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社区词视角的《全球华语词典》体例评析
2018-08-14刘全惟
刘全惟
摘 要:语言是在社会交际中存在和发展的,由于各华人地区受到不同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因素影响,华语词语的表达和用法产生了差异,这些形式各异的词语称之为“社区词”。《全球华语词典》收录了海内外各个华人社区具有特色的“社区词”,因属于特殊的辞书类型,其编纂理念不同于其他词典。本文主要针对《全球华语词典》的收词、用字、配例、特有栏目等几个部分进行考察分析,并指出它们的得失,以期对将来词典的编纂与校订有所帮助。
关键词:“社区词” 《全球华语词典》 微观结构
一、引言
随着汉语传播速度的加快,汉语在国际上的地位越来越高,学习和使用汉语的人越来越多。陆俭明(2005)对“大华语”的概念和教学提出建议,认为“大华语”有助于增强世界华人的凝聚力和认同感,更有助于推进世界各地的华语教学。这把我们的华语教学提升到了一个更高的层次,强调了华语在各地的地域性以及整体的包容性,说明汉语正朝着全球化的方向发展,汉语国际传播成为广为重视的议题。
词汇作为语言要素中最活跃的部分,最容易体现社会的变化与发展。各华人地区受到不同社会文化、政治、经济、方言因素等影响,在词语的表达和用法上产生了差异。从交际和交流的角度来看,这些形式各异的词语在言语交际中有很高的流通度,差异之间所产生的障碍和误解是不能忽视的。这些差异不利于资讯的传播与交际,更不利于汉语国际教育的传播。在这样的条件背景下,当务之急就是加速各地区语言学界对“社区词”的研究。
目前,“社区词”研究已取得相当丰富的成果,研究成果也应用在社区词词典的编纂上,目前已出版的有《时代新加坡特有词语词典》(1999)、《香港社区词词典》(2009)、《两岸常用词典》(2012)等几部社区词词典。
二、“社区词”与《全球华语词典》
“社区词”这一概念最早由田小琳提出,指因为社会制度、政治、经济、文化的背景不同,以及由于背景不同带来的人们心理因素的差异而产生的适应本地社会区域的词。(田小琳,1997)
“社区词”这个概念的提出只有20年左右的历史,但这个词的概念、范围和定义一直在发展,不同的学者提出了不同的看法,使得我们对社区词的认识也不断加深。田小琳在“社区词”这一术语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并认为“社区词不是方言词、外来词”“社区词不等于新造词”。
随着对社区词研究的逐步深入,语言学界对“社区词”的概念和定义,仍然存在一些模糊地带,这主要表現在社区词的研究多为举例说明、缺乏系统的梳理和深入调查,某些海外华语社区词的研究容易被忽视,无法解决社区词与方言词、外来词和旧词的关系等问题。邵敬敏、刘宗保(2011)认为,社区词有别于方言词、外来词和文言词,但是彼此又有一些交叉的现象。有一些词语既可以看作是社区词,也可以看作是方言词、外来词或者文言词。而作者将其认定为非典型的社区词,也可称之为“准社区词”。另外,不同社区的高频接触,必然会导致语言的交融,从而产生了“跨社区词”和“泛社区词”的概念。
施春宏(2015)认为词汇受内部和外部因素影响,社区词的判断仅立足于“社区”,无法解决社区词与方言词、外来词和旧词的关系,应该把社区词理解成“形式上属于普通话词汇而在某个社区流通”的词,或进一步拓展为“形式上是通用语而在某个社区流通”的词。主要从构词方式(构词语素)上来区分方言词、外来词等,而社区属性只是判断“社区词”的一个参数。
社区词研究是语言交叉研究的成果,从上述对社区词的讨论中,我们对社区词的概念和内涵有了更进一步的认识。目前针对华语地区词汇与普通话词汇差异的研究,学者们使用的术语还不统一,不过“社区词”这一术语已被收录在全国科学名词审定委员会公布的《语言学名词》中。另外,从目前所发表的相关文章来看,使用“社区词”这一术语的研究数量最丰富。
李宇明主编的《全球华语词典》(以下简称《全球》)是一部描写性的词典,和一般汉语词典或学习词典不同的是,它并不收录语言中的所有词语或是对汉语学习者而言相对较难的词汇,而是以华语在世界各地的变异为主轴,收录海内外各个华人社区具有特色的词语和词义。《全球》的出版不仅消除了各个地区的沟通屏障,还成为各个华语地区交流的桥梁,尤其在大华语的前提下更有助于汉语“走出去”,让更多人认识“汉语”这种语言的多样性和丰富性。
《全球》因其特殊的编写理念,在选词方面主要收录20世纪80年代以来世界各华人社区内的华语词语,以及少量的共有词语,大约为10000条。这里所指的世界各华人地区主要包括中国大陆、港澳、台湾、新加坡、马来西亚、泰国、印度尼西亚、日本、澳大利亚、美国、加拿大等地区。编者们在各地组成5个不同地区的编写组,尽可能搜集了各个地区的华语语料,最后将词典编纂而成。
三、《全球华语词典》的微观结构
词典的结构可分为宏观结构和微观结构两部分。词典的宏观结构指的是词典中按一定方式编排的词目总体,因此也可以称之为总体结构或总体设计。而词典的微观结构指的是词典的词条结构,就是具体条目中经过系统安排的全部信息。词典的微观结构是词典的基本结构单位和功能单位,是词典的主体。如果说词典的宏观结构像一座建筑物的外观框架的话,那么微观结构就是组成建筑物的一砖一瓦。
《全球》因其特殊的编写理念,不管在选词、立目还是体例上都很有特色。从词典学研究中的微观结构看《全球》的编排体例,它的体例设计是丰富且完整的。本文将从收词原则、简繁对照、拼音标注、例证选择、使用地区标示和知识窗说明这6个部分对《全球》的编纂体例进行讨论分析。
(一)收词原则
《全球》作为一本收录全球华人社区词的词典,收词地域范围主要集中在亚、美、澳三洲,尤其以大陆、台湾、港澳以及新马地区为主,而欧洲、非洲华语社区词还未整理收录。收词的内容范围很广,涉及生活、运动、艺术、医学、建筑、工商等领域。《全球》从实用的角度出发,所收录的是当地的常用词语,如:新加坡的红灯码头、泡沫舞会、大彩、五C、防空所、集选区;马来西亚的华教、拿督、巴刹;泰国的冬养贡、象夫、红毛鼻、码、入夏节;日本的华流、事工、定住;港澳地区的填堆区、大档、地牢;台湾地区的段考、陪榜、市况、碎碎念;大陆地区的红歌、群发、荣民、商品房、孵化器等等。
编者在收录词语时详尽地考察了各个地区使用的词语。各地华人受到当地语言的影响,尤其是外来词或音译词,在用字上出现了同音异字的情况,如:纱丽(印度妇女的传统服装,印地语音译),它也可写成“沙丽”或“莎丽”;奶酪(用牛奶制成的半凝固状食品)在各个不同的地区可称为“吉士”“起士”“起司”“乳酪”“芝士”。各词条间相互参照,凸显了各地区华语词汇的丰富与多元。
另外,《全球》还收录了字母词。字母词在汉语中的运用有利于语言的简洁性、准确性和实用性,词典中共收录163个字母词,包括部分仅在某地区使用的特有词语,如:台湾地区使用的A钱(指以不正当手段取得钱财)、B段班(后段班);港澳地区使用的book位(订座位)、PR(公关人员);新加坡使用的NETS(电子转账系统)、R准证(新加坡外国非技术人员工作准证)等。字母词的运用在一定程度上降低各个地区沟通难度。有利于各个地区华人的使用与交流。
(二)简繁对照
在用字方面,《全球》将中国大陆、新加坡、马来西亚等通行的简体字列在前,凸显了普通话在华语中的主体性特点。因为各地用词的差异,绝大部分国家以中国的简体字为规范,但是考虑到台湾和港澳地区仍在使用繁体字,所以在词目后附加了对照的形式,即简体字在前,繁体字在后。值得注意的是,在简化的过程中会出现同音归并不当的“非对应简繁字”,这些字词在编辑校对的过程容易出现错误。在《全球》中就出现了这样的例子。在简化字中,“了”可以念“lē”,作时态助词;也可以念“liǎo”,作动词,“了解”。不过,在繁体字中,作动词义的“了”,书写方式是“瞭”,但是在词条中没有标注“了”的繁体对照。这种“一繁对多简”的字在繁简转换的过程中容易出现很多错误,所以在编纂校对时需更加谨慎,以免误导使用者。
(三)拼音标注
在标注拼音方面,《全球》在范例中说明了词典依据普通话的读音为准。如“打的”一词所标注拼音为“dǎde”,并附注:口语中多读“dǎ dī”。这样的附注体现了生活语言的真实性。
给各个地区的方言词或者为因地区不同而产生语音流变的词语注音,是一项艰巨的任务。《全球》共收录了23条适用于港澳地区,有关“食”的词语,如:“食螺丝”“食风”“食胡”。但在普通话中,我们习惯把其中“食(sik6)”这个语素换成“吃(chī)”,说成“吃螺丝”“吃风”“吃胡”等。虽然词典中收录了这些常用的口语词条,但是东南亚华人并不用普通話发音,而是用粤语方言进行发音。如果词典只标注了普通话发音,并不符合真实的语言使用情况,反而会误导读者,进而产生交际障碍。“衰多口”“辘爆卡”“朦查查”“仆街”等词条在拼音的标注上也出现了类似的问题。语音变读也同样出现在闽南语的一些方言词或音译词中,例如“挫冰”“赌烂”“古锥”“麻吉”等词语。
除此之外,与大陆一水之隔的台湾,推行的也是普通话(国语),但由于政治、经济、历史、文化和社会原因,特别是受几十年来不同语言规范政策的影响,两岸现代汉语在词汇读音上出现了某些差异。如:两岸某些字的读音完全不同,两岸一字多音不能一一对应,大陆一字多音对应台湾非多音,还有上声是否标注变调、轻声有无等问题。
不过,《全球》在这一方面的处理相对较少,如:台湾地区把“垃圾”念成“lèsè”,其他该地区使用的社区词包括“档案夹”“企划”“血牛”等,都只标注了普通话的发音。这种情况就和上述方言词汇的情况一样,在当地使用的时候会产生交流的障碍。
关于这类音译方言词、外来词或语音流变的词语,编者在处理拼音时应该附注相关词语的真实发音,直接反映出词语发音的真实面貌,而不是标注普通话发音。
(四)用例选择
作为词典微观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例证是展示词语释义和用法的有效途径。用例不仅补充说明词的语义,使其具体化,而且也说明它的用法,包括它的语法特点、搭配范围、修辞色彩等。用例只有贴近生活环境,才易于理解,才能用于交际之中。因此,编纂者要尽量做到用例涉及日常生活的各个领域。如果例句脱离读者的学习环境和生活环境,则难于理解和掌握。
《全球》在用例的方式上,除了为大部分词条提供例句以外,也给部分词条提供了常用的搭配。用例收录的例句有书面语料也有口语语料。在新加坡和马来西亚等地,“烧”有“热”和“烫”的用法,《全球》选择的配例为“饭菜要吃烧的,冷饭冷菜吃了不舒服。”《全球》提供了口语语料例证,口语语料贴近日常生活,直接反映了当地人的语言状况,情景式的语言可以让读者了解当地的语言习惯。
(五)使用地区标示
《全球》的另一个创新之处在于每个条目都标出了使用地区,方便读者了解词语的主要使用地区。如果所收的词语为单一华人社区使用,那么只标注该地区的全称;如果为绝大多数的华人社区流通使用的词语,则在此栏标注“各地”以供参考。
随着各地华人的交流互动越来越频繁,汉语词语使用的范围也逐渐扩大。许多源于某地的社区词,在语言使用的过程中,流通范围逐渐扩大,成为某几个地区或者是各地的共同用语。以“定”为词头的词语,词典共收录18个:定编(大陆)、定标(大陆)、定存奴(台湾)、定点(各地)、定点屠宰(大陆)、定调(大陆)、定调子(大陆)、定岗(大陆)、定格(各地)、定金(各地)、定力(各地)、定食(港澳、台湾)、定势(大陆)、定损(大陆)、定头金(泰国)、定头钱(泰国)、定位(各地)、定住(日本)。其中有5个词是流通于各地的。
不过,在词典标注使用地区时,很难判定该词是否只在特定的地区使用。由于香港和澳门的语言背景非常接近,所以“港澳”在词典中很多时候合并为一个单一区域处理。另外,“新马”和“新马泰”有时也作为大的独立区域处理,但是有些词语只在某单一地区使用,词典在标注使用地区时仍有许多不符合当地实际情况之处。如:“初中”一词,标注地区为大陆,实际上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也使用;“山芭鸡”的使用地区标注为新马泰,但是马来西亚人一般称之为“甘榜鸡”;“沙西米”和“欧巴桑”等词语在词典释义时都标注了这些词语是日语的音译词,不过在标注使用地区时只标注了台湾。这样的标注显然没有全面地记录词语的流通地区与使用状况。
(六)“知識窗”说明
《全球》在编纂上设立了“知识窗”栏目,能有效地帮助使用者快速了解相关词语的背景知识和跟词语有关的特别提示等信息,增加了词典的信息量,也提升了词典的可读性。
《全球》的“知识窗”有以下几方面作用:1.说明词语出处。如:“公仔面”义同“方便面”(适用于港澳地区)。在“知识窗”中说明了“公仔面”的词语出处。2.说明专有名词的背景。如:“敦”是指马来西亚各州马来族苏丹所授的最高封号。在“知识窗”部分就进一步阐述了马来西亚封勋制度的历史和种类。3.说明词语的特别用法。如:“头奖”一词在“知识窗”中的释义为:新马泰华语中以“头”表示“第一”。奖励的等级分别叫作“头奖、二奖、三奖……”一般不说“头等奖、二等奖、三等奖……”。
四、结语
语言的变异是客观存在的,汉语在世界各地传播的同时,必然也会出现语言变异现象。华语是海外广大华人的通用语言,可以看作是汉语的变体。各个华语地区的语言变异现象,已成为汉语国际传播的重要研究对象。目前,各地区的“社区词”研究最为成熟。
《全球》广泛地收录了各个华人社区常见的社区词,是社区词的集大成者。它消除了各华人地区之间沟通交流的障碍,对于从事海外对外汉语教学的教师来说,也是一本实用的工具书。除此之外,对未来各地区的语言规范政策、华语教学、教材编写或师资培训等方面都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本文对《全球》的微观结构进行分析考察,列举了其编写方式的独特之处,指出了其中有待完善的地方,以期对以后相关词典的编纂和修订有一定的帮助和参考价值。
参考文献:
[1]刁晏斌.关于华语词典编纂问题的几点思考——读《全球华语辞典》札记[J].辞书研究,2014,(6).
[2]冯学锋.描写全球华语实态,突破语言规范观——《全球华语词典》[J].国际汉语,2014,(1).
[3]郭熙.论“华语”[J].暨南大学华文学院学报,2004,(2).
[4]李如龙.海外汉语方言研究的新视野——读《全球华语词典》[J].辞书研究,2013,(1).
[5]李宇明编著.全球华语词典[Z].北京:商务印书馆,2010.
[6]陆俭明.关于建立“大华语”概念的建议[J].汉语教学学刊,2005,(1).
[7]刘晓梅.《全球华语词典》处理区域异同的成功与不足[J].辞书研究,2013,(1).
[8]邵敬敏,刘宗保.华语社区词的典型性及其鉴定标准[J].语文研究,2011,(3).
[9]施春宏.从泰式华文的用词特征看华文社区词问题[J].语文研究,2015,(2).
[10]田小琳.香港词汇研究初探[J].语言文字应用,1997,(2).
[11]田小琳编著.香港社区词词典[Z].北京:商务印书馆,2009.
An Analysis of the Microtructure of Global Chinese Dictionary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Community Expression
Liu Quanwei
(Ph.D candidate in Linguistics and Applied Linguistics School of Chinese as a Second Language,Peking University,Beijing 100871,China)
Abstract:Language exists and develops in the social and communication.“Community Expression”refers to the words coined and used by different local communities due to different social,political,economic,cultural backgrounds.Global Chinese Dictionary is a compilation of expressions used by Chinese communities in various areas.One aspect that are discussed is the microstructure of the dictionary.A comparison between explanations found in the dictionary,and the selected Chinese expressions of this paper shows that they do not closely correspond to each other.Based on the analysis of the microstructure of the dictionary,some suggestions about how to revise the dictionary are provided.
Key words:Community expression;Global Chinese Dictionary;Microstructure dictionari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