
登峰 “杰出”、“成长”学科赋动能
练就粤北人民医院可持续发展动力,与“优青”计划相伴,郭伟强同步“挥师”医院学科建设。在郭伟强看来,只有高水平的学科建设,才能使医院在激烈的竞争力中立于不败之地。
“学科建设的目的有三:第一,提高专科能力;第二,培养人才梯队;第三,提高自身形象。当某个专业的学科能力得到越来越多的同行认可时,其也必将收获越来越多的社会认可。归根结底,就能更好地为患者提供健康服务,更具竞争力。”郭伟强解释说。
在粤北人民医院,有16个省临床重点专科,究竟哪些学科能够成为医院响当当的“金字招牌”?51个科室门类中,哪些学科能够成为医院向高水平迈进的“中流砥柱”?
坐拥高原,建高峰。增活、赋能医院学科建设,郭伟强在医院内掀起新一轮学科竞争。2017年3月1日,郭伟强到任4个月后,粤北人民医院重磅发布医院“学科建设实施方案”。医院学科建设有了新的灯塔作指引。
方案从塑造医院尖端水平出发,打破传统的省级重点专科,市级重点、特色专科分类,发布全新的“学科实力”标杆——杰出学科、成长学科。
根据方案,经省核定为临床重点专科的学科,可自主申报杰出学科;其他学科可自主申报成长学科。所有申报的学科,经公平竞争、择优确立确定。杰出学科、成长学科间竞争入选比例分别可达5:1、11:1。
在激烈的竞争中,一旦入选,医院将给予专项经费支持,并在设备投入、人才引进、进修安排、课题立项等方面给予优先保障。
入选后的学科并不能高枕无忧。相反,承载着医院强大的光荣梦想,他们必须奋力疾蹄,快马扬鞭。方案对3年建设期满各学科必须完成的任务指标,进行了完善设计,涉及开展的新技术项数、发表的论文数、省外患者就医比例、科室高学历人才比例等。
“让进入这个平台的学科对自己有更高的要求,并且愿意为实现设定的目标努力做事情。”郭伟强坦承发起这一平台的初衷。
在粤北人民医院干部职工眼里,郭伟强到任后,医院对学科建设的重视程度增加了。学科建设不仅有了政策保证,建设思路也更清晰了。细致的实施细则让中层的管理更加有力了。随之而来的是,医务人员的心气儿更足了。
“大家都想进步,都想提升自己。” 一位职能部门负责人谈起感受。
如今,在“优青”计划与“学科建设方案”的感召下,医生和科室的内驱力得到充分展现。有的科室找来进修时遇到的“大牛”作为科室发展顾问,有的医生邀请年逾八旬的院士导师再续“师生情缘”……在前辈、同行的关注与支持下,粤北人民医院学科建设汇聚起四面八方的力量,强学科的征程扬帆启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