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职公选课混合式教学的问题与对策

2018-08-15陆春桃

广西教育·C版 2018年5期
关键词:公共选修课混合式教学问题

【摘 要】本文从高职公共选修课程的定位出发,在课程普适性不强、资源建设难、教学低效等方面,分析目前高职公共选修课混合式课程教学中存在的共性问题,并就转变课程教学的思想观念,提高整体认识;做好课程整体设计,实现助教目的;建设丰富教学资源,体现助学功效;组织开展教学活动,达成教学目标四个维度展开论述,给出解决问题的应对策略。

【关键词】公共选修课 混合式教学 问题 策略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8)05C-0013-03

教育教学改革不断深入,慕课、微课、翻转课堂、移动平台等教育教学信息化的出现,引领了教育教学的重大变化。在信息化大背景、数学化校园环境下,混合式教学模式应运而生。这是一种将传统面对面学习优势与电子学习优势结合,发挥老师主导、学生主体功能,实现线上线下混合、学习媒体混合、学习方法混合、学习资源混合、学习环境混合、考核评价混合等多种混合,提高学习效果的新型教学模式。

一、高职公选课混合式教学中的问题

目前大部分高职学校必开的公选课有: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形势与政策、应用外语、应用数学、大学生职业指导、大学生心理健康、计算机应用基础、应用文写作、沟通与交流、安全教育、体育等。高职公选课推行混合式课程教学符合时代要求。然而,由于公选课的特殊性,在推行过程中碰到许多问题,如课程普适性不强、资源建设难、教学低效等,因而客观分析高职公选课推广混合式教学存在的问题,给出积极的应对策略刻不容缓。

(一)混合课程的普适性不强。公选课中除三门纯理论的思政课外,其余的课既强调理论性,又注重实操性。高职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明确要求:在培养高职学生应具备的专业技能和专业素养同时,需要培养学生科学的人生观、价值观及相应的职业技能和人文素养。高职的培养目标是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高职学校的师资配备、师资素质、学时保证、经费保障、教学质量等方面普遍得不到认可、重视与支持,因而在高职学校公共选修课中推行混合式课改困难重重,普适性不强。

(二)对混合式课程认识度不足。混合式课程改革将传统的“老师为中心、教师主体,课中教学、课外内化”向“学生为中心、学生主体,课中内化、课外自学”的模式翻转。从学院层面上看,翻转可以最大限度解决师资严重不足的问题,因而推行混合式课改,首选从公共选修课着手。在老师眼中,翻转看似可减少实际上课时数,可这减少的课时,与付出的课外时数、精力、脑力是无法对等的,因而潜意识中抗拒这一课改。学生方面,認为来高职是为了学习技术,公共选修课仅仅是为了完成学分而不得不修,实在没有必要耗费太多的课外时间去自学。

(三)资源建设的能力不足。相对于专业课程来说,公共选修课在推行混合式课程教学中还存在着资源建设能力不足问题。一方面,专业课程归属各教学系,有相应的专业建设和课程建设经费,而公共选修课除英语、数学、体育等隶属公共基础部(隶属思政部的思政课、大学生心理健康课程有专项拨款)外,其余课程没有相应的团队和课程建设经费。另一方面,大部分在职公共选修课教师毕业于师范院校,主修偏文科类的专业,尚未具备混合式课程建设需要具备的信息技术能力。

(四)教学组织能力欠缺。目前大部分高职院校的公共选修课课程,由于师资队伍的数量不足,为完成课程教学聘请了大量的辅导员、行政人员或校外兼职教师。由于缺乏团队管理,大部分兼课教师缺少相应的教学基本功训练,教学素质参差不齐,导致部分教师不知道如何备课、教学设计、课堂教学等,拿着教材照本宣科,对学生不管不问,任由学生睡觉、玩手机等。少部分教师甚至不具备高校教师资格,缺乏基本的职业素养,上课迟到、随意停课等。以上种种,造成了大部分公共选修课程学生到课率低、听课率低、教学质量低的现象。

二、高职公选课混合式教学的对策

针对目前高职院校在公共选修课程推行混合式课改中存在的共性问题,结合笔者在开展大学生职业指导、应用数学混合式课程建设及教学中的体会,要在高职院校公共选修课程教学中推行混合式课改,应从以下四个方面着手,寻求解决问题的应对策略。

(一)转变课程教学的思想观念,提高整体认识。具体如下:

1.学院层面加强宏观管理,从队伍、制度建设上给予倾斜。学院应加强宏观管理,一方面以立项并配备科研分值的方式出台配套的激励制度,鼓励广大公共选修课程的老师积极投身混合式课程建设。另一方面,配备师资、成立教学团队,严格按照人才培养方案,给予公共选修课课时保证。同时为了更好地发挥混合式课程教学的实效性,确保学生有更多的时间来开展线上自学,还应考虑周学时尽量少(2-4节/周)、小班上课以保证充足时间完成线下教学活动,从而实现知识的内化。不宜急于求成开展“大跃进”式的活动,可先由项目负责人试点运行,等条件成熟后再全面推行,以点带面、稳步推进。

2.教师个体树立改革意识,通过培训、学习提升能力。广大公共选修课教师要充分认识到职业教育推行混合式课改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及时转变观念、树立教改意识。要做好角色的转变,让自己从传统的知识传授者转变为课程设计者、活动组织者、环境构建者等。要具备基本的信息技术操作技能、信息化条件下的教学设计方法、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能力,要通过系统培训、自主学习等多种方式,去学习掌握计算机、网络、多媒体等现代信息技术知识,学会应用常用的信息技术手段和制作相应的信息化作品,主动求知探索、自觉投身信息化技术改革浪潮。

3.多渠道多方面齐努力,引导学生接受混合式课改。一是通过学院网站、板报等媒体方式,借助辅导员力量宣传混合式课改的重要性。二是老师要精心设计好课程教学的第一次课,除了要说明“为什么要学?学什么?怎样学?”之外,更重要的是通过第一次课,让学生明白课程开展混合式教学的意义和作用,同时制作一些通俗易懂的操作视频,如“平台使用手册”“发布话题”等,打消学生的畏难心理,引导学生边看边学、边学边做,学会学习并乐于接受混合式教学。

(二)做好课程整体设计,实现助教目的。开展课程教学,应做好课程教学的整体设计,方便课程教师在开展课程教学前理清教学思路、明确教学目标,实现助教的目的。

1.教学内容选取。教学内容选取是课程教学的核心部分,根据人才培养方案,编制好课程的教学大纲,结合岗位需求、学生实际,选择和确定课程教学内容。

2.教学策略思路。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先确定课程三维教学目标,要求学生“知理论、能应用、讲合作、重意识”。依据“以问题为导向、以学生为主体、以信息技术为手段”的教学策略,采用“问题导向”或“任务驱动”教学法。

3.考核评价设计。打破传统的“一卷定终身”的考核方式,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学习特征,设计了“线上线下相结合,过程与实践相结合”考核评价方式,其中:课堂纪律占10%(线下、过程),线上数据占20%(线上、过程),课后作业占10%(线上),理论测试占30%(线下),实践活动占30%(线下、实践)。

(三)丰富教学资源,休现助学功效。目前,混合式课程的资源形式主要有学习指导、电子课件、微课、动画、视频、图片、仿真软件、游戏软件等,针对不同的课程应设计对应的线上资源。

1.思维导图,引导学习。编制每个教学任务的思维导图(图1),引导学生清晰了解要完成该教学任务的学习,必须先明确本次教学的学习目标、教学重难点。再通过观看相应的电子课件、微课、视频等媒体素材,加深对知识点的学习,进一步加深对三维教学目标的理解。之后进入“单元测试”,完成相应的知识测试,学不会、看不懂、不会做的再次观看媒体素材,并就疑难点与老师在“讨论园地”中展开讨论。通过清晰的思维导图,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培养学生自学的能力。

2.媒体素材,方便助学。媒体素材是课程内容传授与知识学习的载体,是老师课程资源设计、开发建设的重点,是教学设计与学生学习活动的纽带。混合式课程资源建设以“学生”为立足点,将课程知识碎片化,制作可视化、动态化的电子课件、微课、案例视频、动画等媒体素材,确保学生“看得懂、学得会”,实现助学目的。

3.线上任务,检验成效。针对电子课件内容、微课及微视频呈现的知识点,设计指向明确、简单明了的“测试园地”,限定测试次数(一般设为三次)、完成时间,以检验学生自学的成效。就本教学任务的重难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碰到的疑惑,在“讨论园地”精心设置了系列专项话题,如:为什么说快乐无极限?(应用数学之单元二“极限及其运算”)如何做方能梦想成真?(大学生职业指导之任务四“知行篇”)引导学生就心中所想、所知、所惑与老师展开讨论。最后通过“作业空间”来检验学生完成学习任务的收获及成果。

(四)组织开展教学活动,达成教学目标。有丰富的教学资源、完整的教学设计,要完成混合式课程教学,还要通过精心设计一系列的线下教学活动,方可实现知识的内化。

1.课前,线上自主学习测评。要求学生登录平台,观看各任务的思维导图、电子课件、微课、系列微视频;之后进入“测试园地”完成任务自测题,进入“讨论园地”,就预设好的问题与老师展开讨论。或是就老师布置的任务,按要求分组于课前自行准备。老师于课前一晚对学生完成自学情况进行统计分析,根据情况进行教学调整。

2.课中,线下协作实践展示。

环节一:创设情境,导入课题。播放与教学内容相关的微视频,请同学们认真观看,并为视频中的人物或事件把脉诊断,通过老师启发,导出课题。

环节二:查漏补缺,查找问题。先展示学生完成自测、讨论情况,针对学生课前自学、自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利用主课件对这些问题再次讲解。

环节三:汇报展示,解决问题。请各组代表上台汇报本组的任务结果、分享完成任务的学习心得,老师根据学生的回答加以点评,并结合一些案例视频,归纳出本教学任务的核心知识,解决教学重点。

环节四:合作探讨,拓展提升。按课前预设好的思路,组织开展系列教学活动,如:闯关游戏、连线游戏、找茬游戏、你出题我来猜等活动,结合图片、视频、动画等抛出系列问题,引导学生围绕这些问题展开讨论,合作探讨,共同完成活动,攻克教学难点。

环节五:布置作业,总结评价。布置课后学习任务,利用主课件对本次课的学习内容进行归纳总结。

3.课后,线上线下结合拓展。一是要求学生登录平台,完成常规的“课后作业”。二是推荐相应的公众号,供学生拓展学习。三是将资源上传,供學生再学习。

信息技术迅猛发展,推动着职业院校现代信息技术应用创新。作为职业教育公共选修课程的老师,应紧跟时代,深入探讨信息技术与职业院校公共选修课程教学的有机融合,努力改变传统思想、更新教学方法、创新教学模式,扎实推进职业院校公共选修教学的改革步伐。

【参考文献】

[1]刘镇.混合式教学模式在高职建筑工程计量与计价课程中应用[J].现代职业教育,2016(31)

[2]王晓寅,赵世莉.基于混合式学习模式课程学习资源建设的思考[J].甘肃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4(2)

[3]魏 民.提高职业教育信息化水平加快推进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4(21)

【基金项目】2015年度广西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工程项目“高职公选课混合学习模式下的教学管理研究和实践”(GXGZJG2015A042)

【作者简介】陆春桃(1965— ),女,广西巴马人,广西电力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数学教学及教学管理。

(责编 丁 梦)

猜你喜欢

公共选修课混合式教学问题
浅谈西藏高校公共选修课教学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
公共选修课的慕课模式探讨
高等院校本科生公共选修课教学改革探索
基于SPOC平台的混合式教学模式研究和实践
基于SPOC模式的《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改革的研究
浅论在混合式教学模式下高职思政课评价体系的构建
《C语言程序设计》课程的教学改革与实践
演员出“问题”,电影怎么办(聊天室)
韩媒称中俄冷对朝鲜“问题”货船
“问题”干部“回炉”再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