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互联网+”背景下 高职院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研究

2018-08-15曾繁雄

广西教育·C版 2018年5期
关键词:创新创业人才培养高职院校

【摘 要】本文阐述“互联网+”背景下的高职院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指出目前存在的大学生创新创业缺乏相关专业老师的指导、教学内容和教学形式单一、创新创业教育投入不足等问题,提出通过各种职业技能竞赛激发大学生的创新创业热情、借助学生社团活动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思维、创新课堂教学组织形式和内容、加大对创新创业教育的投入等对策。

【关键词】“互联网+” 高职院校 创新创业 人才培养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8)05C-0169-03

一、“互联网+”背景下高职院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提出

较早提出“互联网+”概念的是易观国际董事长兼CEO于扬,他认为未来“互联网+”应该是我们目前所在行业的产品和服务在与未来多屏全网跨平台用户场景结合之后产生的一种化学反应公式。马化腾则认为,“互联网+”是一个趋势,“+”的是各种传统行业。互联网通过打破信息不对称,为用户提供精准、个性化的服务,缔造了一个又一个产业新机遇、新生命。因此“互联网+”就是构建互联网化组织、创造性地使用互联网工具,以推动企业和产业更有效率的商务活动。“互联网+”是以最浅显易懂的方式来描述互联网环境下的商业模式,“互联网”是泛指,“+”同样也有多重形态,比如淘宝是“互联网+集市”、天猫是“互联网+百货商场”。业界普遍认为“互联网+”关键还是创新思维,而高职院校担负着人才培养的重要任务,在人才培育方面应该注重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

二、“互联网+”背景下高职院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现状

“互联网+”背景下的创新创业的发展必须有人才做支撑,高校作为肩负着人才培养的重任,必须把握机遇,全面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实力,培养出满足社会需求的创新型复合型人才。而高职院校占据着高校的半壁江山,主要为企业和社会培养生产、服务、管理等岗位的一线高端技术型人才,对社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因此高职院校更应该注重以就业为导向,以就业为宗旨,将创新创业作为人才培养的主要方式。通过本课题组成员的调研,我们觉得当下高职院校的创新创业人才培养主要存在以下几方面问题。

(一)大学生对创新创业有兴趣,但缺乏相关专业老师的指导。我们通过调查发现,大学生普遍对创新创业有兴趣,是因为创新创业能够给大学生带来一定的经济收入,有利于解决生活困难等问题,但对创新创业又有一定的担忧,因为缺乏相应的资金和经验。我们对本校和部分高职院校进行了抽样调查,抽取的样本总共有214人,其回答情况如下:在“您对创新实践活动兴趣如何?”的调查中,有72人回答非常有兴趣,占33.65%;有79人回答比较有兴趣,占36.92%;有62人回答一般,占28.97%。从这里可以看出绝大部分被调查者对创新创业实践活动还是比较感兴趣。在“您认为在参加各项创新实践活动中遇到的困难是什么?”的调查中,有68人认为占用课余时间,占31.78%;有116人认为资料查找困难,占54.21%;有122人认为经费困难缺乏相关的指导老师,占57.01%;有68人选择其他,占31.78%。从调查情况来看,在创新创业实践活动中应该给予学生更多的指导。另外我们通过对广西区内外的相关职业院校调研交流、访谈也了解到,部分高职院校的创新创业的师资力量不够,不具备相关的专业授课教师,有相当部分高职院校的创业就业课都是由辅导员和管理学生工作的老师担任,他们的学历高低不一、专业知识结构各式各样,缺乏一定的经验,也有高校聘请了一些兼职类型的创新创业教师,虽然他们经验丰富,具有高水平的专业能力,但他们的时间和精力有限,大多数也是为了应付学校的安排,很难投入更多的时间来指导学生的创新创业活动。

(二)教学内容、教学形式单一。在“现有的专业课教学内容能否满足基础理论学习及实践能力培养?”的调查中,有20人认为完全符合,占9.35%;有48人选择比较不符合,占22.43%;有82人选择说不清楚,占38.32%;有46人选择比较符合,占21.50%;有16人选择完全符合,占7.48%。这说明现有的专业课教学内容不太符合实践能力的培养。在“您认为学校培养创新能力的模式是否有效?”的调查中,有106人回答有效,占49.53%;32人认为没有效果,占14.95%;74人选择不清楚,占34.58%。目前,高职院校对创新创业教育虽然也比较重视,但大部分高校的创新创业教育还有点形式化,教学内容和方式比较单一,教师的教学模式也比较简单,很多都是通过授课、讲座的形式,講课的内容理论过多,这样导致很难激发学生的创新创业的热情。在“教师的教学方式能培养您的创新能力吗?”的调查中,有110人回答能,占51.40%;30人选择不能,占14.02%,72人回答不清楚,占33.65%。这说明教师的教学内容、方式对学生的创新能力培养具有重要的作用。

(三)创新创业教育投入不足。我们在调查中了解到,大学生对创新创业还缺乏一定的激情与学校对大学生的创新创业投入不足有一定的关系,虽然学校也鼓励大学生创新创业,但相关配套设施和教育机制不健全,缺乏有效性,在政策方面虽然有一定的支持制度,但具体在操作层面提供的方便还不足,这导致创新创业的活动很难顺利开展。在“您认为,学校在培养创新型人才应该做些什么工作?”的调查中,回答情况如表1所示。从表1的调查结果来看,学校应重视“互联网+”创新能力的培养和创新教育模式的改善、学校的硬件的完善,同时创新教育模式,以便更加有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三、“互联网+”背景下高职院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策略

(一)通过各种职业技能竞赛激发大学生的创新创业热情。我们通过调查发现,高职学生具有一定的创新想法,但大部分学生不知道怎样去实施自己的创新念头,因而创业活动开展还不尽如人意。对此,高职教育工作者应以着力提升和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为己任,探索一种让学生主动参与、自主管理的教学模式,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近年来,全国各地的高校都掀起了各种技能竞赛的热潮,高职院校校内也举办了各种各样的科技创新竞赛活动,如“挑战杯”全国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和创业大赛以及各种营销技能竞赛,这些竞赛活动一方面能够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另一方面能够给大学生交流的平台,拓展学生的知识面,有效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因此,高职院校应建立职业技能竞赛的长效机制,通过竞赛来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达到“以赛促赛、以赛促学”的目的。

(二)借助学生社团活动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思维。大学生社团是学生依据各自的兴趣爱好,自发地组合在一起的群体,这种群体既有正式组织,也有各种非正式组织,组织能够给人以归属感的需求,能充分发挥各自的潜能,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够得到很好的锻炼,对学生的可持续性发展具有深远的影响。因此,对于高校来说,应充分地发挥学生社团这一特定组织的积极作用,通过学生社团组织各种技能竞赛,培养学生的组织能力、自我管理能力和创造性思维能力。学生社团活动是学生校园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目前也有很多高职院校鼓励学生组建与各种专业相关的社团,有的高校打造一个专业对接一个社团,依托各种学生社团举办形式多样的技能竞赛活动,同时依托社团开展创新型项目教学活动,有效地帮助老师指导学生开展活动,对学生创新创业思维的培养大有裨益。让学生社团活动课程化、校园化、社会化,对学生的自主发展、学校的专业发展和学校品牌建设的提升都具有重要的意义。学生把课堂遇到的问题,或老师布置的小组作业迁移到学生社团,发挥社团的团队作用共同完成作业,能够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创新性思维,同时也能够让学生社团得到更好的发展。

(三)创新课堂教学组织形式和内容。在现有的专业课教学内容是否能够满足大学生创新创业的基础理论学习及实践能力培养的调查中,只有9.43%的人认为完全符合,22.64%的人认为不符合,有38.68%的人选择不清楚,有21.7%的人选择比较符合,还有7.55%的人选择其他,说明现有的专业课教学内容不太符合实践能力的培养。创业的本质其实就是创新,而创新思维需要有专门的创新课程来培养,创业课程担负着培养创新创业人才的重要任务,而单纯地依靠创业课程很难达到培养人才的目的。对此,有企业管理人员建议学校有针对性地对学生开设一些培养思维的课程,比如思维导图等课程。同时,大学生创业课程的实施离不开课程体系,课程的教学内容、教学方式和教学形式的组织。因此,为了培养大学生的创新创业思维,高职院校应积极探索一种以学生的职业素养为基础,以创新创业能力为培养目标的课程体系,注重学生的创新能力的培养。这就需要教师由传统的知识传授者转变为设计者、组织者、指导者、倡导者,做好课程的内容设计,将传统的课程内容和知识体系转变为若干个“创业有关的教学项目”,围绕这些项目来组织教学,通过这些项目来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以及知识重构能力,通过教学项目的开展来真正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

(四)加大对创新创业教育的投入。我们在调查中了解到,创新创业与相关的教育投入有一定的相关关系。目前很多高校已经加大对创新创业的投入,基本上每所高校都成立了大学生创业园,鼓励学生创新创业,也有高校成立了创业指导中心,但也有部分高校由于受到校园面积的限制,创业园的入驻门槛比较高,有些学生在申报项目的时候没有通过而产生挫折感,这就需要高校改善学生的创业环境,争取为学生的创新创业提供良好的环境。这里的环境既有物质环境,也包括人文环境,其中人文的创业环境更加重要,即对创新创业的学生给予指导或关怀。目前,从国家和政府层面来说,已经为大学生的创新创业开辟了“绿色通道”,简化各种审批手续,也成立了大学生的创业基金。高校也应该为大学生的创新创业活动的开展提供一些政策的扶持,为学生的创新创业提供理论的指导,并定期邀请一些行业的创业优秀人才为大学生做各种讲座,交流经验、推广一些成功的案例,这样才能更加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

总之,“互联网+”是一种创新思维,任何社会的发展都需要有创新的思维,社会要进步离不开创新人才,而创新人才的培養需要依靠学校和学生共同努力,双方都把握机遇、迎接“互联网+”带来的巨大挑战。高职院校作为人才培养的一个主要阵地,应该努力为大学生搭建创新创业的实践平台,学生也应该不断加强实践,努力丰富和提高自己的实践能力,为创新创业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曹磊,陈灿,等.互联网+跨界与融合[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5(11)

[2]刘鸫根,钟健.高职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实践与创新[J].职教通讯,2013(20)

[3]谭璐.“互联网+”背景下高校创新创业人才的培养[J].教育与职业,2016(9)

[4]董常亮,曾繁雄.“互联网+”视域下高职市场营销课程教学改革探析[J].广西教育,2017(9)

【基金项目】广西教育厅“十三五”规划2017年度自筹经费重点立项课题“‘互联网+背景下的高职院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2017B128);广西工业职业技术学院2016年度学院专项教学改革项目“基于020商业模式下的高职市场营销课堂教学创新研究”(2017004KY022)

【作者简介】曾繁雄(1965— ),男,广西建设职业技术学院党委副书记、纪委书记,副教授,研究方向:高职教育管理;董常亮(1975— ),男,湖南衡阳人,广西工业职业技术学院管理系副教授,硕士,研究方向:企业营销战略管理。

(责编 苏 洋)

猜你喜欢

创新创业人才培养高职院校
创新创业教育融入高等学校人才培养体系的实施路径研究
武陵山片区高校经管类专业大学生创新创业培养的建设与启示
基于人才培养的中职生日常管理研究
基于人才培养的高校舞蹈教育研究
女子中专班级管理共性问题与解决策略研究
基于人才培养的技工学校德育实效性研究
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初探
全球化背景下高职院校韩语专业毕业生就业现状分析
多元智能理论视角下高职院校体育课程评价体系的研究
浅谈财务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完善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