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汉语对举格式教学探讨

2018-08-14王峰

现代语文 2018年4期
关键词:教学实验汉语教学

摘 要:对举格式是汉语中一类形式鲜明、功能独特的语言形式,也是汉语表达的一类语法手段。然而在目前的汉语教学中,这一语言形式的教学却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因此在汉语教学中应该增加该语言形式的比重,同时要将其作为一个语法格式来进行教学。教学实验显示,“格式教学”对于提高学习者对该语言形式的理解记忆水平以及在形式辨别能力方面具有显著效果。

关键词:对举格式 汉语教学 格式教学 教学实验

一、引言

对举格式①是汉语中一类具有独特的结构特点和表达功能的语言形式,这种“独特性”具体来说就是结构上的“对称性”和表达上的“形象描绘”功能。结构上的“对称性”表现在前后两个结构相同的短语或句子上以及在相同句法位置“成对”举出的概念上;表达上的“形象描绘”功能表现为“逼真地再现”某一事物的样貌。②如:

狼心狗肺 穿红戴绿 山清水秀

月明风清 手忙脚乱

东瞧瞧,西看看 风里来,

雨里去 这儿捏捏,那儿摸摸

大的大,小的小 要房没房,

要车没车 打也不是,骂也不是

对举格式作为汉语中的一类语法形式已经得到了学界的广泛认可,如:张国宪(1993)、大河内康宪(1997)、殷志平(2004)、资中勇(2005)、刘云(2006)、铃木庆夏(2001、2008);甘莅豪(2012)、王峰(2016、2017)等等。既然是一种语法形式,那么对举格式在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教学中自然就应该是一项重要的教学内容,特别是在中高级阶段。在目前的汉语教学中,对举格式教学是怎样的?具体到日汉语教学,日本学生在学习此类语言形式时会遇到怎样的理解和使用上的障碍?我们该如何去应对这些障碍?古川裕(2014)认识到了汉语中这一语言形式的表达特点并呼吁加强这方面的教学研究;古川裕(2017)针对这一语言形式的语法特点提出了几点教学对策。王峰(2017)曾对日本学生对举格式的习得偏误进行了调查和分析,并提出了相应的教学策略,这些教学对策是否真实有效呢?本文尝试在古川裕(2014,2017)、王峰(2017)的研究基础上,对汉语对举格式的教学模式,特别是针对日本学生的教学模式进行分析和探讨。

二、对举格式的“教”与“学”

(一)汉语教学大纲中的项目编排情况

2014年5月,孔子学院总部/国家汉办编辑出版了《国际汉语教学通用课程大纲(修订版)》。新大纲将对“成语、俗语、固定短语”的正确理解和使用开发五级、六级单项技能(听、读)和语法项目,并且将“了解汉语中常用成语、俗语和某些典故的文化内涵”设定为这一阶段汉语学习的“文化知识”培养目标。而在大纲五级和六级的“语法项目”中,都没有提到或涉及到本文所讨论的对举格式,仅在六级语法项目的“成语”一项之下列举了“丢三落四”一词。在“词汇项目”中,五级词汇项目没有涉及对举格式的词语,六级词汇项目中列出了一些属于对举格式的四字词语。如:

称心如意 丢三落四 东张西望 废寝忘食 风土人情 根深蒂固

歸根到底 家喻户晓 聚精会神 空前绝后 理直气壮 狼吞虎咽

苦尽甘来 南辕北辙 齐心协力 千方百计 潜移默化 任重道远

深情厚谊 日新月异 物美价廉 喜闻乐见 相辅相成 兴高采烈

心甘情愿 悬崖峭壁 优胜劣汰 斩钉截铁 争先恐后

由此可见,大纲在语法项目和词汇项目的编排中并没有体现出现代汉语“对举格式”的语法地位。

(二)教材中有关对举格式的内容编排情况

为了了解对举格式在教材中的内容编排情况,我们对中国和日本使用的几种中高级阶段的汉语教材进行了调查,调查结果如表1所示:

不难发现,在以上几种教材中,与对举格式相关的内容主要是四字词语,非四字词语的对举格式较少。就四字词语来说,教材中一般将其列入生词表中,④而对生词进行解释时也只是对其整体语义进行解释,并没有对其结构性质、构成部分的语义内涵及成分对举的概念整合模式进行解释和说明,⑤如下面几则注释:

大摇大摆:形容完全不在乎的样子(《博雅汉语中级冲刺篇Ⅱ》)

怵目惊心:startling(《新实用汉语课本》(第六册))

出头露面:to appear in public(《新实用汉语课本》(第六册))

贤妻良母:virtuous wife and loving mother(《新实用汉语课本》(第五册))

天昏地暗:空が暗くなるさま(《中级汉语听和说(英日注释版)》)

日积月累:次第に積み重なってゆく(《中级汉语听和说(英日注释版)》)

可以看出,“大摇大摆”“怵目惊心”“出头露面”只是笼统地解释了其整体语义,而“贤妻良母”则是简单地将两个组成部分的语义相加。同样,在“天昏地暗”的注释中,忽略了“地”在表义中的作用,而在“日积月累”的解释中则没有体现出“日”“月”对举的语义内涵,即通过日常生活的计时单位“日”“月”的对举构成“天天、月月”这样的语义内容,并最终形成“日常的重复与积累”的语义内涵。⑥我们认为,在此类“对举格式”四字词语的解释中,有必要对其“对举”的结构性质及对举成分的概念整合模式进行必要的解释。如下面两个例句相对更加合理:

酒足饭饱:酒也喝够了,饭也吃饱了,形容吃喝畅快满足(《博雅汉语中级冲刺篇Ⅱ》)

呼天抢地:对天呼叫,用头撞地。形容伤心痛哭的样子(《博雅汉语中级冲刺篇Ⅱ》)

在以上我们所调查的几套教材中,《博雅汉语中级冲刺篇Ⅰ》将“不是A,就是B”作为一个词条进行了解释,《捷径》(下)将“东……西……”“没……没……”“如……如……”列为一个能产性的条目进行解释,其他几套教材中都没有将具有能产性的对举格式作为一个条目列出。而《捷径(下)》对这三个能产性条目的解释也存在模糊不清或不甚准确的现象,下面我们以其对“东……西……”的注释为例略作分析。

“东……西……”是汉语中常用的固定格式。“东”“西”后常用同一个字或者意义相近、相关的两个字组成四字格式,在句中多作谓语,强调动作行为的全部范围或动作行为的随意性。如“东看西看”“东奔西走”“东张西望”“东拉西扯”等等。

“东”“西”后分别加上“一”和量词常作状语和谓语,表示“这里……那里……”,本课出现的就是这种用法。例如:

(1)房间里乱糟糟的,衣服也东一件西一件扔得到处都是。

(2)你们东一句西一句,我到底该听谁的?(《捷径》(下))

注释中“强调动作行为的全部范围或动作行为的随意性”这一语义较为抽象和模糊,什么是“动作行为的全部范围”?什么是“动作行为的随意性”?这种解释似乎还不够明确。而说“东一句西一句”含有“这里……那里……”的意思似乎也有些牵强,“这里一句,那里一句”理解起来也存在一定的困难,也许会有人产生疑问,既然“东……西……”含有“这里……那里……”的意思,那么为什么不用“这里……那里……”而用“东……西……”呢?王峰、古川裕(2016)研究认为,“东……西……”对举格式应该表示一种动作行为的“反复而无序”:或者表现为空间上的“反复而无序”,如“东张西望”“东找西找”“东奔西走”;或者表现为动作行为所关涉客体的“反复而无序”,如“东拉西扯”“东一句西一句”等等。可见,教材中对举格式的语义解释还值得进一步推敲。

我们可以看到,在日本出版的两套“中级”汉语教材中,对举格式的出现数量较中国出版的教材要少得多。

(三)学习者的学习和使用情况

上文分析了汉语教学大纲和教材中与对举格式相关的内容编排情况,那么学习者对汉语对举格式的掌握情况是怎样的呢?下面是针对这一问题对日本学生进行的两项调查。

1.对语言形式的辨别与理解

1)形式辨别

调查材料:《汉语口语习惯用语教程》(沈建华编,2003,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是为中高级阶段汉语学习者编写的选修课教材,虽然编者将其定位为“选修课教材”,但是因为其中收录了近500个常用的口语习惯用语,很多学校都将其作为中高级口语课程的主修教材使用。我们对这部教材的内容进行了调查,发现其中涉及“对举格式”的词语或语句共90多处,可见使用频率非常高。正因为如此,我们选用该教材中的部分内容作为调查材料来考察汉语学习者在学习汉语对举格式时所存在的障碍。鉴于第五课含有较多数量和类型的对举形式,我们在调查中选用本篇课文作为调查材料。

调查对象:日语母语者19名,汉语学习时间均在180学时以上,其中获得五级及以上HSK证书者12名。

调查方法:先给被试展示一组典型对举格式的例示,解释这些例示共同的结构特点,然后让日本学生找出课文中类似的短语或句子。

调查结果:如表2所示。

通过调查可以看出,具有一定汉语水平的非汉语母语者,在明确了对举格式的结构特点基础上,对这一语言形式的辨识率仍然偏低。由此,中高级阶段的汉语教材应该适当增加对举格式的出现频率,并加强对这类格式的解释与说明。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也要对这类语言形式加以重视和引导,以便加深学生对汉语中此类语言形式的印象。

2)语义理解

调查材料:同上。

调查对象:同上。

调查方法:将课文中的10例对举格式用下划线的形式标出,让学生对这些对举格式进行难易度(我觉得明白、我觉得不太明白、我不明白)的区分。然后给出这些对举格式的几个语义解释,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进行选择。

调查结果:如表3所示。

由上表可知:“我说也不是,不说也不是”“不说吧,心里不舒服,说吧,又有点儿说不出口”“他干他的,我干我的”是学习者自认为较容易的对举格式;而“睁一只眼闭一只眼”“鸡毛蒜皮”“隔三差五”“一而再,再而三”“脸红脖子粗”则是学习者自认为较难的对举格式。

从语义理解调查可以看出:学习者对这些对举格式语义理解的结果与自己对其难易度的感觉基本上一致。但也有例外,如:“一而再,再而三”语义理解的正确率高于学习者的预期,这大概是学习者根据对上下文的理解以及根据日语中的“再び”进行推理的结果;“脸红脖子粗”高于预期的结果大概与日语母语者对“脸红”的语义概念化同汉语母语者相似有关,即两者都认为“脸红”是“生气”的表现之一。

2.对语言形式的自觉使用情况

我们选取“HSK动态作文语料库”(北京语言大学编)中获得C级(高级)证书且得分在80分以上的共94篇作文进行了调查,发现其中“对举格式”的使用频率非常低,一共找到10处,其中四字词语8处,非四字词语2处。在这些“对举格式”的使用中存在着一些不当之处。如:

(3)*这顿饭有各种各样的,而且眼花缭乱的好多菜。

(4)*看也好,吃也好,使我们充分满足了。

例(1)中“眼花缭乱”一般用来指给眼睛带来不适的视觉形象,这种“贬义”色彩与对举成分“花”“乱”自身所带的感情色彩一致,因此用来形容“菜的种类多”显然不太合适。例(2)的“看也好,吃也好”,虽然“看”和“吃”可以構成对举成分,但使用者显然忽略了“……也好,……也好”这一对举格式所具有的表达“某一结果不随条件的改变而不同”样的语义功能。从上下文来看,此处作者想要告诉听话人的是“我们”对“菜”的“满足”,不管是在“看相”上,还是在“味道”上,“看相—味道”可以构成评价一个菜品的条件,而“看—吃”则不能。因此如果将“看”“吃”改为“看相”“味道”与后面的“满足”就能构成“条件—结果”的语义关系,整个句子的可接受度就会大大提高。

总之,一方面,不管是教学大纲的设定,还是教材的内容编写,都没有体现出对举格式在汉语中的重要地位;另一方面,不管是从学生对对举格式的语义理解和预测上看,还是从学生对该格式的自觉运用上看,都存在着诸多问题,其中不乏一些有共性的问题。

王峰(2017)对78名日本学习者进行了语言调查,发现他们在汉语对举格式的习得上出现一些偏误性质的现象,并将其偏误原因归为以下三点:范畴化认知上的差异,母语的迁移,格式整体语义功能理解上的误差。针对这些偏误原因,他还提出了有关该格式的几点教学建议。这些教学建议是否具有可行性和有效性,有待在实际教学活动中进行验证。

三、对举格式教学模式实验研究

(一)实验目的

对举格式教学是一个包含词汇、句法以及语言文化等多方面因素的综合教学过程。王峰(2017)指出了对举格式中“概念整合模式”教学的重要性,也就是说,将汉语中的对举格式作为一种“格式”(而非词汇项目)来进行教学,强调其结构特征,解释其语义合成过程。古川裕(2017)提出“把成双成对的形式作为一个格式来教”。为了验证这种教学模式的有效性,我们设计了下面一个教学实验。

(二)实验设计

1.实验对象

实验对象为日本关西外国语大学英语国际学部二年级两个平行班的学生。其中A班24人,B班21人。两个班的学生均无汉语背景,⑧学习汉语的时间为180学时左右。⑨

2.实验材料

1)讲授材料

根据实验对象的实际汉语水平,我们编写了一篇故事性短文,短文共编入四个对举格式的短语。短文原文参见附录一。⑩

2)测试材料

为了考察学生对所学对举格式的理解记忆和应用能力,我们编写了两则测试题目,参见附录二。为了考察学生对“对举格式”的辨识能力,我们编写了一则简短的对话,让学生找出与所学四个短语形式相同相近的短语或句子,参见附录三。

3.实验步骤和方法

实验步骤一:讲授

对A班着重进行“格式教学”,在通读短文,对短文内容大致了解以后,集中教授四个对举格式的短语,讲解的内容包括:对举格式的结构特点、对举成分间的语义关系、对举格式语义合成中的概念整合模式。

对B班着重进行“词语教学”,结合短文提供的语境讲解四个对举式短语的意思,并模仿造句。

实验步骤二:教学效果测试

用题目1测试学生对所学对举格式短语的理解和记忆水平;

用题目2测试学生对对举格式语义的预测能力;

用题目3测试学生对格式的认知能力。

(三)实验结果分析

1.实验结果

实验结果如表4所示。

2.实验结果分析

从实验结果来看,采用“格式教学”法的A班学生在对对举格式的语义理解与记忆上以及在格式的辨识率上明显高于未采用“格式教学”法的B班,这证明此类教学法是有效的和必要的。在语义预测方面,A班正确率较B班没有明显优势,学习者虽然明确了格式的构成特点、语义的合成模式,并且掌握了构成成分的字面意义(如“花”“玉”“说”“道”“老”“小”等),但仍然不能对格式的整体语义进行有效地预测。可见在加强“格式教学”的同时,还需要加强日常词汇教学中近义/反义词(或语素)以及词汇文化内涵的教学。

四、教学建议

根据本文的调查与实验分析,我们针对汉语中的对举格式提出以下几点教学建议:

1.对举格式是汉语中一类重要的语法形式,具有能产性,只将其作为一个词汇条目来进行解释和教学还远远不够,还应该将其作为一个重要的语法项目来进行教学。

2.要使学生能够准确地辨识这一语言形式,就应该增加这类语言形式在教材中的出现频率,同时教材中出现的对举格式也不该只限于四字对举格式,还应该包括短语和句子层面的对举。

3.学习者对汉语对举格式的语义理解上存在着难度差异,这一学情应该体现在对举格式在教材中出现的先后次序上面。

4.对举的成分往往是一对范畴化了的概念,这种范畴化认知对非母语者正确理解这类语言形式的语义内涵构成了一定的障碍,因此对举成分的概念化认知特点及格式的语义合成过程也应当是教学中的重点。

五、结语

通过本文的教学实验可以看出,对举格式教学是一项相对复杂的工作,绝非单一途径能够解决的问题。“格式教学”法虽能增强学习者的理解和记忆、提高学习者对该语言形式的辨识能力,但是在语义预测上面效果仍然不够显著,其他方面的教学途径仍待我们去研究和探讨。

注释:

①有人称为“对举结构”(资中勇,2005;甘莅豪,

2012)、“对举形式”(铃木庆夏,2008;古川裕,2017)、“对举现象”(刘云,2006)、“对举表达式”(陈一,2008),也有人称为“对称格式”(刘丹青,1982)、“对称结构”(周荐,1991),大河内康宪(1997)称其为“比况性连合构造”。

②参见刘丹青(1982),大河内康宪(1997)。

③这些四字词语大多出现在课文的生词表中,有一部

分只出现在课文中。

④朱德熙(1982)将相关的语言形式归入“并立式复

合詞”一项。

⑤关于对举格式语义生成中的概念整合模式,参见王

峰(2016a)。

⑥关于对举成分的“典型性”,参见铃木庆夏

(2001)、王峰(2016b)。

⑦这里的“所找用例总数”指将每个被试找到的正确

例句相加得到的综合。

⑧即父母的母语不是汉语。

⑨为了观察两个班的实际汉语水平,我们调取了两个

班期中考试(满分100分)和阶段小考(满分20分)共四次考试的平均分,分别为79.4:80.1;14.1:15.5;12.9:12.9;14.9:15.4。

⑩为帮助学生理解文章大意,我们同时发给学生短文

主要内容的日文翻译。

参考文献:

[1]陈一.对举表达式的再分类及其意义[J].中国语言

学报,2008,(13).

[2]甘莅豪.空间动因作用下的对举结构[M].上海:上

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12.

[3]古川裕.对偶格式的结构特点及其教学[A].纽

约:第五届中青年学者汉语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4.

[4]古川裕.汉语“对举形式”的语法特点及其教学对

策[J].现代中国语研究,2017.

[5]铃木庆夏.论对举格式的范畴化功能[J].世界汉语

教学,2008,(2).

[6]刘丹青.对称格式的语法作用及表达功能[J].语文

知识丛刊,1982,(3).

[7]刘云.现代汉语中的对举现象及其作用[J].汉语学

报,2006,(4).

[8]王峰,古川裕.“左VP右VP”对举格式的语法化

[J].汉语学习,2016,(6).

[9]王峰.现代汉语对举格式中的范畴化认知与概念整

合模式[J].汉语与汉语教学研究,2016,(7).

[10]王峰.范畴化理论背景下的现代汉语对举格式研

究[D].大阪:大阪大学言语文化研究科,2016.

[11]王峰.日本学习者汉语对举格式习得偏误分析

[J].国际汉语教学研究,2017,(1).

[12]殷志平.对称格式的认知解释[J].语言科学,

2004,(3).

[13]张国宪.论对举格式的句法、语义和语用功能

[J].淮北煤师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3,(1).

[14]周荐.论对称结构[J].语文研究,1991,(3).

[15]朱德熙.语法讲义[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2.

[16]资中勇.现代汉语中的对举结构[J].湖南人文科

技学院学报,2005,(1).

[17][日]大河内康憲.重畳形式と比況性連合構

造.『中国語の諸相』[M].東京:白帝社,1997.

[18][日]鈴木慶夏.現代中国語における文法範疇と

しての対挙形式[D].大阪:大阪外国語大学言語社会研究科,2001.

【附录】

附录一:对举格式讲授材料

美女蛇

从前有个书生住在一个寺庙里。一天,他正在院子里读书,忽然听到有人叫他的名字。书生一边答应,一边东张西望,想看看是谁在叫他。突然,他看到墙头有一张女人的脸,这是一张如花似玉的美女的脸。美女对他笑笑,离开了。

书生对寺庙里的一个老和尚说了这件事。老和尚听了以后说:刚才来的是美女蛇,长着人的头,蛇的身体,会叫人的名字,要是你答应了她,她就在晚上来吃你。书生听了老和尚的话吓得目瞪口呆,不知道该怎么办才好。老和尚给他一个盒子,让他晚上睡觉的时候放在枕头旁边。

到了晚上,外面传来了沙沙沙的声音,美女蛇果然来了。书生吓得汗不敢出、气不敢喘。忽然,一道金光从枕边盒子里飞了出去,不一会儿又飞了回来,进到了盒子里,然后外面就恢复平静了。

第二天,老和尚告诉他,这盒子里是金蜈蚣,是专门吃美女蛇的。

美女蛇(日文翻译)

一人の青年が寺に住んでいた。ある日、青年が庭で読書をしていると、突然、誰かが彼の名前を呼んでいるのが聞こえた。彼は、返事をしながら、あちこち見回し、自分の名前を呼んでいる人を探した。突然、塀の上に女の顔が見えた、それは花のように美しい顔だった。その女は彼に笑いかけ、消えた。

青年は寺の和尚にこの事を話した。すると和尚はこう言った「先ほど、遭遇したのは美女蛇で、その蛇は顔は人間で、體は蛇の姿をし、人の名前を呼ぶ。もし、その声に返事をしたら、夜蛇はその人間を食べに行く。それを聞いた青年は目を丸くして驚き、どうしてよいか分からなかった。和尚は青年に、ひとつの箱を渡し、夜寝る時に枕元にその箱を置くように言った。

夜になると、さわさわという音が聞こえ、和尚の言う通り美女蛇がやってきた。青年は怖くなり、息の音さえ消すように隠れた。すると突然、枕元の箱から一筋の金色の光が飛びたし、すぐまたその光は箱の中に戻った。その後、辺りは静まりかえった。

次の日、和尚は青年に、箱の中は美女蛇を食べる金のムカデだということを教えた。

附录二:对举格式理解与记忆情况测试题

1.选词填空:

东张西望

如花似玉

目瞪口呆

汗不敢出,气不敢喘

(1)听了这件事以后,他_______________,非常惊讶的样子。

(2)小偷在商店里_______________,好像在看有没有人注意到他。

(3)坏人进来的时候,他躲在床下面,_______________。

(4)这里的风景美,女孩儿也美,人人长得_______________。

2.选择合适的语义解释

(1)她有如花似月的面容。

“如花似月”中“月”所表达的意思是:

A.丸い B.きれい C.明るい

(2)他们在一起的时候,总是说天道地。

“说天道地”中“道”的意思是:

A.みち B.はなす C.道理

(3)我们俩是好朋友,有关他的大事小事我都知道。

“大事小事”的意思是:

A.大きいことと小さいこと B.大きいことと些細な感情 C.全て

(4)我現在是上有老,下有小。

“上有老,下有小”的意思是:

A.幸せである B.家族人数が多い C.苦労している

附录三:对举格式辨识能力测试题

3.找出下面对话中与所学四个短语形式相同的短语或句子

A:你的同屋怎么样?

B:我的同屋不喜欢收拾东西,衣服总是这儿一件,那儿一件的,弄得房间里很乱。

A:跟别人一起住就是这样。我看你还是得跟同屋搞好关系,不要因为一些鸡毛蒜皮的小事伤了和气。

B:可是有一件事我左想不舒服,右想也不舒服。

A:什么事?

B:我们学校食堂的饭菜不太好吃,所以我和同屋隔三差五就去外面的饭馆儿吃,可是每次他都说没带钱,让我先帮他付,以后再还我,可是到现在他也没给我钱。

A:是这样啊,那以后你就不要跟他一起去吃饭了。

B:你的同屋怎么样?

A:他呀,每天早出晚归,我们很少一起活动。

Teaching of Chinese Symmetry Construction

Wang Feng

(Kansai Gaidai University,Osaka 5730195,Japan)

Abstract:Symmetry Construction in Chinese has the distinctive structure and the unique function.It is also a grammatical means of Chinese expression.However,in the current Chinese language teaching,this form has not received due attention. Therefore,the proportion of the Symmetry Construction should be increased in Chinese language teaching,and it should be taught as a grammatical form of Chinese.A teaching experiment shows that being taught as a grammar format has significant effect on improving learners'understanding,memorization and discrimination of this form.

Key words:Symmetry Construction;Chinese teaching;Grammatical format Teaching; Teaching experiment

猜你喜欢

教学实验汉语教学
浅谈跨文化交际理论对汉语教学实践的影响
论文化教育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缺失
委婉语教学研究
虚拟机技术在计算机组装课堂中的应用
基于“互动教学”理论的高职篮球教学实验研究
高校体育教学应用心理健康影响的实证研究
具身教学应用于小学绘本故事课堂的研究
能否用斐林试剂鉴定“温度对酶活性的影响”实验
否定副词“不”和“没”的认知分析
新疆高职院校少数民族汉语教学的课程设计及开发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