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地方本科高校应用型人才人文素质培养研究

2018-08-15梁芷铭

广西教育·C版 2018年5期
关键词:人文精神应用型人文

【摘 要】本文论述地方本科高校应用型人才人文素质培养的背景、意义,提出推进地方高校人文学科建设、建设地方特色本科院校、营造人文主义氛围、构建高效人本课程等措施,着力提升地方本科高校学生的人文素质和人文精神。

【关键词】地方本科高校 应用型人才 人文素质 培养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8)05C-0006-02

人文素质的养成需要历史积淀,也需要教育的塑造与呵护。大学生全面发展离不开人文素质的培养与提升。人文素质的提高、人文知识的丰富以及人文精神的涵养,是一个人整体素质高低的内在表现。我国有着丰富的人文资源、悠久的历史文化和优秀的传统文化,能够为大学生人文素质的提高提供强有力的支撑。因此,地方本科高校应培养工作紧紧围绕应用型人才人文素质来开展,充分利用上述文化资源,将人文认知的方法、人文精神的塑造等落实到每一个大学生培养当中,为建设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打下坚实的人文基础。

一、地方本科高校应用型人才人文素质培养的背景

早在20世纪90年代,学术界就已经提出“提高大学生的人文素养、培养大学生人文精神”的教育思想,并越来越受到全社会的重视。在经济全球化进程中,以优秀的传统、丰富的人文思想来武装大学生头脑、陶冶大学生的身心,对大学生全面发展及健康人格构建具有重要的意義和作用。现代高校不应只是科学技术的传授者,更应该是人文精神的传播者。在大学中进行专业知识传授以及科学技术技能教育的同时,亦需要加强大学生的人文素养培育。从我国高校的建设发展特别是近几年来地方本科高校的发展来看,一些高校在学科建设中人本精神的缺失、应用型人才人文素养的短板等问题已经凸显出来,引起了各方的警惕和重视。

二、地方本科高校应用型人才人文素质培养的意义

作为一种工具,科学可以直接地改变人类物质生活的时空维度,是人类认知和改造物质世界的最便捷途径。人文则是一种精神引导,间接地指引人什么作为、什么不作为以及如何作为的心理活动和精神升华与追求。“科学素养与人文素养是作为教育制度实施效果中的两个维度,人文素养能够弥补科学素养的空缺,渗透到科学素养当中去”。也就是说,“人文为科学启示方向,人文素质教育为科学的发展指明方向”。

(一)通过人文素养教育能够丰富大学生的精神世界。中华传统优秀文化源远流长,有着极为丰富的文化资源以及极为深厚的人文资源。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民族伟大复兴,需要在大学生共同体中培育起一种强大的民族精神,增强青年大学生的精神竞争力。因此,必须加强大学生人文教育,让大学生感受到文化的力量,树立独立而健康的人格品质,塑造丰富而理性的精神世界,培养学生对世界、对民族、对社会、对人生乃至对自我的正确认识。

(二)通过人文素质教育能够丰富大学生的内在情感。从某种意义上说,内在情感对人的成功起决定作用。而优秀的人文作品是饱含丰富情感智慧的精神食粮,是大学生正确认识他人与自我的重要参照物,对提升情感智慧意义重大。比如,钦州学院的所在地钦州市,就有冯子材、刘永福等民族英雄典范,其抗法救国的英勇事迹激励着世世代代的劳动人民。而极具民族特色的坭兴陶文化,也是千百年来当地人民传承下来的宝贵非物质文化遗产,将其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既能生产出绚丽多彩的坭兴陶艺作品,也是进行人文教育的重要载体,更是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资源。进一步来说,它还可以成为我们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

(三)通过人文素质教育能够激发大学生的文化自觉。人文精神是以“真善美”的价值理想为核心,不断追求自身解放的一种自觉的文化精神。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满足人民过上美好生活的新期待,必须提供丰富的精神食粮。由此观之,人文精神所秉承的“追求、运用知识时的良知、责任感”价值取向,是大学生学习科学技术、运用科学技术的重要精神支撑,也更是保障社会全面健康发展的重要因素。通过加强大学人文素养教育,不断将人类优秀的文化成果内化为青年学生相对稳定的内在品质,这是培养其人文精神的关键环节,更是建构大学生优秀品格、魅力人格的重要路径。

三、地方本科高校应用型人才人文素质培养的途径

西方“人文主义”的提出源自中世纪文艺复兴时期,而现代意义的“人文主义”则是作为“科学主义”的对立面提出来的。相对于“科学主义”,人文主义更关注人的生命与意义;相对于“技术理性”,人文主义更强调价值理性;相对于“实用主义”,人文主义更追求人的精神境界。为此,亟须从实际出发,探索出台一些可行途径,进一步加强地方本科高校应用型人才人文素质的培养。

(一)推进地方高校人文学科建设,建设地方特色本科院校。当前,我国正推进高校“双一流”建设。纵观实力雄厚的综合性大学,甚至一些实力强劲的理工类大学,其人文学科的建设发展也从未被“冷落”,反而能够结合校本特色建设得更为扎实,其学科优势明显。比如武汉理工大学的交叉美学学科、中国海洋大学的海洋文化学科、清华大学的马克思主义学科、中山大学的管理学科等,都是其中的佼佼者。由此可见,一个大学自身发展与综合实力的提升,不只有工具主义、实用主义的理工类学科,更有人文精神、人文思想的人文学科在其中起到重要的支撑作用。

1.紧密结合区域优势,推进地方高校人文学科建设。人文素养培养是通过优秀的文化实现的。地方本科高校的人才培养,既要遵循科学教育、技术应用的理念,更要关注区域优势、特色文化,因地制宜开展工作。地方本科高校应当结合自身发展优势以及区位发展特点,在一些具有校本特色、区域特点的人文交叉学科上有所建树,从而更好地促进学校各项教育事业的发展以及综合实力的增强。比如,广西北部湾经济区的钦州学院,应该把着力点放在海洋人文社会、海洋经济、海洋美学、海事行政等方面,充分开展“向海经济”相关学科建设,为学校侧重理工学科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人文支撑,不断为学校发展以及社会声誉的提升注入源源不断的动力。

2.坚守人文教育阵地,努力建设地方特色本科院校。随着网络信息时代的到来,一些功利主义、极端个人主义等思潮弥漫校园乃至整个社会,给大学生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的形成带来的重大冲击。大学生精神世界贫乏,理想丧失和信念降低,目标茫然和追求漠然,成为当前高等教育必须认真对待的迫切问题。为此,地方本科高校必须坚守人文教育阵地,注重发展人文教育,构筑校园精神场域,营造浓厚人文氛围,培养健全人格的大学生,可以通过开设人文学科、设立人文教育基地、开展人文学科课题研究等多种方式,不断引进人文教育方面的人才,进一步营造浓厚的人文氛围和丰富的人文资源,提高地方本科高校软实力,为开展各项科学研究提供坚实的人文后盾。例如位于广西北部湾经济区的钦州学院,尽管当前的主要特色方向之一为海洋研究、工科等方向,为沿海产业经济发展培养高级技能人才,但该校目前仍十分注重人文学科建设,以培养德才兼备的技能人才为己任,长久坚守人文教育阵地。

(二)营造人文主义氛围,构建高效人本课程。和谐社会建设既需要经济发展提供坚实的物質基础,更需要文化发展提供丰富的精神食粮。“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实际上是指以人为主体的社会和谐相处的社会。”和谐社会、文化自信、社会主义文化强国,这些归根到底都与人的全面发展相关。为此,地方本科该校必须充分认识“人”这个实施主体,以“人”为落脚点和出发点,确立“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注重营造人文主义教育氛围,构建高效人本课堂。

1.紧密结合区域人文资源,营造人文主义氛围。文化是民族性和世界性的和谐统一,其中,文化的民族性是各种文化的个体性、独特性,它使世界上各民族的文化互相区别开来。因此,地方区域特色文化,是地方教育形态机构开展教育工作取之不竭、用之不尽的有利资源。为此,地方本科高校应该紧紧围绕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人文需要,紧密结合区域特色历史文化,充分利用本土特色人文资源,通过多种途径营造浓厚人文主义教育氛围。例如钦州学院充分发挥本土人文优势,在坭兴陶文化、海洋文化、刘冯精神等方面下功夫,主动承担起传承地方特色的教育责任,以此提升本校学生的精神境界,为钦州市乃至整个广西北部湾经济区的开放开发提供强有力的精神支撑。

2.理顺教育主题关系,构建高效人本课程。人文素养的核心不是单纯的“为己”,更不是简单的“以文”,而是通过人文知识的学习、人文思想的理解、人文方法的掌握、人文精神的遵循,引导被教育者更好地理解生活、洞察社会、完善心智、凝聚力量,从而在整个社会层面实现和谐状态,引导地方本科高校学生主动提高精神境界。为此,地方本科高校在设立人文主义相关课程时,要注重理顺人与其他种种对象的关系,确立人的“主体性”,从而确立一种赋予人生以意义和价值的人生价值关怀,实现人的自由和全面的发展,使受教育者在政治上、精神上、道义上充分实现人的价值,促进人文课堂高效、实用。钦州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开设的马克思研究类课程,正是基于确立人“主体性”价值而开设,对于提升地方本科高校开展应用型人才人文素质发挥了重要作用。

总之,人文素质教育的存在,是优秀文化基因延续的重要载体,也是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重要环节,更是中华传统优秀文化传承的重要组成部分。一个富含人文素养的大学生,才会去关心国家命运、民族前途、人民疾苦,才会去以自身的实践和能力革新社会,才会铭记历史责任和社会使命,成为推动社会进步的中流砥柱。可见,地方本科高校开展应用型人才人文素质培养任重而道远。

【参考文献】

[1]郑琼.高校大学生人文素养的提升路径[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16(6)

[2]桂署钦.大学人文素质教育论[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43

[3]中央党校经济学教研部课题组.试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N].光明日报,2005-03-18

【基金项目】广西高等教育本科教学改革工程项目“地方本科高校应用型人才人文素质教育与实践”(2016JGA361);广西高等教育本科教学改革工程项目“地方本科院校应用美学课程的开发与建设——以钦州学院为例”(2015JGA368)

【作者简介】梁芷铭(1981— ),男,广西玉林人,钦州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副教授,硕士生导师,高级职业指导师,钦州发展研究院研究员,广西先进文化发展促进会副会长,研究方向:政府行为与政策分析、公共治理与媒介传播。

(责编 黎 原)

猜你喜欢

人文精神应用型人文
人文
关于应用型复合人才培养的教学模式探讨
“5-2-1”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探索实践
人文精神在科技期刊编辑出版中的体现及构建
第8讲 “应用型问题”复习精讲
人文绍兴
人文社科
让人文光辉照耀未来
试论医学人文精神的构建
循证医学的人文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