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回盲部潴留性息肉超声表现1例
2018-08-14江珍珍刘夏天金燕燕
江珍珍,刘夏天,金燕燕
绍兴市人民医院,浙江大学绍兴医院超声科,浙江绍兴 312000;
1 病例简介
男,10岁,主诉:腹痛10余天。患儿10余天前无明显诱因出现腹痛,以脐周为主,呈阵发性,为隐痛,无放射痛、恶心呕吐、发热、腹泻血便、尿频尿痛、腰痛等。体格检查无异常。超声检查(图1A、B)诊断:右中腹肠腔内肿块。患儿行肠镜下肿瘤切除术,术中回盲瓣对侧见一枚直径约2.5 cm的带蒂隆起,表面呈分叶状,于基底部放置结扎环,置入圈套器于结扎环上方约0.5 cm处高频电通电凝切,创面裸露小血管予圈套器电凝,基底部再放置波士顿止血夹,切除肿瘤用取出装置取出送病理检查(图1C、D)。免疫组化:Ki-67(20%+),CK20(+),P53(-),CK7(-)。术后病理诊断:(回盲部)潴留性息肉。
图1 男,10岁,回盲部潴留性息肉。二维超声示右肾下极下方见一低回声团块,大小约2.4 cm×1.6 cm,高频超声探头扫查示团块位于右中腹肠腔内,带蒂,边界清,表面呈分叶状,内回声不均,可见散在小片状液性无回声区(箭,A);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像示蒂内延伸至团块的树枝状血流信号(B);结肠镜下见回盲瓣对侧带蒂隆起,表面呈分叶状(C);病理镜下见肿块内较多囊性扩张的腺体,腺体内有胶冻状囊液(箭,HE,×40,D)
2 讨论
潴留性息肉又称为幼年性息肉或错构瘤性息肉,癌变率约为20%。本病好发于幼儿,主要临床症状为腹痛、腹泻、便血、蛋白丢失性肠病、肠套叠等,多发生于乙状结肠和直肠,较少发生于回盲部[1],其超声表现鲜有报道。由于儿童无法确切描述不适症状,直肠指诊也难以触及病变部位,仅凭临床症状及体格检查准确诊断回盲部潴留性息肉较困难,既往依靠肠镜或X线钡剂灌肠检查诊断。肠镜为侵入性检查,存在肠壁损伤出血、破裂穿孔的风险,便血患儿直接行肠镜检查往往阳性率较低;X线钡灌肠操作较为复杂,患儿较难配合,且为有辐射检查,家长不易接受。本例患儿因腹痛就诊,腹部超声检查示右肾下极下方低回声团块影,首先考虑为腹腔内肿瘤或肿大淋巴结,通过高频超声检查明确病变位于肠腔内,可排除上述诊断。潴留性息肉超声表现为团块内有散在分布的小片状液性无回声区,与光镜下显示腺体呈小囊性扩张的病理特征相符合,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像见由蒂内延伸至团块的树枝状血流信号有助于诊断肠息肉[2]。超声检查操作简便,检查过程中患儿无痛苦,可明确病变部位,观察肠壁结构,描述病变的大小、形态、内部结构,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像可以观察病灶血流情况,有助于鉴别小息肉与增厚的肠道皱襞黏膜及粪块,因此超声可以作为儿童肠息肉的一种重要检查方法,明确诊断后行结肠镜下电凝电切术,创伤小、并发症少、恢复快,是儿童肠息肉最常用的治疗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