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院校建设世界一流学科的现实困境及路径研究
——以ESI学科排名为基准
2018-08-15谭晶尹李剑富徐梅珍纪巧华
谭晶尹,李剑富,徐梅珍,纪巧华
(江西农业大学,江西 南昌 330045)
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对于大国发展的意义深远。我国关于世界一流大学和世界一流学科建设战略(以下简称“双一流”),要求大学建设尖端学科,打造知名学府。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和世界一流学科是实现高等教育强国的宏大决策[1]。
学科是大学的基石,世界一流学科是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基础,世界一流学科对于大学的价值重大,建设世界一流学科是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基础与路径。世界一流学科意味着拥有一流科研,产出一流学术成果,典型地以ESI学科排名为标准。综上所述,世界一流学科建设应该具体落实到学科建设,科学研究,人才培养,社会影响四大方向。
国家正式启动高校“双一流”建设战略,对农业院校的发展提出了新要求、新方向。当前农业院校应把握机遇,通过建设世界一流学科,进而积累实力冲刺世界一流大学。因此,首先应以世界一流学科评价作为标准,以其考核指标作为发展方向,深入分析其内在关系和逻辑结构;其次结合中国特色学科发展的现实状况及特点,以此构建出我国农业院校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学科建设的实施路线。本文以ESI学科排名为标准,揭示目前农业院校发展困境,并为农业院校发展世界一流学科提供参考意见。
一、农业院校建设世界一流学科的发展现状
ESI(Essential Science Indicators)即基本科学指标数据库,是当前国际上常用于评价高校、学术机构、国家或地区的国际学术水平以及影响力的重要评价指标,同时也是衡量世界一流大学和世界一流学科的国际标准[2]。目前ESI通常提供给教育部、世界大学学科排行榜与社会第三方大学及学科评价机构等用于考核学科影响力。这几年来,ESI指标受到我国教育部门和许多高校的重视与重用,把进入ESI全球1%的学科数量,学术论文被引数定为高校发展目标[3]。确切地说,ESI将成为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世界一流学科的评估与衡量的世界标准。
ESI的国际排名、WOS论文总数、引文总数、篇均引文数、ESI学科数、高被引论文数、热点论文数、顶级论文数等均为衡量世界一流学科发展进程的重要指标。对比分析师资队伍、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学科建设、国际影响、社会捐赠等国内一流学科评定的一级指标,可以得出促进农业院校发展的可行性建议。
其中,WOS(Web of Science)是美国Thomson Scientific旗下的产品,是多学科、综合性强、集合多种核心期刊的数据库。ESI一共分为22个学科,高被引论文是基于论文被引频次排在相对应学科领域前1%的学术论文,即在同一年度同一学科中论文被引频次排名位于前1%的学术论文,并且高被引论文数量是评价高校科研影响力的重要指标。
2017年5月ESI总排名数据简报(国内高校)①,上榜院校数量为210所,最先突显的是北京大学浑厚的国际影响力、前沿的学科实力和均衡发展的学科布局,除“空间科学”外,总计21个学科跻身进入ESI全球前1%学科,高居榜首。其次,国内院校排名总体呈上升趋势,中国科学院大学上升最为迅速。
从表1可以看出,进入2017中国大学ESI全球前1%总排行榜的农业院校总计19所,为总数的9.05%,占榜内非农业院校比例小,占全国农业院校(非榜内)比例小。其中进入前50强的依次是中国农业大学国内排名30、国际排名605;南京农业大学国内排名43、国际排名907;华中农业大学国内排名50、国际排名972;其余16所农业院校排名均较后。
其次,中国农业大学高被引论文数161;南京农业大学高被引论文数91;华中农业大学高被引论文数95。仅榜单前三农业院校的数据差距已十分明显,这说明在ESI全球前1%排行榜中农业院校的国内外排名较为落后,与国内外院校相比学术实力悬殊,在进军世界一流学科的过程中任务艰巨。
再者,中国农业大学ESI学科排名前1%的学科数为10个,相比榜首的北京大学21个,约为其47.62%,并且榜内其余18所农业院校ESI学科排名前1%的学科数均为个位数,此外榜内的农业院校之间的差距大。表明了农业院校发展世界一流学科的能力有待提高,仍需扩大学术影响力。
以中国农业大学为例,其2017年WOS论文总数为16489,与2016年相比有所上升,对比排名第一的北京大学,WOS论文总数为56983,从绝对数量看,中国农业大学仅为北京大学的28.94%,其次,榜内农业院校的WOS论文总数数量差距大。由此看出,农业院校在发展世界一流学科时与国内一流院校有一定差距,有待提高科研成果的质量和扩大国际化影响。
二、农业院校发展世界一流学科中所遇困境分析
(一)高质量论文产出亟待提高
2016年,教育部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中心要求自然科学学科门类,如理学、工学、农学、医学等“采用ESI高被引论文”指标对我国一级学科整体水平进行评估,并公布了最新的学科评估指标体系及相关说明。根据2016年11月ESI分学科数据简报(国内高校)②显示,上榜院校为193所,分布在21个学科,居榜首的化学学科总计有115所高校进入,居次位的工程学,总计有114所;第三位为材料科学,总计有85所。
根据ESI统计数据显示:上榜农业院校总计54所,分别集中在12个学科,依次为农业科学13所院校,植物学与动物学15所院校,生物学与生物化学5所院校,化学5所院校,工程学4所院校,环境科学与生态学4所院校,微生物学2所院校,分子生物学与遗传学2所院校,地球科学1所院校,材料科学1所院校,药理学和毒理学1所院校,社会科学总论1所院校。下文重点分析农业科学、植物学与动物学、生物学与生物化学等农业院校一流和特色学科。
第一,2016年11月,ESI农学科学机构排名前10强中,包括8所机构,2所高校,即排名第8的加州大学戴维斯分校(UNIV CALIF DAVIS),以及排名第10的中国农业大学。其中,加州大学戴维斯分校WOS论文总数3074,总被引频次(引文总数)41077 ,篇均被引频次(篇均引文数)13.36。中国农业大学WOS论文总数3771,数量上超过加州大学戴维斯分校,但是总被引频次与篇均被引频次分别为34841与9.24(见表2),这说明虽然中国农业大学有数量上的优势,但是论文的质量仍待提高。再者, 2016年11月,ESI农学科学国内机构前5强排名依次为:中国科学院,中国农业大学,浙江大学,中国农业科学院,南京农业大学。其中浙江大学国内排名23,WOS论文总数2232,总被引频次22704 ,篇均被引频次10.17,实力直追中国农业大学,并且农业科学研究能力远远超过国内农业院校。最后,榜内的农业院校的农业科学研究能力层次区分明显,说明农业院校发展世界一流学科的科研能力有待增强,急需提高产出高质量论文的实力。
表1 2017中国农业院校ESI全球前1%总排行榜
数据来源:武汉大学科学技术发展研究院
表2 2016中国农业院校ESI全球前1%农业科学学科排行榜
数据来源:武汉大学科学技术发展研究院
第二,2016年11月,ESI分学科数据简报中植物学与动物学学科的上榜高校数为37所(见表3),比2016年9月数据增加1所,河南农业大学为新上榜高校。榜内院校总体呈上升趋势,其中非农业院校22所,数量超过农业院校,非农业院校的实力应受到农业院校的重视。此外,福建农林大学上升17位、北京林业大学上升14位、湖南农业大学上升12位应给予勉励。其次,热点论文数较能突显学科创新力,中国农业大学3篇,中国海洋大学1篇,华南农业大学2篇,北京林业大学1篇,四川农业大学2篇,东北农业大学2篇。数据显示,2009年高居前三的全球机构热门论文均达到5篇以上。由此得出,现今农业院校的热点论文数量少、发展慢,农业院校植物与动物科学学科的创新力与世界著名机构和国内非农业院校均存在较大差距,仍需要作出更大的努力。
表3 2016中国农业院校ESI全球前1%植物学与动物学学科排行榜
数据来源:武汉大学科学技术发展研究院
第三,2016年11月,ESI生物学与生物化学国内机构前5强中的高校均为非农业院校,依次分别是:中国科学院,上海交通大学,浙江大学,北京大学,清华大学。表4可以看出,农业院校的生物学与生物化学学科国际排名均过于落后,国际排名第二的哈佛大学WOS论文总数11359,总被引频次392020,篇均被引频次34.51;国内排名第二的上海交通大学WOS论文总数3714,总被引频次43333 ,篇均被引频次11.67。相比之下,农业院校的生物学与生物化学学科国内外学术水平一般,仍需较大幅度提高学术竞争力,中国农业院校发展世界一流学科的质量和数量有较大进步空间。
(二)科研创新能力不强
我国科学技术成就的最高展示以国家级科技奖励为标准。以2000—2014年间国家科学技术奖励通用项目及专用项目、1998年至今的中国十大科技进展奖、中国科学十大进展奖与中国高校十大科技进展奖等作为基础数据统计得出2016中国大学国家科技奖励排行榜③。排行榜上显示,清华大学成果最多,总计140项,高居榜首。第二位,北京大学总计91项;并列第三位的是浙江大学和上海交通大学各80项;第五位,哈尔滨工业大学总计65项。
从表5来看,国家科技奖励100强排行榜中的农业院校总计17所,数量上,占全国的17%。其中,中国农业大学与中国海洋大学是少数的5星级以及一流大学,多数集中于三星级的农业类院校。榜上其余的农业院校均名次靠后,并且科研成果奖励数量较少。
表4 2016中国农业院校ESI全球前1%生物学与生物化学学科排行榜
数据来源:武汉大学科学技术发展研究院
表5 2016中国农业院校国家科技奖励排行榜
数据来源:中国校友会网http://www.cuaa.net/
国家知识产权局设立的“中国专利奖”,是目前中国专利领域最权威的国家级专利奖项,代表中国自主创新的最高水准。2016中国大学专利奖排行榜④是基于1989年至2015年我国高校获得的中国专利奖金奖与优秀奖的情况统计得出。排行榜显示,高居榜首的是清华大学,有45项专利取得中国专利金奖与优秀奖。第二位华南理工大学24项;第三位天津大学19项;第四位浙江大学18项;第五位上海交通大学13项。
从表6来看,总计10所农业院校获得专利奖,仅占全国10%。其中山东农业大学获得4项专利奖,高居农业院校榜首,虽然山东农业大学与南京林业大学全国排名较后,但获得专利的实力不容小觑。中国农业大学是唯一一所5星级中国一流大学,而浙江海洋学院是榜上唯一一所海洋类院校。值得注意的是,“中国标准创新贡献奖”是全国性最高标准化奖项,南京农业大学获得一项创新贡献奖,是唯一的一所上榜的农业院校。总体上来看,农业院校获专利奖数量较少,星级排名均靠后。
表6 2016中国农业院校专利奖排行榜
数据来源:中国校友会网http://www.cuaa.net/
我们可以探究得出农业院校发展世界一流学科的过程中仍需提高对国家以及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能力,强调实践应用,科研成果的转换能力,逐步解决目前我国科研成果转换率低、服务基层能力低以及市场需求低等问题。立足中国国情,解决中国问题,重视科研工作质量和对国家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发展农业院校学科特色,弥补农业院校自主创新能力不足的情况。
(三)师资队伍核心竞争力不足
世界一流大学是国家的核心竞争力,是顶尖人才的培育基地。提高国际影响力必定需要依靠一流人才,而培育人才是大学的根本使命,人才培养水平由教育教学质量的优劣、毕业生质量、职业发展、校友的认可度等直接决定。其中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代表了目前中国高等教育教学工作的最高水准,是中国教育领域中意义重大、影响深远的教学成就。
2016中国大学国家教学成果奖100强排行榜⑤显示,1989年至今,北京大学获奖数量最多,有26项教学成果获奖,雄居榜首;排在第二位的清华大学获奖23项,北京大学与清华大学获奖数量远远领先于其他大学,代表了我国最高的教学水平、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水平;排在第三位的武汉大学获奖12项。获得国家级重大教学成果奖较多的高校基本是北京大学、清华大学、武汉大学等中国五星级及以上的大学,通过获奖数量,充分地体现出中国研究型大学突出的教学水平和教学质量。
从表7中看出,上榜的12所农业院校,仅占全国大学的12%,名次集中于中后层次,其中包含1所一流大学、4所高水平大学、2所知名大学、2所区域高水平大学、1所区域知名大学。
师资是世界一流学科建设的主要内容,更是重点和难点。分析数据得出农业院校的学科队伍教学质量有待提升,并且缺乏有社会影响力的学科领军人士。虽然农业院校的师资队伍在国家层面或区域内具有较好的学术声誉和水平,但是缺少国际上享有盛誉与影响力的高水平学科领军人士。再者,师资队伍年龄、职称和学缘结构不够合理,缺少中青年骨干教师,特别是缺少带头人的后备力量,导致某些学科后继乏人[4]。最后,考核评价机制不健全,缺乏科学合理的引进、培养高水平人才的有效机制。
(四)杰出校友资源稀缺
2016中国大学杰出院士校友排行榜⑥,统计对象为中国两院院士,均为国内外科学技术与工程技术界的杰出人士和最高学术荣誉称号获得者,代表着科学研究领域中取得最高成就的领袖人士。
其中,北京大学两院院士校友的人数最多,总计167人,高居榜首;第二位清华大学152人;第三位中国科学院大学148人。由此得出,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国科学院大学代表了我国科学领域中最高的人才培养水平、毕业生质量、校友科学贡献,堪称“中国科学家摇篮”。
表7 2016中国农业院校国家教学成果奖排行榜
数据来源:中国校友会网http://www.cuaa.net/
从表8来看,总计13所农业院校上榜,占全国大学数量的13%,除了中国农业大学排名靠前之外,其余上榜农业院校排名均较为靠后。其次,同在榜上的农业院校,校友院士数量存在一定差距,位于榜单前位的农业院校大约是榜单后位校友院士数量的8倍。再者,中国农业大学与南京农业大学之间是2倍的校友院士数量差距。
表8 2016中国农业院校院士校友排行榜
数据来源:中国校友会网http://www.cuaa.net/
哈佛大学、耶鲁大学和哥伦比亚大学等世界顶尖大学,毕业生中有一大批政界精英人士,以总统、法官、政党领袖、国会议员、州长等为代表,是美国治理国家与管理社会的核心群体,被誉为总统、领袖以及科学家的摇篮。
2015中国大学杰出政要校友排行榜中⑦显示,成就与培养杰出政界校友人数最多的是北京大学,总计96人,高居榜首;位列第二的是清华大学,总计79人;位列第三的是中国人民大学,总计73人;清华大学、北京大学、人民大学所培养的杰出政界校友人数远远超过其他大学,被誉为“中国政界英才摇篮”。
从表9可以看出,仅6所农业院校上榜,占全国的6%,政要校友数均不超过10位,星级排名不高,全国排名较为落后,与榜上非农业院校的差距大。其中较为出色的农业院校为中国农业大学,政要总计数10人。
表9 2016中国农业院校杰出政要校友排行榜
数据来源:中国校友会网http://www.cuaa.net/
毕业生中杰出科学家校友以及杰出政界校友数量是衡量高校人才培养质量水平的核心标准并且能突出反映学科领域的实力。通过数据,反映出农业院校对治理国家的政界人才以及科学领域顶尖人才培养力度亟待提高。农业院校对学生的评价制度中不能较好地反映出学生素质和能力的真实情况,不能给予学生就业和发展的参考价值,极大地阻碍农业院校实施培养创新人才计划的有效进行。
(五)国际影响力不高
随着教育国际化进程的推进,国际化水平和国际影响力成为重要的高校评价指标。
2016年,中国大学国际化水平100强排行榜中⑧,北京大学的国际化水平高居榜首;居第二的是清华大学,得分为99.85分,差距仅为0.15分,两者均代表了我国最高的国际化水平、影响力以及竞争力;居第三的是复旦大学,得分为85.68分。
从表10可以看出,榜上的农业院校仅有5所,占全国5%,并且榜上所有农业院校的得分普遍不高,平均64.61分,与排行榜上排名前10以及平均分为75.76分的非农业院校相比仍有较大差距。表明农业院校仍需要加大力度提高国际化水平,从而扩大学科的国际影响力。
表10 2016中国农业国际化水平排行榜
数据来源:中国校友会网http://www.cuaa.net/
高校的综合办学实力、国际影响力、区域优势、办学特色和历史渊源,均为吸引世界各国国家元首和政府首脑青睐与认可的关键因素,同时也是彰显高校综合办学实力、国际影响力与声望的基础。
在2016中国最受外国政要青睐大学50强排行榜中⑨显示,北京大学最受外国元首和政府首脑认可与青睐,总计56人次到访,高居榜首;位列第二的是清华大学,总计37人次,北京大学与清华大学代表了我国最高的国际影响力和声望,位列第三的为外交学院,总计23人次。
首先,从高校办学等级来看,中国七星级、六星级大学等中国顶尖大学,如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复旦大学、人民大学、武汉大学等最吸引外国元首和政府首脑的青睐;出产一批外交人才的高校,如外交学院、北京外国语大学等也备受外国政要青睐;办学特色鲜明和区域优势独特的大学,如云南民族大学、中国农业大学、浙江师范大学等也深受外国首脑喜爱。其次,从高校地区分布来看,外国政要优选全国各地的最强综合办学实力、最大国际影响力的高校,北京优选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上海优选复旦大学,湖北优选武汉大学,四川优选四川大学。
从表11来看,上榜的农业院校,北京地区政要到访较多,其次是四川、上海、陕西、广东等地区;再者,同是北京地区的中国农业大学与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外交学院相比,农业院校仍需提高其国际影响力。数量上看,仅有4所农业院校上榜。
表11 2016中国最受外国政要青睐农业院校排行榜
数据来源:中国校友会网http://www.cuaa.net/
农业院校学科发展的过程中与国外学术交流和科研合作、与国外名校联办学位项目、师生出国交流机会等情况数量有限,质量不高,影响力不强。众所周知建设中国特色的世界一流学科必须达到国际化标准,所以未来提高农业院校的国际化水平可以从办学空间、校务管理、科技研发、教学考评、课程教材、校友分布、师资团队和学生来源等方向发展。
三、农业院校建设世界一流学科的路径研究
农业院校处于学科发展的关键时期,为了建设和发展世界一流学科,同时为了促进更多的农业院校进入ESI全球前1%的学科行列,需要在WOS论文总数、引文总数、篇均引文数、ESI学科数、高被引论文数、热点论文数、顶级论文数等方面加大努力,尽可能地在国际上展示我国农业学科的综合实力。
农业院校的学科建设应为我国生态文明建设贡献一份力量,优秀的科研成果最终要服务于中国社会和人民。因此,农业院校发展学科建设需结合中国的国情以及环境,发展中国特色的农业院校。农业院校在发展与完善学科建设时尤其应注重以下四个方向。
(一)学科建设规划
1.总体规划
在十九大精神引领下,农业院校发展世界一流学科的学科体系建设应突出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发展需求,调整与优化学科结构,发挥农业院校的学科功能,建立符合我国生态文明建设需要的学科体系。优先发展农业科学、植物学与动物学、生物学与生物化学等特色学科,加强发展支撑生态体系建设的环境科学、生态学以及地球科学等学科,以农业院校一流与特色学科带动支撑生态文化体系建设的学科发展。
2.具体措施
首先,根据不同学科的需求制定学科建设的发展规划,实行重点突破的战略,重点建立一流与特色学科,加速扩大一流学科的实力与影响力,加快建立具备闪光特质的特色学科,再通过一流学科与特色学科的领导模范作用,进一步优化农业院校学科结构和建设水平。其次,重点发展对生态文明建设和绿色产业有关键作用的环境类、生物类、新材料类等学科,增设与调整的学科应切合生态文明建设的总目标。再者,重视发挥基础学科对应用学科的支撑作用,虽然农业院校的应用学科具备特色优势,但目前急需创新的源动力,急需发展支撑应用学术的基础学科,同时需强化应用学科发展的科学基础,提高学科学术创新能力[5]。
(二)科学研究领域
1.产出高质量科研成果
世界一流学科着重高质量科研成果产出,因此,农业院校建设世界一流学科应以优异的研究成果及学术水平作为努力的方向和评价的核心指标。为了高层次高质量研究成果的产出,尤其是高质量论文发表率的提高,农业院校应优先发展强势学科,优化科研经费投入比例、吸收强核心竞争力的国内外教师及研究人员[3]。应改革激励机制推动教师积极参与科研,在提高论文数量的基础上,促进教师科研人员在国际最高级别的期刊多发表高质量学术论文。
增加论文数量与提升论文质量应同步进行,增加论文引用次数,提升论文引用率[6],从而不断扩大农业院校学科在国际上的知名度和影响力,提升学科国际学术地位,对农业院校提高学术水平和自主创新能力有着重大的应用价值。
2.提高学术成果转化率
党的十九大精神要求推进绿色生态文明发展理念,建立健全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的经济体系,构建市场导向的绿色技术创新体系,开展创建绿色学校的行动。因此农业院校在创造世界一流的学术成果时,应尤其注重与生态文明建设相呼应。
首先,科研成果与学生学习、课程内容等要素紧密相连,并且关涉整个基层农业院校世界一流学术组织发展的水平。从教学与科研的关系来看,创造绿色科研成果将会极大地充实课堂内容。因此,农业院校需促进绿色学科,绿色科研,绿色课堂的建设。学术成果在转化为专利、转化为产品、转化为生产力的过程中,更为重要的是还要转化为讲义教案、转化为课程、转化为教学内容,进一步为学科的发展打好基础。其次,促进高校科研成果转化为实际生产力需符合生态文明建设对产业结构以及生产方式的要求,提高社会服务意识,同时促进农业现代化,改善农民生活水平,缩小城乡差距,提升我国综合实力。
(三)人才培养计划
1.配置学科领军人士,培养高水平学术团队
领军人士是农业院校建设世界一流学科起决定作用的因素,因此发展世界一流学科要重视学科领军人士的培养与遴选。首先,世界一流学科领军人士应定位为领袖型学者,能承担起提出战略布局、规则学科愿景、整合资源、建设队伍等职责。同时具备战略规划能力、学术研究能力、组织管理和资源整合能力、内外部关系建立能力以及团队建设和领导艺术、良好个人素养和声誉等六方面的胜任能力[7]。
其次,目前中国学科领军人士以自然产生为主,但是为了更好地促进农业院校的世界一流学科建设,应提供更好的环境和条件培植学科领军人士,积极建立起科学的学科领军人士遴选与考核标准,通过公开公正竞聘择优选拔学科领军人士,提升学科领军人士的战略管理能力、学科使命感、组织管理和领导艺术。
再者,世界一流学科必定拥有世界一流的学术团队,世界一流大学的实践经验表明,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最为核心的要素是学术团队[8]。因此,农业院校想要跻身世界一流学科的行列,最终发展成为世界一流大学,应引入国际一流水平学术队伍[9],优化学术团队结构和资源配置,关注学术团队的自身利益,改革高校人事制度,减少人才流失。
2.提高培养质量,产出高质量人才
建设世界一流学科中一项重要内容是改革我国教育体制,推动农业院校创新人才培养。农业院校发展世界一流学科,应结合农业行业特色和现代农业的发展趋势,分析农业院校创新人才培养工作的重点和难点,提出符合中国国情的人才培养方案。
第一,完善学生综合发展考核制度。学生的考核制度应涵盖科研工作、社会实践、专业实习、国际交流、课外科技创作和创新创业活动等,对其综合素质、创新能力、动手能力等进行科学有效地评价考核,以求夯实学科知识,促进多元发展,提高实践能力。
第二,改革师资绩效考评制度。从前教师以课堂授课为主,考评教师以教学工作量和教学成果为主。随着学科发展的要求,增加了学生实践教学环节,创新实践人才的培养工作,进而增加了教师的工作难度。因此,建设世界一流学科,需建立农科教结合的师资绩效考评制度、教师发展中心和共享知识库,注重青年教师的成长与发展。
第三,促进企业贡献考核制度。激励农业院校与国内外农业相关企业合作,建议教育部门及地方政府建立企业贡献考核制度,尽可能提供政策扶助和资金支持,进而调动企业参与产学研结合培养农业人才的积极性[10]。
(四)社会影响范围
1.遴选高统筹力的大学校长
大学校长是高校的象征和标志,对高校与学科的发展意义重大。校长的教育背景对其工作成就有重大的影响。国外知名大学校长都是身兼学者、政治家以及管理者的综合型人才。他们具有高学历、名校就读经历、多元化知识结构以及多元教育背景等共同之处,这为我国选拔大学校长提供了高价值的参考标准[11]。在一流大学的发展进程中校长的意义不言而喻,高校的振兴常伴随着知名校长的出现,校长的治校能力与理念对高校与学科的建设至关重要。
2.提高国际化水平及影响力
国外学术刊物论文数、国际学术会议交流以及其他国际学术交流指标是用于衡量高校国际学术影响力的重要标准。高校国际学术影响力体现在学术成果的创造创新力,尤其表现在国际学术期刊论文增长率上,这也是世界著名高校普遍认可的评价标准。因此,农业院校发展世界一流学科,可以通过提高国际学术刊物论文数质量与数量,增加与国际专家学者们交流互动的机会,吸纳国际最新研究理念与成果,以期达到农业学科领域在国际学术影响力与竞争力的同步提升。
[注释]
①2017年5月ESI总排名数据简报(国内高校),http://main.sgg.whu.edu.cn/uploads/soft/170515/2_1054075811.pdf
②2016年11月ESI分学科数据简报(国内高校),http://main.sgg.whu.edu.cn/uploads/soft/170505/2_0816022134.pdf
③2016中国大学国家科技奖励排行榜,清华大学蝉联冠军, http://www.cuaa.net/cur/2016/09.shtml
④2016中国大学专利奖励排行榜,清华大学蝉联冠军, http://www.cuaa.net/cur/2016/12.shtml
⑤2016中国大学国家教学成果奖排行榜,北大清华武大雄居三甲, http://www.cuaa.net/cur/2016/11.shtml
⑥2016中国大学院士校友排行榜,中国科学院大学跻身三强,http://www.cuaa.net/cur/2016/jxzl/07.shtml
⑦2015中国大学杰出政要校友排行榜,北京大学雄居首位,http://www.cuaa.net/cur/2015/jxzl/09.shtml
⑧2016中国大学国际化水平排行榜,北京大学蝉联第一, http://www.cuaa.net/cur/2016/06.shtml
⑨2016中国最受外国政要青睐大学排行榜,G20领导人最青睐北大,http://www.cuaa.net/cur/2016/08.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