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唤更多电影关照现实
2018-08-16之心
之心
在某天下班所搭乘的地铁上看到《我不是药神》(以下简称《药神》)上映的消息。从上映前夕的期待,到刚上映时的好评如潮,到随后的质疑和剖析不足,《药神》在口碑上经历了一个“从神话到现实”的回落。但我认为,这两种评价都不算错,只是评价的基点和维度不同而已。
赞誉者,欣赏电影为在保命与天价药之间苦苦挣扎的病者发声,给予他们同情与人性关怀,探讨现实困境,又温柔地给出希望。即便不是癌症患者及家属,每一个健康人,也会不由自主地被带入其中。因为,谁也无法保证自己一辈子不生病,对癌症患者今天的关注,就是对自身明天的关注。
而质疑、批评者,则多是从专业角度切入剖析。一是医学专业。一些医务工作者认为,原创抗癌药天价,是为了保护专利成果,因为药物研发本身就要投入巨额资金。如果仅从患者角度,抨击和打压天价药生产商,会导致药企不愿意研发新药,最后就是谁都没有药吃。电影将矛头对准生产商,是找错了批判对象。二是电影专业。比如有人认为,天价抗癌药的问题很复杂,涉及药物研发、专利保护、国家法律、医保制度等诸多方面,电影将其简单化为患者与药企的矛盾,以煽情化的表达触动人们对癌症病人的同情、对“不良”药企的痛恨,是无能的表现,《药神》与网上的正面评价是否匹配值得商榷。
窃以为,《药神》的优点直接明显,无须多言。而对于其值得商榷的地方,也确实都能找到合理解释。《药神》摒弃了照搬现实的纪录片风格、面面俱到地剖析问题、理性到冷冰冰的话语范式,将关注的矛头聚焦,将人性、现实、法理的矛盾放大,以一定的夸张、选择和忽略,最大限度地唤起人们的悲悯、同情、愤怒等心理情绪,进而启发人们对现实的重新审视、批评和反思,这本身也是电影这种文艺类型的表现手法。即便一些人不喜欢这种风格,仅从《药神》引发全社会对天价抗癌药的关注这一点看,优秀国产现实主义题材电影的赞誉就实至名归。
我们曾津津乐道于韩国一些现实主义题材的电影改变了国家。现在,我们也可以自豪地说,《药神》的出现,也直接或间接影响了我国抗癌药的降价供应,比如7月以来,上海、广东、湖南等多地已向抗癌药下“降价令”;8月,国家医保局表示已启动国家集中采购试点、医保准入谈判等多项工作,推动抗癌药降价;抗癌药准入谈判工作将于9月底前完成。
电影,可以追求娛乐,但如果大屏幕完全被快餐式的逗笑搞怪霸占,而缺乏现实关怀与引人深度思考的内容,无疑也是灾难。我们不需要人人都是“思考者”,但一个有希望的国家与民族,必然要求有一部分人具备深度思考的能力,拥有反思和自省的精神。希望《药神》的出现,是一个好的起点,发挥良币驱逐劣币效应,带出更多优秀的国产现实主义影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