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优秀传统文化在高校思政课 实践教学中的价值功能研究
2018-08-15赖远妮朱新辉
赖远妮 朱新辉
【摘 要】本文论述广西优秀传统文化的基本思想突出表现为爱国主义的伟大情怀、自强不息的精神品质、清正廉洁的政治本色和团结和谐的社会生态,广西优秀传统文化资源是增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有效性的重要价值源泉,具有矛盾淡化、价值滋养、道德教育、导向规范和辐射示范等价值功能。
【关键词】广西优秀传统文化 高校 思想政治理论课 实践教学 价值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8)05C-0034-03
广西优秀传统文化作为地方文化,不仅是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同时也是不可或缺的精华部分。它的内涵丰富、博大精深、影响深远,不仅为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文化基础,也为广西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强大的人文支撑。把实践活动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载体,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题中应有之义。对广西优秀传统文化资源进行开发、整合、利用,对于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将具有重要价值。
一、广西优秀传统文化的基本思想
广西各民族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在独特多维的自然地理环境、人文环境、历史沉淀和政治经济中孕育了独具特色、多元共生、交融共进的民族传统文化,构成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充实和丰富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宝库,其基本思想突出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一)爱国主义的伟大情怀
广西各民族始终饱含着伟大的爱国主义情怀,在国家处于危难之际团结一心、抵御外敌、不畏牺牲。明代广西壮族女英雄瓦氏夫人的抗倭爱国精神值得广西民众和中国人民永远缅怀和纪念。刘永福率黑旗军参加中法战争,屡次大败法军,取得了我国近代以来反抗西方国家侵略的一次重大胜利。清朝末年国难当头,广西老将冯子材将生死置之度外,奉命率兵奔赴抗法前线,奋勇杀敌,一举反败为胜,夺取了震惊时世的镇南关——谅山大捷。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国民党桂系首领李宗仁积极指挥徐海会战,其中台儿庄战役歼灭日军二万余人,是全面抗战爆发后中国正面战场取得的首次大捷。八路军团长欧致富指挥的黄崖洞保卫战,以不足一个团的兵力痛歼1000余装备精良的日军。此外,广西军民共同投身的昆仑关战役、桂林保卫战等均用鲜血留下了壮乡人民爱国奉献的足迹,体现了广西人民的爱国情怀。
(二)自强不息的精神品质
自强不息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精神,从根本上反映了中华民族百折不挠、乐观向上、坚韧不拔的顽强生命力和崇高的精神品格。广西历史上一位位名人自强不息、积极有为的精神就是广西优秀传统文化的集中表达。北宋著名谏臣唐介(广西兴安人)因父亲死后家中贫困,家中亲友纷纷集资相助,然而他毅然谢绝亲友的援助,甘愿过清贫的日子,并刻苦读书,考取了进士,从此深得朝廷器重,步步高升。唐介在任期间深明大义,德行高尚,为官清正廉洁,不畏权势,与同朝的包拯一样刚正不阿。南宋蒋允济(广西兴安人)自幼家境贫寒,但他勤学苦读,考取进士。蒋允济为官期间勇于打击豪强,严办不法之徒,并竭尽全力减轻老百姓负担,深受百姓爱戴。王力先生(广西博白人)是中国现代语言学奠基人之一。他出身贫寒,早年辍学,但他却自强不息,坚持自学,最后考取清华国学研究院,一直奉献于高等教育第一线,他自强不息、矢志学术的精神已经成为后世的楷模。
(三)清正廉洁的政治本色
广西历代官吏清正廉洁的政治本色贯穿于漫长的历史进程,构建了广西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核。在明朝,广西兴业县人何以尚以举人出身进入仕途,任职期间,他始终秉持着“忠孝、清廉、正义”的做官原则,做到尽忠职守、清正廉洁、刚正不阿、扬善惩恶、造福百姓,最终赢得老百姓的高度赞扬。明朝弘治年间,周敦颐的后裔从湖南道州迁徙至广西桂林兴安县江头洲村。从明清至民国初期的200多年间,周氏后裔先后出仕为官者就有200多人。周氏后裔世世代代的为官者均以清正廉潔为祖训,爱民惠民,无一贪官,因此江头洲村也被冠以“清官村”的美誉。如今村民们也常以先辈们为政清廉的高尚品格教育后人。广西兴安县李时沛自幼跟随父亲和祖父学习读书,少年便成秀才。乾隆年间李时沛在多地任知县,期间他为政清廉,为人宽厚,同时还注重教育、关心农业,深得民间老百姓称赞。
(四)团结和谐的社会生态
广西各民族在历史上虽然存在民族隔阂和冲突的一面,但总体上说,团结与和谐是广西各民族关系的主旋律。经济方面,壮族与迁入的其他各族在长期的经济生产中逐步形成了相互学习、取长补短、共同发展的密切关系。如壮族慢慢开始使用汉族带来的铁器、牛耕等先进的农业生产工具和生产技术;汉族也开始学习修建侗族擅长的干栏式居住建筑。在民族信仰方面,广西各民族已经达到了共奉共敬的程度。如贺州八步区的都江盘古庙本是瑶族祭祖的场所,现在不仅吸引了瑶族参加,同时也会邀请壮族、汉族等其他民族参加。婚姻习俗方面,在广西历史上一直存在着不同民族间的通婚现象。如今无论是乡村还是城镇,广西各民族通婚已经是非常普遍的现象,更有一些过去极少外嫁的少数民族姑娘也开始离开自己的村落;不少过去不嫁瑶族、壮族的汉族女子也渐渐嫁进了壮家瑶寨。民族间的相互通婚有助于消除民族隔阂,融通民族情感,促进民族团结。
广西传统文化的精华不但对过去,而且对现在,甚至是未来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高校大学生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主力军,更应该继承和发扬这些优秀文化,让广西优秀传统文化成为引领他们成长成才的精神力量。
二、广西优秀传统文化对提升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效果的价值功能启示
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实践教学中,以广西优秀传统文化资源为载体,能够发挥矛盾淡化、价值滋养、道德教育、导向规范和辐射示范等功能,引导广大学生运用先辈们创造的文化生活方式教育和滋养自身,帮助大学生追求崇高的道德理想,铸造高尚的精神品格。
(一)矛盾淡化功能
思想政治教育所面临的问题,仍然是学者将其课题化、知识化的问题,其所遵循的原则,是近代德育所共同遵循的知性德育逻辑。在传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模式中,大学生往往容易把聚焦点放在教育的内容上。一旦提到思想政治教育,他们潜意识就会认为是一种政治说教,是要给他们洗脑,于是在教与学的过程中便容易产生较强的抵触情绪。这也是严重影响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效果的一个重要原因。因此,要使思想政治理论课达到预期的效果,引导大学生将理论知识内化于心,外化于行,首先要淡化受教育者与教育内容的矛盾。将广西优秀传统文化资源嵌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中,可以将受教育者的聚焦点从生硬的教育内容转移到广西文化现象当中。广西很多传统文化本身就蕴藏着丰富的教育资源,如爱国主义情怀、自强不息、清正廉洁、团结和谐等精神,同时由于这些传统文化资源都是在广西经过历史的积淀,又与大学生的成长环境及生产生活密切相关,这样便有助于思想政治教育者很好地寻找到教育内容与受教育者所处文化环境的结合点,顺理成章地将受教育者的聚焦点从冷冰冰的教育内容转移到他们熟知的、甚至是引以为豪的文化现象上去,淡化受教育者与教育内容的矛盾,使受教育者在更接地气的实践活动中感知它、领悟它、接受它,进而传播与践行中国精神。
(二)价值滋养功能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一旦脱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就如同一棵大树没有了延续生命的根,就会失去滋养,割断命脉。广西优秀传统文化资源蕴含了当代重要的价值追求,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弘扬具有滋养功能。将广西优秀传统文化资源嵌入高校思想政治课实践教学中,通过各种实践活动让大学生充分感受孕育在自己成长环境中的各种优秀传统文化的深厚底蕴和育人精髓,让大学生在自己熟知的文化中受教育,从而潜移默化影响着大学生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如广西传统民本思想、勤政爱民、清正廉洁的政治本色将更有助于大学生理解敬业、公正和法治的精神内涵;广西传统文化中凸显的民族团结和谐的思想更好地为大学生诠释了和谐、平等和友善的价值理念;广西延续已久的爱国主义情怀,直接成为教育大学生爱国、奉献的价值资源;广西刚健有力、自强不息的精神品质同样是中华民族文化中有益的思想道德成分,引导大学生不断完善自我,培养一种不屈不挠、坚韧不拔、奋发有为的精神,激励大学生共同构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三)道德教育功能
中国传统文化具有非常浓厚的道德色彩,而教育的主要内容也是教导学生加强道德修养,提高自身道德水平。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任务是引导受教育者树立崇高的理想信念,提高科学文化知识素养,增强法制观念,帮助其形成积极健康的精神状态和良好的道德品质。教育过程中,传统文化对学生健全人格的塑造、人文素质的培养、社会主人翁意识的增强等方面都有重要的作用。一方水土孕育一方文化,一方文化感染一代又一代地方后裔。广西优秀传统文化嵌入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能够拉近学生自身与历史发生现场和情境的距离,让学生在身临其境中感受地方传统文化资源中蕴含的爱国主义精神、无私奉献精神、团结协作精神等。距离的缩进有益于打破生活的局限,心灵上产生共鸣,使各种文化教育资源在大学生头脑中丰富与再现,并渗入到学生自身的主观状态,让大学生对广西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意义产生认同感,使得思想政治教育不再是空洞的、抽象的、高高在上的,而是真实的、可触及的、可感知的。广西优秀传统文化通过各类形象生动的实践活动的丰富阐释,还能够为大学生提供更多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机会,丰富大学生的道德想象力,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时效性。
(四)导向规范功能
现代化是一个文化转轨的过程,面对当前世界经济多样性发展的社会现实以及世界范围内各种思想文化交流、交融、交锋日益频繁,大学生不得不受到各种价值观迥异的文化思潮冲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主流价值面临严峻挑战。部分大学生对马克思主义产生质疑,感觉共产主义虚无缥缈,精神世界日益空虚,共产主义理想信念开始动摇。因此,构建广大青年学生正确的价值取向,巩固壮大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首要任务。广西优秀传统文化蕴含了广西各族人民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以及对实现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的理想信念。将内涵丰富的广西优秀传统文化资源融入思想政治理论课各类实践活动中,将有效帮助大学生拓宽人类文明的视野,吸取人类文化的精华,让大学生充分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激发他们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使他们真正成为中华民族的传承人,为今后传承我国的文化和历史承担起更大的责任,担负起更重的使命。同时实践教学活动可以充分运用这些(下转第50页)(上接第35页)文化资源蕴含的马克思主义信仰、社会主义和共產主义理想信念对大学生进行教育,通过发挥其规范导向功能,对社会文化中消极腐朽的思想进行改造,摆正社会文化发展的正确方向,引导大学生牢牢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主流价值观。
(五)辐射示范功能
将广西优秀传统文化资源嵌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能够发挥较明显的辐射示范功能。广西这些优秀历史资源正是广西大学生所熟知的人和事,也许还是祖辈父辈口口相传的乡土传奇故事。将这些资源嵌入到实践活动中,让大学生意识到自己的同乡居然成了高校教学活动里广泛颂扬的英雄人物,成为教育示范的标杆,更容易激起大学生本人内心高度的认同感和自豪感。一旦这样的实践教学资源从心理上得到了大学生的接纳,从空间上便产生了亲近感,从情感上便更易于接受,从教学上更容易使大学生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更能激励他们将这些优秀传统文化精髓内化为自身的价值追求,行动上更加自觉地树立高尚的理想信念。广西优秀传统文化资源嵌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中一旦形成较为固定的模式,便以其独特的育人方式,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发挥辐射示范功能,对广大学生产生影响,并从校园辐射到社会,带动整个社会文明程度的提高。
广西各民族的文化魅力随着历史的推移,沉淀和凝练成为优秀的地方传统文化资源,蕴含着丰富的理论源泉和重要的教育意义,将其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进行融合有着时代必然性和重要的价值功能。广西各高校应该多渠道充分挖掘和利用当地优秀传统文化在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中的价值,进而完成对青年学生的价值塑造和人格培养。
【参考文献】
[1]赵继伟.论思想政治教育与文化的彼此“溶身”[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6(6)
[2]陈万柏,张耀灿.思想政治教与学原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5
【基金项目】2017年度广西高等教育本科教学改革工程项目“广西优秀传统文化资源嵌入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创新模式研究”(2017JGB503);2016年广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实践立项研究课题“新时期广西独立学院德育实践研究——以中华礼仪文化为视角”(2016LSZ028);2017年度广西高等教育本科教学改革工程项目“桂林抗战文化资源在本地高校思政课教学中的应用”(2017JGB508);广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实践立项研究课题“少数民族地区思想政治理论课民族文化资源开发和应用研究——以广西高校为例”(2016LSZ010)
【作者简介】赖远妮(1982— ),女,广西桂林人,桂林理工大学博文管理学院讲师,硕士,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思想政治教育;朱新辉(1988— ),男,江西吉安人,桂林理工大学博文管理学院助教,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责编 丁 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