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兵训练倦怠与使命取向的关系:自我效能感的中介和调节作用

2018-08-16张岩军

中华灾害救援医学 2018年8期
关键词:新兵认同感身心

张岩军,丁 魁

使命取向是个体内在和主观的一种心理结构,是个体对于自身的工作所持有的一种积极观点[1]。高水平使命感可以有效提升职业认同感[2],能够对职业预期起到积极的作用[3]。训练倦怠是由于缺乏训练动力或因训练压力等原因,而对训练产生持续的、负性的身心疲劳与耗竭的心理与行为状态,对个体的身心健康和工作效率具有不利影响[4]。自我效能感是个体对自己能否成功完成特定任务的知觉,影响个体的思维模式和情感反应方式[5],对社会支持的利用度[6]和工作积极性、工作认同感[7]也将产生影响。自我效能感对工作结果不仅具有直接影响作用,而且还具有中介作用[8]。Hirschi[9]研究发现,使命取向与工作意义感、职业承诺、职业同一性、道德责任具有密切的关系,但这只是在使命取向和积极工作结果间的中介机制研究,尚缺乏其他变量与使命取向间形成机制的研究。综上,本研究以新兵为研究对象考察训练倦怠、自我效能感与使命取向间的路径关系,提出以下假设:(1)使命取向与训练倦怠具有负向关系;(2)自我效能感与使命取向具有正向关系;(3)自我效能感在训练倦怠与使命取向间具有中介作用;(4)自我效能感在训练倦怠与使命取向间具有调节作用,并使用结构方程模型对所作的假设逐一进行验证。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采用随机整群抽样方法,选取新疆某部2个新兵建制单位700名新训新兵作为调查对象。所有调查对象均由心理医师访谈排除心理和心身疾患、药物及酒精依赖史。采用问卷调查方法,发放调查问卷700份,剔除基本信息漏项、作答有规律、研究变量存在缺失值问卷,回收有效问卷627份,问卷有效回收率为89.57%。627名调查对象均为男性、汉族,年龄17~25岁,平均(19.11±2.64)岁,其中17~18岁215人(34.29%),19~20岁 296人(47.21%), 21~25岁116人(18.50%);文化程度初中99人(15.79%),高中及中专342人(54.55%),大学专科99人(15.79%),大学本科及以上87人(13.87%);独生子女207人(33.01%),非独生子女420人(66.99%)。

1.2 研究工具 (1)新兵训练倦怠自评问卷:由丁魁等[4]编制,共有13个条目,包括3个维度:身心耗竭、训练疏离、低成就感。问卷采用5级评分(1表示很不符合,5表示非常符合),各维度的得分为其所包含的项目分之和,因子分值相加即得总分,得分越高训练倦怠水平越高。本问卷的Cronbach's α系数为0.844。(2)一般自我效能感量表:由张建新等翻译修订[10],共10个条目,涉及个体遇到挫折或困难时的自信心。采用4级评分(1表示完全不正确,4表示完全正确)。量表为单维量表,10个项目得分相加即为总分。总分越高自我效能感越高。本量表的Cronbach's α系数为0.796。(3)使命取向问卷:采用Wrzesniewski等[11]编制的问卷,选取其中使命取向维度作为使命取向测评问卷,得到有效验证[12]。由4个条目构成,采用4级评分(1表示完全不符合,4表示完全符合)。分值越高,表示自己所从事的工作越具有内在意义。本问卷的Cronbach's α系数为0.705。

1.3 调查方法 以问卷调查形式进行团体施测,测评前由主试详细讲解说明,要求被试者在理解量表条目的情况下如实回答,被试者独立答卷并当场收回。为消除被试者内心顾虑,采用数字编号方式进行。完成数据录入后,随机抽取样本的20.00%进行复录,检查录入数据的一致性,确保此次研究数据的准确性、可靠性。所有被试者在测试前均知情同意。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21.0软件进行数据统计分析。计量资料训练倦怠、使命取向、自我效能感符合正态分布,以±s表示。采用Pearson积差相关考察训练倦怠、自我效能感与使命取向间的相关性;采用温忠麟等[13]提出的分层回归方法分析自我效能感在训练倦怠与使命取向间的调节效应。采用AMOS 21.0软件包进行模型建立,分析自我效能感在训练倦怠与使命取向间的中介作用,结构方程模型主要统计指标有:卡方自由度比值(χ2/df),χ2/df<2.000较理想,χ2/df<5.000较宽松;拟合优度指数(goodness of fit index,GFI)、调整后拟合优度指数(adjusted goodness of fit index,AGFI)、赋范拟合指数(normed fit index,NFI)、增值拟合指数(incremental fit index,IFI)、塔克 -刘易斯指数(Tucker-Lewis index,TLI)、比较拟合指数(comparative fit index,CFI),以上各绝对拟合指数>0.900,越接近1.000,表示模型拟合度越好;近似均方根误差值(root mean square error of approximation,RMSEA)<0.050,说明模型拟合度佳,若值在0.050~0.080,则表示模型拟合度尚可[14]。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2.1 训练倦怠、自我效能感与使命取向的相关性分析 结果显示,使命取向与自我效能感呈显著正相关(P<0.01),与训练倦怠总分及身心耗竭、训练疏离、低成就感呈显著负相关(P<0.01),训练倦怠与自我效能感呈显著负相关(P<0.01,表1)。假设1、假设2得到了验证。

2.2 训练倦怠、自我效能感与使命取向的层次回归分析 为进一步分析变量之间的关系,在2.1相关性分析的基础之上,对有关变量再进行层次回归分析。以使命取向得分为因变量,以人口学变量(军龄、独生子女、文化程度、职务)为自变量第1层,以身心耗竭、训练疏离、低成就感为自变量第2层,以自我效能感为自变量第3层,采用Enter法进行回归分析。结果显示,身心耗竭、训练疏离负向预测新兵使命取向(P<0.05),自我效能感正向预测新兵使命取向(P<0.01)。当自变量自我效能感加入身心耗竭、训练疏离、低成就感对使命取向的回归方程,身心耗竭、训练疏离的标准化回归系数有所下降,但仍然有意义(P<0.01),并且调整后R2由0.185提高到0.312,提示应对训练倦怠、自我效能感与使命取向间的关系作进一步分析,见表2。

表1 使命取向与训练倦怠、自我效能感的相关性

表2 使命取向对训练倦怠、自我效能感的层次回归结果

2.3 自我效能感在训练倦怠与使命取向间的中介作用检验 根据表1、2所分析结果,构建训练倦怠、自我效能感与使命取向之间的中介作用模型:以使命取向为因变量,以训练倦怠各维度为自变量,以自我效能感为中间变量。结果发现,修正后的结构方程模型比较理想,各路径系数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图1)。模型具体各拟合指数为:χ2/df=1.660,P=0.190,GFI=0.998,AGFI=0.984,NFI=0.996,IFI=0.999,TLI=0.993,CFI=0.999,RMSEA=0.032。采用非参数百分位Bootstrap程序进一步进行中介作用检验。从原始数据重复取样2 000次,计算95%的置信区间 (confidence interval,CI)。检验发现,各标准化路径系数的95%CI并不包含零,说明中介作用显著。进一步分解各变量对使命取向的效应量,自我效能感在身心耗竭与使命取向间的中介效应值为-0.25×0.43=-0.1075,具有完全中介作用,其95% CI为(-0.052,-0.025);自我效能感在低成就感与使命取向间的中介效应值为-0.13×0.43=-0.1333,具有完全中介作用,其95%CI为(-0.108,-0.061);自我效能感在训练疏离与使命取向间的中介效应值为-0.13×0.43=-0.0559,占总效应(0.2200+0.0559=0.2759)的20.20%,即自我效能感在训练疏离与使命取向之间具有部分中介作用,其95% CI为(-0.081,-0.023)。假设3得到了基本验证。

图1 训练倦怠、自我效能感与使命取向间的中介模型

2.4 自我效能感在训练倦怠与使命取向间的调节效应检验 根据温忠麟等[13]提出的调节作用检验方法,将身心耗竭、训练疏离、低成就感、自我效能感、使命取向进行中心化处理。结果发现,在控制年龄、文化程度、是否独生子女等人口统计学变量后,身心耗竭、训练疏离、低成就感与自我效能感交互的β值分别为0.003(P=0.941)、0.082(P=0.079)、0.126(P<0.01),自我效能感在低成就感与使命取向间的调节作用显著(P<0.01),假设4得到了部分验证,见表3。

表3 自我效能感在低成就感与使命取向间的调节作用

3 讨 论

国内已有对职业使命、专业使命的探讨,但较集中于社会工作、医疗等带有公益性的学科领域[15-17],而对军人职业使命或使命取向研究未见相关报道。本文对新兵群体使命影响路径或相关影响因素进行研究,以期为新时期提高新兵职业认同感和军人荣誉感提供理论依据。

本研究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回归模型解释应变量的比例为31.20%,解释量并不高,但训练倦怠对使命取向的探讨尚无相关文献报道,应给予积极关注。笔者前期研究发现,训练倦怠不仅可增加个体患训练伤的概率[18],甚者影响机体的新陈代谢[19]。本研究发现,身心耗竭、训练疏离能够负向预测新兵使命取向,提示新兵训练身心负荷消耗大、训练动力不足对新兵使命感具有不利影响。倦怠者的心理压力大,易出现四肢乏力、胸闷、头痛、血压升高、心率加快[20]等躯体化不适,可导致心理健康水平降低,产生抑郁、焦虑、易怒等心理问题,这些均可对新兵训练动力、训练情绪产生负面影响,最终影响新兵的职业认同感。自我效能感与使命取向具有密切的正向关系,提示自我效能感是提升使命水平的积极变量。自我效能感水平高的新兵往往具有较高的自尊和自信,遇到困难能够采取积极应对方式主动寻求解决,训练的主动性和自发性高,自我评价、定位准确[7],这些均可对增强训练的认同感和价值取向起到积极作用[21]。

中介作用分析显示,新兵自我效能感在训练倦怠各维度和使命取向间均具有中介作用。新兵训练倦怠3个维度中,只有训练疏离对使命取向有直接的影响作用,而训练疏离又可通过自我效能感起间接的影响作用,其间接影响仅占20.20%,这一结果说明训练倦怠与使命取向的关联性并不高,但自我效能感对使命取向的影响更为明显,在干预中应引起高度重视。究其原因可能是自我效能感水平高的新兵,面对训练倦怠能够客观应对,使知、情、意统一,把“军事训练视为使命”,从内心深处去驱动训练,增强核心自我评价,使训练取向与客观训练要求相融合,激发训练正能量,进而投入更多精力,提升训练价值感和训练成就感,体验积极情绪,达到更高的训练匹配度[22,23]。

调节效应分析显示,新兵自我效能感在低成就感和使命取向间具有调节作用。新兵自我效能感水平越高,新兵的低成就感对使命取向的影响可能越弱,或者说使命取向不容易受到低成就感的影响;相反,新兵自我效能感水平越低,新兵低成就感对使命取向的影响可能越强,或者说使命取向就更容易受到低成就感的影响。这提示,在新兵使命取向干预中,提高新兵自我效能感水平,强化完成训练任务的知觉,能够调节新兵使命取向的强度,为正向强化新兵使命取向、训练动力提供了理论依据。

总之,本调查结果提示,采取针对性措施,引导新兵采取正确的情绪调节方式[24],以消除或缓解新兵训练倦怠程度,提高自我效应感水平,对于提高新兵的职业认同感和提升军人使命意识具有积极意义。但是,本次调查仅从横断面的角度探讨了训练倦怠、自我效能感与使命取向间的关系,尚未得出确定的因果关系;本次调查所得样本仅为部分新疆地区新兵,所得结论若推论到其他群体中应用需谨慎。

猜你喜欢

新兵认同感身心
专科学生专业认同感的现状调查与培养策略研究
——以某校现代教育技术专业为例
高校艺术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感研究
大自然的声音疗愈身心
集邮养生 身心兼顾
新兵,请入列!
香港青少年国家认同感培育所面临的问题及对策
点亮初心,打造出版精品——出版新兵成长记
给身心降个温
身心八要
领着“新兵”向前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