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非全日制研究生多元型培养模式问题

2018-08-18毛甜

文教资料 2018年11期
关键词:高等教育

毛甜

摘 要: 非全日制研究生多元型培养模式是新时期高等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本文深入剖析非全日制研究生多元型培养模式的特点、内容和作用,致力于提高非全日制研究生的培养质量。

关键词: 非全日制研究生 多元型培养模式 高等教育

自2017年开始,非全日制研究生与全日制研究生正式实行并轨,引发新一轮研究生教育深化改革的浪潮。各综合性大学在“双一流”建设的背景下,将非全日制研究生的培养管理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从招生、入学、培养到最终的学位授予,坚持与全日制研究生保持同一质量标准,严进严出。非全日制研究生主要是指在从事其他职业或社会实践的同时,采取多种方式和灵活的时间安排所进行的非脱产学习。这部分学生的学习时间和精力有限,但拥有强烈的求知渴望,希望在提升学历的同时,努力提升个人文化素养。非全日制研究生多元型培养模式是相对于单一型培养模式而言的,在培养过程中将学生的学术能力、研究能力、应用能力、通识能力等有机结合,除专业能力培养之外,也将对非全日制研究生的思维能力、表达能力、人格魅力、道德修养、价值观念等方面进行全方位的培养。所谓多元型研究生培养模式,是指基于现有的学术培养模式,对原有培养模式进行拓展和创新,同时对现有各类教育资源进行整合,实现培养经济社会发展所需的各类行业专业技术型高层次人才的目标。

一、非全日制多元型培养模式的特点

(一)培养形式多元化

受限于兼顾工作和学习的双重任务及有限的时间精力,非全日制研究生实行非脱产的学习方式。在授课方面上采用集中、业余和周末授课等方式。根据学科优势及学生专业基础知识的薄弱程度,灵活安排和调整相应的课程。同时,为了完成课程内容,保证授课质量和效果,非全日制研究生可以充分利用全日制研究生的教学资源,自主选择全日制研究生的课程,作为巩固和弥补。

(二)培养资源多元化

非全日制研究生存在年龄差异较大、职业背景不同、知识基础薄弱等问题,一名指导老师难以完成培养任务。因此,非全日制多元型培养模式以学科为依托,导师组为基础,对非全日制研究生实行“双导师制”。所谓“双导师制”是指一名非全日制研究生在导师分配时,会同时分配两位导师,一名是校内导师,另一名是校外(外聘)导师,校内导师主要负责课业和论文的指导,校外导师则负责应用研究和实践能力的提高。这样既能够充分利用校内和校外多种资源做到优势互补,又能够对非全日制研究生实行科学化的管理。

(三)培养路径多元化

非全日制研究生的培养不仅仅局限于依托校方资源,还能通过产学研基地、校企合作、校际合作、国际合作等多种途径完成培养。校方必须把握好基础学位课和核心专业课,其他课程可以交由相关机构完成,并且可以尝试将跨一级学科课程授权于相应的科研院所,有助于学生更好地掌握专业知识,提高专业技能。

二、非全日制多元型培养模式的内容

(一)修订非全日制研究生的培养方案

根据“双一流”大学建设要求,以学分制为核心,适时修订非全日制研究生的培养方案,统一重新规划。以培养目标为导向,根据非全日制硕士研究生的需求和特点,结合全日制培养方案重新修订适合非全日制硕士研究生的培养方案。按照“坚持同一标准,保证同等质量”的要求,确保不论是上课形式还是授课时间都更加具有灵活性、动态性。主要有以下做法:一是将零散或是师资力量不足的课程进行小幅度调整,在满足學分制要求的基础上合理配比缩减学分。二是适度增加应用型、研究型课程,注重培养非全日制研究生的学习能力、研究能力和应用能力,主要体现在公共选修方面增加能够培养学生研究方法和研究能力的课程,如《社会科学方法论》、《知识产权与信息检索》、《科学伦理与道德》、《公文写作》及《科技论文写作》等。三是制订多样化的培养方案以供选择,充分考虑学科优势和非全日制研究生的培养特点,努力做到因材施教,最大限度地满足非全日制研究生的现实需要。

(二)制订非全日制研究生的培养计划

根据非全日制研究生的培养方案,结合多元化培养目标制订相应的培养计划,适当提高专业课程要求,确保非全日制研究生的教育质量。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非全日制多元型培养模式倡导学生在一年内修完所有课程,因此在制定非全日制研究生的培养计划时要特别注意时间的合理分配。另一方面,非全日制多元型培养模式在弹性学制的基础上,对有特殊情况的非全日制研究生,如休学、驻村、挂职、轮岗、生育等,适当放宽在校最长学习年限。

(三)实行多元化灵活授课

非全日制研究生实行多元化课程设置,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根据非全日制研究生的特点,结合多元化的培养方式,对非全日制研究生实行多元化课程设置。二是采用灵活的授课方式,利用“互联网+教育”、慕课等新媒体形式推送给非全日制研究生,满足学生利用业余时间学习的需要。三是非全日制教学培养不等于全日制化,必须做好区分,必须保障课程质量,突出培养非全日制研究生的科学研究能力,包括对新知识的自学能力、实践能力、思维能力、写作能力、创新能力等,满足学生对知识的追求。四是为了保障学习效果,将学生的共性与个性做具体划分,整合强化后形成完整的多元化培养特征。

(四)实行学业中期考核

为了落实非全日制培养方案,非全日制多元型培养模式以学分制为核心实行学业中期考核,紧紧围绕学生需要掌握的基本知识、个人素质和学术能力进行综合评价。学业中期考核合格的学生将通过多元化培养路径推送给产学研基地、企业或校外科研机构开展下一个培养环节的研究工作。学业中期考核未通过的学生将面临课程重修或补考,高校需要对这部分非全日制研究生实行学业预警,督促其在培养环节时间节点按时完成学业要求,必要时可以实行分流和淘汰制。实行学业中期考核,就是为了保证多元型培养模式的正常运行,是调节教学内容与教学秩序的“润滑剂”,是实现培养环节转换的关键一步。

(五)做好学位论文

进一步提高非全日制研究生的论文质量一直是导师们殚精竭虑思考的问题。非全日制多元型培养模式充分发挥“双导师制”的优势,对学位论文的指导贯穿学生论文写作的始终。从选题、开题报告、中期检查报告到毕业答辩,每个环节都至少有两位导师对其进行指导,其中校内导师注重理论基础的引导,校外导师注重研究方法与科学思维的引导。非全日制研究生将两者有机结合有助于顺利完成科研工作。此外,为了保证导师对学生的有效指导,必须建立全程动态监管体系,以学生反馈的教师指导情况为依据,作为导师年终考核和年度经费拨付的重要依据。

三、非全日制多元型培养模式的作用

1.优化资源配置

非全日制多元型培养模式以多元培养目标为基础,能有效整合校内校外多种资源,统筹全日制与非全日制研究生教育协调发展,优化资源配置,着力提高非全日制研究生的培养质量,全方位加强非全日制研究生专业知识、专业技能、研究方法和思维模式的学习。在统筹和协调方面,突出非全日制研究生多元型培养模式的特点,将多元化形式、多元化资源和多元化路径有机整合,寻求最佳资源优化方式。

2.提高科学管理能力

非全日制研究生多元型培养模式有利于高校提高科学管理能力,在前期,需要做好非全日制研究生培养的划分与整合,既要遵守教育发展规律满足个体偏好差异,对每个学生的气质类型、学习风格、工作领域、发展方向等做深入分析,又要合理规划配备教育资源,在教学设施、教师安排、教学环境、教学方法、课程体系等方面做相应调整。在后期,利于促进高校自觉提高科学统筹和规划能力,提高复合型、应用型和实践型非全日制研究生的培养能力,不断完善培养体系,提高培养质量。

四、结语

非全日制研究生多元型培养模式是时代的产物,不仅能满足非全日制研究生的个性化需要,还能全方位地提高非全日制研究生的培养质量。本文仅通过对非全日制研究生多元型培养模式做了一些尝试与探索,为培养与时俱进的应用型人才,还需要不断完善、不断开拓、不断创新。

参考文献:

[1]陈闻,王现彬,李久东.非全日制研究生教育质量保障体系的完善:基于全面质量管理的思考[J].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50(6):131-137.

[2]吳志伦,陈姝雨.推行弹性学制加快硕士研究生教育改革步伐[J].中国高教研究,2005(06):25-27.

[3]刘大双,魏萍.非全日制研究生学位论文质量全程监控研究[J].科教文汇,2018(409):119-120.

猜你喜欢

高等教育
教学和管理层面的高等教育服务思考分析
高校双语教学现状与创新分析
在线性代数课程教学中引入MATLAB的简单介绍
大数据对高等教育发展的推动研究
基于Flash+XML技术的护理技能虚拟教学平台设计与实现
中国高等教育供给侧改革研究:起源、核心、内涵、路径
高等教育教学中的重与轻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