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探自由教学法指导下的诗歌教学
2018-08-13王菊
王菊
内容摘要:《教学的方法》一书中谈到自由教学法,认为教师应该是一位解放者,打开学生的心灵之门,让思想获得自由;教师应该培养和帮助学生成为全面发展、知识渊博和道德自觉的人才。这与语文学科核心素养强调的有相似之处。因而,尝试着将其与《月下独酌》教学实践相结合,探索诗歌教学。
关键词:自由教学法 实践 反思
美国加里·D·芬斯特马赫和乔纳斯·F·索尔蒂斯合著的《教学的方法》一书中谈到自由教学法,与语文学科核心素养有相似之处。因而,尝试着将其与《月下独酌》教学实践相结合,探索诗歌教学。
一.自由教学法内涵
自由教学法根源于博雅教育理念,是在文化里或朝向文化的教育,注重研读影响深远的著作来耕种心灵,通过解放思想和继承文明社会的全部知识遗产,去质疑,去认知,去创造。其核心主体是知识,但不把追求知识当作教学的目标,获取知识只是要让学生更好地理解人类积淀下来的智慧。从教学方法的角度来说,自由教学法体现的是多元的教学方法。教师可根据自己的教学风格,选择雅致有内涵的教学内容,以问题引领课堂,达到让学生获得素养提升的目的。
二.实践自由教学法
1.以导入吸引学生兴趣。设计导入时,考虑到学生对李白的人生经历较为熟悉。为此,导入设计为播放《经典咏流传》中经过现代诠释的《月下独酌》,顺势让大家谈谈对李白的认识,然后借助余光中对李白诗歌的评价,体会李白诗歌常借助酒表现出的豪放飘逸。欣赏《月下独酌》,一方面,诗歌改编成歌曲,形式比较新颖,能吸引学生的兴趣;另一方面,这首歌的旋律与诗歌整体氛围一致,有利于学生更好进入诗歌,为课堂营造良好的气氛,为之后的教学环节——揣摩诗人情感铺垫。
2.以核心问题促进学生思维发展。结合课本和相关资料,将文本解决中心定为诗歌题目中的“独”字,设计了两个核心问题:诗人是否成功消除孤独,认识诗人孤独的深层内涵。要解决第一个问题,必然要梳理诗歌情感。组织学生讨论“诗人是否成功消除孤独”,由“孤独派”与“不独派”展开辩论,认识到诗人是孤独的。接着以“是什么造成了诗人孤独”问题带领学生了解诗歌创作背景,帮助学生认识孤独。最后,组织学生讨论“李白孤独的深层内涵”,结合李白生平、李白的诗歌、创作背景,促进学生进一步理解孤独。以核心问题架构课堂,衍生出环环相扣的问题,不断深入认识李白的孤独,有利于增强学生思维的灵活性、敏捷性、深刻性。
3.以语言艺术培养学生审美能力。《月下独酌》的语言表达最大特点是乐景写哀情。全诗借物友写孤独,表达由政治失意而产生的一种孤寂忧愁的情怀,极尽委婉曲折之致,体悟之可以让学生真实感受到中国传统文学的含蓄美。
为此,设计了散文化地描绘画面环节,训练学生语言表达与交流,引导理解以乐景写哀情的语言艺术。当然,诗歌教学中离不开朗诵,学生在对诗歌理解前后朗诵是不一样的,朗诵教学分三步:初读感悟、边赏边读、深读体悟。当学生对诗歌有了一定的理解后,在朗诵的过程中既能加深理解体悟,更能体会诗歌的语言美。此外,学习古典诗歌,教师语言也应该诗意化,熏陶学生,鼓励挖掘语言之美。
三.反思自由教学法
自由教学法体现的是多元的教学方法,但是无论以怎样灵活多变的方式展开教学,语文学科的根本性质不可以被忽视或变异。也就是,语文课堂教学都要以语言为核心,以语文活动为主体,以语文综合素养的提高为根本目的,语文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仍然是学生必须掌握的。自由教学法指导下的诗歌教学《月下独酌》实践,要坚守住诗歌教学中的朗诵教学,要引导学生更好理解体悟人类共有的孤独情感,更要以生为本。
诗歌富有节奏,决定了诗歌教学离不开朗诵。一边朗读一边理解,相互促进,能够指导学生将理解出来的内容通过朗读表现出来,就要求教师懂朗读。《月下独酌》教学过程中,将朗读简单化,变成学生读读,听听朗诵,没有深入指导。在朗诵练习中,教师要加强对学生朗诵节奏的缓急、声音的高低、情绪的扬抑进行指导。如在朗诵体现“独”的诗句要舒缓低沉,体现“不独”的诗句要语速稍快,声音高扬,特别是后六句仄声韵,要情绪激昂。有教师指导,也要有学生展示、评价,这些交给学生,可以使学生在相互展示与评价中进步。朗读教学要贯穿课堂,如果能形成模式,“读--为什么这样读(讲解诗歌)--再读体会--讲解提升--再读验证”,让整个课堂充满各种形式的读,本节课诗歌教学的特色会更加清晰。
自由教学法注重让学生更好理解人类积淀下来的智慧,这与语文学科核心素养强调“文化传承与理解”不謀而合。在《月下独酌》这篇诗歌中的孤独情感是人类共有的,但李白的出众之处在于把人生的大孤独上升为以天地为友的大欢乐的无尽的寂寞和凄凉,一扫常人形单影只而生的独自哀怨之情。教学过程中,简谈对此的认识,引导学生直面人生孤独,在孤独中保持人格的高贵,此次教学的目标达成度会更高。
教师可以选择语文教学的道路和方式,所以是自由的;语文教学自有其坚守的,所以又是不自由的。自由教学法指导下的诗歌教学,走在自由与不自由之间。
(作者单位:江苏海门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