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积极心理学理论的心理干预在精神分裂症合并抑郁症患者中的应用
2018-08-11刘彩琴
刘彩琴
(平凉市精神卫生中心,甘肃 平凉 744000)
精神分裂症是一种危害极大的慢性迁延性精神病,其发生与遗传、社会环境、心理等因素密切相关。该疾病治疗复发率较高,每次发作均可损害患者认知功能,使其社会功能下降。抑郁症是精神分裂症常见并发症之一,相关研究表明[1],精神分裂症并发抑郁症后,患者常表现出消极悲观的情绪,甚至发生自残、自杀等不良行为。目前,通过应用抗精神分裂症与抗抑郁症药物虽能在一定程度上缓解精神分裂症合并抑郁症患者的相关症状,但残留的心理因素仍会对患者认知功能、生活质量造成严重影响[2]。因此,在治疗精神分裂症合并抑郁症过程中,还应做好患者心理建设工作。基于积极心理学理论的心理干预是一种通过语言技巧、灌注信心、激发潜在力量等策略来提升个体幸福感的一种护理干预模式[3],本研究将此护理模式应用于精神分裂症合并抑郁症患者护理中,取得满意效果,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取2016年7月—2017年10月我院接诊的86例精神分裂症合并抑郁症患者为研究对象,纳入标准:(1)符合《CI-ID-3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有关精神分裂症的诊断标准[4],且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得分≥18分;(2)年龄≥18岁;(3)近期未服用过抗精神分裂症或抗抑郁症药物;(4)具备语言沟通能力与理解能力;(5)符合医学伦理要求,且患者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1)患有其他精神疾病;(2)有抽搐电休克治疗史;(3)有严重躯体疾病;(4)对精神活性物质滥用者;(5)意识障碍;(6)不配合调查研究。将全部患者随机分为护理组和对照组,两组均43例。对比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病程及文化程度等一般资料,差异无显著性(P>0.05),具有可比性。两组临床资料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临床资料
1.2 方法
对照组给予常规心理支持、健康宣教、用药指导、病情监控等干预措施。护理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实施基于积极心理学理论的心理干预,内容包括个体积极的情感体验,具体来讲是指过去的主观幸福感,现在的满足感以及对未来保持乐观;积极人格特质,是指爱的能力、人际交往能力、对美好事物的洞察力、面对疾病的勇气、创造性等;积极社会环境,是指使个体成为充满责任感、谦逊、有职业道德、懂礼貌、讲文明的良好公民。具体方法:(1)组建积极心理学干预团队:由护士长担任组长,并挑选出若干名护理骨干组建一支积极心理学干预团队。团队成员均接受积极心理学理论知识及实践技能培训,以在护理工作中熟练应用心理干预技术;护士长在有效了解患者心理特点的基础上结合理论知识制定护理干预的基础框架、流程及内容,经全体成员讨论后将护理干预内容加以完善与丰富。(2)模拟练习:采用角色扮演的形式预演整个干预过程,要求每个团队成员充分掌握积极心理学干预的相关技巧及注意事项,并能够熟练应用症状量表评估患者的心理状况。(3)实施流程及内容:①与患者积极开展沟通交流,鼓励其表达内心的真实想法。在充分了解患者心理状况的基础上剖析其心理障碍产生的原因,并逐步帮助患者对自我有清晰地了解;采用讲座方式开展认知教育,教会患者自我疏导心理障碍的方法。通过角色扮演调动患者自我意识,帮助患者发现自身蕴藏的巨大能量,进而重塑自信。②记录三件好事。指导患者在每晚临睡前写下自己当天遇到的三件好事,以及思考发生这些好事的原因。通过这一过程使其获得积极的心理体验,并懂得从多角度去观察或思考生活,进而激发其对生命的热爱之情。③实践感恩。帮助患者回忆对自己提供过帮助的人,并鼓励患者向这些从未道过谢的人写一封感谢信,或者通过打电话的方式对其表示自己真挚的感激之情;还可鼓励患者通过拥抱或语言等方式感谢亲友长期以来对自己的照顾或包容。④编写自传:当患者感觉自己的人生一片灰暗时,建议其展开想象的翅膀,畅想自己经历的精彩人生,将这段精彩人生写成自传,尽可能尝试变成自己想象的样子。⑤组织病友交流会,鼓励并引导患者发言,畅谈自己对未来的展望,以唤起患者对人生、生活的希望。干预共8周,每周进行1~2次指导。
1.3 观察指标
比较两组患者述情障碍情况、认知功能程度及生活质量。(1)应用多伦多述情障碍量表(TAS-20)对两组患者干预前后述情障碍情况进行评估[5]。此量表包括情感辨别能力、情感描述能力、幻想、外向型思维4个因子,每个因子采用1~5分的5级评分法。评分越低,表示患者述情障碍越轻。(2)应用蒙特利尔认知评估量表(MoCA)评价两组患者干预前后认知功能[6]。该量表包括命名能力、视空间与执行功能、语言能力、注意力与集中、记忆力、抽象思维、计算力及定向力8个认知领域,共计30分。评分越低,表示患者认知功能障碍越严重。(3)应用世界卫生组织生存质量调查表简表(WHOQOL-BREF)评估两组患者干预前后生活质量[7]。该量表包括心理领域、生理领域、社会关系领域及环境领域4个维度,每个维度评分范围均为0~100分。评分越高,表示患者生活质量越好。
1.4 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 17.0软件对本研究相关数据进行分析,采用(±s)表示计量资料,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采用“率”表示计数资料,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当P<0.05时,差异具有显著性。
2 结果
2.1 比较TAS-20评分
两组干预前TAS-20各因子评分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干预后两组TAS-20各因子评分均低于干预前(P<0.05),且护理组低于对照组(P<0.05),见表 2。
2.2 比较MoCA评分
两组干预前MoCA各项评分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干预后两组MoCA各项评分均高于干预前(P<0.05),且护理组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 3。
2.3 比较WHOQOL-BREF评分
两组干预前WHOQOL-BREF各维度评分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干预后两组WHOQOL-BREF各维度评分均明显高于干预前(P<0.05),且护理组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4。
3讨论
3.1 实施基于积极心理学理论的心理干预能够显著改善患者认知功能
精神分裂症患者合并抑郁症在临床极为常见,分析其原因可能为:(1)抗精神药物引起的;(2)抑郁本身是精神分裂症的典型症状表现;(3)随着病程推进,患者逐渐对治疗丧失信心,感觉未来一片渺茫,进而出现抑郁情绪;(4)精神分裂症患者病情有所改善,因未恢复适应社会的能力而抑郁[8]。相关研究表明[9],精神分裂症合并抑郁症患者认知功能障碍程度明显高于单纯精神分裂症患者,其可能是神经病理学改变与社会心理学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而认知功能障碍不仅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同时可危及其生命安全。因此,临床应重视对精神分裂症合并抑郁症患者心理因素的干预。
表2 两组患者干预前后TAS-20各因子评分比较(±s,分)
表2 两组患者干预前后TAS-20各因子评分比较(±s,分)
注:*与干预前比较,P<0.05
组别护理组对照组t值P值n 43 43干预前3.96±0.52 4.03±0.54 0.612 0.542情感辨别能力干预后2.14±0.35*2.81±0.41*8.150 0.000干预前3.83±0.47 3.87±0.49 0.386 0.700情感描述能力干预后2.24±0.31*2.86±0.38*8.290 0.000幻想干预前3.84±0.53 3.79±0.51 0.446 0.657干预后2.08±0.29*2.84±0.32*11.540 0.000干预前3.95±0.43 3.98±0.46 0.312 0.755外向型思维干预后2.14±0.26*2.92±0.43*10.179 0.000
表3 两组患者干预前后MoCA评分比较(±s,分)
表3 两组患者干预前后MoCA评分比较(±s,分)
注:*与干预前比较,P<0.05
组别护理组对照组t值P值干预前2.47±0.57 2.41±0.52 0.161 0.872命名能力干预后3.15±0.69*2.71±0.63*3.088 0.003干预前2.75±0.67 2.71±0.63 0.285 0.776视空间与执行功能干预后3.36±0.51*3.02±0.56*2.944 0.004干预前2.06±0.65 2.11±0.68 0.349 0.728语言能力干预后2.82±0.54*2.43±0.56*3.287 0.000注意力与集中干预前3.61±0.73 3.58±0.68 0.129 0.898干预后4.13±0.52*3.88±0.49*2.294 0.024记忆力干预前2.48±0.47 2.49±0.45 0.101 0.920干预后3.31±0.53*2.93±0.57*3.201 0.002抽象思维干预前1.26±0.35 1.22±0.34 0.538 0.592干预后1.67±0.42*1.45±0.37*2.577 0.012计算力干预前2.33±0.46 2.35±0.49 0.195 0.846干预后2.96±0.51*2.68±0.54*2.472 0.015定向力干预前4.72±0.36 4.75±0.39 0.371 0.712干预后5.45±0.48*5.16±0.46*2.860 0.005
表4 两组患者干预前后WHOQOL-BREF评分比较(±s,分)
表4 两组患者干预前后WHOQOL-BREF评分比较(±s,分)
注:*与干预前比较,P<0.05
护理组对照组43 43组别n t值P值干预后73.16±7.83*66.52±8.74*3.711 0.000心理领域干预前56.72±9.16 57.21±10.08 0.236 0.814生理领域干预前58.27±10.52 57.43±10.13 0.377 0.707干预后75.33±8.46*67.25±9.02*4.284 0.000社会关系领域干预前53.75±9.37 54.28±9.69 0.258 0.797干预后71.52±7.03*63.46±8.42*4.818 0.000环境领域干预前55.81±9.67 56.12±9.91 0.147 0.884干预后74.53±6.88*65.84±8.57*5.185 0.000
积极心理学是兴起于20世纪的心理学分支,致力于对人的主观幸福感、力量及美德等心理积极因素的研究。积极心理学认为[10],心理学除对个体心理损伤进行修复外,还能充分挖掘其自身潜能与力量。近年来,临床开始有意识地将积极心理学理论应用于心理护理中。有研究表明[11],基于积极心理学理论的心理干预通过循序渐进地为患者提供个体化的心理支持,不仅能帮助个体正确认识自我,同时还能够培养个体的适应能力,激发其正向力量,进而充分调动个体进取心,使其获得极大的幸福感。鉴于此,本研究将基于积极心理学理论的心理干预实施于精神分裂症合并抑郁症患者护理中,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护理组MoCA各项评分均明显较高。提示采取此心理护理模式能够显著提高患者认知功能。其原因可能为受损的脑神经在结构与功能上具有可塑性,能够通过后期的学习与强化训练将丧失的功能部分或完全修复,使相应的皮层区域扩大。而实施基于积极心理学理论的心理干预后,通过认知干预,可重建患者的自信,并使患者确信自身具备战胜疾病的能力。再通过帮助患者从积极的角度回忆生活的点滴,可唤起患者对美好生活的希望,最大程度激发其康复潜力,最终可改善患者大脑皮层功能区,使其认知功能逐渐恢复[12]。
3.2 实施基于积极心理学理论的心理干预可消除患者述情障碍,明显提高其生活质量
述情障碍为精神分裂症合并抑郁症患者在情感识别与表达方面的重要功能缺陷,而患者述情功能康复则有助于其社交功能恢复。本研究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护理组TAS-20各因子评分明显较低。提示实施基于积极心理学理论的心理干预,能够显著改善患者的述情障碍。这是由于运用“记录三件好事”“驱赶消极情绪”等心理干预方法,可使患者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进而有助于提高其情感识别能力。鼓励患者用行动去实践感恩,可重塑其积极的人格特质,并使患者情感认知缺陷得到一定程度改善,从而促进其社会功能恢复。同时,与对照组相比,护理组WHOQOL-BREF评分明显较高。其原因主要为实施基于积极心理学理论的心理干预,可帮助患者正确认识自身的价值与优势,对生命产生新的理解与领悟,进而会设法寻找实现人生价值的路径,并通过有效调动其内在积极性因素,使自身对疾病的心因性反应得到明显改善,使躯体不适显著减轻,从而大大提升患者整体生活质量[13]。
综上所述,对精神分裂症合并抑郁症患者实施基于积极心理学理论的心理干预,可使患者述情能力显著增强,使其认知功能障碍有效减轻,同时可明显提升其生活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