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经典诵读在中学语文教育中的实施

2018-08-14冯娇

世纪之星·交流版 2018年5期
关键词:经典诵读高中语文

冯娇

[摘 要]开展经典诵读教育活动能够传承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提升学生的文化水平和文学素养,无论是从语文教育角度、文化教育角度还是学生的个人发展角度来看都是具有重要意义的。高中阶段,学生的思想已经基本成熟,教师应通过经典诵读活动来促进他们情感、价值观的发展。本文就从不同方面提出了几点高中语文教育中经典诵读的实施方法,以供参考。

[关键词]经典诵读;语文;高中;教育

我国在发展过程中形成了独特的文化和大量优秀的作品,一些经典作品流传至今,对今人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和熏陶。翻开高中语文课本,可以看到大量的经典文学作品充斥其中,可见其在学生语文素养培养过程中占据的重要地位。经典诵读能够进一步深化对学生情感和价值观的培养,也同步实现了对我国文化的传承,其意义深远。

一、丰富形式,不拘一格

经典诵读的形式不应有所局限,更不能停留在传统的朗读方式上,否则是无法获得良好效果和学生的积极配合的。教师应结合文本的特点,开展多样化的诵读活动,让学生感受到学习的乐趣,同时深化对文本的理解,受到积极思想与情感的感染。

笔者在教学中从文本出发,选择了不同的诵读形式:(1)对戏剧与小说作品,笔者多以角色扮演、模拟对话的诵读形式,鼓励学生参与到剧情之中。以《雷雨》为例,笔者组织班级学生分别扮演周朴园、侍萍等角色,在揣摩人物形象的基础上展开生动的对话式诵读。(2)对于诗歌的诵读,笔者则是采取了多媒体支持的诵读方式,在采用配乐的基础上,组织学生进行个别诵读、齐读等多种方式,让学生体会到诗歌中的情感内涵。例如在诵读李清照的《声声慢》中,由于需要处理其中细腻的情感,还需要对词句进行委婉的处理,因此笔者选择让女生进行个别诵读。除了语文课堂的活动以外,笔者还在课下举办了“课文演讲比赛”等诵读活动,为学生提供了良好的平台,有效调动了学生的诵读热情。

二、理解文章,指导学生诵读

经典作品有着意蕴深刻、情感丰富,但语言晦涩的特点,因此理解起来难度是很大的。诵读并不是最终的目的,而是为了让学生通过诵读掌握内容,获得感受。此时教师就需要在诵读经典的过程中加强对学生的點拨指导,帮助他们深入理解文本的内容。例如《兰亭集序》中,由“乐”而“悲”,由“悲”而“痛”的情感线索的把握是诵读的关键,《赤壁赋》中由“乐”而“悲”,由“悲”而“喜”的情感线索的把握是诵读的关键。只有理解了作者的情感,在诵读中表现出情感的变化,才算是合格的诵读。

当然,囿于个体人生体验的差异,每个同学对文章的共鸣点各不相同。老师应联系现实生活,对文章的思想情感予以适当拓展,阐释文章的现实意义,以寻求广泛的共鸣。以《兰亭集序》为例,作者的悲痛缘于两点:一则时间流逝一刻不停,二则个体生命总有终点。而正值青春年华的高中生,对于这两点的感受肯定不如《兰亭集序》作者王羲之体味得深刻。老师可以结合目前学生生活的特点予以适当拓展。时间流逝一刻不停,老师可以联系很多同学对童年和初中生活的怀念,激起学生的共鸣。

三、诗歌先行,提升情趣

诗歌是一种主要的文学形式,以诗歌形式为代表的经典作品也数不胜数,是经典诵读的主要内容之一。结合诗歌押韵、公正、韵律感强的特点,能够带给学生以美的体验和感受,起到提升学生审美情趣的作用。教师应该挖掘优秀的诗歌素材,引导学生主动诵读、爱上诵读。

在《再别康桥》的教学中,笔者引导学生先读后学,从中感受到诗词中的“绘画美、音韵美、建筑美”这三美,《再别康桥》的首节有“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我轻轻的招手/作别西边的云彩”,尾节又有“悄悄的我走了/正如我悄悄的来/我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这两节不仅相互映衬,同时还具有用词上的音韵美。教师不能只通过讲授的方式突出这种美,而是应该引导学生自己诵读、自己品味,在融入情趣的同时感受用词、用句与诗人情感的与众不同,从而形成对诗词美的欣赏力。徐志摩对康桥之美的描述蕴涵了大量的“绘画美”,通过对“那榆荫下的一潭/不是清泉/是天上虹/揉碎在浮藻间/沉淀着彩虹似的梦”、“满载一船星辉/在星辉斑斓里放歌”等诗句的诵读,学生跳跃出了场景的限制,实现了个人思想与诗歌情境的统一。

四、内外结合,相得益彰

经典诵读的内容不应局限于课本中,可适当的延伸拓展,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可以结合课本中的经典文学作品,引申出与其相关的课外作品,使学生进一步感知同类作品的特点,使经典诵读的开展形势更加灵活。

例如在学习完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后,学生对“夜景”与“月色”的迷恋仍未散去,这时笔者就设置了“诵月”的主题活动,让学生自己选择与“月”有关的文学作品,在比较诵读的基础上,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学生分别选择了《月下独酌》(李白)、《把酒问月》(李白)、《望月怀远》(张九龄)、《霜月》(李商隐)等诗词作品进行了诵读,在诵读全诗的基础上,又将其中的语句单据列举出来,与《春江花月夜》的“月”进行了比对。例如有学生诵读了王维的《山居秋暝》,认为这首诗中的“月”只是一景,诗人通过“明月松间照”承托出了皓月当空、青松如盖的自然美。而《春江花月夜》中的“月”却是一种意象,是诗词的结构线索,隐藏着艺术情感的起伏变化,学生以“海上明月共潮生”、“皎皎空中孤月轮”、“斜月沉沉藏海雾”、“落月摇情满江树”为具体的脉络进行了诵读与品位;也有学生诵读了李白的《把酒问月》,通过“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古人今人若流水,共看明月皆如此”这一语句,指出其与《春江花月夜》中的“月”都富含了深刻的哲学道理,是一种诗意与哲理的水乳交融。

五、结语

总之,加强经典诵读训练对学生文学素养的积累、文学知识的拓展都具有积极作用,语文教师应该努力营造诵读的氛围、创造诵读的机会,让学生通过经典的文学作品,感受中华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教师应该通过“读”带领学生走入文本的意境中,实现与古今圣贤的心灵对话,从而加深对情感艺术的了解与感悟。只有这样才能激发学生对课文的学习兴趣,提高高中语文课堂教学的质量。

参考文献:

[1]王国霞.经典诵读与高中生人文素质培养[J].中学语文教学参考,2015(30).

[2]谢金龙.中华经典诗文诵读与高中语文课程的整合[J].中学语文,2016(3).

猜你喜欢

经典诵读高中语文
《快乐语文》2022年全新改版!
小学语文教学中的经典诵读教学实践与思考
让伏羲教育的阳光沐浴着孩子们健康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