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技术对改进初中数学教学方法的探究
2018-08-10曾伟绍
曾伟绍
【摘 要】本文围绕着信息技术对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数学着手,从信息技术对增加课堂教学容量,控制模拟,引导学生系统学习,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发现式学习,突破教学重难点等八个方面进行了论述。
【关键词】信息技术;初中数学;教学方法;探究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8)15-0243-01
传统教学方法的独特优势在于师生之间的情感对话交流,但不足之处是对那些抽象性很强、变换过程复杂多变的数学知识,教师很难用自身的语言让学生清晰地理解与掌握。随着计算机的迅速普及,信息技术辅助教学成为一种现代化的、动态的教学方式,深受广大数学教育工作者的欢迎。信息技术辅助教学是运用计算机清晰、准确的图像、图形,动态效果,声音合成,链接等技术手段编制出的教学软件,展示了计算机特有的三大功能:文本功能、人机互动功能、网络功能。它有利于选择教学内容,交互性强,便于操作,具有共享性。因此,信息技术辅助初中数学教学应运而生。
一、信息技术辅助教师的数学教学
它加强或补充了由教师所进行的教学。它充分利用信息技术特征进行常规的运算、作图、列表及模拟一个动态过程等,从而达到辅助教师教学的目的。
1.显示工具,增加课堂教学容量。
在现实数学教学过程中,可能常常遇到一些比较费时的活动,如大量的板书内容,而这些活动并非课程所要达到的目标,但为了达到所需目标又不得不经过这些活动,在课堂45分钟内,如仍采用传统的板书,则消耗了课堂上宝贵的时间,如不板书而口头说明,则往往会词不达意。这时候,如采用多媒体技术的快速显示功能,不仅能解决课堂内大量板书的问题,还可以大大增加课堂教学容量,高效的使用课堂时间。例如,在学生学习《二次函数图像和性质》课时教师必须要经过列表和作图比较繁琐的两步,而这是非常费时间的,教师几乎很难分出更多一点时间去讲解函数的性质。而把多媒体技术作为显示工具后,利用计算机则可以很快给出函数值和画出函数图像,就可避免在课堂内书写大量的板书,节省大量的时间,增大课堂教学容量。在这种应用中,教师还可以把多媒体计算机与电视、投影仪、幻灯机等其它信息技术设备接在起使用,为学生创造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
2.控制模拟,体现数形结合效果。
利用多媒体技术中的交互性特点,可编写出较强带有控制性的模拟演示,充分体现数学中的数形结合的动态效果。例如:一元二次函数中的各参数与其图象的关系,圆与椭圆关系,方程、不等式与有关函数图象关系,锥体与柱体的关系等等。通过带控制性的模拟演示,使学生深深体会各知识之间内在联系,体现数形结合效果,树立辩证唯物主义思想。
3.分层显示,引导学生系统学习。
利用多媒体的视频、音频技术可以对有关教学内容进行分层顯示,诱导学生深入浅出,从而达到提纲揭领、融会贯通,系统地掌握有关知识的效果。例如:在数的分类、多边形分类、四边形的分类以及三解公式复习等都可以编制带有提问与引导解答相结合的课件,引导学生系统学习,这特别适宜于学生自我复习。
4.演示实验,引导学生积极思考。
利用多媒体技术中图文并茂、综合处理功能,可以将例题编制成一题多解的形式,让学生有选择性加以演示比较,通过比较,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培养学生一题多解、灵活运用已学知识的好习惯。如:在解一元二次不等式中,就要引导学生用代数中因式分解、不等式有关性质等知识来解或用一元二次函数图象来解。又如:求过两点直线的解析式时,也有一般式、顶点式、两点式等多种解题方法。
二、信息技术辅助学生学习数学
这是信息技术与数学课程整合的另一方面,我们应充分发挥“多媒体”的教学优势改进教法,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创新能力的培养,也是素质教育的灵魂。
1.巧借信息技术的丰富资源,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发现式学习。
信息技术的丰富资源,能为数学教学提供并展示各种所需的资料,包括文字,声音,视频,图片等,能创设、模拟各种与教学内容相适应的情境,为所有学生提供探索复杂问题、多角度理解数学思想的机会,开阔学生数学探索的视野。比如初一“综合与实践:七巧板”,可分三个阶段进行。第一阶段为进入问题情景阶段,教师投影“神奇的七巧板世界”,把学生引进一个神奇的七巧板拼图王国之中,并提出探究的各种问题。第二阶段为实践体验阶段,学生利用校园网资料,搜集一些平面拼接图案,在教师的启引下,由简单到复杂,逐步探究各种问题,并总结规律和归纳结论。第三阶段为表达交流阶段,每组学生把探究成果贴在“我的成果”目录中,互相交流,对比,归纳。特别一提的是,教师提供了一副标记了颜色的七巧板,鼓励学生设计一、二个平面图,课堂气氛顿时高涨起来,学生经过设计,复制、粘贴、组合,拼接出的图案千姿百态,有些图案大出教师意外,很有创意。由此可见丰富的信息资源,开拓了视野,激活了思维,增强了想象,从而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改变学生学习方式,让学生乐意并有更多的精力投入到现实的探索性的数学活动中去。
2.精心设疑,激发学生创造思维。
疑问、矛盾、问题是思维的启发剂,这能使学生的求知欲由潜伏转入活跃,有力地调动了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例如:在教学“梯形的面积”时,如果照以往方法,让学生用纸剪拼一次,然后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和推出梯形面积公式。这节课学生的探索一般到此,接下来就是对公式的应用。这样无疑是把学生的思维紧框在课本上,学生的创造性就受到束缚。为了激发学生的思维,刚开始,老师可设问:“你有什么办法能求出梯形的面积?”这节课可采用电脑里的工具,让学生利用电脑对图形可切割、移动、旋转等特点,可探索出多种推导梯形面积公式的方法。因为电脑中图可多次使用,有的学生自己能探索出八种推导方法。通过这样,学生的创新能力得到很好的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