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数据挖掘分析古今中医治疗干眼症的用药规律*

2018-08-15文瑾,谢琳,刘勤

西部中医药 2018年7期
关键词:玄参牡丹皮熟地黄

正常眼球表面覆盖一层泪膜,而泪膜的稳定性依赖于其脂质层、水液层、黏蛋白层3者的量、质的正常及泪液动力学的正常[1]。干眼症是由于泪液的质或量异常,或泪液的动力学异常引起的泪膜不稳定及眼表面的损害,从而导致眼部不适症状的一类疾病[2]。临床表现为白睛不赤不肿,自觉眼内干涩不适,视物昏朦等主症[3]。中医将其归属为“白涩症”“白涩”“干涩昏花”“神水将枯”“白痛”“涩翳”“眼干”“燥证”“神水苦瘁”“神水将枯症”等范畴。

随着电子产品的普及、环境污染、手术并发症等诸多因素,干眼症随年龄的增长患病率呈上升趋势,年龄趋向年轻化,且女性患病率高于男性[4-5]。国内流行病学调查显示:2005年对西藏地区680例40~80岁人群进行调查发现干眼发病率为19.26%[6]。2008 年对青海地区 1 500 名17~73岁的牧民进行了调查,发病率为59.10%[7]。2008—2009年对上海市江宁街道20岁及以上人群采取整群随机抽样调查,发现患病率为30.05%,其中男性患病率为24.11%,女性患病率为33.78%[8]。2007—2008年对广西柳州调查10 687名普通人群中干眼患者1179例,平均患病率为11.03%[9]。

本文将对古今中医治疗干眼症的中药进行统计分析,进一步探讨用药规律,以期指导临床治疗。

1 资料与方法

1.1数据来源人工检索古今医籍资料包括《审视瑶函》《证治准绳》《圣济总录》《普济方》《秘传眼科龙木论》《金鉴》《眼科临证笔记》《眼科全书》《方剂大辞典》《中医眼科学》及现代文献研究报道等资料,查找从古至今用于治疗干眼症的方剂及中药,共涉及22首古方、49首现代方和4首经验方,总计75首方剂。

1.2纳入与筛选对上述75首方剂进行整理,查询、收录每首方剂中的药味,建立数据库。并根据2010年版《中国药典》对中药进行统一标准化命名,如:大熟地、熟地黄统一为熟地;生地黄统一为生地;麦门冬统一为麦冬;当归身、当归尾统一为当归;云故纸、破故纸统一为补骨脂;金石斛、枫斗统一为石斛;草龙胆、龙胆草统一为龙胆;黑参统一为玄参;山萸肉统一为山茱萸;枸杞统一为枸杞子;橘皮统一为陈皮;龟甲胶、龟甲、生龟甲统一为龟甲;白茯苓、云苓统一为茯苓;怀牛膝统一为牛膝;炙甘草、粉甘草统一为甘草;元胡统一为延胡索等。

最终建立模拟数据库,统计所有单味中药出现的权重和频次,选取频次>9次的药味进行聚类分析。

1.3排除标准排除:1)最新《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中禁止使用的药物,如羚羊角散(《圣惠》卷三十二)里所用的羚羊角屑等;2)古方中少见药引子及失传药物与用法,如点眼金华水丽(《审计总录》卷一〇六)里所用的青古老钱;3)不合理用药,如七宝散(《御药院方》卷十)里将“将黄连水和炉甘石末内,用纸糊三二两重,坐于灰池内,渗令干,次用枯白矾一钱,同研为细末。每点一黄米大于大眦头,渐加至一绿豆许。每日只点一箸。”此处炉甘石不应涂于患眼处。

1.4研究方法对入选的主方和加减药物建立统一数据库:对无加减变化的方剂,全方录入;对含有药物加减的方剂,在主方的基础上加入或除去加减药味;同一文献不同证型加减变化按不同方剂录入。

1.5统计学方法将所有数据双人录入Excel 2016表格,并依次进行筛选、统一标准化命名、核查合格的方药等,建立数据库。应用“图悦”在线词频分析工具,对调查数据进行频数、权重分析。再运用SPSS 22.0软件对数据进行一般描述性分析、聚类分析。

2 结果

2.1用药频次最终纳入有效样本164味,所有药物频次总计695次,其中单味药用药频次≥10的有19味。按频次排序,前10位的药味依次是甘草、枸杞子、熟地黄、麦冬、菊花、当归、白芍、茯苓、牡丹皮、玄参,见表1。

表1 治疗干眼症药物使用频次≥10的药物

2.2中药种类最终纳入有效样本18种,40类。其中药物种类使用频次≥10的有17类。按频次排序,前10位的中药类别依次是补阴药、补气药、补血药、发散风热药、清热凉血药、清热泻火药、利水消肿药、清热燥湿药、活血调经药、利尿通淋药。药物使用频次以补阴药出现最多,共95次占13.67%;其次是补气药77次占11.08%;补血药70次占10.07%;发散风热药56次占8.06%;清热凉血药47次占6.76%。出现频次为1次占0.14%~0.29%的中药类别为润下药、峻下逐水药、利水退黄药、温里药、止血药类等。

中药治疗干眼症除祛风湿类药、驱虫药及涌吐药未涉及,其余药类均有应用。以解表药、清热药、利水渗湿药及补虚药应用最广,见图1。

2.3聚类分析将频次≥8次以上的23种药物根据类间距离的大小进行分类,直观显示整个聚类过程。

聚7类时,五味子、人参、防风、黄芪、黄连、泽泻、山茱萸、黄芩、川芎聚为1类,这类药大多味甘、性温,归肺、心经,有补、止的作用;车前子、薄荷、山药、生地黄、玄参聚为1类,这类药多味甘、性寒凉,多归肝、肺经,有清、泄、固的作用;枸杞子、熟地黄聚为1类,这类药味甘、性偏平,归肝、肾经,功效多滋阴、益精;甘草聚为1类;茯苓、牡丹皮聚为1类,这类药多归心经,有除烦、安神的作用;当归、白芍聚为1类,这类药多归肝经,有养血、止痛功效;麦冬、菊花聚为1类,这类药多味甘、苦,性微寒,有清的作用。

聚4类时,五味子、人参、防风、黄芪、黄连、泽泻、山茱萸、黄芩、川芎、车前子、薄荷、山药、生地黄、玄参聚为1类,共14味,这类药多味甘,单味药多归2条及以上经脉,共涉及了9条经脉,经脉归经总频次为46次,其中单味药物出现肝经、肾经频次与14味总药味归经频次的比值均为8∶46,其次为肺经(与总归经频次的比值为7∶46;枸杞子、熟地黄、甘草聚为1类,这类药多味甘,有滋补功效;茯苓、牡丹皮聚为1类,这类药多归心经,有除烦、安神的作用;当归、白芍、麦冬、菊花聚为1类,这类药多味甘,多归肝经,功效多偏阴。

图1 治疗干眼症药物种类使用频次

聚3类时,五味子、人参、防风、黄芪、黄连、泽泻、山茱萸、黄芩、川芎、车前子、薄荷、山药、生地黄、玄参聚为1类;枸杞子、熟地黄、甘草聚为1类;茯苓、牡丹皮、当归、白芍、麦冬、菊花聚为1类,这类药多味甘,多归肝经,功效多涉及气、血。

聚2类时,五味子、人参、防风、黄芪、黄连、泽泻、山茱萸、黄芩、川芎、车前子、薄荷、山药、生地黄、玄参聚为1类;枸杞子、熟地黄、甘草、茯苓、牡丹皮、当归、白芍、麦冬、菊花聚为1类,共9味,这类药多味甘,涉及经脉均在3条及以下,共涉及5条经脉,经脉归经总频次为24次,归经多归肝、心经,单味药物出现占9味,总药味归经频次最多的为肝经(6∶24),其次为心经(5∶24),其中肾经、脾经、胃经3条经脉比例相同,均为3∶24,见图2。

图2 古今治疗干眼症中药统计频次≥8的中药聚类树形图

3 讨论

3.1频数分析本研究显示,甘草、枸杞子、熟地黄、麦冬、菊花、当归、白芍、茯苓、牡丹皮、玄参使用频次占前10。中药类别占前5的依次是补阴药、补气药、补血药、发散风热药、清热凉血药。由此可见,临床虽常以肝肾亏虚型干眼症常见,但多有兼夹症候,且兼症患病率较高。《审视瑶函·卷之三·白痛》曰:“白眼痛有表里等症,或疼极而痛,从外走内者,宜温之散之;有不红肿而涩痛者,火伏气分,泻白散为主;有白珠变青蓝色,乃郁邪蒸逼,走散珠中,亟宜调气以养之”,提出阴精亏虚是干眼症发病的基础,以“益气养阴、滋补肝肾、疏肝理气、补益肝血”为治疗大法,佐以健脾清热活血。此次用药分析可见,气血不足、表热证也多见,气血不足临床常用补气药、补血药,如甘草、黄芪、白术、山药、熟地黄、当归、阿胶、龙眼肉等;表热证临床常用发散风热药、清热凉血药,如:菊花、玄参、牡丹皮、生地黄等。

目前干眼症发病逐年增多,不仅表现为成人有逐年增多的趋势,且逐渐有低龄化趋势,这与现代社会生活环境的改变、视频终端的普及等有关[10]。干眼症的发生主要由于津液不能润泽目睛,一方面津液生成不足,另一方面津液输布不及[11]。郑静等[12]将干眼症患者按肺阴不足、阴虚湿热、气阴两虚3型辨证论治。来晓娟等[13]运用经验方润燥明目汤(药物组成:草决明20 g,菊花12 g,石斛 18 g,生地黄 15 g,白芍药 15 g,丹参9 g)治疗电脑干眼症。林秋霞等[14]将干眼症辨证为属肺肾阴虚型。樊小青等[15]研究发现干眼症与中医体质存在一定的相关性,多见于阴虚质、气虚质、湿热质,与干眼症的病机基本一致。临床治疗干眼症应审病论因,不单从补益肝肾入手,应结合患者本身辨证论治,以提高中医药治疗干眼症的疗效。

3.2聚类分析与假说聚类分析方法可将一组数据按照本身的内在规律较合理地分为几类,缩小了以往凭主观判断所造成的误差,使数据分析结果更具客观性[16]。并且聚类分析是在没有“先验”知识的情况下进行的分类,更具有科学性和客观性[17]。本研究显示古今用于治疗干眼症的中药四气偏向不明显,大多味甘,归肝、肾、心经,功效大多涉及滋阴、补血、明目、止痛等作用,兼顾清热、除湿、活血、疏肝等作用。

通过本研究发现的用药规律,拟定治疗干眼症的基本方,该方经过用药分析挖掘研究和甘肃中医药大学吴红彦教授指导所得,总体疗效尚不确定,有待于临床观察,具体方药组成如下:生地黄 24 g,生黄芪 20 g,麦冬 24 g,当归 18 g,枸杞子15 g,山茱萸 12 g,生山药 12 g,菊花 15 g,茺蔚子12 g。本方以益气养阴,生津润目,兼活血化瘀为原则,生地黄、生黄芪二者为君药,共奏益气生津,培土生金之功;麦冬、当归、枸杞子为臣药,可补肺益肾,滋阴活血,通络化瘀;山茱萸、生山药、菊花、茺蔚子为佐药,补肾益脾,清肝明目,退翳。临证加减:兼肝经有热加牡丹皮12g、青箱子12g、郁金12g;兼血瘀加牡丹皮12 g、丹参18 g、莪术10 g;兼湿热加生薏苡仁20 g、泽泻20 g。

总之,利用频数分析法和聚类分析法可较好地挖掘古今中医药治疗干眼症的用药规律[18]。Ridder等[19]研究发现,人工泪液短期内可改善泪膜稳定性,但长期效果不佳。从临床用药可以看出,人工泪液点眼结合中医的辨证论治,经临床观察患者的干眼症状、体征及实验室指标均有一定程度的改善,体现了中医药治疗的优势,但更全面更确切的用药经验尚需进一步深入研究和探讨。

猜你喜欢

玄参牡丹皮熟地黄
牡丹皮采收加工方法和质量控制研究进展 Δ
散结良药玄参 食疗有方
熟地黄膏缓解震颤
从阴阳气血化生浅议熟地黄的临床使用
熟地黄化学成分及其体外生物活性
牡丹皮软化切制工艺的优化
玄参环烯醚萜苷热回流提取工艺的优化
基于中药质量常数的牡丹皮饮片等级划分
熟地黄和茯苓对山茱萸中3种成分煎出量的影响
不同配比苍术-玄参药对中4种成分溶出率的变化规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