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后路椎间融合术治疗两节段双侧峡部裂型腰椎滑脱症的效果分析

2018-08-09曾希银柯珍勇王永强

实用临床医药杂志 2018年15期
关键词:峡部融合术椎间

曾希银, 柯珍勇, 王 璨, 张 伟, 王永强

(1. 四川省遂宁市第一人民医院 骨科, 四川 遂宁, 629000;2. 重庆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 骨科, 重庆, 400010)

腰椎滑脱症是腰椎椎体间骨性连接异常而产生的上、下腰椎或骶椎向前或向后移位,可造成腰背部疼痛,需要及时治疗[1-2]。保守治疗是该病的常规治疗手段,但存在治疗时间长、舒适度较低、临床效果有限等问题,因此需要行手术治疗。本研究探讨后路椎间融合术治疗两节段双侧峡部裂型腰椎滑脱症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将2011年1月—2018年1月入院的78例两节段双侧峡部裂型腰椎滑脱症患者随机分为2组,每组39例。本研究经本院医学委员会认可,患者签署知情同意书。所有患者均经影像学检查确诊。排除标准[3-4]: ① 病理性或陈旧性骨折患者; ② 手术禁忌证患者; ③ 合并严重躯体疾病患者。PLIF组男9例,女30例,年龄30~69岁,平均年龄(52.1±10.4)岁; Meyerding Ⅰ度7例, Ⅱ度21例, Ⅲ度1例; PLF组男8例,女31例,年龄31~67岁,平均年龄(51.5±10.8)岁; Meyerding Ⅰ度19例, Ⅱ度19例, Ⅲ度1例。2组患者性别、年龄、Meyerding分级等一般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PLIF组患者采用腰椎后路椎间融合术,即全麻后取俯卧位,垫高腰桥、胸部与髂嵴后C型臂X线机定位; 以滑脱节段为中心做纵行切口,并暴露至腰背筋膜,撑开切口后以电刀与Cobb骨膜剥离器剥离骨膜,并放置自动撑开器; 定位节段后咬除浮动椎板与肥大关节突,暴露椎弓根螺钉进针点并开一小孔,插入克式针后放置定位杆,依次处理其他椎弓根后拧入椎弓根钉, X线下行神经减压; 切开纵韧带与纤维环,清除间隙中髓核、纤维环与软骨终板,置入椎间撑开器并过撑2 mm椎间隙,填充适合的自体骨合适型号的Cage植入椎间隙,连接后适当复位,并加压锁固。PLF组患者神经减压过程与PLIF相同,其中连接椎弓根钉棒系统撑开椎间隙,再旋紧提拉椎弓根螺钉的螺母使滑脱椎体复位, X线机透视确定后,以生理盐水冲洗,再行后外侧植骨。

1.3 检测方法[5-7]

主观疼痛程度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AS), 共计0~10分,分数越高代表越疼痛; 临床治疗效果参考日本骨科学会(JOA)制定的下腰痛评分法,共计0~29分,分数越高代表临床效果越明显。预后效果参考简易生活质量量表(SF-36), 包括生理功能、角色限制、躯体疼痛等8个维度,评分越高代表该维度生活质量越高。

1.4 统计学分析

2 结 果

2.1 2组患者治疗前后影像学指标与疼痛程度比较

PLIF组患者治疗后椎间高度比、节段前凸角与腰椎前凸角水平均显著高于PLF组,滑脱率显著低于PLF组(P<0.01)。见表1。

表1 2组患者治疗前后影像学指标与疼痛程度

与治疗前比较, **P<0.01; 与PLF组比较, ##P<0.01。

2.2 2组患者治疗前后JOA评分比较

PLIF组患者末期随访JOA评分显著高于PLF组(P<0.01)。见表2。

表2 2组患者治疗前后JOA评分 分

与治疗前比较, **P<0.01; 与PLF组比较, ##P<0.01。

2.3 2组患者远期预后比较

PLIF组患者末期随访生理功能、躯体疼痛与总体健康评分显著高于PLF组(P<0.01)。见表3。

表3 2组患者远期预后比较 分

与治疗前比较, **P<0.01; 与PLF组比较, ##P<0.01。

3 讨 论

腰椎滑脱的概念最早由学者Kilian于1854年提出,可分为发育不良型、峡部裂型、退变性与创伤性等类型。据最新流行病学资料[8-9]显示,腰椎滑脱症在中国的发病率约为5%, 属于临床脊柱外科常见病,好发于女性,是导致下腰痛与腰腿痛的主要原因之一,需要及时治疗。峡部裂型腰椎滑脱症主要由椎弓根不连所导致,其中峡部裂上位椎体与下部椎体可呈部分或完全滑脱,是最常见的滑脱类型,好发于L5与L4节段[10-11]。两节段双侧峡部裂型腰椎滑脱症属于较为严重的滑脱类型,传统的非手术治疗包括药物干预、限制活动、理疗等手段,但具有治疗周期长、治疗期间舒适度欠佳与临床效果不稳定等缺点,因此临床上针对非手术治疗无效的患者,需考虑采用手术治疗[12-14]。

腰椎后路椎间融合术(PLIF)与后外侧融合术(PLF)是目前临床上最常见的手术方式,其中PLF可有效矫正脊柱畸形,可有效进行复位,并在一段时间内维持脊柱的稳定,可预防再滑脱的发生,并促进植骨的牢靠融合,对于提高融合率意义重大[15-17]。PLIF是更为新型的融合术方式,相比较PLF可直接清除引发疼痛的退变椎间盘组织,进行椎间孔减压,而椎体间植骨可大幅度增加腰椎的稳定性,平衡椎体前中柱与后方结构的负荷,有利于恢复腰椎生理弧度,并恢复椎间高度,对于神经根减压具有重要的意义,但对于术者要求较高,并且术中创伤高于PLF, 临床应激水平较高,远期预后存在争议[18-20]。

本研究结果显示, PLIF组患者治疗后椎间高度比、节段前凸角与腰椎前凸角水平均显著高于PLF组,滑脱率显著低于PLF组; 末期随访JOA评分、生理功能、躯体疼痛与总体健康评分均显著高于PLF组。由此可见,相比较PLF而言, PLIF可明显恢复腰椎生理弧度与椎间高度,改善下腰痛等症状,提升患者远期的生活质量[21-24]。

猜你喜欢

峡部融合术椎间
经斜侧方入路椎体间融合术治疗腰椎管狭窄症的临床应用
脊柱椎间孔镜治疗在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价值
单根双根管牙根管峡部形态特点及发生的显微解剖研究
腰椎峡部裂的诊治进展
峡部植骨修复运动节段固定治疗青少年腰椎峡部裂研究
SPECT/CT融合显像对腰椎峡部裂的诊断增益价值
椎管减压并椎间植骨融合内固定治疗腰椎滑脱症的疗效分析
经皮对侧椎间孔入路全脊柱内镜椎间盘切除治疗游离型腰椎间盘突出症
切开复位内固定术和关节融合术治疗Lisfranc损伤患者临床疗效比较
单侧和双侧内固定联合髓核摘除椎间融合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效果比较