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这些P2P跑路是一种宿命?
2018-08-16谭保罗
谭保罗
这段时间,很多P2P公司跑路了。
它们辉煌过,在北京、上海或者深圳租下顶级写字楼,前台女性长得像大明星,会客厅霸气外露,让来访者自觉矮了一头。可是,很多现在已如鸟兽散,投资者血本无归。
严格意义讲,在P2P平台上出借资金的人,不叫投资者,因为他们的钱并不是投给P2P公司,而是通过P2P平台出借给借款者。这些借款者,可能是一位创业失败的小微企业主,也可能是一位进取的女大学生,更可能是一位龟缩在城乡接合部网吧消磨时间的青年。总之,他们现在还不起钱。
以上是血本无归的第一种情况,但另一种情况是,P2P公司其实做了银行的事情,即非法集资,把投资人的钱集合在一起,然后去投项目,但项目失败了。第二种情况,按照我国的金融监管法规是违法的,但有人在做。
不论哪种情况,P2P公司出问题都是大概率事件。
前两年,国内到底有多少P2P公司,沒人说得清楚,有的估计3000家。其实,只多不少。现在,潮水退却。有统计说,截至2018年6月,北京、上海和广东的P2P公司数量已经跌至1000家以内。未来两年,有可能变为100家以内。
为什么P2P必然退潮?很简单,这个行业违背了一些基本规律。我不是说所有人,而是指退潮之前的大多数。
第一,金融中介无用论是不对的。至少,在陌生人借贷的时候是这样。
请你记住中国银保监会主席郭树清的那句话:收益率超过10%,要做好损失全部本金的准备。
融资分为直接和间接融资,直接融资比如股票和债券,间接融资主要是银行。直接融资的特点是“直接”,即绕过中介或中介不起资金配置的主要作用。发行股票和债券,中介收点佣金和承销费,但真正决定买你的股票、债券与否的是投资者。这和银行不同,银行决定把钱借给谁,而不是储户,所以它是“间接”融资。
在这个意义上讲,正规的P2P(那些只提供平台,不决定借贷对象的情况)类似于直接融资。因为是借贷关系,不妨用债券来类比。不要忘记,如果债券融资,融资者一般都是大公司,信用相对较好,甚至有国家担保,比如国企。因此,资金融出者不必太担心。
但P2P公司的借款者刚好不同,他们信用质量参差不齐。作为“直接融资”,对资金融出者来说,风险不可谓不大。一般而言,P2P平台会对借贷者资料有个初审,但随着平台竞争加剧,即便这种审核也在不断松弛,借款者信用质量不断下滑,高利率掩盖了出借者对陌生人应有的“警惕”,违约或者跑路的种子播下了。
第二,这个行业缺乏规模效应,违背了金融业的规律。P2P的多头借贷,是缺乏规模效应的最大危害,多头借贷即一个根本无法创造足够现金来还本付息的借款者,可能在多个平台上借款,借东补西。
但另一方面,这些P2P公司都很小,没有能力建立完备的信用数据库系统。并且,各家P2P也并不联网。所以,它们根本无法判断借款者到底借了多少家。最终,一旦借款者陷入财务困境,无法还款,各个平台之间便立刻出现“风险传导”,火烧连营。
第三,也是最重要的,好的借款者真的越来越少了。借贷行业是中国产能最过剩的行业之一,街边的银行网点比理发店还多。有固定工作的人,要从大银行拿到消费信贷,越来越容易,已经轮不到P2P平台来抢。
最后,希望你的钱还好,如果还好,请你记住中国银保监会主席郭树清的那句话:收益率超过10%,要做好损失全部本金的准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