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媒体语言语料库的近义词辨析

2018-08-14杨婧

现代语文 2018年4期
关键词:讨论辨析语料库

杨婧

摘 要:文章以媒体语言语料库为语料来源,对新闻中有关“交涉、讨论”义的近义词进行定量研究和定性分析。选取高频词“协商”“讨论”“谈判”为研究对象,比较它们左、右侧搭配词词性、词义及色彩的特点,进一步探究三者的异同。

关键词:语料库 “协商” “讨论” “谈判” 辨析

一、研究综述

近义词无论是在日常交际中还是书面表达中,都占据着重要位置,对词汇学来说,更是不可或缺。目前国内对于近义词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四个方面:一是近义词界说,主要研究近义词和同义词之间的关系以及近义词辨析的对象;二是辨认的方法;三是分类与范围;四是词性与同义。(池昌海,1998)

无论是汉语本体研究还是对外汉语研究,传统的近义词研究都参照着语义、句法、语用三个平面进行辨析。近几年,学者们除了基本沿用这三个平面来进行定性描写、举例分析之外,更多地利用语料库,采用定量分析方法,并结合问卷调查、数据统计等,对近义词进行更科学、缜密地探究,如:刘微(2016)、杨慧敏(2014)、李帆(2016)。

但是,大多数学者缺少对语料统计后的信息罗列,更倾向于对其结果进行汇总,虽然言简意赅,却让统计内容和统计过程模糊化。因此,借鉴前人的研究角度和研究方法,我们基于语料库来辨析新闻中有关“协商”类词语的使用,在定量研究的基础上采用定性分析法,对“谈判、协商、讨论”这三个近义词的异同进行探究,以期提高日后新闻稿件类写作的准确度。

二、语料处理

我们在看新闻时,通常会看到类似“谈判”“洽谈”“协商”等字眼,那么新闻中“谈判”类的词语有多少种不同的表达方式,它们之间最主要的区别以及使用情况值得我们进行探讨。

本文从媒体语言语料库(MLC)获取研究的语料,所有媒体语言语料统一为中央电视台综合形式,该语料有34039个文本,200946577字次。我们通过查找《现代汉语八百词》《现代汉语词典》《汉语近义词词典》等词典,穷尽式地罗列出与“谈判”相近或相同的词语:商洽、磋商、交涉、商议、商讨、谈判、协商、商榷、商酌、计议、洽商、洽谈、会商、磋议、商量、讨论、切磋、咨议。利用该语料进行检索,它们出现的文本数量和总频次分别为:2个文本2次、2285个文本4452次、1012个文本1540次、471个文本560次、1060个文本1370次、4640个文本13511次、4556个文本10034次、333个文本373次、1个文本1次、41个文本47次、40个文本67次、1042个文本1985次、756个文本1118次,0文本0次、1936个文本2555次、9329个文本19136次、260个文本298次、4个文本5次。由于时间有限,我们选取使用频率最多的三个词语进行比较,它们分别是谈判(4640个文本13511次)、协商(4556个文本10034次)和讨论(9329个文本19136次)。

(一)选取数据

在语料库中,检索“谈判”“讨论”“协商”这三个词,分别得到13511条、19136条、10034条语料。用“陈小荷”随机抽样软件分别抽取1500条语料作为研究对象。

(二)分词处理

对以上共4500条语料使用MyTxtSegTag分词和词性标注工具进行分词,设置成为文本格式。

(三)参数设置

使用AntConc3.2.1w(Windows)2007软件对语料作进一步处理。在Collocates中,将动词的跨距定为[-3,+4]。分别按“谈判”“讨论”“协商”这三个词的左侧搭配词频率和右侧搭配词频率的高低进行排序,选取出现次数大于3的左右搭配词,并利用Excel进行数据汇总。

三、“协商”“谈判”“讨论”搭配词研究

词语搭配主要是研究实词的行为①,所以分别将“协商”“谈判”“讨论”左、右侧出现的搭配词进行人工筛选,除掉副词、代词、数量词以及不具有搭配关系的词语,再次使用Excel进行数据汇总。

(一)“協商”“谈判”“讨论”左侧搭配词研究

根据表1、表2、表3所展示的“协商”“谈判”“讨论”左侧的搭配词及频次,我们可以直观地看出在一定的语料中,“协商”使用的频次高于“谈判”和“讨论”,“谈判”使用的频次高于“讨论”,但这两者使用频次的差别并不明显。此外,从搭配的高频词“双方”“双边”“交流”“沟通”“和平”“友好”等可看出,这三个近义词都是围绕某一问题展开有效对话,为取得一致意见而付出的行动。

为了更直观了解这三个近义词的使用情况,我们将表1~表3内容进行汇总,区分搭配词的词性,以期从搭配词的词性、词义及色彩的角度来探讨研究对象的异同。如下表所示:

从表4可以看出“协商”“讨论”和“谈判”这三个近义词的语用特点。

1.名词

(1)“协商”左侧搭配的大多是一个集体名词,如“集体、政府、企业、双方”等。和政治有关的专有名词也占据重要地位,如“社会主义、人民政协、两会”。此外还有一些名词,比如“工资、专题”,这类名词具有体现协商具体内容的特点。

(2)“讨论”左侧搭配的名词大多也是一个组织或集体名词,如“大家、小组、委员会、代表团”,但这些集体名词和“协商”搭配的集体名词相比,规模较小,集体的政治色彩相对较弱。同时,“讨论”双方或多方的地理跨度小于“协商”双方或多方的地理跨度,前者多是一个集体的内部交流,后者大多是两个或多个不同集体的交涉。此外,“讨论”的主题内容没有明显的政治色彩,如“节目、话题”等,内容形式相对于“协商”而言较为轻松。

(3)“谈判”左侧搭配的大多是具有针对性并且是涉及国家利益、社会利益、人民利益等重大事情的名词,如“核、铁矿石、核问题、气候、能源、边界、领土”等,相较于“协商”和“讨论”,其交涉的问题更正式。此外,谈判的对象也是地理跨度较大的两个或者两个以上的组织,如“国际、双边”等,这和“协商”有共通之处。

2.动词

(1)“协商”左侧搭配的动词大多具有自主性、筹备性且行为不断强化的色彩,如“展开、开展、自行、酝酿、推进、加强”等。同時也具有可持续性,如“继续,进一步”。能愿动词“要”更能体现出一些意愿色彩。

(2)“讨论”左侧搭配的大多也是自主性动词,讨论内容也可以被不断深化,比如“参与、来、去、深入”,同时也具有持久性,如“进一步、继续”,能愿动词“要”依旧具有主动意愿色彩。与“协商”不同的是,“讨论”的形式较为自由,如“分组、联组、开会”,和“认罪协商、制度化协商”相比,其内容也较为多样、轻松,如“学习、研究、着重、集中”,具有较强的互动性。

(3)“谈判”左侧搭配的动词同样具有自主性,比如“展开、举行、去、来”,动作行为可持续、谈判内容可深化,如“继续、推动”。此外,“外交、组阁”等词说明“谈判”的对象有一定的国际地位且具有政治色彩。

3.形容词

“协商”和“谈判”左侧搭配的形容词强调场面的正式感以及交涉方友善的态度,“讨论”左侧搭配的形容词更倾向于形容场面的氛围热烈。这三者的搭配词都有显著的积极语义色彩,如“友好、和平、积极、热烈”等。

(二)“协商”“谈判”“讨论”右侧搭配词研究

“协商”“谈判”“讨论”右侧搭配词及频次情况如下表所示:

从表5、表6、表7,大致可以看出:在一定的语料内,“协商”“谈判”的使用频次高于“讨论”。“协商”后多跟“会议”类,说明协商的形式。“谈判”多和“破裂”类联系密切,描述谈判的情况。“讨论”右侧多是具体名词,表明谈论的内容。为更具体地探究研究对象,将此三表归纳总结,具体如下:

表8:

词性

研究对象 名词 动词 形容词

协商(右) 会议、制度、机制、样本、议题、界、进程、程序、内容、代表团、代表、事务所、两岸、会、工作 解决、谈判、议政、确定、工作、来、处理、取得、决定、讨论、要、结束、纳入、未果、对话、达成、签订、合作、制定、准备 民主、一致、好、重点、充分

讨论(右) 样本、稿、朝鲜、中国、经济、政府、胡锦涛、结果、阿富汗、问题、美国、内容、伊朗、会议、会 通过、到、有、是否、说、解决、来、起来、研究、交流 很多

谈判(右) 代表、样本、进程、桌、过程、机制、专家、小组、双方、结果、方式、者、对手、前提、僵局、筹码、模式、条件、前景、各方 解决、取得、破裂、谈判、进展、达成、开始、结束、进入、陷入、邀请、协商、继续 失败、成功、关键

从表8可以看出:

1.名词

(1)“协商”右侧搭配的名词大多具有一定的顺序性和逻辑性,比如“会议、机制、程序、进程”,有一定的操作流程。此外,后跟一些集体名词,比如“事务所、代表团”,表明协商对象。

(2)“讨论”右侧搭配的名词具有一定的专属性质或特指意味,比如“朝鲜、中国、经济、阿富汗”等,这些专有名词可以是人或物,也可以是具体或抽象。此外,有些名词带有行为结束义,比如“结果”。

(3)“谈判”右侧搭配的名词与“协商”“讨论”相同的是都可以后跟具有一定流程、顺序的名词,比如“进程、机制”,还可以带“结果”类表行为结束的动词。不同的是,“谈判”右侧会带有较为明显对峙关系的名词,比如“对手”,还会有某个具体的举行地点,比如“桌”。此外,“筹码、模式、条件、前景”表明谈判行为具有某种动机,且有一定的内在规则,包含着一种互换的行为。

2.动词:

(1)这三个词语的右侧搭配动词都具有行为持续、行为终止义,比如“继续、结束,起来”。都与“解决”相搭配,说明这三个词语都可出现在为解决问题而需要交谈的场合。

(2)“协商”和“谈判”的右侧搭配动词有行为产生某种趋势,或局面有某种走势、倾向的意味,比如“陷入、进入、取得、达成、决定”,甚至是行为导致某种结果义,比如“破裂、未果、签订”等。

3.形容词

与这三个词语右侧搭配的形容词大多是积极色彩,比如“好、成功”“协商”和“讨论”右侧搭配的形容词倾向行为的过程和内容,比如“充分、民主、重点,很多”,而“谈判”侧重行为结果,有较强的目的性,比如“失败、成功、关键”。

四、结语

根据以上研究,“协商”“讨论”“谈判”的对象都是双方或者多方,其态度具有积极性,行为具有明显的自主性、一定的目的性和可持续性,过程具有可操作性,并按照一定的顺序、流程进行开展。不同的是,“协商”和“谈判”使用的场合较“讨论”更加正式,“协商”有明显的政治色彩,“谈判”有明确的问题针对性,且谈判内容多涉及国家利益等,气氛较严肃。“讨论”的主题一般多样化,可以是学习、研究等方面,环境相对轻松。“协商”和“谈判”的双方或多方的地理跨度明显,一般是不同的组织、国家等,“讨论”大多是来自一个集体内部的交流。此外,“谈判”和“协商”的形式较单一,以会议形式为主,而“讨论”的形式相对自由,可以采用分组、联组或者开会等方式进行。

我们利用语料库以及相关筛选和分词的工具,将选定的语料在Excel中进行汇总分析,选取新闻中出现的有关“讨论、交涉”义词语最频繁的三个词——“协商”“讨论”“谈判”进行研究。通过对三者左、右搭配词的词性、词义、色彩的分析和归纳,来进一步考察“协商”“讨论”“谈判”的异同。这种在定量研究基础上的定性分析,其结果相对直观、清晰,有一定的科学依据。

本文还存在明显的不足之处:选取的语料有限,并未涉及考察对象所处的语境以及句法成分,结论缺少一定的精确度和普遍性。下一步会对考察对象进行更全面、深入的探究,以期提高新闻稿件类写作的准确度和严谨性。

注释:

①王茹.基于语料库的“改变”类词语搭配和语义韵考察[D].厦门:厦门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9:4.

参考文献:

[1]孙宏林.词语搭配在文本中的分布特征[A].黃昌宁.1998中文信息处理国际会议论文集[C].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98:230-236.

[2]卫乃兴.基于语料库和语料库驱动的词语搭配研究[J].当代语言学,2002,(2):101-114.

[3]王茹.基于语料库的“改变”类词语搭配和语义韵考察[D].厦门:厦门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9.

[4]张小姗.对外紋语教学视角下的“表示、表达、表现、表明”偏误分析[D].太原:山西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6.

[5]刘灏.基于语料库的近义词深度辨析——以“表示”“表现”“表达”“表明”为例[J].华中人文论丛,2012,(6).

[6]刘微.“刚”“刚刚”“刚才”的辨析及其对外汉语教学研究[D].西安:陕西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6.

[7]甘枝燕.《登攀 中级巧语教程》近义词的处理考察研究[D].南宁:广西民族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6.

[8]洪炜.面向汉语二语教学的近义词研究综述[J].华文教学与研究,2012.

[9]刘冰.对外汉语教学中近义词辨析方法研究[D].长春:吉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3.

[10]荣美.副词“可”及其常见相关搭配的研究[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3.

Analysis of synonyms based on media language corpus

——Take“consult”“discussion”and“negotiation”as examples

Yang Jing

(College of Liberal Arts,Shanghai University,Shanghai 200444,China)

Abstract:Using the media language corpus as the source of the corpus,the article makes a quantitative and qualitative analysis of the synonyms about the negotiation and discussion in the news. The article takes the high-frequency words“consult”,“discussion”and“negotiation”as the research objects and compares their characteristics of parts of speech,meaning and color of left and right collocations, and furthermore,exploring the similarities and differences between the three words.

Key words:language corpus;consult;discussion;negotiation;discrimination

猜你喜欢

讨论辨析语料库
“论证说理”与“沟通说服”:高考论述类与实用类写作之异同辨析
基于语料库翻译学的广告翻译平行语料库问题研究
运用语料库辅助高中英语写作
正误辨析一例
试论基层电力市场营销策略
同义词组辨析练习
语料库与译者培养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