盆腔包裹性积液介入治疗与护理
2018-08-14陈英张婷张倩
陈英,张婷,张倩
盆腔包裹性积液是妇科常见疾病,临床上通常采用超声引导下穿刺的方式对盆腔包裹性积液进行针对性治疗,该方法创伤小,且能够有效降低患者痛苦,提升患者的恢复效率。本次研究随机选取台州恩泽医疗中心(集团)浙江省台州医院2017年6—12月收治的72例盆腔包裹性积液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探讨盆腔包裹性积液介入治疗与护理的方法,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收集盆腔包裹性积液患者72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36例。观察组年龄24~48岁,平均(39.1±0.4)岁。对照组年龄 22~ 70岁,平均(56.13±0.24)岁。两组患者年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0.05)。
1.2 方法 对照组采用常规治疗和护理方法,予以患者西药治疗的同时,对患者展开生活以及饮食方面的护理,做好手术准备工作,提升患者的健康知识知晓程度。
观察组患者采用介入治疗方法和优质护理措施,具体治疗方法和护理措施如下:
1.2.1 介入治疗 护理人员在术前在超声引导下对患者进行穿刺抽取部分囊液,加强对患者血常规、心电图、血小板的检测,确定患者囊腔的大小,明确囊肿的性质。在辅助患者排空膀胱后,辅助患者取膀胱截石位,对铺巾进行常规消毒,将阴道探头涂抹适量耦合剂后装上穿刺架,缓慢伸进患者的阴道穹窿处,探寻囊肿的性质和具体位置;在穿刺点选择完毕后,将穿刺针沿着取像引导线迅速刺入患者的囊腔,抽吸囊液,待囊液抽吸完成后;采用0.9%的氯化钠注射液冲洗患者的囊腔,再用0.5%的甲硝唑注射液清洗患者的囊腔,待回抽液变清后,将丁胺卡那针0.4g和糜蛋白酶针10 mg注入患者囊腔,缓慢拔除穿刺针,确保穿刺点无活动性出血。
1.2.2 护理措施 (1)术前准备:护理人员应加强对患者的健康宣教,使患者能够明确介入治疗的效果和优势,提升患者对介入治疗的手术步骤以及可能出现的症状的了解程度;安抚患者的焦虑和紧张情绪,提升患者对疾病治愈的信心,从而积极配合医生的治疗工作。同时,护理人员应对患者的体温进行密切监测,准备好手术需要的庆大霉素和糜蛋白酶,做好患者的皮试工作,认真执行“三查七对”。(2)术中配合:在患者穿刺的过程中,护理人员应加强对患者的陪护,询问患者的感受,对患者的生命体征进行实时监测,仔细观察患者注入药物后的反应,在确保患者体位舒适的基础上,尽量暴露患者的阴部,确保穿刺能够顺利进行。(3)术后护理:术后出血是盆腔包裹性积液介入治疗的常见并发症,在介入治疗完毕后,护理人员应加强对患者生命体征的监观察,确保患者无腹痛、阴道出血和腹胀等现象出现,一旦发现患者有阴道出血症状,应立即上报给医生并采取相应的处理措施。在患者术后,应使患者卧床4 h,确保无异常后方可为患者办理出院手续。同时,护理人员应加强对患者及其家属的出院指导,告诫患者1个月内禁止性生活,并为患者注射适量的抗生素,防止患者发生感染。叮嘱患者一旦出现阴道出血症状,应立即来本院复查。
1.3 观察指标 观察两组治疗效果,分为显效、有效和无效三个等级。比较两组护理质量评分,包括护理技术、服务态度,治疗效果、责任心和护理流程等指标。
1.4 统计方法 采用SPSS20.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处理。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表示,采用 检验;计数资料采用2检验。<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2 两组护理质量评分比较 观察组对护理技术、服务态度、治疗效果、责任心、护理流程的评分均高于对照组(均<0.05),综合评分亦高于对照组(<0.05)。见表 2。
3 讨论
盆腔包裹性积液与盆腔积液存在本质上的区别,盆腔包裹性积液多发于胸腔和盆腔部位,若不能够得到及时的治疗干预,会加速纤维细胞的增生速率,进而形成包裹性积液[1]。针对盆腔包裹性积液的常规治疗,临床上大多以抗菌消炎方法为主,将抗菌药物作为主治药物,但这种药物容易产生不良反应[2]。手术也是治疗盆腔包裹性积液的有效方法,但由于手术会对机体造成一定损害,且具有较高的炎症复发概率,容易导致盆腔炎症扩散[3];因此,需要针对患者的病情严重程度来决定是否需要手术[4]。
介入治疗方法能够有效促进药液在患者皮内组织的渗透,降低蛋白质和酶的活性,具有操作安全简便的特点,不会对机体造成损伤[5]。笔者对观察组患者实行介入治疗方法和优质护理措施,结果显示观察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 0.05)。观察组对护理技术、服务态度、治疗效果、责任心、护理流程的评分均高于对照组(均<0.05),综合评分亦高于对照组(<0.05)。上述结果证实采用介入治疗方法和优质护理措施对盆腔包裹性积液患者进行治疗和护理,能够显著提升患者的治疗效果,有利于提升患者对护理服务的满意程度[2]。
表1 两组治疗效果比较 例(%)
表2 两组护理质量评分对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