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文明教育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有效融合
2018-08-15莫丹
莫丹
【摘 要】本文论述生态文明教育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融合的必要性和原则,提出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为载体,通过创新教育内容和教学方法、加强情景与环境营造、开展问题导向教育教学、拓宽实践育人措施等途径加强对生态文明建设的认知认同、情感认同、理性认同和行为认同,从而推进高校生态文明教育。
【关键词】生态文明教育 高校 思想政治理论课 有效融合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8)05C-0028-03
根据《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纲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必须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为指导,紧紧围绕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努力把学生培养成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人才。新时代背景下,要加速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就必须加强生态文明教育,将生态文明教育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有效融合,培养大学生的生态思想观念、生态道德修养、生态责任意识和生态行为习惯,有效发挥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在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中的模范作用、传播作用和践行作用。
一、生态文明教育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有效融合的必要性
(一)生态文明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题中之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国家层面的要求之一是“和谐”,而“和谐”也是建设中国特色生态社会的核心价值观,是生态文明建设的灵魂归宿。“和谐”包含着社会和谐与生态和谐,是社会主义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的价值目标。党的十九大明确提出要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美丽”更是将社会和谐与生态和谐高度统一,并进一步明确了生态文明建设在国家价值观中的重要地位。生态和谐与社会和谐息息相关,相互影响。“大量事实表明,人与自然的关系不和谐,往往会影响人与人的关系、人与社会的关系。如果生态环境受到严重破坏、人们的生产生活环境恶化,如果资源能源供应高度紧张、经济发展与资源能源矛盾尖锐,人与人的和谐、人与社会的和谐是难以实现的”。纵观近年来的环境群体性事件,一些欠发达地区为了追求GDP增长,重眼前利益而轻环境保护,一些重大項目都经历了“政府拍板—民众抗议—项目搁浅”的过程,这就为环保维权事件的发生埋下了隐患。生态和谐作为社会和谐的基础,生态的不和谐会严重影响社会和谐。生态建设事关社会建设、经济建设、政治建设和文化建设,只有将生态文明理念融入发展的全过程,贯穿、渗透到整个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才能保障党在管理资源环境等问题上的执政能力和执政绩效,才能加快解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社会层面的要求之一是“平等”,“平等”也是建设中国特色生态社会的核心价值观之一,更是现代社会追求人权的基本内容之一。一般意义上的平等,是指人与人之间,权利、机会和地位等社会关系,经济、政治、文化等权益的平等。而生态文明观中的“平等”不仅包含人与自然的平等,也包含了人与人的平等,准确地说,是人与人之间的生态地位和权益平等。《我们共同的未来》指出:一个充满贫困和不平等的世界易发生生态和其他的危机,资源耗竭和环境压力等问题产生于经济和政治权利的不平等。即人与自然的不平等和人与人之间的不平等存在着密切的联系且相互影响。生态危机和资源枯竭等生态问题由来已久,究其根源,是人类经济、政治、文化等权益不平等所致。当下,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大量走私“洋垃圾”,发达国家将国内重污染企业向发展中国家转移,某些国家以操纵自然资源的方式实现对别国的控制等现象屡见不鲜,若任由发展,这将使得人与自然的不平等和人与人之间的不平等陷入恶性循环。实际上,人与人之间的权益不平等也是我国资源环境问题重要缘由。“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要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就要摆正人与自然的关系,在生态领域内实现人与人之间的权益平等。正如老子所云:“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只有平等才能和谐共生,才能拯救生态危机与社会危机,确保人民群众平等共享生态文明改革与建设成果。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公民层面的要求之一是“友善”,即人与人之间一种友好、善良的品质与态度。但在生态领域内,应赋予“友善”更为广义的理解,即于己、于他人、于社会、于自然友善,只有友善才有可能实现和谐。恩格斯在《自然辩证法》中指出,“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人类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对我们进行报复”。生态文明建设关乎社稷民生,关乎民族未来,在生态文明建设中,我们追求人与自然和谐、平等,自然不是人类的敌人,也不是人类的猎物,而是不可或缺的朋友,我们要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遵循自然发展规律,不强加人的意志,以友善的心态,与之和睦相处,并保护自然。建设生态文明首先要改变价值观念、思维方式,其次是改革生活方式和生产方式,但变革的每一步、每一个环节都要牢固树立生态意识,落实生态责任,培养更多的生态公民。
(二)生态文明教育有助于进一步拓宽思想政治教育的领域。学生热爱社会主义祖国,拥护党的领导,确立献身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政治方向是高校德育目标之一。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大学生是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肩负民族复兴的重任,是当下中国的一个重要群体,更是建设生态文明的生力军,加强对大学生的生态文明教育,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生态思想观念、生态道德修养、生态法制意识、生态责任意识和生态行为习惯,应是德育在新时代建设生态文明的必然要求。
目前,高校有些学生生态道德意识缺失,资源浪费、污染环境严重等现象,而生态德育课程却鲜有开设。因此,有必要对学生进行生态德育。生态德育的主要内容应该是从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道德观出发,结合学校教育的原则和基本规律,对学生进行生态责任教育、理性消费教育和可持续发展观教育等,培养其树立正确的生态保护观念,自觉将生态道德行为的基本准则和规范作为行为准则,并以此指导自己的生产、生活、消费行为,从而养成良好的、与保护生态环境相一致的道德文明习惯。生态道德教育实际上是养成教育,其最终目标是使受教育者养成爱护自然环境和生态系统的生态保护意识和相应的道德文明观念,与自然和谐相处,减少污染和浪费,真正做到人类与自然互利互惠,从而确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思想政治教育是立德树人的灵魂工程,将生态文明教育融入高校思想政理论课中,有助于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具体化,使传统的道德教育鲜活化。既是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的需要,也是高职思想政治教育顺应当今时代发展的需要,更是促进我国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需要。因此,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科学合理地融入生态文明教育很有必要。
二、生态文明教育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有效融合的原则
(一)阶段性原则。生态文明教育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有效融合的根本就是学生对生态文明的认同。从个体的价值接受规律出发,要达到有效的认同应当经过四个阶段,即认知认同、情感认同、理性认同和行为认同。在认知认同阶段,主要让学生完整、准确地理解生态文明教育是什么以及为什么要进行生态文明教育;情感认同阶段,这是建立在学生的深刻认知基础之上的阶段,在教育教学中,通过文化育人、典型感化等作用,潜移默化地让学生从内心去接受和喜欢;理性认同阶段,即学生对生态文明教育的信息进行分析、处理、加工,形成具有个性的评价、选择和行为标准,能够审视自我,调整自己的行为习惯。行为认同阶段,就是学生在日常生活和学习中,将生态道德行为的基本准则和规范作为行为准则,拥有良好的、与保护生态环境相一致的道德文明习惯。这四个阶段是循序渐进的,是一个从感性到理性的发展过程,是一个内在情感到外在实践反复进行的过程。因此,在认同的每一个阶段都应当制定与之相适应的教育教学方法。
(二)理论联系实际原则。理论联系实际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中的一个基本教学原则。其要求是在教学过程中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立场、观点、方法以及相关的知识,结合社会热点、时事政治、生活实际来分析问题,正确认识事物,掌握知识。生态文明教育是一个内在情感到外在实践反复进行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理论认知认同是一切的前提和基础,它可以促进情感认同和理性认同,在实践中,最终通过行为认同得以体现。因此,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必须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立场、观点、方法以及相关的知识,把教学和实际生活相结合,联系国内外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变化和学生的思想,引导学生了解所学理论知识,正确认识生态文明建设,增强学生的认知认同。在实践教学中,以理论认知认同为基础,坚持“三贴近”,融入本土教育资源,强化学生的情感认同和理性认同,促进学生将所学知识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最终达到知行统一。
(三)教育與自我教育相结合原则。辩证唯物主义认为:内因是事物变化的第一因素,外因是事物变化的第二因素,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学生是教育的客体,也是自我教育的主体,教育要发生作用,就一定要通过学生这个内因,即通过学生的自我教育来实现。生态文明建设要培养大学生树立正确的生态保护观念,自觉将生态道德行为的基本准则和规范作为行为准则,并以此指导自己的生产、生活、消费行为,从而养成良好的、与保护生态环境相一致的道德文明习惯。高校进行生态文明教育的最终能目的就是为了能让学生学会自我教育,自我教育也是行为认同的表现之一。因此,在生态文明教育过程中,应当发挥高校和大学生这两者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培养学生的主人翁意识,不断提高学生的自我认识能力,利用问题导向教育教学,激发学生积极思考生态文明建设中的矛盾,在解决矛盾的过程中,促进学生自我认识的深化;不断提高学生的自我调节能力,通过帮助学生制定自我教育目标,引导学生学会自觉控制、调节自己的言行和心理状态,学会合理看待生态文明建设过程中存在的各种矛盾,适应生态文明建设的需求,确保自己的行为符合生态道德行为的基本准则和规范。
三、生态文明教育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有效融合的途径
(一)创新教育内容和教学方法,加强对生态文明建设的认知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生态文明建设的支撑和引领,每一门思想政治理论课都能通过深入挖掘,寻找出二者有效的契合点。在创新教育内容和教学方法中,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首先要深入发掘思想政治理论课中的生态文明教育资源,再将生态文明教育与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内容巧妙融合,理论学习是认知认同的首要环节,也是阶段性原则的基本要求。以“两课”教学内容为例,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教学中,根据课程内容的主线——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深挖生态文明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关系,引导学生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立场和方法以及相关知识,认识和理解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的关系,思考怎样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生态文明建设中,着力培养大学生的生态思想观念、生态道德修养、生态责任意识和生态行为习惯,使生态文明理念由内化的信念转化为外化的行动。在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程教学中,在讲授“社会主义的本质”“根本任务”“我国当前社会主要矛盾”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布局”等理论知识时,要让学生明白要发展就要和谐,要人与人、人与社会以及人与自然的和谐,要美好生活,要金山银山,就要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在引入社会热点、时事政治或生活实际时,对于“把握经济发展新常态”“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从全面建成小康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等问题,要结合目前社会现实问题分析,强调生态文明是有关“新常态”“现代化经济体系”“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等目标内容之一,从而激发大学生的生态危机意识,增强大学生的生态责任意识,为大学生投身生态文明建设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加强情景与环境营造,提升对生态文明建设的情感认同。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曾说:“一切知识都是从感官开始的”,所以先进的教学内容配以学生喜闻乐见的教育教学方式,有助于提升教育教学效果。从以人为本、回归生活、注重发展的教育理念出发,如果能够在课堂上合理设置真实或接近真实,在现实生活中能找到生态文明建设教学情境,以情感激发学生学习生态文明建设的欲望,如多运用学生喜爱的网言网语、案例数据、故事分享等生态文明建设进行阐释,将大道理变成微话语、小故事,激起学生的认知冲突,激起学生的积极思考,再引导学生循着知识产生的脉络去准确把握学习内容,将可以帮助学生顺利实现知识的迁移和应用。再如在党团活动、学生社团活动、班级主题实践活动中,利用“世界地球日”“世界环境日”“世界水日”等特殊且重要时间节点,开展生态文明宣传教育;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突出生态文明建设的氛围,倡导绿色生活方式、引导合理消费,深入开展文明餐桌行动、设置生态文明行动小贴士和指示牌等,逐步形成“保护环境、人人有责”的良好校园风气。除此之外,还可通过校园网站、官方微信微博、校园广播站等校媒平台,讲述党的十八大以来广西是如何走出具有本土特色的绿色发展之路,通过对典型人物和典型事件的深度挖掘宣传,讲好“广西生态文明建设故事”,讲透“广西西生态文明建设成绩”,不断提升学生的自豪感和认同感。组织创作体现具有广西特色的绿色发展之路的动漫、动画、微电影等,把生态文明教育贯穿到凡人善举、典型报道、文化作品中,让学生在校园的各个角落都能感受到生态文明的强大场域。
(三)开展问题导向教育教学,提高对生态文明建设的理性认同。我们可以将问题导向式教学法看作“疑探展评”模式的简化。以混合式教学为例,第一步,自主学习。教师结合时政热点问题,在线上布置与生态文明建设有关的自学任务,学生在上课前通过阅读课本或查找资料的方式,完成教师布置的本次课自学内容,在学习过程中遇到有疑问的地方,自己做好标记。第二步,合作探究。线下各学习小组的组长负责组织本小组的同学讨论在自学中遇到的疑惑的内容,再将讨论过程记录,最后总结出本小组讨论的3个最有代表性的问题及讨论结果,并在上课的前一天交给任课教師。第三步,答疑解惑。任课教师汇总各学习小组提出的问题,并将学生疑问最多的问题作为本次课的重点来讲解。第四步,归纳整理。每个学生根据答疑解惑情况自由提问,并整理好各自的笔记。通过问题导向的讨论,可以锻炼学生明辨是非的能力,课堂上教师深入浅出的讲解,可以有效引导学生正确认识环境利益诉求,课堂互动自由提问可以畅通学生的表达渠道,推进学生参与绿色生活、生态校园的建设,增进理性认同。
(四)拓宽实践育人途径,强化对生态文明建设的行为认同。正所谓“实践出真知”,实践不仅可以强化行为认同,还可以进一步深化理性认同、情感认同,促进认知认同。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可设计具有时代特点的生态文明主题实践活动,开展社会调查、志愿者服务或公益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触摸生态文明建设的概念,体悟和谐、平等、友爱等价值准则和道德品质,在生态文明教育中深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又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生态文明理念,使生态文明理念真正融入学生的学习和生活,走进学生心灵,提升精神境界,增强生态责任意识。
总之,生态文明教育是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应有之义,其最高目标是实现受教育者的自我教育。这就要求强化生态文明的认同教育,只有认同才能成为个人的人生价值标准和行为标准。生态文明教育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有效融合,不仅是贯彻落实《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纲要》的重要举措,还是培养学生牢固树立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观的必然要求。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G].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6
[2]积极探索环境群体性事件治理路径[EB/OL].(2016-08-11)[2018-01-22].http://news.cqnews.net/html/2016-08/11/content_38055519.htm
[3]廖金香.高校生态文明教育的时代诉求与路径选择[J].高教探索,2013(4)
[4]蔡永海,谢滟檬.我国生态文明制度体系建设的紧迫性、问题及对策分析[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4(2)
[5]饶世权,鞠廷英.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培养大学生生态文明素质的探讨[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3(40)
【基金项目】2016年广西电力职业技术学院课题“生态文明教育融入高职院校思想政治课实践教学的研究” (2016JGY11)
【作者简介】莫 丹(1987— ),女,广西南宁人,硕士,广西电力职业技术学院讲师,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责编 黎 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